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7181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docx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县纪委)

  关于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  

   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重要部署,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党情、世情、国情变化的现实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各项事业的迫切要求。

按照市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4月下旬和5月上旬,我和县纪委4位同志组成调研小组,3次走访了郭旗乡杜家沟和后陈家沟行政村。

通过与乡村两级干部座谈、走访群众等形式,重点听取广大农民群众对县、乡、村干部作风的评价和意见,对党委和政府的期盼和要求以及解决农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杜家沟行政村位于郭旗乡政府以西南2.5公里处,辖5个自然村,287户1135人,党员46人。

耕地面积2458亩,退耕还林5533.09亩,果园3270亩,其中挂果面积2180亩,新建园1090亩,人均3.3亩,是郭旗乡党建、梨果产业开发示范村。

主要产业有:

种植业。

杜家沟村地处沟道地区,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是郭旗乡粮食生产重点基地。

梨果业。

全村苹果面积3270亩,杜家沟村苹果产业发展比较早,果园管理经验丰富,今后在现有的基础上将继续走科技化道路,提高苹果内在质量,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

养殖业。

养殖业的发展既是全村梨果产业的支撑,也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后陈家沟村位于郭旗乡政府驻地以西南10公里处,是独立的行政村,共有60户284人,耕地1100多亩,果园777亩,人均3.13亩,退耕还林面积580亩,主要产业以苹果业为主。

该村土地条件较差,资源少,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村民收入不高。

70%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人口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二、调研重点  

  群众对干部作风的评价和建议。

  

  1、群众对干部工作作风的评价。

通过调研了解,目前,群众对县、乡、村三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总体评价比较好,满意度高。

村民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要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我县三级干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一是县上的干部来基层调研的人比以前多了,县级各部门、单位的干部来基层都是结合部门行业的工作实际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困,为群众办实事。

二是乡镇干部能经常进村宣传国家政策方针、落实惠民政策、指导农民发展主导产业,化解农村矛盾纠纷。

三是村级干部能经常召开村民大会,宣传上级政策、村务决策实行民主决策,村务、财务按期公开,调解群众矛盾纠纷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而且干部彻底改变了过去下乡吃喝玩乐的不良作风,没有一人白吃群众的饭、没有一人白拿群众的东西,真正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群众非常满意。

  

  2、群众对干部工作作风的建议。

群众心中理想的干部是尊重群众,当群众的“自家人”;亲近群众,当群众的“贴心人”;体察民情,当群众的“知情人”;反映民意,当群众的“代言人”;维护民权,当群众的“保护人”;帮扶群众,当群众的“引路人”;带领群众,当群众的“领路人”。

在具体工作中,群众希望所有干部能经常深入基层,进村蹲点,体察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忧,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

  

  1、解决农民的教育培训问题。

一是解决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大部分农民平时不学法、不懂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不会用法律武器去维权,要么忍气吞声,纵容非法行为,要么用非法的过激手段,严重违法违纪。

南沟村是郭旗乡有名的“问题村”,村民之间遇到矛盾纠纷不是积极协调解决,而是胡搅蛮缠,蛮不讲理,甚至谩骂或者打架斗殴,XX年,还发生殴打乡干部的事件。

二是解决农民农业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杜家沟和后陈家沟的主导产业是苹果。

而且发展较早,果农在果树管理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影响,果树管理技术水平高低不一,亩产收入有的高达10000元,有的才1000元左右。

三是解决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

大部分村民平时不读书、不看报,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仅局限于看电视,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

此外,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农民的道德底线缺失,衡量人的标准是经济实力,而不是德才,致使村中是非不分,正不压邪。

目前,后陈家沟村平均受教育仅限于小学文化水平,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外出务工,在农村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妇女和老人,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2、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

但是目前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

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方式都是看电视、打麻将。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几乎不开展。

二是村民信教的问题。

近年来,有部分群众热衷于参与教会活动,不管是什么教会,只要是有人组织,就去参与。

三是农村文化教育阵地闲置的问题。

部分村建立了文化室、农家书屋,但是农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不喜欢读书看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几乎成了摆设。

  

  3、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是解决主导产业开发的瓶颈问题;我县的主导产业是塬上苹果业、沟道大棚业。

后陈家沟是最早开始发展苹果产业的。

目前大部分果园果树已经老化,需要进行老园改造,虽然县林业部门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进行了策划,但是目前还没有实际性的工作,村民一直在观望。

二是解决第三产业开发滞后的问题。

部分村民由于耕地少,无法发展苹果业,希望通过舍饲养羊发展经济,但由于技术和资金问题,收入不理想。

如后陈家沟有3户村民实施舍饲养羊,每户羊子存栏只有30多只,每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前景令人担忧。

三是解决土地整治工程质量的问题。

国家实行治沟造地政策,变破沟陡洼为平地,既增加了土地面积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老百姓评价很高,但是在土地整治的工程实施中,由于有关部门对工程质量监管不力,出现部分平整地覆土不达标、不修建排洪渠,致使部分盐碱地不能耕种或被暴雨漫灌,3-5年内土地没有收入,农民意见比较大。

四是解决村民产业发展贷款难的问题。

调研中,多位村民向我们反映想扩大栽种养殖规模,缺少资金,而银行放贷门槛过高,村民贷不到款。

五是部分耕地荒芜、果园无人管理的问题。

部分村民常年外出务工,在外已经开辟了固定的经济收入市场,自家的责任田和果园无人耕种和管理,也不愿意承包给同村人耕种和管理,任其荒芜,村民反映强烈。

  

  4、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一是实施果树灌溉工程。

我县大多果树地块都要靠天落雨,村民希望实施果树灌溉工程,确保果园增收。

二是实施沼气池建设工程。

无公害、绿色环保果园是果园发展的方向,村民希望通过建立沼气池,蓄积沼液为果园施肥,逐步建立无公害果园。

三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

杜家沟和后陈家沟都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希望县上的新农村建设政策能在他们村及早得到落实,解决村民住房问题,改变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四是实施道路建设工程。

后陈家沟至前陈家沟的2.5公里的通村道路至今仍是砂石路,路面凹凸不平,路况较差。

村民迫切希望建成柏油路。

杜家沟行政村的通村公路也没有柏油。

同时,希望县、乡加大生产道路建设的力度,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5、解决农村领导班子建设的问题。

一是解决村级班子“双带”能力不足的问题。

致富带头人和领导人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如杜家沟多年来村领导班子不健全,村内帮派斗争严重,村内没有德高望重、坚持公平正义、为民务实的致富带头人和领导人,无论谁被选任村领导,都不能自觉担当村民的当家人。

二是解决部分村干部思想觉悟低,价值观、人生观扭曲的问题。

部分村干部认为当村干部首先就要为个人谋福利,“贪”的思想严重,在任期间,不择手段将村集体资产转为个人资产,群众意见大。

如南沟村前几任村干部在任期间私自占有村集体机动地,乱开乱支。

换届落选后又经常给后任村干部添乱。

三是解决村民监督委员会不能正确履行职责,监督作用发挥不力的问题。

有的不参与工作,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成为村干部的助手,出现严重的失位、缺位和错位现象。

四是解决村务和财务不按时公开或不公开的问题。

虽然,村级财务实行村财乡管,对乡政府在村财务管理和公开中建立了一系列工作制度。

明确规定村级财务报账须经村民监督委员会审核后,由村主任审批签字,才能在乡农经站报账。

重大开支还需经村民会议审议,报乡主要领导审批后方可报销。

但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审核流于形式,村务、财务公开也流于形式。

如南沟村甚至出现每届领导换届后借故村集体的欠款没有清理而不及时移交财务。

目前,有两任村干部都没有公开和交接财务。

由于遗留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村民对村干部缺乏信任,问题越积越多。

  

  三、问题剖析  

  1、群众需求与干部工作机制之间的矛盾。

在农民教育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一是工作制度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县级部门、单位之间工作缺少衔接,单打独斗,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在农村工作中,今天你去搞宣传,明天他去搞教育,村干部忙于应酬,村民忙于务农,时间长了,村民不但不欢迎,还有排斥心理。

因此,宣传教育工作不是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工作,而是“扰民”的工作。

二是工作方式老化,不切合实际。

无论是县乡司法单位在普法教育中,还是县乡文化单位在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宣传中,虽然每年都有安排、有部署,但在具体工作落实中往往是普法教育发几张宣传单,然后组织一次开卷考试,文化宣传建个农家书屋,摆上几本书、送台电脑、安装网线,而真正没有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

三是工作落实不到位。

开展工作往往是县上有关部门搞具体业务工作,乡党委、政府搞协调配合工作,县上是蜻蜓点水,刮“一阵风”、下“一场雨”就算完成任务,乡上是搞好迎来送往也算万事大捷,无论是普法教育,还是文化宣传很难做到持之以恒,深入人心。

  

  2、群众需求与全县建设规划之间的矛盾。

在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是部分农村通村道路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同全县总体建设规划之间的矛盾。

后陈家沟虽然是行政村,按照国家规定在村村通油路的政策规定内,但由于我县财力不足,加之该村在村人口由原来的284人已经缩减到159人,留守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属于自生自消村。

因此,政府没有安排通村油路建设,也没有安排新农村建设。

二是农村主导产业开发中配套设施建设需求同贫困县的财政之间的矛盾。

按照源区梨果业,沟道棚栽业的发展思路,我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但由于我县是贫困县,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县在主导产业开发中,果园灌溉、沼气池工程、生产路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还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因此,政府在主导产业开发中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比例较少,往往不能及时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

三是民生政策落实同监管部门不力之间的矛盾。

沟道整治、农村贫困户低保享受等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得到群众的高度好评,但在具体落实中,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个别部门在工作中出现工程质量把关不严,福利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损害了群众的利益,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3、群众需求与干部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

一是村干部的候选人达不到群众满意。

目前,后陈家沟村委会主任年龄已经67岁,在村干部领导岗位工作已经10多年,在每次的选举中由于村外出人员较多,在村干部选举中找不到合适的候选人接替他的工作。

去年,换届选举的村党支部书记经常在外经商,基本不开展村支部工作,群众意见很大。

二是村干部工作群众不满意。

目前,南沟村有姚、贺、鲁三大家族,村家族思想观念浓厚,派系多,矛盾纠纷多,选出的村干部无论是哪一姓氏的村民当选村领导,工作都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群众极不满意。

三是对村干部监督不到位,群众不满意。

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都是本村的村民,由于碍于情面,监督过程中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出现了监委会监督太软的局面。

村民的监督意识也不强,由于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凡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人和事他们才从外地回来参与决策和监督,至于其他村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由村领导决定。

在村的部分村民即使发现村干部不公平、不公正或非法占有村集体财产也是怕得罪人,不愿监督,出现了村民监督不力或不监督的局面。

乡上包片干部由于不长期在村蹲点,搞工作基本上是依靠村干部,对村干部的所作所为只要没有造成群体上访,也是置之不理,出现了监督太远的局面。

  

  四、建议及对策  

  1、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农民素质。

在农民教育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一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县文体局、农业局、县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针对农民教育和文化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二是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

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农民教育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联系会议制度》,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局、农业局、司法局、果业局、蔬菜站等单位为成员单位,互通有无,密切协作,定期不定期共同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作。

如文化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可以联手,采取陕北说书、快板、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文化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三是整合农村阵地建设,建立统一工作日制度。

将农村党教室、文化室、警务室、卫生室等农村阵地建设纳入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之中,坚持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在全县288个行政村逐步建立统一标准的村务工作室,将各部门、单位的农村工作阵地统一整合到村务工作室。

由乡政府负责,建立统一工作日制度。

确定固定的工作日,设立联系点,指定联系人。

各部门单位凡是涉及农村工作的,在固定的工作日集中人力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既方便了群众,又方便了自己,切实做到为民、便民。

  

  2、统筹建设规划,整合工作资源。

在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是成立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局,抽调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对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规划,提出具体的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建设目标,确保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按步骤的稳步推进。

二是整合部门、单位关于农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规划,统筹安排。

将教育、卫生、农林水牧等部门单位关于农村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统一整合,统筹安排,稳步推进。

三是成立解决农村问题的工作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从涉及农村工作的部门、单位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县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宣传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步骤。

针对农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能于近期解决的责令有关部门予以限期解决,近期不能解决的当场答疑解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有效化解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创新工作制度,加强干部管理。

一是实行包片干部挂职或委派村官制度。

对于村干部常年在外的或没有合适村干部人选的,由包片干部兼任村级领导,有条件的委派一名村官,负责管理农村事务,解决村干部失位的问题。

二是实行包片干部蹲点制度。

包片干部的工作在农村,工作对象就是农民群众,应常年坚持蹲点农村,指导并监督村干部开展工作,有效解决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三是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

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将德才兼备、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优秀年轻干部吸收到后备干部人才库,重点进行培养,作为村级干部的后续接班人,有效解决村级干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

四是创新村级干部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乡镇党委、政府要针对村级干部“难选、难当、难管、难留”的四难问题,结合各村实际,突出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流程,规范工作方法,建立科学、可行的村级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充分调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村干部切实成为村民的“当家人”。

如建立农村党务、村务和财务统一公开日制度,规范“三务”公开。

按照“五规范”、“一满意”的工作标准,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统一对党员、村务、财务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公开。

通过规范“三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农村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