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481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docx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文学常识

玛丽·居里(1867-1934年)世称“居里夫人”,全名: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  ,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二、概括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优雅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显在读者面前。

接着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

然后写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

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赞扬了居里夫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研究的执著。

三、要点

1.描写居里夫人的外在美,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描写

2.描写内在美时,用引用,类比,联想等手法

四、可用做作文角度

外在美只是表象,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人要有目标有追求

 

二、边城

一、文学常识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二、概括

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

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

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

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

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

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

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

三、要点

1、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2.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读后感

赞颂中华文明语言文化

三、合欢树

一、文学常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二、概括

文章采用托物言情的写法.篇名虽是《合欢树》,但文章一上来,笔触并不落到合欢树上,直至母亲去世后,偶尔回到旧址,才由邻人嘴里提及“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虽未直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甚至连物都未能目睹,只写了当人们提及合欢树时“心里一阵抖”,但这足以令人感到万般思念,情系“合欢”,触物及心;也自然使人想到树已亭亭如盖,而植树人已离世而去,因而产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伤.这样的托物言情,委婉含蓄,实在胜过千言万语。

“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亲爱.”有的同学说:

“合欢树是一种爱的见证,它见证了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付出。

三、要点

1、合欢树有象征之意,象征着我对生命的希望,和母亲的爱

2、借物喻人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面对挫折不要放弃,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伤害他们,他们是最关心你的人

四、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文学常识

欧·亨利(英语:

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时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SydneyPorter),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

 

二、概括

《最后一片叶子》描写的是华盛顿贫民窟的两个年青的画家苏和琼西同她们的邻居贝尔曼之间发生的故事。

琼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并且其病情越来越重。

作为画家的她,将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以为藤叶落下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

于是,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

作为她的朋友苏很伤心,便将琼西的想法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这个老画家是个脾气火爆,爱取笑人的酒鬼,终日与酒为伴。

画了近四十年的画,一事无成,每天都说要创作出一篇惊世之作,却始终只是空谈。

但是他对这两位年青的画家却是照顾有佳。

他听到了此事后,便骂了一通,但仍无计可施。

然而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

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而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但它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

琼西看到最后一片叶子仍然挂在树上,叶子经过凛冽的寒风依然可以存留下来,自己为什么不能?

于是又重拾生的信念,顽强地活了下来。

可是故事并不是到此就结束了,真相才刚刚打开:

原来是年过六旬的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画上最后一片藤叶,因着凉,染上了肺炎。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完成了令人震撼的杰作。

三、要点

1、叙述的幽默调侃是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点

2、结局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3、使用夸张、讽刺、拟人、对比、反语、双关语以及意想不到的比喻和毫不相干的联想等特殊的语言手段来描写人物,拓展情节,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服务,以烘托喜剧的悲剧气氛,渲染悲剧的喜剧情调。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人要有牺牲精神

人性的闪光

信念的力量

五、邂逅霍金

一、文学常识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

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病),全身瘫痪,不能言语。

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一双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部位便不能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英国最崇尚的教授职位。

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二、概括

作者在剑桥大学偶遇霍金被他平静的生活打动,引发一系列感想,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外,和谐、宽松、平等和充分尊重的个人自由的人文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天才都有和霍金一样的待遇。

三、要点

1、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天才的成长需要后天的培养,优良的环境很重要,和仲永结合,正反对比

要给予他人必要的尊重

六、老王

一、文学常识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1]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 

2016年5月25日,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岁。

二、概括

这篇来自杨绛的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

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临死前,还为作者送去了当时极其奢侈的香油与鸡蛋。

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自己的义务,或者少收钱。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

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

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

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而作者说她“愧怍”,也体现了杨绛对老王的愧疚,感激,以及尊崇人人平等的观念。

也呼吁关怀不幸者。

三、要点

1、形象的肖像描写,将老王瘦弱的模样刻画的栩栩如生

2、作者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生活中不起眼的人往往有着善良的心,甘愿为他人付出

七、项链

一、文学常识

居伊·德·莫泊桑(HenriRenéAlbertGuydeMaupassant[1]  ,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府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曾参加普法战争,且此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主题。

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始终是绝无仅有的。

二、概括

《项链》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

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

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

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

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

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

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三、要点

1、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使叙述更为有序而集中,在构思布局上又不落俗套。

2、凡是过去的事情,时间过程长的事情和需要比较全面介绍的地方,等等,作者都采用虚写的手法,概括地加以描述,或是几笔带过,或是补叙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

而近期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就用实写的手法,加以重点刻画和描写,生动而形象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人不可贪图名利

面对困难要敢于面对

要勇于承担责任

八、回忆鲁迅先生

一、文学常识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概括

作者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追忆鲁迅,去怀念他那种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将鲁迅更拉近人们身边。

三、要点

1、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感激

2、通过语言描写刻画鲁迅的形象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要多看书,多学习

介绍鲁迅时,可引用其中的故事

九、小溪巴赫

一、文学常识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

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

JohannSebastian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D大调奏鸣曲》等。

二、概括

作者将小溪、巴赫与巴赫的音乐,三者联系在一起,从另一个角度评析,看清了巴赫的性格、品格,展示了巴赫伟大而又源源不断地影响。

巴赫的音乐从内心一点点感触你、滋润你。

三、要点

1、文章最后三段把听到的音乐比作可以看到的画面,写出了巴赫的音乐特点:

柔美,空灵,有诗意,是轻灵诗化的语言。

2、作者以“小溪”概括巴赫音乐的特色:

永远清清、浅浅地流着,有着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巴赫音乐的意境:

夜空如水,月光皎洁,小溪蜿蜒,银光跳跃,阳光灿烂,草盛花香,小溪清澈,浮光跃金……小溪,象征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也给我们启示:

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埋没不了,不会苍老,能常青常绿;小溪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同样可以伟大。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做好事不一定非要他人的认可,只要自己觉得对就好

伟大的人不是非要壮丽,平淡才是根本

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文学常识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

KarlHeinrich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2]  、《共产党宣言》等。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

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完全不能低估的功绩是他们把我们从哲学行话中解放出来,这种哲学行话曾盛极一时,但在(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指教条主义者)的著作中就显得是完全陈腐的东西了——那就会完全像海涅在歌德之后用高特舍特的语言写诗一样。

二、概括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

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三、要点

悼词:

1、介绍死者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

2、介绍死者一生的经历和主要贡献继而评价

3、对死者表示哀悼,思念,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介绍马克思时其贡献

十一、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文学常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概括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

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

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

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三、要点

1、借古讽今

2、作者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未敢翻身已碰头”的险境,为了让文章得以发表,不得不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复杂深处的思想感情。

但它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

鲁迅先生在运用曲笔时,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3、介绍左联五烈士时有详有略。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人要有刚强的思想品质,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十二、哦,香雪

一、文学常识

铁凝(1957一),河北赵县人,生于北京。

父亲是美术工作者, 母亲是声乐教师。

自幼酷爱文艺,十六岁发表处女作《会飞的镰刀》。

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劳动之余写出《夜路》、《丧事》、《不受欢迎的礼物》等小说。

1979年调河北保定地区文联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任作协河北分会理事。

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而且常常能发人所束发之蕴,道人所未道之意。

《哦,香雪》、《六月的话题》分别获1982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没有钮扣的红衬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集《夜路》、《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概括

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庄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并由此抒发了优美而内涵丰富的情感。

作品主要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

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

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还有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

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要点

1.以精妙的语言传达作家敏锐而细腻的艺术感觉

2.标题清新可人,富有诗意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人要有目标,有追求

对于目标要勇于追求勇于挑战

十三、变形记

一、文学常识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二、概括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三、要点

1、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2、《变形记》情节荒诞、离奇突兀,同样包含了深层寓意和许多哲理,主要表现为异化主题,向读者展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图景。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批判社会上人性丧失,人们过于势利

十四、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一、文学常识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二、概括

文章是作者为妹妹过生日写的信。

妹妹比他小十岁,幼时靠他照看,兄妹俩便有更深的感情。

妹妹过十八岁生日时,作者也离家十年了,该怎样表示对妹妹的祝贺呢?

邻居说是该送一大笔钱,而作者寄去一套名著,写了这封信,其寓意是“一大笔钱”不能比的。

品味这封信,感受作者对于妹妹深远的关爱之情,感受作者“写书要立之于身,功于天下”的襟怀。

三、要点

1.课文是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的写法,通过作者对往昔读书生活的回味,向即将跨入成人行列的妹妹讲述自己读书和做人的经验,其中始终充溢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和人生的诸多感慨。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1):

作者在回忆读书,借书,偷书这些往事的过程中,向妹妹讲述了自己为喜欢读书及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

第二部分(2~3):

作者阐发自己对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的理解,在记叙与议论中穿插进抚今追昔的感慨。

第三部分(4):

具体阐发读书之道。

第四部分(5):

回到现实,表达对妹妹的期盼之情。

四、可用作作文的角度

知识比金钱更重要

人要好读书,读好书

十五、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文学常识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

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