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668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docx

教育学习题58章配答案

第五章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P130

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P130

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P130

4.课程是“学习的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P130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式。

()P131

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式。

()P131

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P132

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容的组成部分。

()P133

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P133

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P133

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P133

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P134

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

()P135

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

()P136

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P137

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P137

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P138

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P138

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P138

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P143

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P141杜威

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P142

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P146

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

()P146

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

()P146

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P148

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容。

()P149

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

()P149

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P149

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

()P150

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

()P150

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P150

33.课程组织按前后容上是否重复分为:

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

()P150

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P161

35.研究性课程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P165

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P166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P130

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P133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

P133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

P134

A、洪堡B、杰弗逊C、埃利奥特D、杜威

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

P134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6.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P137

A、斯宾塞B、卢梭C、杜威D、爱伦凯

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8.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

P138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9.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

P139

A、学科课程B、显性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10.“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

(D)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1.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隐性课程”,这一学术概念的是(A)。

P142

A、(美)杰克逊B、(美)杜威C、(美)克伯屈D、(美)阿普尔

12.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

P143

A、活动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综合课程

13.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P136

A、必修课与选修课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4.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P144

A、过程模式B、目标模式C、连续模式D、断续模式

15.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P146

A、杰克逊B、杜威C、克伯屈D、斯滕豪斯

16.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P148

A、目标理论B、过程理论C、纵向理论D、横向理论

17.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

P149

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选修课程D、综合课程

18.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容。

P149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19.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容。

P149

A、纵向组织B、逻辑组织C、横向组织D、心理组织

20.关于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P149-150

A、课程的逻辑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逻辑方面,课程的心理组织关注的是经验的心理方面

B、课程的逻辑组织只考虑教材本身,课程的心理组织考虑的是教材与儿童的关系

C、课程的逻辑组织强调按知识本身固有的、在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课程的心理组织强调按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

D、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互不相容、相互排斥的

21.将一门学科的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容基本上不重复的属于课程的(C)。

P150

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直线式组织D、螺旋式组织

22.从课程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式。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显形课程D、隐性课程

23.新中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并实行“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的是(B)。

P157

A、模仿苏联阶段B、教育革命阶段C、文化大革命阶段D、改革探索阶段

24.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

P160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C、《中华人民国义务教育法》(1986)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

25.关于研究性课程的性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D)。

P164-165

A、它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取为本位的课程B、它以活动或过程的形态存在

C、它是一种在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的课程D、它是一种以预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

26.关于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P166

A、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B、主要采用文件夹评价、操作性评价

C、更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D、评价本身构成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一部分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P131

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塔巴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式,其含义有(ABC)。

P131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C、封闭、预成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式,其含义有(ACD)。

P131-132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B、系统的知识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D、杜威的课程观

4.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P132-133

A、课程的开放无度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5.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P134-135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围B、弄清两者的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6.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P135-136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斯宾塞

7.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P136

A、趣味性B、逻辑性C、简约性D、系统性

8.学生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这种差别所作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

P136

A、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学术型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主要是实践型知识

B、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外显的公共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隐的个人知识

C、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呆滞的、固定的、无活力的知识,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

D、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知识往往是远离行动,而在活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

9.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在于(ABCD)。

P137

A、由于教材知识与儿童现有生活经验、心理经验缺乏直接联系,故容易导致儿童机械被动的学习

B、容易割裂和肢解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

C、容易导致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D、不利于儿童获取必要的个体知识、实践知识

10.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P137

A、以儿童为中心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11.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ABCD)。

P138

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

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

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

12.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BC)。

P139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13.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P139-140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4.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P140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在要求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5.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P140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

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6.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

P141

A、主学习B、快学习C、副学习D、附学习

17.隐性课程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征(ABC)。

P143

A、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它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它的实施通常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特点

D、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课程形态

18.关于隐性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P143

A、隐性课程以间接的、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

B、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

C、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

D、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无法进行研究的

19.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P143

A、计划性B、隐性C、随机性D、不确定性

20.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P144-145

A、对学生的研究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C、家长的要求D、学科专家的建议

21.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P152-153

A、注意课程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B、注意课程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D、应考虑知识的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22.课程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P154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容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2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

P161

A、教师B、学生C、学生家长D、社区代表

24.关于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P166

A、它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B、评价是动态性的、全程性的,评价贯穿了研究过程的始终

C、评价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D、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第六章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

()P167

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

()P168

3.教学等于智育。

()P168

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P168

5.学与教是两种不同的活动。

()P168

6.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P169

7.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

()P171

8.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P172

9.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P173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P173

1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

()P174

1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

()

13.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

()P174

14.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P176

1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P176

16.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成绩的高低。

()P177

17.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P178

18.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

()P182

1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P182-190

20.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P182备课

21.备课的基本步骤有:

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案。

()P182-

22.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

()P186

23.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容就能教好学生。

()

24.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P193

25.班级授课制是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适合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P193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P169

A、主体B、客体C、中介D、式

2.“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C)规律。

P168

A、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B、知情意统一

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D、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3.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P170

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4.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P170

A、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C、基本能力D、基本素质

5.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畴(B)。

P176

A、体力B、智力C、创造力D、个性

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P173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7.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D)。

P171

A、基本技能B、观察力C、想象力D、思维能力

8.“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P175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不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的这项是(C)。

P175

A、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主要的认识任务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教学应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

D、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P176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P177

A、教学的概念B、学生身心发展C、教学任务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2.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

P177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

13.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P178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

14.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

P180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15.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容体现了教学的(A)。

P180

A、思想性B、科学性C、拓展性D、趣味性

16.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

P181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P187

A、备课B、上课C、课后教导评价D、反馈

18.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

P188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例

19.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P193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P168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

P169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P169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P170-172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

P170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

P173

A、间接性B、目的性C、引导性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P172-173

A、师生之间的互动B、特殊的认识活动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P174-177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P174-175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P177-179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P180-182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P187

A、目的明确B、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结构紧凑

第七章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P197

2.社会发展因素是制约德育目标确定的首要因素。

()P197

3.《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P199

4.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P199

5.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P202

6.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P203

7.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