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813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docx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作者:

未知    文章来源:

转载    点击数:

69907    更新时间:

2007-6-13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第一单元(第一至第三章)教学辅导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

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开发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

在这众多的看法中,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确立这一对象的主要的依据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反映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它的实质。

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同时,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系统和经验系统。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根据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以及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观点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3)教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是教学心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环境的设置等。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如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

如何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学心理所研究的内容。

  (4)群体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校是一个群体,有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还有群体间的互动。

教师必须懂得群体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间的同伴关系。

  (5)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更加和谐的发展。

  (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

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充分地发挥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一个完整的测量评定过程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方面。

  (8)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的特点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重大影响。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开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完善阶段。

  

(1)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俄国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后期行为主义的研究占了主导地位,强调心理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以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的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由于在教育情境中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

杜威采取了另一条研究路线,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强调实用主义“从做中学”,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这时候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为代表,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强调教育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这些思想为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

它不仅吸收了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成果,同时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领域。

50年代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信息论的观点也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受到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心理学,在这时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与完善时期(60年代到现在):

本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八十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时教育心理学家主要对这种学习的特点开展研究,例如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们,在这时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的研究,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在这时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60年代中受十年动乱冲击,教育心理的研究曾一度中断。

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家自编了多本教材如潘菽、邵瑞珍、韩进之和李伯黍等(1980,1988,1990,1993)编写了《教育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纲要》。

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紧紧地跟上了世界教育心理研究的潮流。

  从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研究的问题、教科书的内容比较一致。

80年代以后研究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主要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派别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小,特别是行为主义和认知观点之相互间出现了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局面。

东西方教育心理的研究开始遥相呼应,相互结合。

  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理解这一问题要与第2问题联系起来。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心理学有着共同之处,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特别是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其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还是必须充分注意的。

  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学阶段是儿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小学儿童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这就是说,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主要是在其内因基础上,由适合于他们生理、心理内因的教育条件来决定的。

  根据前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也就是研究在小学儿童阶段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6.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包括哪些研究内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特别强调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如认知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

  (3)学习心理,主要涉及学习的涵义,在此基础上了解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类型。

进一步介绍主要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等。

  (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主要涉及知识概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

  (5)问题解决与创造,主要涉及问题解决的基本涵义、过程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等。

  (6)技能的形成,主要涉及技能概述、动作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等。

  (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主要涉及品德及其心理结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8)学习策略,主要涉及学习策略概述、常用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掌握等。

  (9)学习的动力机制,主要涉及学习动机概述、情绪与学习等。

  (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主要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类型、课堂教学评价等。

  (11)课堂学习管理,主要涉及课堂学习管理概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等。

  (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涉及课堂学习管理的涵义、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等。

  7.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的态度应是实事求是的,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要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能凭主观臆想作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

  

(2)系统性原则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心理现象时要考虑的是整体性,注重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育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从选题到具体的研究过程,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这样可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水平。

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要重视对于教育实践的考察和研究,从教育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联系起来,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进步,也才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4)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研究中既要重视定量的研究也要重视定性的研究。

定量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平均数、中数、众数、标准差等,定性分析就是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参与教学的状况、兴趣性表现、师生互动的情况、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主观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

  8.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1.小学儿童身体发展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和表现?

  儿童在经过了婴儿期的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逐渐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大多数的6—10岁儿童身体发展便出现了相对平缓的状态,所以小学5、6年级之前儿童身体一般是稳步向上发展的

  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表现在:

  

(1)身高和体重。

身高和体重同时标志着儿童内部器官,如呼吸、消化、排泄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况。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

  

(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和神经系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脑和神经系统发展的主要体现在脑重量的增加、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电波的改变上。

从大脑皮层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

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这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习和生活任务提供了基本保证。

  (3)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等。

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

  伴随着整个身体的增长发育,小学儿童心、肺的重量和容量也继续增大。

但是,小学生的身体还相对比较脆弱,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其心、肺负担过重,成人要注意保护。

  2.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小学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儿童的活动量又大,所以能量消耗比成人大得多。

为保证身体发育,他们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以补充能量消耗。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

  睡眠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保证体力和精力恢复的重要条件。

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10小时。

为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的晚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小学阶段正处在身体的生长发育期,这时期身体的可塑性最大,因而运动对身体发展的作用最大。

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运动

能够促进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其中包括人体新陈代谢机能的发展,肌肉和骨骼的增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组织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视觉、听觉等感官以及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3.认知的概念和小学儿童认知发展有何特点?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在小学阶段,重点分析小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的发展。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

所以新生入学之初,首要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促进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讲,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集中,这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当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单调乏味的时候。

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活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规律巧妙地结合,延长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

  

(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以将记忆划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能够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作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

  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但一般来说,幼儿阶段无意记忆占优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小学一到三年级,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到了小学高年级(4—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的发展,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是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划分出的记忆类型。

形象记忆中保存或再现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具有直观、鲜明的特征。

抽象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的形式对思想、观念的记忆,它具有概括性和逻辑性。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只是在不同年龄阶段上,二者占优势的情况不同。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是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

机械记忆是指识记材料之间没有意义联系或学生没有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单靠重复背诵的记忆方式。

意义记忆则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复述、组织等)来促进意义记忆,同时,记忆方法和策略的掌握对提高小学生的记忆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发展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详细内容见教材)。

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4.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有何特点?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

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5.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何特点?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

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A.亲子交往。

儿童入学以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为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有所改变。

  在交往时间上,与学前期相比小学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程度减弱。

  在交往内容上,小学儿童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学业和品德。

如辅导学习、检查作业,与孩子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讨论日常行为举止的适当性等。

  在交往方式上,父母的控制性在小学阶段开始减弱,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做决定,6岁以前儿童的大部分事情是由父母决定的。

  B.同伴交往与同伴团体的形成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方式。

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

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他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

小学时期的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具有或明或暗的行为标准;在共同目标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

这种组织的结构可能是松散的,也可能是严谨的。

  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表现为:

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C.师生交往。

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面对的又一种重要社会关系。

小学儿童特有的社会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与教师的交往方式。

刚刚跨入学校大门的儿童总是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

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

随着年级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随之增长。

而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他们对教师的反应。

  6.小学儿童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

包括A.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对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

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

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

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B.专门领域的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