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866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夜大大学语文 考试范围.docx

夜大大学语文考试范围

大学语文

2012夜大语文复习范围

由于课程很紧,所以删减了不少篇目

1.试题内容

第一题单项选择10题10分

请问范围全是出自每篇课文的片头部分

 

第二题古文翻译成现代散文1小题15分

范围就是随堂考试中的内容

 

第三题 填空题10空10分

也是出自所有课文的片头

温庭筠《金荃集》(子集)

总集《花间集》

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编》

苏轼《东坡乐府》

周邦彦《乐章集》

李清照《漱玉集》

诗经的介绍

孟子的介绍

 

 

第四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或词5小题10分

实词和虚词就是在学过的全部课文

 

尽心焉耳矣

但坐观罗敷

 

第五题回答问题 15分

诗经“香草美人”的意思

湘夫人第一段的翻译

 

六材料作文40分

范围是李白《行路难》

2.复习范围

考试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

1..加点字解释——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

约束、制止

发:

发放

②领国之民不加少加:

更加

③直步百步耳直:

④数罟不入洿池数:

细密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

⑥王无罪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

归罪

岁:

一年的收成

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

斯:

这样

⑧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2.简述孟子?

《秋水》

①秋水时至时:

按季节

②东面而望东:

动词,向东

东面:

面朝东

③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

小看,以···为少,动词

轻:

轻视,以···为轻,动词

④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

停止

虚:

虚空

⑤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

因为

多:

自负

自多:

自夸

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时说的我呀。

⑦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⑧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⑨拘于虚也虚:

居住的地方

⑩望洋向若而叹望洋:

仰视的样子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比喻、排比

②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反诘、比喻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比喻、反诘

④计中国之在海内,不死稊米之在大仓乎?

比喻、反诘

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比喻、反诘

⑥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排比

⑦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反诘

《冯谖客孟尝君》

74.简述《战国策》?

答:

属于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十二国策,三十三篇。

75.加点字及其句子翻译。

⑴左右以为君贱之,食以草具。

答:

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⑵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答:

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⑶窃以为君市义。

答:

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

⑷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客。

答:

食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

⑸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揭:

高举

过:

拜访

⑹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

奇怪

衣冠:

穿好衣服

⑺以何市而反?

答:

买了什么东西回来?

⑻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市义者:

买的义

乃:

 

《垓下之围》

⑴“虞兮虞兮”的悲歌

答:

表现了项羽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⑵文中出现三次“天之亡我”

答:

表现项羽至死不觉悟。

⑶“瞋目而叱”

答:

表现项羽在失败关口仍有英雄气概。

⑷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

答:

既是报答乌江亭长的好意,又是对战马的爱惜。

⑸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

答:

是对敌人的藐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前赤壁赋》

112.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答:

江水、清风、明月。

 

《兼葭》

答:

⑴中心意想——在水一方

⑵一种是,逆流追寻。

另一种是顺流追寻。

都是可望不可即。

180.诗中重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

答:

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地发展。

白露为霜—未晞—未己,体现时间的推移,暗示追求时间的漫长是追求者的执著。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转变,暗示追寻对象地飘忽难觅。

从而细腻地展现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181.掌握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答:

⑴含蓄美——①文字简约

②形象可感

③余音绕梁

⑵意境美——多重叠合的结构

⑶朦胧美——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分、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182.如何理解本诗的比、兴的运用?

《湘夫人》

答:

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的。

《陌上桑》

⑴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

因为

⑵秦氏有好女好:

美女

⑶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颇:

略微

⑷何用识夫君,白马从骊驹从:

跟从

《饮酒》

199.本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答:

反映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了诗人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200.介绍作者?

答: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

201.《饮酒》是一首什么诗?

答:

五言诗。

202.试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答:

表现了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

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

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心远是本诗的诗眼。

第一层—忘世;第二层—忘我;第三层—忘言。

20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返璞归真的心境。

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象。

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我浑化,返璞归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204.本诗有什么特点?

答:

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

205.“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什么妙用?

答: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行路难》

20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矛盾?

答:

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207.介绍作者?

答: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08.《行路难》是一首什么诗?

答:

乐府旧题。

209.加点字解释

⑴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

忽然又

⑵直挂云帆济沧海直:

毫不犹豫

济:

210.本诗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

⑴以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划分的

⑵第一层——前四句。

显示了作者遭到排挤后的苦闷,悲愤心情

⑶第二层——五六句。

以自然环境的险恶,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艰难

⑷第三层——七八句。

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劝慰鼓励自己,心情由苦闷转为开朗

⑸第四层——九十句。

由幻想回到现实,再次显现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激愤

⑹第五层——最后两句。

借南朝宗悫的豪迈的诗来表达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211.分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真实地刻画出诗人抑郁悲愤的心情。

212.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答:

借吕尚、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增强了信心,在茫茫前途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对前途的信心。

借南朝宗悫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213.分析比兴句的作用?

答:

以渡黄河、登太行来比喻作者的理想抱负。

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仕途的艰难。

214.分析诗中哪几处是细节描写?

答: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属于细节描写。

215.诗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

有何表现作用?

答:

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为借举止抒情,借举止抒发胸中的怨恨。

⑵冰塞川、雪满山借象征抒情,表现前途的渺茫。

⑶吕尚、伊尹被明君重用的故事,借典故抒情,表达对前途并不失望。

216.本诗的结构安排的方式是什么?

答:

是以诗人感情变化来安排的。

《长恨歌》

222.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是歌颂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真挚爱情的长篇叙事诗。

223.简述作者?

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

224.本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答:

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抒事长诗。

225.分析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性格特点?

答:

⑴李隆基——描写他的先是宠幸杨贵妃,以致娱乐误国,后写他对杨贵妃苦苦相思,情深似海。

⑵杨玉环——先描写她的美丽,再描写她对李隆基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226.分析第三段(君臣相顾···魂魄不曾来入梦)

⑴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答:

①从举动——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②从景物描写——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③心里描写——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⑵本段采取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

①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对比手法。

“春风”象征过去的美好。

“秋雨”象征今日的孤独。

②孤灯挑尽未成眠——借举止动作抒情。

描写李隆基晚年的孤独寂寞。

227.分析第四段中(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中杨贵妃的心理活动?

答:

⑴闻到汉家天子使——表现她内心的震惊、激动、惶恐等心理活动

⑵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表现她内心的惊喜、激动

⑶云鬓半偏新睡觉——表现她的急切心情

⑷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她的悲楚和委屈

⑸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表现对李隆基的感激之情

228.下面各句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⑴此恨绵绵无绝期——直接抒情

⑵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移情于景

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借比喻抒情

⑷孤灯挑尽未成眠——借举止抒情

《早雁》

229.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230.介绍作者?

答:

杜牧,唐代大诗人,与李商隐,人称小李杜,七绝最为人称道。

《早雁》是七言律诗。

231.说说这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的表现方法?

答:

通篇比兴手法。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大雁,而实际上是在描写逃难的人民。

是一首咏物诗。

托物言志。

23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答:

全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明为描写大雁,实在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隐含对君王腐败堕落,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233.分析“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的情感内容及抒情手法?

答:

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借象征来抒情,蕴含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当朝者的讥讽。

借象征抒情。

234.“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是什么修辞手法?

答:

对偶。

235.本诗的指代手法是什么?

答:

用“仙掌”和“长门宫”指代宫廷。

《虞美人》

236.如果理解本诗中的借景抒情的句子?

⑴“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

答:

一句对景伤怀,表面上指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是哀叹亡国之痛何日了结。

⑵“小楼昨日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答:

进一步抒发作者无穷的思念和伤痛

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答:

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之痛。

237.本文主旨是什么?

答:

抒发了作者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思想感情。

做过皇帝。

238.“问君能有多少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表现了什么?

答:

比喻。

把抽象、看不见的哀愁,比喻成可知可感的江水。

以春水之多、之大、之流动、之永恒来比喻自己的忧愁绵绵无期,永无边际。

《八声甘州》

239.本诗抒写羁旅行役之苦。

其中“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⑴遥望故乡之苦,归思难受

⑵羁旅行役之苦

⑶怀念妻子之苦,相思不相见

240.介绍作者?

答:

柳永,施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婉约派代表。

是一首慢词。

241.加点字解释

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霜风:

秋风

凄紧:

凄凉逼近

残照:

落日余辉

⑵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

到处

红:

翠:

绿叶

苒苒:

渐渐

⑶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争:

恁:

如此

凝愁:

秋思深重

242.分析“登高临远”四字对全篇的贯穿作用?

答:

起首“对”字已经隐含作者登高望远。

上片的景物描写都是登高望远所见;下片直接点名“登高望远”,而下片的种种感受都是由此所产生。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正是通过这四字把前后文有机结合起来的。

是贯穿全篇的关键句。

243.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有什么内涵?

答:

⑴长江无语,全不顾游子的秋思,反衬作者的愁苦之情

⑵作者自叹事业无成,年华虚度

⑶江水流入东海,而自己却无法回家

244.“红衰翠减”属于什么修辞?

答:

借代修辞。

《声声慢》

252.介绍作者?

答:

李清照,我国文学史上宋代著名女作者。

作品《溯云词》。

25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答:

⑴孤苦寂寞

⑵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254.分析本词的层次以及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

答:

⑴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

⑵第二层——描写“淡酒”敌不过“风急”,表现自己的愁苦深重

⑶第三层——描写大雁南飞,引发对往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对当前国破家亡,自己孤身一人的愁苦

⑷第四层——以菊花自喻,表现自己晚年孤苦的愁苦

⑸第五层——描写秋雨梧桐,将自己的愁苦推向高潮。

⑹借景抒情。

255.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

⑴叠字的运用。

共用了七组叠字。

这些词多是齿音字,声音短促,增加了凄凉感觉

⑵运用了宋代一些口语“将息、怎生”等等。

25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都是呼告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⑴前者表现了作者寂寞难耐

⑵后者表现了作者凄苦难言的心境。

《摸鱼儿》

257.本词是什么手法?

答:

本词通篇比兴。

258.分析本词的上片?

(更能消、几番风雨···尽日惹飞絮。

答:

⑴借物起兴。

借景抒情

⑵伤春——匆匆春归

⑶惜春——既盼春早到,又怕她快速离去而希望她晚来

⑷留春——拟人化

⑸怨春——无可奈何,春离去

⑹表现抗金的大好形势一去不复返,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状况。

259.分析本词的下片?

(长门事···烟柳断肠处。

答:

⑴托古喻今。

借古典抒情。

⑵第一层——失宠

⑶第二层——失宠的原因—遭妒被阻,难修旧情

⑷第三层——指斥小人

⑸第四层——回到现实。

表现南宋局势的岌岌可危。

⑹中心意象——佳期又误

260.分析本词的比兴手法。

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答:

象征南宋的岌岌可危的局势。

⑵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答:

拟人手法,象征把春天留住。

⑶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答:

是作者的自喻,希望留住些春意,也就是抗金的形势不要完全失掉。

⑷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答:

陈皇后入冷宫的典故,比喻贤臣遭到冷遇。

⑸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答:

比喻小人的下场。

⑹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答:

象征南宋岌岌可危的局势。

261.本词两处的典故说明了什么含义?

⑴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答:

小人排斥和打击忠心为国的贤臣,使他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⑵玉环飞燕皆尘土!

答:

得志的小人,最将因误国而成为尘土。

262.辛弃疾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答: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