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7991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docx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发现史话

生物的生长等生命活动需要将外界的物质同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而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又都需要消耗能量。

动物和人类都必需从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而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其中植物是最根本的食物来源。

此外,植物也是动物和人类呼吸所需氧气的制造者。

然而,植物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源于何处呢?

这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人类。

直到约四百年前(十七世纪初),人类才开始逐渐揭开植物据以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量的生成和转化过程的秘密,这就是光合作用的发现。

那么,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1.光合作用基本过程的发现历程

陆生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土壤,就连亚里士多德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一观念后来被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JanBaptistavanHelmont,1579~1644)打破。

他在17世纪初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一个装有90kg土壤的花盆里栽种一株2.27kg的柳树苗,并用有孔的铁质盖板封住土壤表面(这可以减少花盆中物质的散失以及盆外物质的进入),定期给柳树苗浇雨水;5年后将柳树连根称重,发现柳树的质量变成76.6kg,同时称量土壤的质量,发现土壤质量只是减少了56.7g。

海尔蒙特据此得出结论:

植物是由水而非土壤获得其生长的物质。

海尔蒙特并没有做对照实验,而且对于减少56.7g土壤这一现象也没有做出解释。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1627~1691)用一种生长得更快的植物西葫芦(Vegetablemarrow)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不过,波义耳认为植物体增加的质量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粒子。

大约在167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指出,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是通过叶片合成的。

他认为植物体内存在由根部输送到叶部的水分的向上运动,以及由叶部输送到其他部位的营养物质的向下运动。

他的这一思想被一些人解释为植物体内存在着像动物的血液循环那样的某种液体循环系统。

为了完善和改进海尔蒙特的实验,1699年,英国科学家伍德沃德(JohnWoodward,1665~1728)利用长势基本相同的薄荷苗做了对照实验:

将薄荷苗分为若干组,分别种在土壤浸出液、河水、渠水、雨水和蒸馏水中。

将这些薄荷苗放在相同的环境里,持续培养56d。

实验前后称量每组薄荷苗的质量,发现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薄荷苗质量增加最多,在蒸馏水中培养的增加最少。

这个实验表明,无论是水还是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都是必需的。

他把不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烧干,留下了无机盐,发现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最多。

由此,伍德沃德发现了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727年,英国牧师黑尔斯(StephenHales,1677~1761)在重复海尔蒙特的实验时做了进一步的量化,他在密闭的空气里测量了植物根的吸水量和叶子表面的水分蒸发量,发现容器中减少了大约15%的空气,他由此推断空气被植物吸收并被用于制造其生长所需要的原料物质。

黑尔斯的实验驳斥了那些认为植物体内存在液体循环的假说。

1754年,瑞士植物学家布内特(CharlesBonnet,1720~1790)发现,用光照射淹没在水中的植物,植物的叶片会产生气泡,后来证实气泡中的气体就是氧气,这也成为后来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通用的简便方法。

1771~1772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osephPriestley,1733~1804)做了一组实验:

将一只小家鼠放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小家鼠很快窒息而亡;如果将小家鼠和一盆薄荷苗一起放在密闭钟罩里,小家鼠便活得好好的;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密闭的钟罩里,很快蜡烛就熄灭了;如果将点燃的蜡烛和薄荷苗枝条放在一起,蜡烛就可以多燃烧一段时间。

他由此作出推断,植物可以排出活命的“去燃素空气”。

1775年,他发现高温加热氧化汞,也可以产生这种“好空气”。

当时他并没有提出“氧气”的概念。

后续工作还要归功于瑞典药剂师舍勒(KarlWilhelmScheele,1742~1786)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Lavoisier,1743~1794),后者在其1785~1786年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氧气(oxy-gen)一词。

拉瓦锡还进一步发展了氧化和呼吸的概念,并且发现被植物固定的气体是由碳和氧组成的。

普利斯特里的实验激发了很多科学家的实验热情,但是当时的科学家在重复他的实验时却并没有获得普遍的成功。

荷兰医生英根豪斯(JanIngenhousz,1730~1799)通过实验发现,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这种作用只在光下才能进行,而且也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才有这种作用。

英根豪斯还发现,植物体内的碳来自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由叶子表面吸收的,而不是从土壤中吸收的。

1779年,他出版了《植物实验:

发现植物在阳光下净化空气的巨大能力以及夜间和阴天对这种能力的破坏》(ExperimentsUponVegetables,DiscoveringTheirGreatPowerofPurifyingtheCommonAirinSunshine,andofInjuringItintheShadeandatNight)一书,奠定了光合作用研究的基础,并提出了光合作用的经验公式:

日内瓦牧师塞内比尔(JeanSenebier,1742~1809)确证所谓的固定气体(即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必需。

他在1782年提出,植物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会放出支持燃烧的氧气。

1796年,英根豪斯明确指出,二氧化碳是植物碳的来源,他使用了碳酸来表示二氧化碳。

1804年,瑞士化学家索绪尔(NicolasTheodoredeSaussure,1767~1845)发现,植物光合作用后质量的增加大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后的质量差,由此推断水参与了光合作用。

1818年,法国科学家佩尔蒂埃(PierreJosephPelle-tier,1788~1842)和卡旺(JosephBienaiméCaventou,1795~1877)第一次从植物体内分离到了叶绿素,并对其做了命名。

1837年,德国植物学家莫尔(HugovonMohl,1805~1872)发现并第一次清晰描述了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

1845年,德国内科医生梅耶(JuliusRobertMayer,1814~1878)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他提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了化学能。

他的这一成就使后人得以阐明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完整形式。

梅耶的发现并没有马上得到认可,他甚至还试图自杀并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当时,梅耶并没有指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何种形式,化学能又以什么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

1860年,法国化学家布森格特(JeanBaptisteBoussingault,1802~1887)发现,光合比(即放出的氧与利用的CO2体积比)约为1。

1862~189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JuliusvonSachs,1832~1897)先将绿叶放置在暗处几小时,以便消耗掉叶片内的营养物质。

而后将叶片做部分遮光处理放在光下,过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子,发现遮光的部分没有颜色变化,而未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

该实验结果不但显示叶子制造的淀粉颗粒是第一种可见的产物,而且也证明了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萨克斯使用天竺葵的实验已经是中学课本中的经典实验。

后来,捷克-奥地利植物学家莫里施(HansMolisch,1856~1937)给出了照光的叶绿体中的淀粉的照片。

1874~1877年,俄国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Kli-mentArkadievitchTimiryazev,1843~1920)发现叶绿素在吸收红光的时候光合作用效率最高,他认为叶绿素是一种光化学感光物质,叶绿素在吸收光以后诱发了化学传递,并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后续反应。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J.Sachs)通过实验发现,叶绿素不是普遍存在于整个植物细胞中,而是存在于一些细胞的小体中(后来人们将其命名为叶绿体)。

1882年,瑞士化学家索雷特(JacquesLouisSoret,1827~1890)发现了卟啉及其衍生物在蓝光区域的吸收光谱。

这条带被称为Soret带。

1883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尔曼(TheodorW.En-gelmann,1843~1909)发现在水绵的长螺旋状叶绿体中也有光合作用;好氧细菌在蓝色和红色光谱照射下的叶绿体附近聚集,从而确立了藻类中的叶绿素在氧进化中的地位。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在19世纪结束之前都已被发现。

然而,对于光合作用的认识却是刚刚开始。

光能是如何转化为化学能的,叶绿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无机物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有机物的,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回答。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家们综合运用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逐渐阐明了光合作用的机理,但对于光合作用更深层次的机理探秘,目前仍在持续深入。

2.光合作用概念的演化过程

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这个名词出现之前,人们使用同化作用(assimilation)来表示光合作用所指称的植物生理活动。

1893年,为了与动物同化作用相区别,美国植物学家巴恩斯(CharlesR.Barnes,1858~1910)建议将“植物在光照下并在叶绿素的参与下,通过碳酸合成复杂的碳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photosyn-tax或photosynthesis(他本人更喜欢前者);在讨论的过程中,美国生态学家麦克米兰(ConwayMcMillan)认为这一过程应该叫做photosynthesis。

后来在各种文献(包括植物生理学手册、发表的学术文章以及辞典)中开始使用这两个词汇,并且逐渐地photosynthesis成了主流。

不产氧的光合细菌、不以二氧化碳作为唯一碳源的光合细菌和光合磷酸化的发现,使得光合作用的概念得到重新定义:

光合作用主要是指生物将太阳能转化为细胞体内的化学能的过程。

真实的鲁宾和卡门实验

人教社课标教材(必修1P102)是这样叙述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同位素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为解决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提供了研究手段。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探究。

他们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

然后进行两组实验:

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植物提供H218O和CO2。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分析了两组实验释放的氧气。

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O2;第二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18O2。

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中学课本对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的叙述确实没有尊重科学史,首先是对实验时间的叙述有误,据有心的网友考证,这一实验进行的时间不是1939年,而是1941年;其次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叙述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是分3组进行的,实验对象是小球藻。

在光照条件下,每一组给小球藻提供的水和碳酸氢盐(用以供给CO2)中含有不同比率的18O,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分析了每一组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率,发现它与水中18O的比率相称,而与碳酸氢盐中18O的不同。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资料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物学——对生命本质的探讨》([美]StanleyL.Weinberg著,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合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中是这样叙述鲁宾、卡门实验的(P162):

但是氧来自分解的CO2还是来自分解的水?

鲁宾和卡门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在实验中他们利用了同位素。

……鲁宾和卡门制备了含有少量同位素18O的碳酸氢盐和水,并用以供给照射的小球藻培养物。

然后分析产生的氧,他们发现产生的18O的比率是和水的比率相称,不与碳酸氢盐的比率相称。

很显然,光合作用的氧来自水。

 鲁宾和卡门怎样说明了在光合作用中所释放的氧来自水。

在每一试验中,18O释放的百分比是与供给小球藻的水中的18O的百分比相称,它不同于作为光合作用CO2来源的碳酸氢盐的百分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