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255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docx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典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B.将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不断振荡,溶液变浑浊

C.工业上或实验室用亚硫酸钠固体与稀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D.二氧化硫能使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

【答案】C

【详解】

A.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均为酸性氧化物,均可使石灰水变浑浊,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振荡,溶液不会变浑浊,故B错误;

C.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则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故C正确;

D.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与漂白性无关,故D错误; 

故选:

C。

2.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SO2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答案】C

【分析】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详解】

A.SO2具有漂白性,与品红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使品红溶液褪色,A项错误;

B.氯水中存在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错误;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没有产生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项正确;

D.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与CO2等物质结合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物质褪色,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选C。

3.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与灼热的炭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NH3、H2S等气体

C.SO2和Cl2均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将溶有SO2的品红溶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说明SO2的氧化性没有Cl2强

D.以FeS和稀硫酸反应制H2S气体为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详解】

A.浓硫酸与灼热的炭反应,炭被氧化成

,浓硫酸被还原成SO2,体现了硫酸的强氧化性,但是反应产物中没有硫酸盐,因此无法体现硫酸的酸性,A项错误;

B.由于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和还原性气体(如H2S、HI等),B项正确;

C.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气的漂白原理不一样,二氧化硫漂白的原理是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因此不能根据二氧化硫的漂白是可逆的这一点来判断二者的氧化性强弱,C项错误;

D.

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

中硫的化合价也是-2价,则FeS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备H2S,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答案选B。

4.下列四种有色溶液与SO2气体作用,其实质相同的是()

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②品红溶液;③溴水;④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B

【详解】

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②品红溶液与二氧化硫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无色的物质,体现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③溴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④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体现二氧化硫的酸性;

综上所述,①③反应原理相同,答案为B。

5.为了确定某物质是否变质,所选试剂(括号内物质)达不到实验要求的是()

A.K2SO3是否被氧化(BaCl2溶液)B.新制氯水已经完全变质(紫色石蕊试液)

C.KI是否被氧化(淀粉溶液)D.FeSO4是否被氧化(KSCN溶液)

【答案】A

【详解】

A、K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为K2SO4,K2SO3、K2SO4和BaCl2反应都会生成白色沉淀,故BaCl2溶液不能达到实验要求,A错误;

B、新制氯水中存在Cl2+H2O

HClO+HCl,HClO不稳定、易分解,随着HClO的分解,平衡不断右移,最终新制氯水会变质为盐酸溶液,失去漂白性,故使用紫色石蕊试液,若溶液变红后,不褪色,可以说明氯水完全变质,即紫色石蕊试液能达到实验要求,B正确;

C、KI会被空气氧化生成I2,I2遇到淀粉溶液,溶液会显蓝色,故淀粉溶液能达到实验要求,C正确;

D、FeSO4会被空气氧化为Fe2(SO4)3,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FeSO4已被氧化,故KSCN溶液能达到实验要求,D正确;

故选A。

6.下列“实验结论”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一定含有Cl-

B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滴加H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切开金属钠,钠表面的银白色会逐渐变暗

钠在空气中会生成过氧化钠

D

某溶液做焰色反应时,现象为黄色

说明该溶液的一定含有Na+,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

 

A.AB.BC.CD.D

【答案】D

【详解】

A.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可能含有Cl-或SO42-,实验结论不符,A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滴加H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可能含有Ag+或SO42-,实验结论不符,B错误;

C.切开金属钠,钠表面的银白色会逐渐变暗,钠在空气中会生成氧化钠,实验结论不符,C错误;

D.某溶液做焰色反应时,现象为黄色,未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溶液的一定含有Na+,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符合事实,D正确;

答案为D。

7.某同学用含有铁锈(Fe2O3)的废铁屑来制取氯化铁晶体的装置(省略夹持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烧杯中H2O2溶液的作用是将Fe2+氧化为Fe3+

B.A中存在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的反应

C.利用B装置不能准确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

D.将反应后的溶液放入烧杯中再通入少量SO2,则溶液颜色立即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答案】D

【分析】

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因铁与铁离子反应,则A中得到物质为氯化亚铁,反应后打开K2,过氧化氢可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据此解答。

【详解】

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因铁与铁离子反应,则A中得到物质为氯化亚铁,反应后打开K2,过氧化氢可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

A.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可将Fe2+氧化为Fe3+,A项正确;

B.氧化铁为碱性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B项正确;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用排水法测量生成氢气的体积,C项正确;

D.因H2O2溶液过量,所以通入少量SO2先被H2O2氧化,将H2O2还原完后才还原Fe3+,D项错误;

答案选D。

8.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B.从海水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二氧化硫可广泛用于食品的漂白

D.“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答案】A

【详解】

A.许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这在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A正确;

B.从海水提取H2O、NaCl等物质,不通过化学反应就能实现,B错误;

C.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不能用于食品的漂白,C错误;

D.“玉不琢不成器”,玉的加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与化学性质无关,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9.下图是一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

向装置中缓慢通入气体X,若关闭活塞K,则品红溶液无变化,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则品红溶液褪色。

据此判断气体X和洗气瓶内液体Y(足量)可能是(  )

选项

A

B

C

D

X

CO

SO2

CO2

Cl2

Y

浓H2SO4

NaHCO3饱和溶液

Na2SO3溶液

NaHSO3饱和溶液

 

A.AB.BC.CD.D

【答案】B

【详解】

A.CO不能使品红褪色,A错误;

B.若关闭活塞K,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品红溶液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SO2使品红褪色,B正确;

C.CO2与Na2SO3溶液不反应,且不能是品红褪色,C错误;

D.Cl2与饱和NaHSO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2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错误。

10.物质间纷繁复杂的转化关系是化学的魅力所在,下列选项中物质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Si

SiO2

SiB.NO2

HNO3

NO2

C.Fe

FeCl3

FeD.S

SO2

S

【答案】C

【详解】

A.Si+O2

SiO2;SiO2+2C

Si+2CO,选项物质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故A正确;

B.3NO2+H2O═2HNO3+N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选项物质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故B正确;

C.2Fe+3Cl2

2FeCl3,Cu+2FeCl3═2FeCl2+CuCl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在铜的前面,铜不能与亚铁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故FeCl3

Fe的转化无法一步实现,故C错误;

D.S+O2

SO2,SO2+2H2S═3S↓+2H2O,选选项物质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故D正确;

答案选C。

11.CuSO4•5H2O在不同温度下分解情况不同,取5.00g该晶体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与温度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13℃分解得到的固体产物为CuSO4•H2O

B.温度低于650℃时的分解反应,均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650℃时的气态产物冷却至室温,可得组成为n(H2SO4):

n(H2O)=1:

4的硫酸溶液

D.1000℃分解得到的固体产物为CuO

【答案】D

【分析】

n(CuSO4•5H2O)=

=0.02mol,CuSO4•5H2O完全失去结晶水时,所得CuSO4的质量为0.02mol×160g/mol=3.20g,由图中可知,刚好位于温度在258~650℃之间,说明在此之前,胆矾受热分解,只失去结晶水;650~1000℃之间,固体质量为1.60g,其中Cu元素的质量为0.02mol×64g/mol=1.28g,则氧元素质量为1.60g-1.28g=0.32g,物质的量为

=0.02mol,此固体为CuO;1000℃之后,固体质量为1.44g,其中Cu元素质量为1.28g,则氧元素质量为1.44g-1.28g=0.16g,物质的量为

=0.01mol,此固体为Cu2O。

【详解】

A.113℃时,固体质量为3.56g,失去结晶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物质的量为

=0.08mol,则失去结晶水的数目

=4,从而得出分解得到的固体产物为CuSO4•H2O,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温度低于650℃时的分解反应,只失去结晶水,CuSO4的组成未变,所以均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

C.650℃时的气态产物中,SO3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2mol:

0.10mol=1:

5,所以冷却至室温,可得组成为n(H2SO4):

n(H2O)=1:

4的硫酸溶液,C正确;

D.由分析可知,1000℃分解得到的固体产物为Cu2O,D不正确;

故选D。

12.将xmolNa2SO3和ymolNaS溶于水,用稀硫酸酸化后发生了反应,生成物:

①为S和SO2,②为S和H2S,③只有S。

设x,y的比值a、b、c,若a>0.5,b=0.5,c<0.5,对应①②③三个反应正确的顺序是()

A.a、b、cB.a、c、bC.c、b、aD.b、a、c

【答案】B

【分析】

Na2SO3和Na2S溶于水,用稀硫酸酸化,发生反应:

Na2SO3+2Na2S+3H2SO4=3Na2SO4+3S↓+3H2O,过量的Na2SO3或Na2S能与稀硫酸继续反应生成SO2或H2S,据此讨论过量问题解答。

【详解】

混合溶液酸化,发生反应:

Na2SO3+2Na2S+3H2SO4=3Na2SO4+3S↓+3H2O;

当x:

y>0.5时,Na2SO3有剩余,Na2S完全反应,剩余的Na2SO3再与硫酸反应生成SO2,生成物为S和SO2;

当x:

y=0.5时,Na2SO3和Na2S恰好反应,此时生成物只有S;

当x:

y<0.5时,Na2SO3完全反应,Na2S有剩余,剩余的Na2S再与硫酸反应生成H2S,生成物为S和H2S;

故答案选B。

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①滴加足量稀盐酸

②再滴加B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白色沉淀

原溶液一定含SO42-

B

①滴加稀盐酸

②另取一份滴加CaCl2溶液

有大量气泡产生

白色沉淀

原溶液一定含CO32-

C

①滴加足量浓NaOH溶液,加热

②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靠近导管口

产生气体

试纸变蓝

原溶液一定含NH4+

D

①滴加KSCN溶液

②再滴加氯水

无明显现象

溶液呈红色

原溶液一定含Fe2+

A.AB.BC.CD.D

【答案】B

【详解】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排除了干扰离子,如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选项A正确;

B.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的气泡,另取一份滴加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32-,不一定含有CO32-,选项B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一定为氨气,则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选项C正确;

D.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Fe3+;再加少量氯水,溶液变红,说明加入氯水生成了Fe3+,原溶液中存在Fe2+,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4.下列实验得出的推理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推理或结论

A

向某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盐一定是碳酸盐

B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

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立刻熔成小球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D

向某溶液中通入Cl2,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A.AB.BC.CD.D

【答案】C

【详解】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则溶液中可能存在HCO3-、SO32-、HSO3-、CO32-,A错误;

B.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SO32-、CO32-或Ag+,B错误;

C.钠熔成小球,说明钠和水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同时说明钠的熔点较低,C正确;

D.因为该检验方法是先通入氯气,再滴加KSCN溶液,在通氯气前滤液A中就可能含有Fe3+,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Fe2+,D错误;

故选C。

【点睛】

钠的密度小于水,钠的熔点较低,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且放出热量,钠熔成小球,说明钠和水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

15.针对下列实验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往氯水和FeCl2混合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B.SO2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

C.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钠四处游动,并产生蓝色沉淀

D.往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成黑色蜂窝状的固体,同时释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答案】B

【详解】

A.氯水具有氧化性, FeCl2具有还原性,两者反应产生FeCl3,铁离子遇KSCN显红色,故A正确;

B.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能褪色,故B错误;

C.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所以现象会有钠四处游动,并产生蓝色沉淀,故C正确;

D.浓硫酸的脱水性使蔗糖变成黑色蜂窝状的固体(C),同时放热,浓硫酸和C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二氧化硫,即释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故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B.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16.下列反应在指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A.HClO

HClB.Fe

Fe2O3C.S

SO3D.S

Fe2S3

【答案】A

【详解】

A.HClO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分解,生成HCl和O2,A正确;

B.Fe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Fe3O4和H2,B不正确;

C.S在O2中点燃,只能生成SO2,不能生成SO3,C不正确;

D.S与Fe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只能生成FeS,D不正确;

故选A。

17.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A.

Fe3+有氧化性

FeCl

溶液可用于回收旧电路板中的铜

B.

SiO2有导电性

SiO

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C.

氯水、SO2都有漂白性

氯水与SO2混合使用漂白效果更好

D.

铝制容器表面有氧化膜保护

可用铝制容器盛装稀硫酸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2Fe3++Cu=2Fe3++Cu2+,故A正确;SiO2不导电,故B错误;SO2+Cl2+2H2O=H2SO4+2HCl,氯水与SO2混合使用漂白效果差,故C错误;氧化铝、铝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不能用铝制容器盛装稀硫酸,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

18.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为浓盐酸,B为Na2CO3,C中盛有Na2SiO3溶液,则C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酸性:

H2CO3>H2SiO3

B.若A为浓盐酸,B为KMnO4,C中盛石蕊试液,则C中溶液最终呈红色

C.若A为较浓硫酸,B为Na2SO3固体,C中盛有Na2S溶液,则C中溶液变浑浊

D.装置D起干燥气体作用

【答案】C

【详解】

A.浓盐酸挥发的HCl在C中也能与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无法判断H2CO3的酸性一定比H2SiO3强,故A错误;

B.A为浓盐酸,B为KMnO4,则反应生成的氯气通入C中,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其中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则C中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色,后褪色,故B错误;

C.A为较浓硫酸,B为Na2SO3固体,两者反应生成的SO2气体通入C中,因SO2有氧化性,则与C中Na2S溶液反应有淡黄色S生成,可观察到C中溶液变浑浊,故C正确;

D.仪器D为球形干燥管,则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A.S

SO3

H2SO4B.SiO2

Na2SiO3(aq)

H2SiO3(胶体)

C.Fe

FeCl3

FeCl2(aq)D.Al2O3

NaAlO2(aq)

AlCl3(aq)

【答案】A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故A错误;

B、SiO2+2NaOH=Na2SiO3+H2O,Na2SiO3+2HCl=H2SiO3↓+2NaCl,故B正确;

C、2Fe+3Cl2=2FeCl3,2FeCl3+Fe=3FeCl2,故C正确;

D、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与过量的盐酸生成三氯化铝,故D正确;

故选A。

20.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品红中通入SO2气体,溶液颜色褪去

SO2有强氧化性

B

将铜粉加入FeCl3溶液中,溶液变蓝

活泼性:

Cu>Fe

C

向某溶液中加入Ca(OH)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CO32-

D

将硫的酒精溶液滴入一定量的热水中得微蓝色透明液体,用激光笔照射微蓝色透明液体,有光亮的通路

微蓝色透明液体为胶体

A.AB.BC.CD.D

【答案】D

【详解】

A.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所以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氧化性无关,故A错误;

B.将铜粉加入FeCl3溶液中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说明氧化性:

Fe3+>Cu2+,铁的活泼性大于铜,故B错误;

C.向某溶液中加入Ca(OH)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原溶液可能含有CO32-或HCO3-,故C错误;

D.用激光笔照射微蓝色透明液体,有光亮的通路,说明产生了丁达尔效应,所以微蓝色透明液体为胶体,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某化学小组为了证明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他们制备Cl2依据的原理是:

MnO2+4HCl(浓)

MnCl2+2H2O+Cl2↑,应选用上图A、E装置中的_____(填序号)制Cl2,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中的液体加热,B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OH溶液分别与两种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将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

查阅资料得知:

两种气体按体积比1:

1混合,再与水反应可生成两种常见的酸,因而失去漂白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E酸性还原性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Cl2+2OH-=Cl-+ClO-+H2OSO2+2OH-=SO32-+H2OCl2+SO2+2H2O=H2SO4+2HCl

【分析】

(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反应装置,根据氯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表现的性质;

(2)次氯酸的漂白性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利用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生成无色物质,注意次氯酸的漂白性是永久性的,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暂时的;

(3)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

(4)氯气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有还原性,二者能按1:

1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气体失去漂白性。

【详解】

(1)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取氯气,需要酒精灯加热,因此应选用E装置;反应中浓盐酸既作还原剂,又体现了其酸性;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B试管是由于SO2的漂白作用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溶液由无色重新变为红的;D试管是由于Cl2的漂白作用而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不会恢复;

(3)NaOH溶液与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OH-=Cl-+ClO-+H2O;NaOH溶液与S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2OH-=SO32-+H2O;

(4)Cl2与SO2反应生成两种强酸HCl和H2SO4,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