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414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答案】B

【解析】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夏朝的建立,排除。

B.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正确。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天下一大变局”的表现,不是本质内涵,排除。

D.君主专制没有取代宗法制,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的建立。

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

①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②中国古代加强统一的措施;③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变革的影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带,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

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出现的状况差异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北京大学历史系陈苏镇教授指出,秦朝的失败除暴政外,还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有关,特别是秦与楚、齐、赵等自身文化传统比较深的地区的矛盾更为尖锐。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

由此推断,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A.消除了君主专制带来的暴政B.实现了不同文化区域的同步发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D.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既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要求,又照顾了各地区域性文化差异及冲突,这就是减少了地方管理中的阻力和冲突,依据材料“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缓解东西文化冲突的作用”可以看出郡国并行制适应了当时地方管理体制的实际,故D项正确。

AB两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王国有较大的自主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汉朝的地方制度。

需要掌握郡国并行制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郡国并行制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B项正确。

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故C项错误。

宋朝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强化,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

需要掌握科举制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朝科举制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

“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

”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公民政治体现出民主原则D.民主政体形式多样

【答案】C

【解析】”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表明公民政治体现出民主原则,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

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6.孟德斯鸠曾说:

“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查罗马法以及罗马扩张的后果。

关于罗马法,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发展历程、内容、实质、影响。

7.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

如“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

这反映当时英国(  )

A.缺乏对公民权利保护B.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C.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D.向程序性民主迈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说明议会和内阁的运作按一定的程序运行,故D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材料中未提到政治妥协问题,故B排除;

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内阁与议会的关系问题,主旨不是内阁制确立,故C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了英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英国权力运行机制的特点等。

本题以内阁和议会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英国民主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8.如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最终方案是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综合,体现了妥协的精神,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规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从而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A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B项表述错误,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

9.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了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总统权说明权力增大,这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

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

考查对法国总统权力的变化的认识。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2年8月)〔君主专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10.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己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地方督抚上奏,在各国公使面前,利用国际法,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B项错在“已经解体”,应排除。

地方督抚有向皇帝上奏和建议的职责,并非干预决策,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曲折。

需要掌握近代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李泽厚先生曾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最终救亡压倒了启家”。

李泽厚此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好诠释是(  )

A.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戍变法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D.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答案】C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文化的解放,国民革命运动没有这个作用。

B.甲午战争没有这种思想解放。

C.新文化运动借鉴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五四运动体现了反帝爱国的要求,反映出材料中就我的要求最终压倒了启蒙。

D.两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都不涉及的启蒙思想。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容和影响以及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解放的过程,还要搞清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特点。

12.1923年底,孙中山认: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表明孙中山认为国民党组织方法不好,需改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表明孙中山认为俄国有成功的方法,可以学习俄国的方法,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正确;

苏俄革命的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而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13.1937年,将介石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使我们的民族做一个堪与各国并立于世界的民族。

”据此可知(  )

A.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抗日活动B.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民族意识的觉醒关系抗日大局D.抗日民族统--战线尚未建立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的号召,并不能体现出民众的真实行为。

B.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政府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C.材料中蒋介石认识到了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动力,民族意识的觉醒对抗战大局至关重要。

D.材料看不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建立。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

还要搞清楚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政策特征。

1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B.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C.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D.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体现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应建立物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故B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CD项均为片面的解读,故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是消灭资产私有制的思想。

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5.有学者认为:

“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运用到实践。

从时间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应排除。

B项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应排除。

C项《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D项巴黎公社革命的时间与题干时间相符,且巴黎公社革命也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推进到新的阶段,故从内容上亦与材料吻合。

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考查1871年的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巴黎公社史实:

(一)背景:

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人民。

(二)成立过程:

1、1871年3月18日革命:

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三)政权性质:

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的许多领导人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四)主要措施:

1、政权建设方面:

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

2、社会经济方面: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他们的薪金最高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年金6000法郎,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五)历史意义:

1、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16.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B正确;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

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

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故选:

B。

本题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是“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的分析理解。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继续保持三三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党和毛泽东又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发展了三三制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1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明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由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内部矛盾;据此依据材料“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可知C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才逐渐开始迈向制度化A。

1997年中央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故排除D。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八大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8.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高频词

会议

 社会

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①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②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③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84

 335

 288

 27

 24

 28

 121

 38

 68

 56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依据表格内容可知,②中社会主义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经济、建设,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需要掌握中共十二大的内容。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共十二大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991年3月,台湾当局通过《国统纲领》,表示同意要“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共同开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成立两岸统一协商机构,依据两岸人民意愿,秉持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公平及军队国家化的原则,共商统一大业”。

这说明当时(  )

A.两岸“三通”最早提出B.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C.“九二共识”得到认同D.“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答案】B

【解析】A.最早是提出两岸三通是在80年代。

B.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共商统一大业,说明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C.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

D.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是香港的回归。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

’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答案】A

【解析】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故B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故C项错误。

我国建国初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故D项错误。

从题干“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可以看出A项正确。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