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472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 2.docx

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2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

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盼》。

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

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

(板书课题:

那个星期天)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

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

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5.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

为什么?

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

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

小结:

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

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五、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明确: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

”为什么不好挨?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明确: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

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归纳:

这几个段落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明确:

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明确:

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

因为他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等待,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

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错过,一直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

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几个“看着”表明了什么?

明确:

表明了作者的无比专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点洗完,他希望太阳慢点落山。

(2)这段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

“凉”“沉郁”“缥缈”。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似是写景写光线,何尝不是在写他的心情,写他的期盼呢。

这里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希望破灭时的无限伤感。

(3)从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现在反复出现的“一声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满怀期盼的高点逐渐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漫长”和“急遽”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意思矛盾吗?

明确:

不矛盾。

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深切体会,“漫长”写出了他等待的过程的难挨,而“急遽”则写出了黄昏到来的迅速。

(2)“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

明确:

拟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怅然。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者将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了。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为什么惊惶?

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

明确:

因为“母亲”看到“我”在无声地流泪,她没有想到她也许是敷衍的一句话竟然寄托了孩子这样大的盼望,所以她赶紧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进怀里,边亲吻边道歉。

母亲何尝不在乎孩子,疼爱孩子呢?

然而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对孩子的陪伴。

归纳:

如果说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则是懊恼——沮丧——失望——难过。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热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伤,他如一只受伤的鸟,蜷缩在屋檐下,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过分,母亲明明再三地答应了他,为何最终仍是失约了,但母亲并没有错,他也没有理由怪母亲,因为母亲一刻不停地在忙着。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

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1:

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

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预设2:

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为了生活而操劳,难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但即使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

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文章通过追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四、写作特色

1.写作特点。

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1)运用“繁笔”表现心理。

“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进读者心里?

(2)借助行动表现心理。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4)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

文中“您说了去!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

”“怎么还不走呀?

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

2.《那个星期天》与《匆匆》都写了时间的流逝,读读看,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感受。

不同点:

《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那个星期天》则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叙述,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转换(街门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个事情(街门口——等母亲,跳房子——等母亲,拨弄蚁穴——等母亲,看画报——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等母亲,看母亲洗衣服——等母亲)的行进,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教学板书]

9.那个星期天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恼——沮丧——失望(委屈)——难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们从作者平静内敛的语调中领悟其丰富的情感内蕴是学习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来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了解了他的心理轨迹,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为何让作者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了解了母亲一天的劳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够,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应还课堂给学生,切记。

 

2020年春期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课题

那个星期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理解其中的情感。

3.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课文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及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重点语句PPT。

(教师)

2.预习课文。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用时:

4分钟)

1.谈话指导:

星期天,你会在家里做什么?

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吗?

2.文中的“我”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思考、交流。

 

2.齐读课题,质疑:

主人公是谁?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醒有关“星期天”的记忆。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用时:

16分钟)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圈画生字,巩固课前预习成果。

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认读生字。

(2)针对难读的字开展集体认读活动,共同巩固字音。

(3)引导学生开展识字方法的交流活动。

 

3.检查词语、句子的朗读情况,巩固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圈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小组开展互学生字活动:

(1)认读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

媚、砖、蚁、叨:

按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形近字区分记忆:

“绊”与“伴”、“绞”与“较”、“耽”与“忱”、“绽”与“淀”、“偎”与“喂”。

揉、搓:

做动作识记。

与“手”有关。

叨:

与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惶:

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3.开火车读词语,读通每一个句子。

1.认读生字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识记。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8分钟)

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展开交流,并尝试着概括全文内容。

1.小组合作读课文。

然后与同学交流,找一找反映“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当时是什么心情。

2.默读课文,交流思考所得。

  引导学生尝试用“六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内容。

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用时:

10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的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2.利用课件逐一展示“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

3.组织学生练写生字,巡视予以个别指导。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逐一观察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笔画。

“媚”的右部的“

”有一竖;“揉”的右上部有一撇;“搓”的右部注意横的间距和长短。

2.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逐一练写。

4.互评,看一看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针对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1.指导学生写字前,先观察生字,做到心中有字,笔下生字。

2.书写生字要正确,还要注意美观,讲究比例,掌握规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

2分钟)

1.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布置作业:

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1.针对教师的意见想一想怎样改进。

2.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巩固读文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用时:

3分钟)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

“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展开思考。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

25分钟)

1.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

作者想表明什么?

2.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梳理出“我”的心情变化轨迹。

(1)“我”做了哪些事?

(2)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词句。

点拨:

从这些词句中,我们看到了“我”的情感变化:

由开始盼望时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的失望委屈。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描写方法的能衬托出“我”的心情变化的句子。

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进行点拨。

(1)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2)环境描写衬托的是“我”的心情。

环境的对比是“我”前后心情的对比。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5.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关于“我”的描写,说说“母亲”的表现,分析人物形象。

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如,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感受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

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

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的行为中,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1.默读第1自然段,讨论问题,汇报学习收获。

2.细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合作交流,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

(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兴奋。

(3)“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表现的是“我”等待时的落寞、孤寂。

(4)“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表现的是“我”的急切。

(5)“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表现的是“我”的焦急与执着。

3.再次读文,找出文中对“我”的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情变化。

(1)语言描写:

“走吗”“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

走吧”等,表现了“我”由兴奋到焦急、无聊、无助,再到失望,这些情绪变化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2)环境描写: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衬托出“我”的兴奋。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表现出“我”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时的伤心。

4.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5.读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想一想:

母亲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母亲的语言描写:

“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洗完衣服”“噢,对不起,噢,对不起”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而惊惶地、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1.在朗读时要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默读、浏览等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

 

3.组织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同时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倾听、参与度,不能变成一言堂,要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状态。

 

4.关于对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用时:

10分钟)

1.指导学生思考:

课文表面写“我”的抱怨,实质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

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引导发现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尝试写几句这样的环境描写。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自读、体会描写母亲的句段。

 

2.读句子并分析,尝试写一写。

 

3.进行交流。

  学生尝试环境描写时,教师可给出主题提示,如,今天公布成绩;我考了全班第一;描写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等。

四、布置作业,搜集分享(用时:

2分钟)

1.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

2.推荐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1.尝试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根据教师的推荐积极阅读。

  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后,可以组织一个交流会,分享阅读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