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733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docx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

2003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评析报告

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评价课题组

一、引言

(一)试题评析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简称为语文学科中考)的命题应体现“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

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有利于突破应试模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提供依据;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良好的导向作用。

语文学科中考命题,与其他学科一样,应该注重本学科的教育价值,要面向全体考生,注重发挥考试的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

在试题的设计中要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注意试题的效度、试题素材的选择、试卷的结构和规范,要注意保持恰当的难易程度。

语文学科中考命题还需要重视本学科的特点,要注重考查学生语言积累的情况,考查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理解程度,考查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情况,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表达中的价值取向和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丰富内涵,而且母语教育具有弘扬民族文化的独特教育价值。

范围狭窄的考试内容、僵化固定的标准答案、单一死板的考试形式、千篇一律的“克隆”作文,都会破坏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性。

语文学科的中考不能只考查认知领域中的部分内容,既要重视考查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也要渗透考查语言文字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人文价值导向,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包括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学习方法和习惯、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语文学科中考不能通过切断有机的知识联系,肢解整体的语言材料,阉割语文学科应有的灵性和生气的方法,把知识与能力生硬地拆卸开来。

语文学科中考应该让每一个考生都能找到自己在母语学习中的定位,能够通过考试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而且,语文学科中考应该努力克服考试的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考生服务。

语文学科中考应该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考查内容与标准,真实准确地反映考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根据考试效度的原则,凡是与语文本学科水平能力不具有相关性或相关性很低的试题,不应该出现在语文试卷中。

考试内容和要求应该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能有效地测试出考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水平,还要能够反映出考生存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念以及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情况。

能够体现出考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语文学科中考的试题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思维发展过程中求同和求异的关系。

一份科学、有效的语文学科中考试卷,不应该出现繁、偏、旧的试题,更不能出现有知识性错误的试题。

语文试题应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适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

一些分值较大的试题,要实行分层次给分的评判办法。

语文学科中考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用刻板、固定的标准答案框死学生的思想,不是用模棱含混的选择项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不能用简单、武断的评分办法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考试不是惩罚,不能用考试这根棒子摧毁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成功的喜悦。

考试中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想像的空间,要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平台,要为学生创设开展创新的氛围。

可尝试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作出自己富有个性和具有独立见解的解答。

我们对2003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题的评析,就是以上述认识和要求为依据的。

(二)关于语文学科中考命题考查的内容

语文学科中考从考试内容到考试形式均要借鉴近几年语文考试改革的成功经验,以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为指导,注重渗透考查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引导学生加强母语文化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及创新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中考的考查内容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方面学习目标的要求;要妥善处理考查内容与教材教学内容的关系。

考查标准可在达到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依据各地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语文试题的内容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符合学科规范,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试题要以参加测试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相联系。

试题内容既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实践相联系,又要避免脱离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属性而硬靠硬贴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现象。

语文学科中考命题,要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其,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设计、编拟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试题,是语文学科中考命题思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要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但这种重视不是要求考死的知识,也不是考名词术语,而是要设计结合语文实践的试题,考查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感悟、表达的能力,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通过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蕴。

例如,在编拟文学作品阅读的考题时,不是侧重于考查对文学知识(如作家、作品、朝代、国籍等)的机械记忆,而是重在考查考生对作品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等方面的感悟、理解和审美判断,并且鼓励考生通过自己的体悟和思考,发表独立的见解。

其二,要处理好整体意义把握与关键语句分析的关系。

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语句,正确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意义,不能专门纠缠于个别词语、概念的解释,一味陷入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不能以单纯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

同时,也要防止用大而无当的引申、游离于文本的演绎来代替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其三,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语言材料的选用及其比例关系。

课内语言材料如何变换角度、编出新意,课外语言材料如何控制难度及篇幅,这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一般认为,文言文阅读题还是采用所学课文为宜,不必选课外的文言文。

考查文言文阅读可以抽取单篇的文章,也可以把初中三年所学文言文整合在一起,从词义、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

文言文阅读重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考查学生能否借助1=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可以不局限于所学教材的课文范围,不过也需要注意,试题中选取课文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对课文的精读。

如果选取课文,须注意本地区所用的几种教材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不能搞对已学过课文的分析结论进行重现的记忆性测试。

选用课外语言材料要注重选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不仅要注意和学生的阅渎水平相适应,而且要注重体现人文价值导向和审美情趣,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文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选文如有与考试要求不相符或文字不尽规范的,可根据考试要求作适当的删节、修改。

选文篇幅长短要适宜。

(三)关于1999年以来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和趋势

自199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决定对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各科进行评价以来,已走过了四年的历程。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中考改革的重点,这几年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

1、题型的改革,趋于合理

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里指出:

“现在各地在中考语文考试中均较普遍地采用客观性试题,教育战线内外对此反映较为强烈,认为这种题型不完全符合语文学科的要求,同时也由于对客观性考题的命题研究不够,造成试题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对语文教学评价、学生的学习均产生了不良影响。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情况确乎有了很大好转,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客观性试题明显减少,即使有些地区仍在沿用客观型试题,但在试题编制、审题上都比以前更严谨了。

由于课程改革的需要,近三年来各地语文中考试题出现了不少能测试学生能力、思维水平的主观性、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增多同时带来了评价标准如何把握的问题。

通过各地的努力,逐渐找到了一些恰当的减少评分误差的评卷方法。

同时又由于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对鼓励学生创新,促进平时的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设计趋于合理的另一个表现即是目前各地大致形成了语文基础知识(含古诗文积累)、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作文等三大模块组成的试卷结构基本格局。

各地都能根据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要求初中生加强文化积累,为此各地都设计了不少这方面的试题,对古诗文的学习积累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而且试题的质量也在提高,艺术性和科学性两方面都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

例如,1999年《长江以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评价报告》曾经指出过当时一些试卷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①重知识点的考核,忽视检测语文能力;②试题与考试要求不符;③题干要求含混不清;④阅读材料随意性较大;⑤缺乏鼓励考生发表创见的试题等等。

这些问题逐年得到了解决。

尤其第五点,2003年各地的试卷大多有鼓励学生发表创见的试题,而且这类试题已成为一种趋势,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阅读材料的选择也越趋规范化。

上年还有个别地区出现选材不够严谨的情况,2003年情况进一步好转。

至于题干的设计也比以前更科学合理,且带有人情味。

2.各地试题编写指导思想更明确

《1999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评价报告》曾经指出:

“11个地区的命题指导思想较少明确提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性质与要求’、‘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有利于建立语文学科的科学评价体系’。

”但到了2003年,各地语文学科中考都能自觉地贯彻“三个有利于”方针,无论在命题时或阅卷时都能将“评价标准”放在首要位置,试题设计和使用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因此,试题的科学性大为提高。

由于指导思想明确,这几年试题更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符合初中生的实际。

表现在试卷上:

其一,题量适当减少。

1999年时,最小题量有小题48题(咸阳地区),而近两年,超过40小题的已极为罕见。

其二,采用1、2卷的地区逐渐减少。

1999年时,无论是长江以南还是以北采用1、2卷的地区很多,而2003年则明显减少。

其二,作文题做大小作文的地区减少,而命题形式则反而趋于单一。

近四年各地在设计作文题目时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同时又考虑学生实际能力进行改革。

如《1999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评价报告》指出:

“在统计的31份试卷中,设一大一小作文题的有15个地区,近50%。

”《1999年长江以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评价报告》指出:

“在全部40个地区中有29个地区有大小作文题。

”而在2003年全国100份左右考卷中设大小作文的不到15份。

与过去相对的是出现了另外一个趋势,各地都采用话题作文形式。

当年指出:

当时采用命题的地区有12个,半命题有14个,而采用材料范围题的各有4个地区。

然而2003年全国各地绝大部分地区采用话题作文形式,这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方向去了,其中变化是否带有必然性,值得加以研究。

3、考试材料(试题载体)呈现多样化

近年来考试用的阅读材料出现了多样化局面,既有课内又有课外,既有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又有规范性的报刊杂志中的文章。

而在1999年时,作为考试题目载体的材料还比较多地局限于课本。

例如《1999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评价报告》指出:

“多年以来‘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语文中考命题的原则,很多地方把‘本’机械地理解为人教社教材,理解为基本篇目。

这样做的结果,教材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了考试题目,学生、教师和命题者都一头扎进课本疲惫不堪地‘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这种局面,近年来已经被彻底打破。

近两年(2001—2002)偏重于从课外选材作为试题载体的做法,这当然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但课题组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大纲》推荐书目以及《课程标准》的“建议”中提出的书目必然要为广大师生熟悉,以后考试的材料不应完全从课外材料中去寻觅,而应当兼顾课内课外,只要适用于考试,有命题价值,可以设计考点的,就应当不拘一格地采用。

2003年各地的试卷从总体看,在选文方面基本上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4、对各种创新型试题的探索还将继续

自1999年以来,中考语文试题在不断变化、进步的同时,模仿高考题的倾向也一直存在。

最明显的有三方面:

一是将中考试题分成1、2卷或A、B卷,第一卷用选择题形式考基础知识,第二卷考阅读和作文;二是作文绝大多数用话题作文形式;三是一些地区出现古诗文赏析题,用客观型选择题的形式考核学生主观鉴赏能力。

而在我国,这三方面最先均来自高考的语文试题。

中考与高考的要求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也不同。

因此,我们已屡次指出,中考试题不要完全照搬高考试题形式,看来这个问题2004年还必须重申。

与上述做法形成对比的是,近三年来有些地区在积极探索新型的语文试题,力求试题简洁合理;从基础知识积累到阅读、写作,各个板块都出现了一些好的题目。

我们认为这种探索可以继续下去。

除了增加主观题、开放题以外,作文题目多样化趋势也是值得肯定的,允许学生在两题或三题中选一,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但是,究竟怎样在语文学科中考中体现“三个维度”,还值得我们去探讨,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各地教育的实际出发,防止贴标签搞形式主义的新型题目出现。

总之,这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的命题工作有比较大的进步,试题的质量明显提高,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改进、完善和创新语文中考命题工作中必然遇到的,是前进中的问题,是通过加强语文学科命题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评析

从总体上看,2003年各地的试卷质量比以往有所提高。

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基教司有关文件的精神上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自1999年以来,初中毕业升学语文试卷,年年都有新的变化,试卷的设计由原来重知识点转变到重“能力立意”上来,2003年在全国逐渐推进的课程改革实验及《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又向以“语文素养”立意跨进了一步,不少地区在改革中考的同时,自觉地将试卷的设计与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

所以,试题的总体质量较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题目。

(一)主要特点

1、客观型选择题题量进一步减少

2003年采用1、2卷的地区比去年有明显减少。

此外,在基础知识的考查方面,那种以考核记住知识点为主要目的的选择题比例大大减少,有的试卷甚至完全取消了选择题,或将主观题与客观题糅合起来,在一些阅读理解题中穿插选择题,例如难字读音、词语理解、概括成语等方面内容的考查,命题显得更为灵活多样。

命题者大多注意引导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重视了语文基本功如书写汉字的考查,还有如运用对偶知识来对对子,对古诗文名句的考核也注意设计一定的语境,等等。

引人注目的是,2003年一些地区特别加上了听力方面的考查,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2、程度不等地设计了一些开放题,关注阅读和书面表达中的价值取向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

明确标明“探索题”的题目明显增多。

不少主观题不设具体、明确的标准答案,给阅卷留下了较大的回旋余地,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的地区语文实行开卷考试,也是一种尝试。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大量出现主观题、开放题,这是适应语文课程改革,适应语文学科特点而设计的。

但此类题目的出现也带来了阅卷评定中的一些问题。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阅这类题目,减少误差,提高试卷的效度信度,这是各地面临的新问题。

可喜的是,2003年各地在认真仔细拟题的基础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几乎每个地区都能从题干、参考答案上做到字斟句酌,严格规范,同时又在审题、评卷过程中加大监控力度。

由于思想重视,措施得当,2003年各地试卷中的主观题质量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3、文言试题设计呈多样化趋势

初中文言文究竟如何考,才能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特点,这历来是一个难点。

2003年有个可喜的变化,不少地区在选材及题目设计上都能针对学生实际来进行,往年那种过于偏重“用法”、“语法”的题目已极少见到,题型生动活泼,除了传统的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以外,增加了整体理解语段意思、简单句子的断句、朗读时的语气停顿,还有一些地区,将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与现代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当然还有些用选择题的,总之题型多样化成为一种特色。

有的地区还根据语文特点设计了一些浅近的对联,要求学生填写。

4、作文题目大多能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做到使学生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作文题是各地试卷的最重要内容,2003年作文题保持了一贯传统:

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让学生畅所欲言,个别地区还允许学生写诗歌。

关于作文题,2003年改革力度较大的标志有二:

其一,有不少地区允许学生两题选一,甚至三题选一,题目有的是记叙文,有的是议论文;其二,2003年出半命题的地区比以前有所增加。

两题选一或半命题作文允许学生有选择,我们认为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体现各自的能力。

但作文题也存在着一个倾向:

绝大部分地区都采用话题作文,好像话题作文成了惟一可行的命题方式。

除了极少数地区用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以外,话题成了大多数地区的选择。

其实,命题方式应当在保持大致稳定的情况下,注重一定程度的变化,不宜成为一种凝固的形式,一旦凝固了,容易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容易滋长猜题押题之风,因此作文题还是需要百花齐放。

5、在试题形式和应用方面有所创新

有的创新属于创造新题型,有的创新属于对已有题型的创造性使用,还有的试卷为学生答题提供相关资料信息,注意卷面设计的新颖活泼。

有些地区为了体现对考生的关怀,在试卷的每一大部分开头或在题目的右上方或左上方,设计了一些醒目的提示语,告诫学生要细心阅读题目,要放松,并鼓励他们出好成绩等,拉近了命题者与考生的距离,用了十分人性化的对话形式,在试卷上加上卷首语,以消解紧张心理,创造良好的考试氛围,从而使试卷面貌有所更新。

但是否每一大题均需要提示,值得商榷。

因为,提示语太多,有可能会影响学生注意力,耗费阅读时间。

(二)值得讨论的一些问题

1、关于选文(试题的载体)

试题的选文能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当然是好的,但语文学科中考考的是语文,首先应该从语文角度思考问题,决定选文是否适合作为试题的载体。

有些时效性较强而语言不够规范的文章直接用于语文试卷,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能不利,这样的文章就不宜作为语文中考试题的载体。

2、关于试题设计

从整体看,2003年各地试卷继续朝简约、合理方向发展,但仍有一些地区试卷设计过于复杂,除了字数太多外,各种题目也较多,有的既用答题卡又用试卷,有的将作文与试题分开写,甚至有的试卷项目之多使人读了目眩。

对初中生来说,究竟设计多少题目比较合适,仍然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试题要朝“简约、合理”方向发展是应该坚持的,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与写作时间,不能为了追求新颖而遗忘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首先,参加中考的是初中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其次,我们考的是语文,要体现母语教育的特点。

任何创新和改革都不应忘记这两个实际。

此外,试题设计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

有些试卷考核记忆性知识内容的选择题比重仍然过大,而且基本是高考试题的翻版;相当一部分试卷在试题形式上因循守旧,陈陈相袭。

很少创新;有的试卷即使出了一些主观题,但在思维上平面化,没有层次感,参考答案也粗而空,缺少对阅卷者的具体指导,使人很难把握;一些地区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不是从整体出发来设计题目,也不大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文章的个性特征,而是将其局部化、模式化,从概念(而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来设计问题,如议论文阅读不外乎考“中心论点”、“论证方法”等,说明文阅读则考“说明中心”、“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总体上在作文命题方面突破不大,新意不

多,一般还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三、试题点评

(一)优秀试题点评

注重积累、注重感受、注重运用和探究是2003年一些地区出现的优秀试题所大致具有的共同特点。

注重积累

从拼音、写字、词句和古诗文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状况,比重较大,形式多样,多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有的取消了选择题,有的试题形式还有一定趣味性或地方色彩,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的虽不设知识客观题,但寓知识考核于阅读之中,即在阅读理解类题目中穿插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使知识的掌握为阅读理解的实际需要服务,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样就在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理解性和运用性的积累的考查。

在命题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些创新题型。

注重感受

在阅读理解题中十分注意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所设问题的角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一道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问题情境,便于学生身临其境地表达感受,思考问题;有的还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问的方法上和参考答案中为学生发表主观化的感受预留空间,或显出问题难度的不同层次。

作文命题能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体验方面的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人人有话可说。

注重运用和探究

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观题的比例有显著增加,这需要命题者刻意地搜集和选择各种课外材料,下一番细读文本的功夫,并注意若干阅读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命题从文本提供的特殊语境出发,而不是从留存于命题者头脑中的抽象原则和概念出发。

这样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必须大量地运用文字表达,回答问题,不再像标准化考试那样只要填序号或打钩就行,这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不少试题的评分标准有新意,多题不设统一答案,只列参考要点,只在阅卷的思维方向上加以引导,不是“踩”知识点。

下面,我们从江苏常州、江苏苏州、湖北宜昌、山西太原、福建福州、福建漳州等地区试卷中选择部分试题,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点评,以供参考。

1、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方面试题

如湖北宜昌卷,开头即列“书写”部分:

请将下边几句话写在书写格子内。

读美文悟精妙品其情善思考

写真情思路清忌抄袭敢创新

(注意:

此题根据抄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后边的答题文字都要认真书写)

【点评】这套试卷重视汉字的书写,书写的内容又是对考试带有整体导向和激励性的,并有一定的创新处,可见命题者对学生的满腔热忱。

“评分说明’’给的标准是“书写规范,整洁、美观,基本功好”,这样的导向很好,符合课程标准“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要求。

2003年中考,各地试卷较普遍安排了书写汉字的考查内容,反映了命题者对基本技能的重视,我们认为在当前特别值得提倡这一点,今后也要坚持这样做。

当然考杏的方法和具体形式还可以创造,尽可能多样化。

如福建漳州卷第10题:

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本题为附加题,答对另加2分)

上联:

关注自我发展下联:

点评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形式,对偶是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一种修辞手段。

这道题所出上联内容和表达难度都不大,能考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答案只举出示例,如“品味生活真谛”、“陶冶美好情操”,而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思相关即可绐分”,比较切合学生实际。

如福建福州卷第5题:

名胜古迹对联住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3分)

(1)黄鹤偶乘沧海月

白云常带楚江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