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769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docx

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

2019年山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

(二)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箭镞(zú)尺牍(dú)迢远(tiáo)咬文嚼字(jiáo)

B.砧板(zhēn)石墁(màn)蕴藉(jí)轻鸢剪掠(yuān)

C.付梓(xīn)踹水(chuài)剜肉(wān)碎琼乱玉(qióng)

D.坍缩(tān)彤云(tóng)搠倒(sù)数见不鲜(shuò)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停止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

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①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②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③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

④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⑤远山凹处,红日正沉,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A.①④②⑤③B.①⑤②③④C.②①⑤③④D.②①③④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国家宝藏》演绎文物的故事,对一件件文物的历史进行梳理,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到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化。

B.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五松针、文竹等最好摆在书桌上比较合适,橡皮树、丁香、腊梅等则最好摆在阳台上。

C.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草王坝长期缺水,乡亲们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D.创建文明城市要注重城市建设,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不仅要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还要凭借城市建筑提升城市品位。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网络文学是一种轻的文学,它追求文字的通俗易读以扩大受众面,如果全是些艰深晦涩、佶

屈聱牙的东西,怕是没有市场的。

②芬兰现任总统尼尼斯托在1月28日的总统大选中赢得连任,无独有偶,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

也在3月19日迎来了他的第四个总统任期。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庶族士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题名金榜,学而优

则仕,成为白衣卿相,荣耀乡里。

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得鱼忘筌,要继续发扬艰苦

奋斗的优良作风.砥砺前行。

⑤爱子心切并没有错,但家长总不能以孩子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为由,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导致孩子四体不勤、轩轾不分,与社会严重脱节。

⑥尽管伏天还没有到来,但是连日来气温居高不下,室内还好,室外可是流金铄石,让人不敢出门。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

有关,①,所以温度直接影

响植物的生长。

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②,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

据研究,③,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6.下面的六个句子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5分)

①今后我们这些高足,定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母校!

②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指出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③兹定于9月12日上午9:

00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诚挚邀请您届时拨冗莅临,同庆华诞,共襄盛会。

④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拜读,小儿不胜感激。

⑤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受到邀请,深感荣幸。

⑥令堂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1)将第句的_____改为_____;

(2)将第句的_____改为_____;

(3)将第句的_____改为_____;(4)将第句的_____改为_____;

(5)将第句的_____改为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

《管子·牧民》曰:

“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

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

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

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

“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

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

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

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

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

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

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

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

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

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

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

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以“礼”修身。

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

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

其中,礼是最重要的。

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的礼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高级。

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15分)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

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

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

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

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

大家开了家庭会议。

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

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

事情便这样解决了。

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

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

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

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

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

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

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

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

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

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

”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

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

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

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

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

“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

”三舅妈想了想:

“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

”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

”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

姐、“特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

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

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

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11.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分)

12.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1分)

材料一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

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

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

材料二

记者:

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①:

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

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

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

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宪文:

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

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

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

(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①张宪文: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三

【外联网2017年12月13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坡《海峡时报》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

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NHK新闻网、朝日新闻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决心。

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和本国实情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

B.材料二张宪文认为:

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国际层面。

C.材料三表明:

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支持中方立场。

D.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同各国一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到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其影响也逐年扩大。

B.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短、平、快的特点。

C.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D.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15.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20分)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

“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

”船人曰:

“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

“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曰:

“夫善哉!

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曰:

“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

”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

”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

“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

”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

“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

”晏子曰:

“崔子!

子独不为夫诗乎!

《诗》曰:

‘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

子惟之矣。

”崔杼曰:

“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

“安之!

毋失节!

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

“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

“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

“利弗能使乎?

威弗能禁乎?

”夏后启曰: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

【1】践绳之节:

正直之士的节操。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亦有困穷屈匮穷:

困厄

B.直兵造胸造:

制造

C.而迭闻晋事迭:

多次

D.审赏罚审:

慎重地

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2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21.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4题。

(10分)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1】守空堂。

壮齿【2】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

【1】块然:

孤独貌。

【2】壮齿:

壮年。

2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

B.“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

C.“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边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D.“披轩”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

23.从全诗看,“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两句中,“月”这一意象含有愁情,下列诗句中的“月”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D.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菩萨蛮》)

24.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