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389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2021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南安一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制作人民币的印钞纸的主要成分是棉纤维之一,从棉花到印钞纸需要经过打浆及造纸两个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棉花属于天然材料

B.从棉花到印钞纸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

C.灼烧棉花后有烧焦羽毛气味

D.用纯棉布料比用化纤布料的吸水性好

2.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数据,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钢的含碳量为0.03%~2%

B.pH≤5.6的降雨为酸雨

C.20℃时溶解度小于10g为易溶物质

D.空气中稀有气体约占总体积的0.03%

3.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液滴飞溅

B.试管破裂

C.集气瓶底炸裂

D.读数偏小

4.以甲为原料转化成丙的微观过程如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是化合反应

B.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转化①、②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整个反应过程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7﹕15

5.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记载:

“每炉甘石(注:

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

”火法炼锌主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炭提供能量和作还原剂B.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C.烧饼垫盛可增大反应接触面积D.应待锌冷却再打开泥罐

6.通过改良催化剂,科学家制成长达14cm的碳纳米管束。

碳纳米管是由石墨中的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的管状材料。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纳米管属于有机物B.碳纳米管与金刚石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C.碳纳米管很坚固,不能燃烧D.改良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7.化学中有很多“守恒”。

下面描述中对各种守恒的“解释”错误的是

A.能量守恒——化学反应体系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的能量

B.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C.溶质守恒——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体积不变

D.电荷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得失电子数目不变

8.如图1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R是其中一种物质并作图2实验操作,①②中没有固体析出,③中有固体析出。

据图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是甲物质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①②③中,只有③的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D.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9.下列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证据

结论

A

碳酸氢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B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分子可以再分

C

取水样加入肥皂水,振荡,出现较多泡沫

水样为软水

D

往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A.AB.BC.CD.D

10.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某固体物质,乙试管装入某溶液,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

打开止水夹,同时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溶液变浑浊。

符合此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选项

甲中固体

乙中溶液

A

Mg

AgNO3

B

CaCO3

NaCl

C

CaO

Ca(OH)2

D

KOH

BaCl2

A.AB.BC.CD.D

二、填空题

11.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1)稻米中富含营养素为______。

(2)农业上用15﹪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配制5kg该溶液时需要氯化钠______kg。

(3)酸性极强的土壤,可以用______进行改良,改良时不能同时加入______(选填“硝酸钾”或“碳酸氢铵”)等化肥。

(4)水稻生长中,要对水稻进行杀灭病虫害。

农业上用熟石灰和硫酸铜混合配制成的波尔多液,该农药属于______(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12.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中介绍,考古工作者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器物坑,已出土文物500余件。

人们称之为“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1)新发掘的半张黄金面具,埋在地下数千年仍保持金光闪闪,是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很_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2)出土文物表面绿色“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其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青铜器在氯化物、氧气和水的作用下会生成锈蚀物,形成可以重复进行的循环反应,最终导致器物腐蚀。

其反应之一为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4)金(Au)、银、铜在古代已被人们广泛使用,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______溶液,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3.“微观探析和宏观辩识”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1)如图1,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①过一会儿,图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______有关。

②图中生成白烟是因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的盐,其化学式为______。

(2)如图2可以探究氯化铁显黄色的原因。

①通过实验可知氯化铁溶液显黄色是因为溶液中有______(填微粒符号)。

②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_____(与NaOH不同类别的物质)也能得到实验结论。

14.小明手机里有一款NB化学软件,可以模拟化学反应,但使用这款软件前必须先解锁手机屏幕。

智能手机屏幕解锁如图所示,若以氧化铜为起点,相邻之间可以反应就可以连接,当连接了五个点才可以开锁:

(1)请写出小明手机的解锁路径:

______

______。

(2)请写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3)小明想设计以NaNO3为起始的解锁路径,请分析他的设想是否合理,理由是______。

三、流程题

15.为响应国家号召,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将CO2转化或消耗。

(1)已知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其相对原子质量12.01,完成下图1所示的元素周期表和结构示意图的横线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以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CO2和FeO在427℃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______。

②写出Fe3O4在太阳能作用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部分流程图如下:

①捕捉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四、实验题

16.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用装置A制备O2

(1)若用高锰酸钾为原料,装置A中缺少的仪器是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为原料,改造装置A的操作是______。

Ⅱ、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装置的优点是______。

为了解装置具有该优点有原因,他们在装置B中连接压强传感器,从而测定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a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弹簧夹

②ab段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③bc段固体和溶液脱离接触

五、科学探究题

17.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钙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对金属钙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钙能否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取一小粒金属钙投入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钙粒与水剧烈反应,四处游动,产生气泡,溶液出现浑浊,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发烫。

反应结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澄清,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实验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呈______性(填“酸”“碱”或“中”)。

【实验结论】金属钙能与水反应,经进一步检验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请写出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拓展提高】金属钙放入硫酸铜溶液中______(填“能”或“不能”)置换出金属铜。

(2)对久置于空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的组成成分及含量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H)2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该小组称取10.0g干燥剂样品于控温电加热器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电热丝温度使干燥剂中可以分解的物质完全分解,装置A、B、C中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实验过程】①停止加热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

②充分反应后,产物被完全吸收,A装置增重0.9g,B装置增重2.2g。

【分析与结论】该包干燥剂的成分有Ca(OH)2和______(填化学式),其中Ca(OH)2质量为______g。

【反思与拓展】装置C中碱石灰能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若没有C装置,会导致含量测定结果偏小的成分是______。

六、计算题

18.现有一含有Na2SO4杂质的Na2CO3样品,取一定量样品溶于水,配成104.4g溶液。

此溶液与100g某浓度的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得到200g溶液。

试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g。

(2)样品中Na2CO3的质量。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棉花属于天然材料,选项说法正确;

B、从棉花到印钞纸过程中,纸张的漂白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C、灼烧棉花有烧纸的气味,选项说法不正确;

D、纯棉布料比用化纤布料的吸水性好,是因为纯棉布料吸水性和透气性好,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钢是铁的合金,含碳量为0.03%~2%,选项数据正确;

B、由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正常的雨水pH≈5.6,我们将pH<5.6的降雨为酸雨,选项数据不正确;

C、20℃时溶解度大于10g为易溶物质,选项数据不正确;

D、空气中稀有气体约占总体积的0.94%,选项数据不正确。

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会造成液滴飞溅,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

B、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

C、由于集气瓶底部没有盛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铁丝在氧气燃烧,高温熔化物溅落,集气瓶底可能炸裂,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

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

故选D。

4.B

【解析】

【分析】

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甲为N2,乙为NH3,丙为NO,丁为H2O,转化①的方程式为N2+3H2

2NH3,转化②的方程式为4NH3+5O2

4NO+6H2O。

【详解】

A、由上述分析可知,转化①是化合反应,说法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上述分析中方程式可知,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

6=2:

3,说法错误,选项符合题意;

C、转化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0变至-3,转化②中氮元素化合价从-3变至+2,说法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转化①和②的方程式可得

,故甲和丙的质量比为56:

120=7:

15,说法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能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方程式是解题关键。

5.B

【解析】

【详解】

A、部分煤炭燃烧提供反应条件“高温”,另一部分煤炭作为反应物碳还原碳酸锌,是还原剂,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反应物是碳和碳酸锌固体,反应后生成物是固体锌和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逃逸,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符合题意;

C、“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增加了反应物碳和碳酸锌的接触面积,不符合题意;

D、反应结束后,应待锌冷却再打开泥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纳米管是碳的单质,不属于有机物,选项说法不正确;

B、碳纳米管与金刚石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说法正确;

C、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的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选项说法不正确;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7.C

【解析】

【详解】

A、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守恒,即化学反应体系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的能量,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相应元素的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C、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其体积会发生变化,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电子守恒,即化学反应前后得失电子数目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降温过程中有晶体析出,说明R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据此判断R物质一定不是丙。

再观察图中t2时的烧杯中有最体析出,说明100g水中无法溶解50gR,即R物质在t2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小于50g,据此判断R物质不是甲,而是乙,不符合题意;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均为50g,符合题意;

C、从A选项我们知道R物质是乙,①②③操作的温度为t1℃、t3℃、t2℃,乙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为大于30g小于50g、50g、小于50g,①中水的质量为200g,所以②和③的上层清液均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①的溶液为非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的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溶解度大于30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

,所以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氢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可以得出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这个结论,故A正确;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从而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故B正确;

C、取水样加入肥皂水,振荡,出现较多泡沫,则可以证明该水样为软水,故C正确;

D、往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硫酸钡、氯化银,溶液中可能存在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银离子,故D错误;

故选:

D。

10.A

【解析】

【详解】

A、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后,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乙试管,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氯化银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A正确;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关闭止水夹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乙试管,稀盐酸与氯化钠不反应,不能使溶液变浑浊,故B错误;

C、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没有气体产生,不会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故C错误;

D、氢氧化钾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没有气体产生,不会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    糖类    0.75    熟石灰    碳酸氢铵    悬浊液

【解析】

【详解】

(1)大米的主要营养素是淀粉,它属于糖类,故填糖类;

(2)溶质质量等于溶液质量乘以溶质质量分数,故氯化钠质量=5kg×15%=0.75kg;

(3)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碱,能中和酸性;氢氧化钙能与铵态氮肥发生反应,产生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故填碳酸氢铵;

(4)农业上用熟石灰和硫酸铜混合配制成的波尔多液,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有固体在其中,故属于悬浊液。

12.    稳定    +2    H2O    硝酸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新发掘的半张黄金面具,埋在地下数千年仍保持金光闪闪,是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故①填:

稳定;

(2)出土文物表面绿色“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OH的化合价为-1价,CO3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得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②填:

+2;

(3)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u、H、Cl、O的个数分别是2、4、4、2,生成物中含Cu、H、Cl、O的个数分别是2、0、4、0,故生成物中含应含4个H,2个O,可得X为H2O,故③填:

H2O;

(4)要验证金(Au)、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只能选用“两边金属,中间盐溶液”,即铜、硝酸银溶液、金,故④填:

硝酸银,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为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⑤填:

13.    分子的质量(或种类)    NH4Cl    Fe3+    Al或Zn(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图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氯化氢的运动速率快,是因为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的质量(或种类)有关;

图中生成白烟是因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铵,其化学式为NH4Cl;

(2)图2中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故通过实验可知氯化铁溶液显黄色是因为溶液中有Fe3+;

要证明溶液中存在Fe3+,则需加入的物质能Fe3+反应,故可加入比铁活泼的金属,Al或Zn均可以与Fe3+发生置换反应,观察到溶液黄色变浅,可证明溶液中有Fe3+。

14.    HCl    BaCl2    

    不合理,NaNO3不与屏幕中其他物质反应

【解析】

【详解】

(1)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因此解锁路径:

CuO→HCl→Ca(OH)2→Na2CO3→BaCl2;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aNO3不与屏幕中其他物质反应,故小明想设计以NaNO3为起始的解锁路径不合理。

15.    6    12.01    4    C、Fe3O4    

    

    CaO和NaOH

【解析】

【分析】

【详解】

(1)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碳元素的原子序数为6,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碳原子的最外层原子数为4,故填:

6,12.01,4;

(2)①CO2和FeO在427℃发生反应的生成碳和四氧化三铁,故填:

C、Fe3O4;

②Fe3O4在太阳能作用下反应生成氧化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捕捉室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图可知,CaO循环到分离室中,NaOH循环到捕捉室中,CaO和NaOH可以循环利用,故填:

CaO和NaOH。

16.    酒精灯    2KMnO4

K2MnO4+MnO2+O2↑    去掉棉花并将试管口调成竖直向上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③

【解析】

【分析】

【详解】

Ⅰ、

(1)高锰酸钾制备氧气需要加热,故还缺少的仪器是酒精灯。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2)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的反应装置为固液不加热的装置,故改造方法为去掉棉花并将试管口调成竖直向上。

Ⅱ、

(1)制取二氧化碳原理为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2)将弹簧夹关闭,则U型管右侧气压增大,液面降低,与有孔隔板上的固体分离,反应停止,故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根据上述分析,a点压强增大,应为关闭弹簧夹,①错误;ab段压强增大,U型管右侧液面下降,长颈漏斗液面上升,②正确;bc段压强不变,没有气体生成,固液已经分离,③正确,故选②③。

【点睛】

解题时注意气压的应用。

17.    碱    

    不能    继续通入N2一段时间至装置冷却    CaCO3和CaO    3.7    CaO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分析:

根据反应结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澄清,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可推知反应后所得溶液呈碱性,故①填:

碱;

实验结论:

金属钙能与水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a、O、H,故生成物中也应含Ca、O、H,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说明是氢气,结合上述分析,反应后生成了碱,应该是氢氧化钙,则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②填:

拓展提高:

金属钙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氧化钙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因此不能置换出金属铜,故③填:

不能;

(2)实验过程:

①停止加热后,接下来的操作是用氮气将控温箱中产生的气体全部赶入A、B装置中,使产生的气体完全被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故④填:

继续通入N2一段时间至装置冷却;

②充分反应后,产物被完全吸收,A装置增重0.9g,B装置增重2.2g,即生成水的质量为0.9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根据元素守恒的思想可知该包干燥剂的成分有Ca(OH)2和CaCO3,其中Ca(OH)2的质量为

=3.7g,CaCO3的质量为

=5g,还应含有CaO的质量为10g-3.7g-5g=1.3g,故⑤填:

CaCO3和CaO;⑥填:

3.7;

若没有C装置,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进入B,导致B的增重偏大,从而测得的CaCO3的质量偏大,测得的CaO的质量偏小,故⑦填:

CaO。

【点睛】

本题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题目难度较大。

理解实验的目的并进行严密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18.

(1)4.4 

(2)10.6g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反应前反应物体系质量为104.4g+100g=204.4g,反应后溶液质量为200g,观察反应方程式,生成物中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204.4g-200g=4.4g,故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2)设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则

答: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10.6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