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113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docx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

养正中学、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5级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联考试卷

考试科目:

历史满分:

100考试时间:

100分钟

命题者:

郭新峰审核者:

黄永治张冬梅邹年根谢朝东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

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

“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

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

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

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从“据点叫‘国’”,可知“国”能发展为封建城市,但也可能发展为具有多个封建城市的“国”,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可知“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大小,B项错误;从“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是诸侯的族人,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是受诸侯国控制的人口,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概况

【名师点睛】关于对分封制作用的认识,要注意分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把握:

(1)初期:

稳定政治秩序,巩固周天子的统治;扩大西周版图。

体现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后期:

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被削弱。

体现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从2002年的阿房宫考古队考古发掘中发现,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关于阿房宫的研究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论证

B.教科书关于秦朝后期的历史必须重新编撰

C.任何历史研究必须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证实

D.《史记》不可能是信史,信史之说不正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阿房宫的研究要通过多种途径相互印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一定必须重新编撰,选项B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不一定必须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证实,选项C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史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信史,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

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寒人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等字眼意在强调寒人地位的上升其实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门阀氏族政治强调门第,寒门的地位是低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监察的严密性而不是非理性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

故当时号为多士。

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

而已。

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

这表明

A.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B.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

C.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

D.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厚貌饰词、不能得才”等字眼意在强调科举制也是有缺陷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是科举制而非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初选官有统一的制度即科举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明代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由进士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学习后才能担任。

同时实行了进士观政、监生历事的实习制度和从地方现任职官中挑选秘书的“观政进士”。

明代的这一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力度

B.有利于秘书选抜的公平公正和实效性

C.促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提高了秘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明代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这样也就保证了秘书选抜的公平公正和实效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和材料的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的这一制度只是保证了秘书选抜的公平公正和实效性,而不能提高秘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古代中国秘书的地位是不高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秘书选抜的问题而不涉及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

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

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

7.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发明的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又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

中国的秤文化能够说明

A.中国的秤是世界上最为精准的衡器

B.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理念

C.中国的秤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繁荣

D.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诚信经营的状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秤是用来经商的,福禄寿属于中国推崇的传统文化,材料中的秤文化也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经营理念的结合,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说明中国的秤是否是为世界上最为精准的衡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秤文化不但说明商品经济繁荣还说明了文化的繁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无商不奸说明了古代商人未必能够诚信经营,材料也未体现诚信经营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唐代《耒耜经》中记载的曲辕犁,构造更加复杂和完备,由犁底等11个部件组成,已能根据需要进行深耕和浅耕,以及调节耕地的宽窄,操纵便利。

这种记载表明

A.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B.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

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D.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材料中的农具的复杂和完备、“深耕和浅耕”、调节耕地的宽窄等字眼是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是特别注重精耕细作的,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中的“封建政府重视农业科技”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中的“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深入人心,本身就是错误的说法,是不合题意的,排除;C项中的“农业动力发生深刻革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9.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但据《宋会要》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266万多匹,占全国的2/3。

这说明长江流域

A.丝织品市场需求量大

B.民众纺织积极性较高

C.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答案】D

【解析】由“每年上贡的丝绸”“占全国的2/3”可知长江流域丝绸生产在全国所占的地位,说明其丝织技艺水平较高,故D项正确。

材料信息已明确“上贡的丝绸”,可见丝绸并不用于市场交换,无法说明A项;丝绸并不用于市场交换自然也无法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B项。

材料只体现出长江流域与全国的比较,并不能说明长江流域内各地间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0.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

“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

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可以看出,这一法令淡化了佃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更强调了伦理上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在“主要”二字,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作用;B选项不符合“本质上”的要求;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关键。

11.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颁布法令,规定在政府允许开放的港口设立海关,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

A.标志着古代海禁政策终结

B.加速了世界白银流向中国

C.促进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D.促进了中国经济质的飞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开放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也就加速了世界白银流向中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隆庆开关后仍然还有海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隆庆开关中国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并未出现质的飞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隆庆开关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加速了世界白银流向中国,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影响。

12.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答案】A

【解析】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于是出现了纸币。

明清时期纸币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表明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这是根本原因,故A正确;B、C、D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13.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

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没有礼就没有法。

A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很好的阐释了荀子礼法并举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

14.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

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

”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对立的趋势

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魏晋玄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家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

综上可知,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题干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排除A;“三教合一”的趋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B;D项中的“正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魏晋玄学·相关状况

15.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故C正确。

皇帝好恶不是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的决定因素,故A排除。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过于绝对,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王羲之

16.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反映了

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B.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中朱熹和王阳明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的核心内容便是道德伦理观念,说明两者都重视道德,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理欲之辩在理学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宋明时期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还未明显展现出来,故D项错误。

17.“舍形悦影”是对绘画领域的新开拓。

清代郑板桥以画墨竹出名,且喜爱画影,自认为: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明代徐渭也曾提到:

“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

”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A.讲究师法自然

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C.追求勾画精致

D.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讲究师法自然、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追求勾画精致均属于绘画领域的老传统而非新开拓,“舍形悦影”属于绘画领域的新开拓,因为它强调了画家自己的主观感悟,即强调了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选D是符合题意的。

18.王夫之说:

“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

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

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

”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举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地君权神授理论

【答案】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

19.古代雅典城邦会于每年冬天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举产生一百多名官员,包括步兵和骑兵指挥官、财政官员及主管宗教事务的官员,之后会对这些官员进行入职前训练及测试,好在古希腊仲夏新年时使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

这说明古代雅典

A.坚持代议制民主原则

B.注重部分官员的专业化发展

C.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在城邦内部实行直接民主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对这些官员进行职前训练及测试,好在古希腊仲夏新年时使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中可以看出古代雅典比较注重官员的专业化发展;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注重部分官员的专业化发展

【易错警示】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0.“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

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D.“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从人的内心寻求规定自然的原则和根据,属于人文主义,谨慎权衡是反映人的内心思考,选A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未体现人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强调了人性的不足,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这些规定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答案】D

【解析】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A项不选;B项不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适用范围;C项只符合“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与其它条文不符;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强调人民权力,而“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强调国家的利益,两者是统一的,D项正确。

22.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

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

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议会由选举产生,人民一定的选举权,所以说德国的民主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联邦制国家是政治体制的形式,和“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保留了封建残余,皇帝权力大未受限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对皇帝负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1871年宪法①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内阁对皇帝负责。

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23.拿破仑在回忆录中曾说:

“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

内处崩演边缘,外遭敌人侵略,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如果他坚持自己所为,我想他只会被认为是傻瓜。

至于我,只是戴着王冠的华盛顿。

”他的主要观点是

A.民主共和是必然趋势

B.帝国政体是国情使然

C.对外战争已不可避免

D.法美两国的国情迥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拿破仑认为自己当皇帝是迫于国情,即他认为帝国政体是国情使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他的主要观点是帝国政体是必然趋势而非民主共和是必然趋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是一部分观点,不能全面他的主要观点,反映不符合题意,排除;他的主要观点不仅仅是国情迥异,迥异是为了为自己当皇帝找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4.下表摘引了美国学者所著《1787年之夏:

缔造美国宪法的人们》一书的目录。

根据所学,对下表章节核心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目录

第三章

着火的房子:

1787年春天……

第十章

小州的胜利:

7月11日~17日……

第十三章

总统制的迷局:

7月17日~26日

第十九章

瑕不掩瑜:

9月8日~17日

A.“着火的房子”,反映美国联邦体制面临危机

B.“小州的胜利”,说明美国中央集权制的衰弱

C.“总统制的迷局”,反映出总统丧失了行政权

D.“瑕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存在着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邦联体制面临危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州的胜利”是大州和小州妥协的产物,美国中央集权制是在加强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总统掌握行政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瑕不掩瑜”是指的宪法存在着种族问题等局限性,故本题选D。

25.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

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

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等信息可得出要限制国王的权利,并不是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的引文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两难,在这两难之间,他们选择了妥协,采取保留国王,创立了一种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再结合材料中“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等信息可以得出君主立宪制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如何选择代议制,而不是阐释革命,故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妥协,但并不是货么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故D项排除。

26.在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1675)《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作中(如下图),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

从中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A.印象派画风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C.中国瓷器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

D.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32—1675已经经历了新航路路开辟,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才出现了毛毯、瓷碗等画面的内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维米尔是风俗画的代表,反映的是风俗画的盛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瓷器是高档商品,不会进入西方寻常百姓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632—1675世界市场尚未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7.18世纪晚期开始,普鲁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