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400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docx

湖北省宜昌市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0917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五大题20小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李煜词看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

李工

①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

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

②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

有人指出,唯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

古典诗词的这种精神世界,赋予了它们文学之外的又一层意义。

③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

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

你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词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

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

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

愁这种情绪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

李煜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绝大多数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

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伟大的作品往往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

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

⑤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博大无尽的宝藏矿山,是“精神成人”、“人文培养”中最理想的精神源头,从那里会汩汩流出滋润心田的泉水。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和精神提升,会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西谚云:

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

在我们这个文明悠久的东方大国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相信人们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真阅读,将会发现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才有的美的世界、情的长河,会在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启发中,营造出自己的精神家园。

(改编自《书屋》2011.8)

1.下列各项中,对“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官方的史书相比,古典诗词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诉求。

B.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国历史的真实风貌。

C.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因此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

D.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下列各项中,与刘再复对李煜词的理解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李煜词展示了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的痛苦,形成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B.李煜词所抒写的愁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直逼人的心灵深处。

C.李煜的人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巨大落差,其词有着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

D.李煜词的愁是对人生悲苦的提炼,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的压制下,中国人缺少个性,不敢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B.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独辟蹊径,提出“以诗证史”的观点,主张从诗歌中窥视古代文人真实的内心世界。

C.在作者眼中,李煜词中展现的愁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的愁不可相提并论。

D.喜欢并认真阅读古典诗词的人,会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与启发,去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会乏味得面目可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

父丧还乡里。

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

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

“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

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

今袁氏反此,而刘表应之,取祸之道也。

明府必欲立功明义。

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羡曰:

“然则何向而可?

”阶曰:

“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

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

”羡曰:

“善。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迁赵郡太守。

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

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

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魏书称阶谏曰:

“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

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

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

群下皆谓:

“王不亟行,今败矣。

”阶独曰:

“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

”曰:

“能。

”“大王恐二人遗力邪?

”曰:

“不。

”“然则何为自往?

”曰:

“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阶曰:

“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

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

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

”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

贼遂退。

文帝践阼,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阶疾病,帝自临省。

后阶疾笃,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为之流涕,谥曰贞侯。

子嘉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B.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C.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D.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推举孝悌之人和廉洁正直之士。

《陈情表》作者李密就曾被举荐为孝廉。

B.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

C.阼是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的台阶,用来借指帝位。

践阼,是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后指帝王即位。

D.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之“崩”。

“薨”,是用来称诸侯或大官的死。

普通老百姓的死称为“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阶受孙坚的举荐入仕,后来孙坚战死,桓阶为了报答提携之恩,不惧危险,向刘表请求为孙坚治丧。

B.桓阶劝说太守张羡在官渡之战中支持曹操,并准确地预见了官渡之战曹操胜利、袁绍覆灭的结局。

C.毛玠、徐奕为人刚直少同党,对丁仪等不友好,多次出言攻击他们,全靠桓阶调解才保全他们。

D.曹仁被关羽围困,徐晃救援未成。

曹操想亲征,询问群臣意见,群臣认为非亲征不能解围,唯独桓阶反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羡曰:

“然则何向而可?

”(5分)

译文:

(2)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8.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6分)

答:

9.诗歌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陆游在《书愤》诗中写自己亲历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长江,以酒祭奠明月,感慨人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蔑视权贵,保持人格尊严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3分)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

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

”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

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

宝物是一个瓷瓶。

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

”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

”顾林说。

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

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

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

能方便去看看吗?

”老教授问。

“能。

”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

去观赏观赏。

你不卖也不妨。

”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

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

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

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

”你认识顾开庭吗?

”老教授问。

“是家父。

”他说。

“他人呢?

”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

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

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

“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

”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

”他如实说。

“也罢。

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

重症病房花钱多。

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

”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

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

”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

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

”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

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

”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

”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

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

”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

”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

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

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

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

“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

可能是以前鉴定有误啊,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它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

”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

11.(5分)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

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

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12.(6分)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

请结合小说上下文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答:

13.(6分)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答:

14.(8分)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3分)

①在浙江平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炉火纯青的手艺,在西瓜上雕出精美的图案,通过点亮内置电灯泡的“西瓜灯”,表达对中国奥运健儿的祝福。

②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大意义,追求尽善尽美固然没有错,但如果不从细节入手,进而形成一种追求精确的素养,那么,往往就是子虚乌有。

③当前,国际社会对国际体系的现状众说纷纭,说多极、单极和无极的都有;对许多重点、热点问题的看法莫衷一是,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读。

④近年来,娱乐界掀起了一波复古风潮,有香港女星身着刺绣密度达99%的“褂中之皇”出嫁,裙褂上龙飞凤舞,美丽动人。

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人类谨慎对待。

从这个角度而言,可燃冰的开采利用绝对不可轻而易举,而要慎之又慎。

⑥“他们二位最感染人的,也是我最欣赏的,就是作品中的人文色彩与人文精神。

”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两位画家,李昆武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球迷在比赛现场身着黑衣、头戴面具,撕毁了他们用了四天时间亲手绘制、写着“宁战死,不苟活”的口号,表达了他们对球员比赛表现失常的不满。

B.中央电视台主办“中英合拍纪录片《孔子》全球上线新闻发布会”,于伦敦时间10月21日如期举行。

据了解,该片是迄今为止首部以孔子为题材的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

C.“十一黄金周”,山东、云南、海南等地的旅游宰客现象在媒体上频频被曝光,这说明我国的旅游管理还存有一定漏洞,宣称“节后调查处理”的监管部门也早该醒醒了。

D.近年来,国家启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了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17、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4分)

山下荷塘旁的洼地里的蛙声就像一首首乐曲的旋律,远远近近飘忽而来。

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出某片最大的蛙声来自何处,某片最低沉的蛙声源于哪里。

______________。

①于是蛙声、蝉声,蝉声、蛙声,彼此交错,互相铺垫

②融合在动物的无私友情中

③还是融合在众多熟悉或陌生的生命里

④它们能让你从心灵深处生出一份依恋、感激和渴望走近的冲动

⑤蝉也像与蛙事先沟通了似的,嘹亮地唱起了欢歌

⑥我不知自己是置身于大自然美妙的音乐中

A.④⑤①⑥③②B.⑤①⑥③②④C.⑥③②⑤④①D.⑤①④⑥③②

18、如图

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

请仔细观察,写出构图要素,并解读构图要素的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不超过120个字。

(6分)

答:

⑴要素:

                                      

                  ⑵寓意:

                    

                                      

 

19.仿照画线句,在下面的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句式相近或相同,内容前后连贯。

(4分)

例句:

山水是有品格的,巍然耸立是大山的品格,清澈宜人是溪流的品格,莽莽苍苍是北国山川的品格,明净秀丽是江南山水的品格。

辽阔大地,山山水水,无不呈现着各自的意蕴、风格。

诗歌也是有风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诗宋词,林林总总,无不呈现着各自的意蕴、风格。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因为停车问题,家住佛山的高先生与邻居向女士,斗了三年,其间甚至大打出手。

后来高先生将向女士起诉到禅城法院,索赔人民币1元。

2015年1月14日,当地法院判决高先生胜诉。

有网友认为,因停车纠纷打1元官司是浪费资源,也有网友认为即使是一分钱的官司该打的也要打到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必须在材料所包含的范围内,不得套作。

高二年级12月联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C(“以偏概全”原文是“伟大的作品”而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作品”)

2.A(“答非所问”原文说“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

3.D(A.原文是“不得不在话语中掩藏自己真实思想”。

B应是“有人指出”。

C原文是说“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

4.A(理解意思,抓好标志词)

5.D普通老百姓的死称为“死”。

6.C原文表述为“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因此应为丁仪对毛玠、徐奕等人不友好。

7.

(1)您(太守)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

张羡说:

“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

”(得分点:

“全、远”活用,“宜”,“然则”,句意)

(2)如今曹仁等人处于重重围困之中拼死坚守而没有叛变(有贰心),确实是因为大王在远方为他们造势。

(得分点:

“贰”,“诚”,“以”,“远”,句意)

附参考译文: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

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

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求为孙坚治丧,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

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刘表率领荆州来响应袁绍。

桓阶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

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

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

”张羡说:

“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

”桓阶说:

“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

现在如果占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

”张羡说:

“好。

”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升任赵郡太守。

魏国初建,任虎贲中郎将侍中。

当时太子还未定,临淄侯曹植又有宠。

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

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

魏书记载桓阶劝谏说:

“如今太子仁义在你各个儿子中是最好的,名扬海内,仁慈圣明明达世情,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刚刚大王拿曹植来问我,我确实迷惑不解。

于是曹操知道桓阶恪守正道,更加看重桓阶。

另外毛玠、徐奕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桓阶调解才保护了他们。

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

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

大臣们都说:

“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

唯独桓阶说:

“大王你认为曹仁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

回答说:

“能。

”“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全力以赴吗?

”回答说:

“不。

”“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何要亲自出征?

”“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等力量不够。

”桓阶说:

“如今曹仁等人处于重重围困之中而没有叛变,确实是因为大王在远方为他们做后盾。

处于必死之地,一定有以死抗争的想法。

城内怀有拼死抗争之心,城外有强大的援救。

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

”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退。

曹丕登基,升桓阶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封侍中。

桓阶生病,曹丕亲临探问。

后来桓阶病重,曹丕派遣使者加封太常,桓阶死,曹丕为他痛哭流涕,谥号贞侯。

儿子桓嘉继承爵位。

8.拟人:

树色催寒,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

视听结合:

树色的变化,是从视觉入手;砧声,是从听觉入手。

想象:

诗人想象魏万到京城之后,已是深秋,面对纷纷落叶,处处砧声,心中一片悲凉。

渲染:

通过树色、砧声,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

(至少答两种并加以分析)

9.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京城生活的担忧、关切,对朋友殷切的勉励和嘱托。

(每点2分)

10.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1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

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

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

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

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13.①知恩图报。

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

②诚信待人。

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要点:

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每点2分,意对即可。

15.B(①炉火纯青:

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