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432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全套教案3.docx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全套教案3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②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师:

通过上几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世界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是那五种呢?

生:

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师: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什么地形上?

生: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平原地区。

师:

课文中的两个案例同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区域特色,下面我们就到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讲授新课]

师:

湄南河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平原分别位于什么国家?

生:

湄南河平原位于泰国,密西西比河平原位于美国。

师:

(多媒体A、B两组景观图)A、B两组分别为什么国家?

生:

泰国、美国。

师:

下面分小组讨论,请各组组长介绍泰国、美国的情况?

(学生相互启发,会说出多种答案)

概况泰 国(泰王国)美 国(美利坚合众国)

国  旗

语  言泰语英语

面  积513115平方公里9372614平方公里

首  都曼谷(Bangkok)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C.)

货  币铢(1美元约为31.4铢)美元

别  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汽车王国

地理位置泰国位于东南亚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

气  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人  口大约为6千万2.703亿(1998年底)

宗教佛教是90%的泰国人信仰的宗教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泰国的稻作文化的印记和美国的用机器种庄稼。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用机器种庄稼-重点是以大机器为核心的农庄文化与生活。

问:

泰国、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

生:

       生产规模小           生产规模大

手工劳动          机械化程度高          

师:

①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是否有密切的联系?

生:

人们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有关系。

泰国自然环境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水文:

湄南河中下游。

地形:

平原

土壤:

酸性水稻土

美国自然环境

位置:

美国位于北美洲的南部。

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南河平原,因而成为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

河流:

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地形:

美国中西部有世界第五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域广大,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师:

②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生:

图4-2说明了泰国稻田属于水田,在田里劳作的人较多,以及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水稻生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是这里的农业特色,也因此能有较高的收成,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因此泰国人口密集。

图4-6和图4-7是乔治家农场及附近景观示意图。

图片体现了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人们居住比较分散,因此美国人口分散。

师:

③农业生产与农民生产生活特色的关系?

生:

泰国农民特色          

美国农民特色 

师:

④农业生产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生:

泰国农民精神生活

美国农民精神生活

 

[自我测评]

1.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

湄南河平原

美国中部平原

种植的农作物

水稻

小麦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

人口稀少

生产方式

人力

机械

民居

吊脚屋

平原人家

2.我国的哪些地方也适宜水稻生长?

那里人们的生活与湄南河地区是否相同?

3.参照《历史与社会图册》第32、33页,完成《历史与社会填充图册》第15页题目即在图4-1中填出波德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大平原、亚马孙平原及拉普拉塔平原的名称。

并且帮助学生熟悉世界上主要平原,由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收集相关资料,依照本课的叙述方法,介绍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

 

教学反思

 

第二课与山为邻

教学要求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三个案例,了解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比较这三个典型案例,在体会人与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认识到当地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新课导入]

 教师可直接设问:

“你到过山区吗?

山区的环境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山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就是山区,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山脉的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首先让学生了解世界山地的分布情况,如名称、位置、走向等。

然后设问:

“山区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山区去看看。

 [讲授新课]:

 [垂直的牧场]

1.天山自然环境

给出中国地形图,请学生找到天山,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走向及周围的景观特点。

结合图4-8,说一说你看到的山地牧场是什么样子。

阅读课文,或播放一段反映天山自然风光的录像。

学生对天山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提出问题:

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2.四季放牧

    了解“四季放牧”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哈萨克牧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牧场?

其中包含哪些科学道理?

(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使得山体的不同位置的气温各不相同。

夏季,海拔较高处适合牧草的生产以及牲畜的活动;春秋季节,海拔较低处的气候适合牲畜活动;而到冬季,山谷就成了牲畜过冬的最佳场所。

    然后可引导学生讨论:

“四季放牧”的生产方式给哈萨克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们是如何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

结合图4-9,描述“转场”,说一说它对哈萨克人衣食住行的影响。

 [如画的梯田]

1.元阳梯田

读图4-11,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想象并描述梯田的全景。

读图4-10,并结合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哀牢山、元江、元阳的位置,并说一说这里山河的分布情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然后,指出元阳县位于哀牢山的元江河谷一侧,元江流向东南,入南海,海洋水汽可以顺着山谷深入进来

水汽不断蒸腾升空,形成云雨,才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里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山地——修筑梯田;四季有降水——引

水入田。

  阅读四季如画的梯田景观,使学生通过春夏秋冬梯田景观的变化,欣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最后,通过“梯田是小伙子的脸”这句话,引导学生感受梯田在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没有梯田,就

没有食物,就没有正常的生活。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

“现在的哈尼人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变化产生的原因。

    [反思]

  在山区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地变梯田,这样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山区的水分必须充足。

天然降水丰沛,常年湿润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考虑当地实际。

 [热闹的山谷]

    可让滑过雪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提出问题:

什么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

在《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你所了解的滑雪胜地,或者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成为滑雪胜地。

1.卢卡索发展旅游业

让学生读图4-12,结合欧洲地形图,找到卢卡索,描述一下它的位置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地区成为滑雪胜地的有利条件。

    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最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问题:

卢卡索的旅游业在给当地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是否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

(见下页表格)

方面

影响

务工

人们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人们的生活水平

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

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生态环境

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拓展活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或曾经旅游过的地区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如果有的话,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措施?

你能做些什么?

    对于山区学生,可选择天山、哀牢山或卢卡索中的一处,把本地区的开发情况与之进行对比,可以有以下一些内容。

    ○利用地图,说明它们在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差异。

    ○两地在发展上有哪些异同?

(如都发展了种植业,但后者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展开讨论: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你对本地山区的发展有何意见?

[自我测评]

    1.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项目可以不同,重要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知道如何抓住主要问题或特点,通过列表来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综合的眼光去看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三课傍水而居

教学要求

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大鱼岛渔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新课导入]

叙述引入:

 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描述了“山”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人类傍水而居,形成了水乡城镇、美丽的渔村、繁华的都市。

这里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山区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

[讲授新课]:

[水乡孕育的城镇]

1.水孕育了乡

教师给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

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

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

   再找出图中的城市,说明城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等特点。

启发学生思考水乡为什么被喻为“鱼米之乡”?

进一步讨论太湖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水乡孕育了城镇

  学习阅读卡,明白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城镇是怎样兴起的,发展情况如何。

然后教师总结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

    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教师最后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最初人们多是选择傍水而居。

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为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

是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是水孕育了一座座城镇。

    3.水乡城镇美不胜收

可让学生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水乡城镇,为大家描述独特的水乡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展示或播放典型的水乡城镇(如周庄)的图片或录像,请学生观察水乡城镇景观有哪些特色(如建筑特色、交通工具等)。

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那里的景观和我们生活的地区的景观有哪些差别?

引导学生理解水乡城镇所有的特色与水的密切关系。

    如今在太湖流域的一些水乡古镇里还保留着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吸引着四方游客来此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和独特风韵。

发动学生收集描述水乡城镇的歌曲、图片、诗歌、游记等。

    4.新型城镇悄然兴起

    教师介绍今天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水乡城镇(其中要说明乡镇企业、城市化的概念)的新面貌,同时播放“城市化”后的水乡城镇景观,如华西村。

    让学生观察说明它们在景观上有哪些变化(建筑、街道、公共设施等),思考水乡城镇化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耕海牧鱼]

1.引入

“人们平时听说耕地,而没有听说耕海,只听说放牧牛羊,没有听说放牧鱼群。

耕海牧鱼指的是什么呢?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大鱼岛村渔业生产

最好从读图入手,让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建构其关于新兴渔村的信息。

采用读图、问图、说图的方法,让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

 ○让学生读图4-17,在图上找到石岛镇,以明确石岛镇在我国的位置。

 ○让学生读图4-18,在图上找出渔村的鲍鱼养殖基地、海带育苗厂、海水养殖场,让学生说说这些工厂与渔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对比图4-18与孟云的报告,说说现在的渔村生产活动与过去有何不同(过去单一捕捞,而今是捕捞与养殖结合)。

○提问:

一个小渔村为什么有三个冷冻厂?

(生产量大);食品厂主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以海洋水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其他各类工厂是为什么服务的?

(为捕捞服务,说明生产工具的先进);远离海边的居民为什么也能吃到海产品?

我们吃的烤鱼片是在哪里制作的?

为什么在那里制作?

这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初步的工业布局的知识。

3.渔村生活

请两个同学分别描述渔村过去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渔村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

化?

老师可以采用“对对子”形式,老师提供住房、生活、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人们的观念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分别从过去和现在两方面应答,活跃课堂气氛。

  从生产能力、生产技术的提高,捕鱼量的剧增等方面,再转到渔业捕捞的话题,展示漫画《小鱼的哀求》

(见参考资料),引出“休渔期”,让学生说说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休渔期”的政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水上都市]

教学围绕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忧等内容展开。

但要注意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可采取设问方式,如水上能够建设都市吗?

你能够设计一座水上城市吗?

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设计,然后教师导入:

世界上就有一个在水上建起的都市。

1.因水而生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意大利及地中海。

再让学生读图4-20,找到威尼斯,说一说它的海陆位置。

阅读课文了解威尼斯城市的形成。

2.因水而美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思考威尼斯城市景观有哪些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朗读介绍威尼斯风光的优美文章,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

提问:

威尼斯现在以旅游业闻名世界,人们当初建造它仅仅是出于旅游观光的需要吗?

以此引入下文。

3.因水而兴

指导学生了解威尼斯曾经的辉煌及其在欧洲的地位。

思考为什么威尼斯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利用阅读卡,让学生了解地中海与威尼斯的兴衰,思考威尼斯衰落的原因,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活动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可视时间补充有关历史知识。

4.因水而忧的教学建议

威尼斯已经失去在经济贸易中的显赫地位,而仅仅依靠旅游的威尼斯又面临新的危机,让学生思考:

“水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但同时水又使威尼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你能想出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让学生总结,水对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影响?

水给水乡人们又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自我测评]

1.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反思:

第四课草原人家

教学要求

1.通过澳大利亚现代化大牧场和内蒙古草原风情这两个案例,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如景观图等),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通过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

  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要到大草原去,探访草原人家。

请大家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大草原上的生活情景。

”并根据学生们的话题,灵活调整教材中两个案例的授课顺序。

    [现代化的大牧场]

    1.澳大利亚牧业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4-23,思考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澳大利亚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其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

    ○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与等降水量线之间呈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是这样?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影响澳大利亚畜牧业分布的自然原因,进而学会分析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澳大利亚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干旱、草原面积广,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

让学生思考:

澳大利亚人是如何根据自然环境来选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可以让学生们课后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相关资料,介绍澳大利亚选择优先发展畜牧业的历史背景。

    ○羊比人多。

羊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只以上,澳大利亚全国人口只有1700万,平均每人拥有羊6只以上。

    ○羊毛量大质优。

羊毛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同时可以利用图4-25给予补充说明。

3.牧场现代化

通过讨论展开话题,比如:

事先发给学生一篇“澳大利亚牧场主的一日”等介绍大牧场日常生活的报道或记实文章。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牧场主家庭拥有的牧场有多大规模?

这个家庭能提供多少劳动力?

这些劳力平时都做些什么活?

牧场的经营有因为人手不足而带来麻烦的吗?

    ○他们为什么选择定居,他们在大草原上怎样放牧羊群?

    ○今天,牧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牧民数量越来越少,牧场的衰败往往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澳大利亚是通过何种“妙方”使自己的畜牧业兴盛不衰?

    ○澳大利亚怎样使自己的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澳大利亚牧场的现代化。

    [草原风情]

1.引入

正如澳大利亚人所说的:

没有羊,就没有这个国家。

草原上的牧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财富,同时他们

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产生于草原上的风俗习惯被一代一代的牧羊人传承保留了下来。

课文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浓郁的草原风情。

与前面的图4-24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之

间存在的差异,一起探讨其中的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内蒙古大草原,再与澳大利亚的位置相比较。

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两个地区位置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它们在草原、羊的品种、居住方式上的不同。

澳大利亚的草原主要在热带地区,内蒙古草原位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温带的草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进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

“内蒙古草原上的寒来暑往,草原的枯荣,会对牧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为下面的蒙古族牧民“衣食住行”特色的介绍做好铺垫。

2.草原文化生活

源于生活的知识,学生们并不陌生,学习不同区域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学生们更有兴趣,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们是这样的,而他们会是那样的呢?

”对此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将学生们请上讲台。

事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代表“衣”“食”“住”和“行”,每个小组只承担与组名相同主题的介绍,这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下做好准备。

○食:

围绕着草原上的饮食文化,学生们可以从主副食的选料与制作、日常饮品、所用的餐具几个方面入手介绍,并与本地的饮食习惯作对比。

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衣:

从用料、式样,以及这种服饰如何适应草原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介绍。

 ○住:

住房式样、用料的选择等,从如何适应游牧生活,以及草原四季环境等方面介绍。

 ○行:

以前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现在又有了哪些变化?

每组介绍完后,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

教师应规定好每个小组的介绍时间,以避免时间过长。

在活动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重点让学生理解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中,内蒙古人民选择了特殊的生活方式。

 以上活动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改为分组收集整理同样的内容,最终由每个组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在班上展览。

[自我测评]

1.书本P86

教学反思: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分析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通过新疆和波斯湾沿岸的国家这两个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3.学会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新课导入]    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干旱地区与平原、水乡、山区、草原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引伸出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丝路明珠]    

1.新疆自然环境

可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及《世界地形图》,找出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丝绸之路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线。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是否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可以提出的问题如:

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如何让古老的绿洲焕发青春?

如果将以色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滴灌)引进到这里,绿洲农业的前景将会如何?

3.坎儿井

    借助图4-32、图4-33和课后参考资料来讲述,让学生对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的作用有所了解,这是本课难点。

(利用课件)

4.绿洲农业

    教师把景观图片和生动的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并配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如:

新疆盛产哪些水果?

种植哪些农作物?

你吃过新疆产的哪些水果?

……进而提问:

新疆绿洲农业的水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将水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联系起来。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叶城的石榴库尔勒的香梨顶刮刮”

[石油宝库]

    1.波斯湾地区自然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