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444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docx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

——浅议化学教学语言

引言

一、精当——准确严谨

⒈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选词造句讲究语法

⒉要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⒊正确运用化学术语

⒋确切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⒌语言严谨,合乎逻辑

二、精炼——言简意赅

(从口语与书面语两方面来论证)

三、精巧——言近旨远

(主要通过口语与板书两例来说明启发性)

四、精彩——妙趣横生

⒈自然美

⒉形象美

⒊口语化

⒋非语言交流的协调配合

结语

**********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

——浅议化学教学语言

李哉平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在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它支配、调节着学生的认识活动。

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学语言有着直接关系。

化学教师是运用化学教学语言和实验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化学教学语言,除了口头教学语言、书面教学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还有专门的化学用语。

我在化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

精当、精炼、精巧、精彩。

一、精当——准确严谨

⒈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选词造句讲究语法。

常见病有:

⑴读音不准,如把“锌”念成shén(砷),“镁铝”念成“mëilǚ”(美女);⑵滥用错别字,如:

(煤)、

(碱)、退(褪)色、石腊(蜡)。

用方言讲课及乱用错别字,容易引起语义的不正确,有时导致论述或结论的错误。

⒉要准确阐明每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纯净的水和干净的水,醇和酚中的烃基,发烟(是“雾”)硫酸。

⒊正确运用化学术语。

如HCl在气态时读作“氯化氢”,在水溶液中读作“盐酸”。

“无明显现象产生”就不可断然推理成“不反应”。

“37%盐酸是100克盐酸溶液中含纯盐酸37克”、“1摩尔氧”等就失去了科学性。

又如下列的字词:

用酒精灯烧(加热),气体溢(逸)出,用夹子(试管夹)夹住试管等。

还有不能随意更改化学用语。

⒋确切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有的教师不讲场合,随便使用一些习惯性口头语,如“一般”、“基本上”、“通常”等。

这些词如使用不当常影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例如“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里的“一般”用得恰如其分。

如果说“稀有气体一般是单原子分子”,这里的“一般”应删去。

有时语言表达欠严密,如把化学平衡“向某一方向移动”说成“向某一方向进行”,这就未突出“动”态平衡。

⒌语言严谨,合乎逻辑。

缺乏逻辑性的语言,例如“氯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所以它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

”“氧气以什么形态存在于空气中?

”“将它们分别溶于水,如不能溶解的则是……”等,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以上例子说明在化学教学中,任何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讲述和不正确引用化学术语,都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

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

如对于复分解反应完成的条件,初中生宜从“生成沉淀、产生气体、生成水”来叙述,到高中可以“离子的重新组合”和“平衡移动”的角度来解释。

因此,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认真思考教材中每一段,每一个基本概念,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关键的字和词。

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推敲。

二、精炼——言简意赅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学生是最厌恶的。

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

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

其实有的难点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讲得越多越精涂。

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容易讲清问题。

如检验氧气的方法可用“余烬复燃”来表达。

若用“使熄灭了的木条重新着火燃烧”来表达,不仅罗嗦而且错误。

“各取待测溶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寥寥几字即可概括鉴别物质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有的内容,为突出重点,加深印象,重复讲述也有必要。

但应做到语意不变而表达形式变化多样,避免机械乏味的重复。

如加上“1克金可拉成3240米细丝”,更能烘托出金具有极佳的延展性。

口头教学语言比书面语言更简明,因为听话的人在眼前,教师的表情、手势、板书等也起到了语言的作用。

教学语言还须清除语病,如令人生厌的口头禅和自言自语的轻声重复。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像小河之中的流水平平淌过,这样学生容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教师要从整个教学计划、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重难点要“浓墨重彩”,而对次要部分则“轻描淡写”。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精炼的语言不仅言简意赅,且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有条不紊上。

而这又依赖于教师的逻辑思维。

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语序。

例如在讲解“化学平衡”时,按如下构思,可能收效更大。

在一封闭的可逆反应体系中,

⑴起始状态:

∵[生成物]=0,∴ V逆=0, V正 > V逆

⑵进行过程:

∵[反应物]↘,[生成物]↗

∴ V正↘,V逆↗

⑶化学平衡状态:

V正 = V逆,[反应物]、[生成物]一定。

三、精巧——言近旨远

启发式教学已被普遍采用,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其首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即言近旨远。

例⒈软化硬水一节中有个方程式Ca(HCO3)2+Ca(OH)2=2CaCO3+2H2O。

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白色沉淀,从感性上接受这点并不感到困难。

可是教师却提出:

“这是复分解反应吗?

”这一问,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波涛。

因为学生判断出不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为什么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的疑问来,使他们进入心境愤悱的情境,然后教师才逐步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加以解释。

接着研究第2个方程式Mg(HCO3)2+2Ca(OH)2=2CaCO3+Mg(OH)2+2H2O。

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产生氢氧化镁沉淀,而不是碳酸镁沉淀的问题。

像这样的激疑的语言,一句话就敲开了疑惑之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他们学得主动积极,获益匪浅。

例⒉氢氧化铝的教学,可先不提出“两性”这一概念。

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氢氧化铝的分子式:

Al(OH)3、H3AlO3。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会有学生认为:

前者是一种碱,后者是一种酸……。

有的学生又会意识到:

老师写的两个分子式,原来代表的都是同一种化合物。

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两性”的概念,整个思维过程都是两个分子式起的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当氢氧化铝遇到强碱时是酸,遇到强酸时是碱。

但要注意反应的条件,研究任何自然现象,都不能离开它们存在的条件与其他物质联系而孤立地看问题。

进而写出两种离解式,引导学生从对立统一角度认识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活动,重要的是讲授的逻辑性。

为此要求教师的语言的内在结构力量,应像建筑物里的钢筋一样。

所以,教师上课前要按写好的教案进行默讲或试讲,充分考虑叙述某个概念的方法,组织好通俗易懂的语言,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意图告诉学生,对某个实验现象怎样描述恰如其分。

当然,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

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所讲的内容。

四、精彩——妙趣横生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

教学时要注意做到:

⒈自然美。

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语调的变化。

⒉形象美。

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

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把铜与浓硝酸的反应现象描述为:

“红云绿水,实在是一幅人造美景”。

又如学生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时,常忘写反应条件。

教师敦促学生注意:

“如果这个反应能在通常情况下进行,大家天天都吃食盐水,肚子里岂非要产生氯气和烧碱吗?

”但修辞的运用要慎重,比喻贴切,拟人要形象。

⒊口语化。

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方,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如把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总结为:

硫酸酒精三比一,放入碎瓷混一起,加热一百七十度,排水收集得乙烯。

⒋非语言交流的协调配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总称为非语言交流。

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

但非语言交流必须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此外还应重视板书、图表、模型、实验装置等的教学艺术。

总之,精当、精炼、精巧、精彩的教学语言,可高效率地传递正确的认知和情感信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原文载于《化学教育》1994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