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512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docx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

  篇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魏宗舒)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假设检验

  设总体?

?

N(?

?

2),其中参数?

,?

2为未知,试指出下面统计假设中哪些是简单假设,哪些是复合假设:

  

(1)H0:

?

?

0,?

?

1;

(2)H0:

?

?

0,?

?

1;(3)H0:

?

?

3,?

?

1;(4)H0:

03;(5)H0:

?

?

0.

  解:

(1)是简单假设,其余位复合假设设?

1,?

2,

  ,?

25取自正态总体N(?

9),其中参数?

未知,是子样均值,如

  H0:

0H,?

?

1:

?

  取检验的拒绝域:

  对检验问题

  c?

{(x1,x2,,x25):

|?

?

0|?

c},试决定常数c,使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

  9

  )25

  解:

因为?

?

N(?

9),故?

N(?

在H0成立的条件下,

  P0(|?

?

0|?

c)?

P(|?

?

0

  35c|?

)53

  5c?

?

  ?

2?

1?

?

()?

?

  3?

?

  ?

  5c5c

  )?

?

,所以c=。

33

  22

  取自正态总体N(?

?

0已知,对假设检验,?

25),?

0

  设子样?

1,?

2,

  H0:

0,H1:

0,取临界域c?

{(x1,x2,,xn):

|?

c0},

  

(1)求此检验犯第一类错误概率为?

时,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2)设?

0=,?

0=,?

=,n=9,求?

=时不犯第二类错误

  的概率。

  解:

(1)在H0成立的条件下,?

N(?

0,

  2

  ?

0

  n

  ),此时

  1

  ?

?

P0(?

c0)?

P0?

  000

  ?

  ?

1?

?

,由此式解出c0?

  10

  在H1成立的条件下,?

N(?

  ?

02

  n

  ),此时

  ?

?

P?

1(?

c0)?

P100?

?

0

  ?

?

0

  ?

?

(?

1

  由此可知,当?

增加时,?

1?

?

减小,从而?

减小;反之当?

减少时,则?

增加。

(2)不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为

  11?

?

(?

1

  ?

  3)

  ?

1?

?

(?

)?

?

()?

?

1?

?

(?

?

  设一个单一观测的?

子样取自分布密度函数为f(x)的母体,对f(x)考虑统计假设:

  ?

10?

x?

1

  H0:

f0(x)?

?

  ?

0其他?

2x0?

x?

1

  H1:

f1(x)?

?

  ?

0其他

  试求一个检验函数使犯第一,二类错误的概率满足?

?

2?

?

min,并求其最小值。

解设检验函数为

  ?

(x)?

?

  ?

1x?

c

  (c为检验的拒绝域)

  ?

0其他

  2

  ?

?

2?

?

P0(x?

c)?

2P1(x?

  ?

P0(x?

c)?

2[1?

P1(x?

c)]?

E0?

(x)?

2[1?

E1?

(x)]

  1

  1

  (x)dx?

2(1?

?

2x?

(x)dx)

  1

  ?

2?

?

(1?

4x)?

(x)dx

  要使?

?

2?

?

min,当1?

4x?

0时,?

(x)?

0当1?

4x?

0时,?

(x)?

1

  1?

  1x?

1?

7?

4

  所以检验函数应取?

(x)?

?

,此时,?

?

2?

?

2?

?

(1?

4x)dx?

  80?

0x?

1

  ?

?

4

  设某产品指标服从正态分布,它的根方差?

已知为150小时。

今由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了26个,测得指标的平均值为1637小时,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能否认为该批产品指标为1600小时?

  解总体?

?

N(?

1502),对假设,H0:

?

?

1600,采用U检验法,在H0为真时,检验统计量

  u?

  ?

  临界值u1?

?

/2?

?

  |u|?

u1?

?

/2,故接受H0。

  某电器零件的平均电阻一直保持在?

,根方差保持在?

,改变加工工艺后,测得100个零件,其平均电阻为?

,根方差不变,问新工艺对此零件的电阻有无显著差异?

去显著性水平?

=。

  解设改变工艺后电器的电阻为随机变量?

,则E未知,D?

?

()2,假设为H0:

?

?

,统计量

  u?

  ?

?

3

  由于u1-?

/2|u|,故拒绝原假设。

即新工艺对电阻有显著差异。

(1)假设新旧安眠药的睡眠时间都服从正态分布,旧安眠剂的睡眠时间

  ?

N(,2),新安眠剂的睡眠时间?

  N(?

,?

2),为检验假设

  H0:

?

?

:

?

?

  从母体?

取得的容量为7的子样观察值计算得

  *2

  ?

x?

  由于?

的方差?

2未知,可用t检验。

  tn取a?

t0,10(7?

1)t

  所以不能否定新安眠药已达到新的疗效的说法。

  

(2)可以先检验新的安眠剂睡眠时间?

的方差是否与旧的安眠剂睡眠时间?

的方差一致,即检验假设

  H0:

?

2?

()2。

  用?

-检验,

  2

  ?

?

  2

  *2

  (n?

1)sn

  ?

2

  2

  6。

2

  ()

  2

  取?

=,?

(6)=,?

(6)=

  22?

(6)?

?

2?

?

(6)

  所以接受H0,不能否认?

和?

方差相同。

如认为?

的方差?

  2

  u?

  ?

  取?

=,

  ?

?

u?

,所以接受H0。

  4

  有甲乙两个检验员,对同样的试样进行分析,各人实验分析的结果如下:

  试问甲乙两人的实验分析之间有无显著差异?

  解此问题可以归结为判断?

?

x1?

x2是否服从正态分布N(0,?

  2),其中?

2未知,即要检验假设H0

  :

?

?

0。

由t检验的统计量t?

  n

  ?

  ?

?

  取?

=,又由于,(7)?

?

|t|,故接受H0

  某纺织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平均每台布机每小时经纱断头率为根,每台布机的平均断头率的根方差为根,该厂作轻浆试验,将轻纱上浆率减低20%,在200台布机上进行实验,结果平均每台每小时轻纱断头次数为根,根方差为,问新的上浆率能否推广?

取显著性水平。

  解设减低上浆率后的每台布机断头率为随机变量?

,有子样试验可得其均值和方差的无偏估计为及s*2n,问新上浆率能否推广就要分析每台布机的平均断头率是否增大,即要检验

  2

  H0:

E

  

  H1:

E?

?

  由于D?

未知,且n较大,用t检验,统计量为

  t?

  n

  ?

  ?

  查表知(199)?

,故拒绝原假设,不能推广。

  5

  篇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事件与概率

  写出下列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及表示下列事件的样本点集合。

(1)10件产品中有1件是不合格品,从中任取2件得1件不合格品。

  

(2)一个口袋中有2个白球、3个黑球、4个红球,从中任取一球,(ⅰ)得白球,(ⅱ)得红球。

(1)记9个合格品分别为正1,正2,?

  正9,记不合格为次,则

  (正2,正4),?

,(正2,正9),(正2,次),?

?

{(正1,正2),(正1,正3),?

,(正1,正9),(正1,次),(正2,正3),

  (正3,正4),?

,(正3,正9),(正3,次),?

,(正8,正9),(正8,次),(正9,次)}

  A?

{(正1,次),(正9,次)}(正2,次),?

  

(2)记2个白球分别为?

1,3个黑球分别为b1,4个红球分别为r1,则?

?

{?

1,r3,b3,?

2,b2,r4。

r2,

  ?

2,b1,b2,b3,r1,r2,r3,r4}

  (ⅰ)A?

{?

1,?

2}(ⅱ)B?

{r1,r2,r3,r4}

  在数学系的学生中任选一名学生,令事件A表示被选学生是男生,事件B表示被选学生是三年

  级学生,事件C表示该生是运动员。

  

(1)叙述ABC的意义。

  

(2)在什么条件下ABC?

C成立?

(3)什么时候关系式C?

B是正确的?

(4)什么时候A?

B成立?

  解

(1)事件ABC表示该是三年级男生,但不是运动员。

  

(2)ABC?

C等价于C?

AB,表示全系运动员都有是三年级的男生。

(3)当全系运动员都是三年级学生时。

  (4)当全系女生都在三年级并且三年级学生都是女生时`。

  一个工人生产了n个零件,以事件Ai表示他生产的第i个零件是合格品(1?

i?

n)。

用Ai表示下列事件:

  

(1)没有一个零件是不合格品;

(2)至少有一个零件是不合格品;(3)仅仅只有一个零件是不合格品;(4)至少有两个零件是不合格品。

  n

  nnn

  i

  n

  解

(1)?

Ai;

(2)?

Ai?

  i?

1

  ?

A

  i?

1

  ;(3)?

[Ai(?

Aj)];

  i?

1

  j?

1j?

i

  n

  i?

1

  (4)原事件即“至少有两个零件是合格品”,可表示为?

AiAj;

  i,j?

1

  i?

j

  证明下列各式:

(1)A?

B?

B?

A;

(2)A?

B?

B?

A

  (3)(A?

B)?

C(4)(A?

B)?

C

  ?

A?

(B?

C);

  ?

A?

(B?

C)

  (5)(A?

B)?

C(6)

  n

  n

  ?

(A?

C)?

(B?

C)

  ?

  i?

1

  Ai?

  ?

A

  i?

1

  i

  证明

(1)—(4)显然,(5)和(6)的证法分别类似于课文第10—12页()式和()式的证法。

  在分别写有2、4、6、7、8、11、12、13的八张卡片中任取两张,把卡片上的两个数字组成一个分数,求所得分数为既约分数的概率。

  解样本点总数为A82?

8?

7。

所得分数为既约分数必须分子分母或为7、11、13中的两个,或为2、4、6、8、12中的一个和7、11、13中的一个组合,所以事件A“所得分数为既约分数”包含

  A3?

2A3?

A5?

2?

3?

6个样本点。

于是

  2

  1

  1

  P(A)?

  2?

3?

68?

7

  ?

  914

  。

  有五条线段,长度分别为1、3、5、7、9。

从这五条线段中任取三条,求所取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概率。

  解样本点总数为10。

所取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三条线段必须是3、5、7或3、7、

  ?

3?

?

5?

  9或多或5、7、9。

所以事件A“所取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包含3个样本点,于是P(A)?

  310

  。

  一个小孩用13个字母A,A,A,C,E,H,I,I,M,M,N,T,T作组字游戏。

如果字母的各种排列是随机的(等可能的),问“恰好组成“MATHEMATICIAN”一词的概率为多大?

  解显然样本点总数为13!

,事件A“恰好组成“MATHEMATICIAN”包含3!

2!

2!

2!

个样本点。

所以

  P(A)?

  3!

2!

2!

2!

13!

  ?

4813!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任意地放上一只红“车”及一只黑“车”,求它们正好可以相互吃掉的概率。

解任意固定红“车”的位置,黑“车”可处于9?

10?

1?

89个不同位置,当它处于和红“车”同行或同列的9?

8?

17个位置之一时正好相互“吃掉”。

故所求概率为

  P(A)?

  1789

  一幢10层楼的楼房中的一架电梯,在底层登上7位乘客。

电梯在每一层都停,乘客从第二层起离开电梯,假设每位乘客在哪一层离开电梯是等可能的,求没有两位及两位以上乘客在同一层离开的概率。

  解每位乘客可在除底层外的9层中任意一层离开电梯,现有7位乘客,所以样本点总数为97。

事件A“没有两位及两位以上乘客在同一层离开”相当于“从9层中任取7层,各有一位乘客离开电梯”。

所以包含A个样本点,于是P(A)?

  7

  9

  A99

  7

  7

  。

  某城市共有10000辆自行车,其牌照编号从00001到10000。

问事件“偶然遇到一辆自行车,其牌照号码中有数字8”的概率为多大?

  ?

9?

  解用A表示“牌照号码中有数字8”,显然P(A),所以

  10000?

10?

?

9?

  P(A)?

1-P(A)?

1?

?

1

  1000010?

?

  9

  4

  4

  9

  4

  4

  任取一个正数,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该数的平方的末位数字是1;

(2)该数的四次方的末位数字是1;

  (3)该数的立方的最后两位数字都是1;解

(1)答案为。

  51

  

(2)当该数的末位数是1、3、7、9之一时,其四次方的末位数是1,所以答案为

  410

  ?

  25

  (3)一个正整数的立方的最后两位数字决定于该数的最后两位数字,所以样本空间包含102个样本点。

用事件A表示“该数的立方的最后两位数字都是1”,则该数的最后一位数字必须是1,设最后第二位数字为a,则该数的立方的最后两位数字为1和3a的个位数,要使3a的个位数是1,必须a?

7,因此A所包含的样本点只有71这一点,于是

  。

  一个人把6根草掌握在手中,仅露出它们的头和尾。

然后请另一个人把6个头两两相接,6个尾也两两相接。

求放开手以后6根草恰好连成一个环的概率。

并把上述结果推广到2n根草的情形。

  解

(1)6根草的情形。

取定一个头,它可以与其它的5个头之一相接,再取另一头,它又可以与其它未接过的3个之一相接,最后将剩下的两个头相接,故对头而言有5?

3?

1种接法,同样对尾也有5?

3?

1种接法,所以样本点总数为(5?

3?

1)2。

用A表示“6根草恰好连成一个环”,这种连接,对头而言仍有5?

3?

1种连接法,而对尾而言,任取一尾,它只能和未与它的头连接的另4根草的尾连接。

再取另一尾,它只能和未与它的头连接的另2根草的尾连接,最后再将其余的尾连接成环,故尾的连接法为4?

2。

所以A包含的样本点数为(5?

3?

1)(4?

2),于是P(A)?

  (5?

3?

1)(4?

2)(5?

3?

1)

  2

  ?

  815

  

(2)2n根草的情形和

(1)类似得

  把n个完全相同的球随机地放入N个盒子中(即球放入盒子后,只能区别盒子中球的个数,不能区别是哪个球进入某个盒子,这时也称球是不可辨的)。

如果每一种放法都是等可能的,证明

(1)某一个指定的盒子中恰好有k

  ?

N?

n?

k?

2?

  n?

k个球的概率为N?

n?

1n?

?

  ?

?

n?

1?

  N?

m?

1

  ,0?

k?

n

  

(2)恰好有m

  ?

N?

  个盒的概率为?

?

m

  ,N?

n?

m?

N?

1

  ?

N?

n?

1?

  n?

?

  (3)指定的m个盒中正好有j

  ?

m?

j?

1?

?

N?

m?

n?

j?

1m?

1n?

j个球的概率为

  ?

N?

n?

1n?

?

  ,1?

m?

N,0?

j?

N.

  解略。

  某公共汽车站每隔5分钟有一辆汽车到达,乘客到达汽车站的时刻是任意的,求一个乘客候车时间不超过3分钟的概率。

  解所求概率为P(A)?

  35

  n?

1n

  在?

ABC中任取一点P,证明?

ABP与?

ABC的面积之比大于解截取CD?

?

  1nCD

  的概率为

  1n

  2

  。

  n?

1n

  ,当且仅当点P落入?

CA?

B?

之内时?

ABP与?

ABC的面积之比大于

  2

  ,因此

  1?

n

  2

  所求概率为P(A)?

  ?

A?

B?

C有面积?

ABC的面积

  ?

  CD?

CD

  CD?

  2

  2

  2

  ?

  1n

  2

  。

  CD

  两艘轮船都要停靠同一个泊位,它们可能在一昼夜的任意时刻到达。

设两船停靠泊位的时间分别为1小时与两小时,求有一艘船停靠泊位时必须等待一段时间的概率。

  解分别用x,y表示第一、二艘船到达泊位的时间。

一艘船到达泊位时必须等待当且仅当

  24

  0?

x?

y?

2,0?

y?

x?

1。

因此所求概率为P(A)?

  2

  ?

  1?

23?

24

  2

  2

  1?

22

  2

  ?

  在线段AB上任取三点x1,x2,x3,求:

(1)x2位于x1与x3之间的概率。

  

(2)Ax1,Ax2,Ax3能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概率。

(1)P(A)?

  13

  

(2)P(B)?

  1?

3?

  1

  13

  ?

  12?

12

  在平面上画有间隔为d的等距平行线,向平面任意地投掷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的边长为a,b,c(均小于d),求三角形与平行线相交的概率。

  解分别用A1,A2,A3表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平行线相合,一条边与平行线相合,两条边与平行线相交,显然P(A1)?

P(A2)?

0.所求概率为P(A3)。

分别用Aa,Ab,Ac,Aab,Aac,Abc表示边a,b,c,二边ab,ac,bc与平行线相交,则P(A3)?

  P(Aab?

Aac?

Abc).

  显然P(Aa)P(Aab)?

P(Aac),P(Ab)?

P(Aab)?

P(Abc),

  P(Ac)?

P(Aac)?

P(Abc)。

所以

  12

  P(A3)?

  [P(Aa)?

P(Ab)?

P(Ac)]?

  22?

d

  (a?

b?

c)?

  1

  ?

d

  (a?

b?

c)

  (用例的结果)

  己知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零,现在问概率为零的事件是否一定为不可能事件?

试举例说明之。

解概率为零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

例如向长度为1的线段内随机投点。

则事件A“该点命中AB的中点”的概率等于零,但A不是不可能事件。

  甲、乙两人从装有a个白球与b个黑球的口袋中轮流摸取一球,甲先取,乙后取,每次取后都有不放回,直到两人中有一人取到白球时停止。

试描述这一随机现象的概率空间,并求甲或乙先取到白球的概率。

  b个

  解?

1表示白,?

2表示黑白,?

3表示黑黑白,?

?

b?

1表示黑?

黑白

  ,

  则样本空间?

?

{?

1,?

2,?

,?

b?

1},并且P({?

1})?

  P({?

2})?

  b

  a?

ba?

b?

1

  ?

  a

  aa?

ba

  ,,?

  ,P({?

3})?

  

  b

  a?

ba?

b?

1a?

b?

2

  ?

  b?

1

  ?

  P({?

i})?

  b

  a?

ba?

b?

1

  b!

a

  ?

  b?

1b?

(i?

2)

  a?

b?

(i?

2)a?

b?

(i?

1)

  ?

  a

  P({?

b?

1})?

  (a?

b)(a?

b?

1)?

a

  甲取胜的概率为P({?

1})+P({?

3})+P({?

5})+?

乙取胜的概率为P({?

2})+P({?

4})+P({?

6})+?

  设事件A,B及A?

B的概率分别为p、q及r,求P(AB),P(AB),P(AB),P(AB)解由P(A?

B)?

P(A)?

P(B)?

P(AB)得

  P(AB)?

P(A)?

P(B)?

P(A?

B)?

p?

q?

rP(AB)?

P(A?

AB)?

P(A)?

P(AB)?

r?

qP(AB)?

P(A?

B)?

1?

P(A?

B)?

1?

r

  ,P(AB)?

r?

p

  设A1、A2为两个随机事件,证明:

(1)P(A1A2)?

1?

P(A1)?

P(A2)?

P(A1A2);

  

(2)1?

P(A1)?

P(A2)?

P(A1A2)?

P(A1?

A2)?

P(A1)?

P(A2).

  证明

(1)P(A1A2)?

P(A1?

A2)?

1?

P(A1?

A2)=1?

P(A1)?

P(A2)?

P(A1A2)

  

(2)由

(1)和P(A1A2)?

0得第一个不等式,由概率的单调性和半可加性分别得第二、三个不等式。

对于任意的随机事件A、B、C,证明:

P(AB)?

P(AC)?

P(BC)?

证明P(A)?

P[A(B?

C)]?

P(AB)?

P(AC)?

P(ABC)

  P(A)

  篇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魏宗舒课后习题解答答案_7-8章

  第七章假设检验

  设总体?

?

N(?

?

2),其中参数?

,?

2为未知,试指出下面统计假设中哪些是简单假设,哪些是复合假设:

  

(1)H0:

?

?

0,?

?

1;

(2)H0:

?

?

0,?

?

1;(3)H0:

?

?

3,?

?

1;(4)H0:

03;(5)H0:

?

?

0.

  解:

(1)是简单假设,其余位复合假设设?

1,?

2,

  ,?

25取自正态总体N(?

9),其中参数?

未知,是子样均值,如对检验问题

  ,x25):

|?

?

0|?

c},试决定常数c,使检验的显著性

  H0:

0,H1:

0取检验的拒绝域:

c?

{(x1,x2,水平为

  解:

因为?

?

N(?

9),故?

N(?

在H0成立的条件下,

  9

  )25

  P0(|?

?

0|?

c)?

P(|?

?

0

  35c|?

)53

  5c?

?

  ?

2?

1?

?

()?

?

  3?

?

  ?

  5c5c

  )?

?

,所以c=。

33

  22

  已知,对假设检验H0:

0,H1:

0,取临界域,?

25取自正态总体N(?

?

0),?

0

  设子样?

1,?

2,

  c?

{(x1,x2,,xn):

|?

c0},

  

(1)求此检验犯第一类错误概率为?

时,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2

  

(2)设?

0=,?

0=,?

=,n=9,求?

=时不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2

  ?

  解:

(1)在H0成立的条件下,?

N(?

0,

  n

  ),此时

  ?

?

P0(?

c0)?

P0

  00

  ?

  ?

1?

?

,由此式解出c0?

  0

  ?

1?

在H1成立的条件下,?

N(?

  ?

2

  0n

  ),此时

  ?

?

P1(?

c0)?

P1?

  

  ?

?

(?

1

  由此可知,当?

增加时,?

1?

?

减小,从而?

减小;反之当?

减少时,则?

增加。

(2)不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为

  11?

?

(?

1?

?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