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698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docx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

2010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

2010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

语文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

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

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

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

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

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

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

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

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

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

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

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

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

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

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

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

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

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

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来源:

Zxxk]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曰:

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卫鞅:

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胙(zu):

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赵良:

秦国隐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

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

捐:

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

归:

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秦

内:

通纳,接纳,收容。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反古者不可非。

法之不行,自下犯之。

将法太子。

为田开阡陌封疆。

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宠秦国之教。

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

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7、用\给

(1)断句,把

(2)(3)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

(3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4分)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

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

大厅。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韦庄:

唐末五代诗人。

8、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

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5分)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9、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鱼鳖不可胜食也。

(4)吾尝跂而望矣,

(5)天下云集响应,

(6)浔阳江头夜送客,

乙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蓝调

朱以撒

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

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

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

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

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

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

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上一圈。

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

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

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

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

夕阳眼

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

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

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

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

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

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

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

无边际的幻想。

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人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看出有何变故——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

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

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

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

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

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

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

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

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

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

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

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

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

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

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选自2009年6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简单产生了大美,这大美是开放阔大,是真诚坦荡,是畅快通达,是单纯简约,是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

B.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这说明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暗示城市和海洋各具鲜明的个性与美的特质。

C.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着意表现了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D.使大海变色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但大海的眼色还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含蓄地揭露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E.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以大海的简约来对比城市的拥挤、脏乱,以大海的静谧来突出城市的喧嚣等。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2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3)在第二段中写海浪的单调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

用意何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

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

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

侥幸逃脱劫难,辗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

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

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

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

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在一起。

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

古人有云: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

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

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

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

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

他能客观指出,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

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

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

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

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

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

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

1996年,孟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和诸子百家。

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

结果他被告知原因——中国是儒家的故乡。

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我们现存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

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节选自《南方周末》)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由一部历史剧的创作引申谈及整个历史教育,表达了孟宪实对我国历史普及的思考与期望。

B.具备了宫廷、政变、复仇、情爱等诸多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是《贞观长歌》更叫座的主要原因。

C.后人由于对史实缺少足够的了解,所以多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

D.本文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E.用辅线一词,含蓄地讥讽当下电视剧片面追求收视率而背离历史史实的错误做法。

(2)原罪一词基督教的传说,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了的罪行,在文章中具体指什么?

指出《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意在说明什么?

(6分)

(3)文章中反映出孟宪实什么样的历史观?

试举例说明。

(6分)

(4)电视剧《贞观之治》为什么叫

好却不叫座?

什么人在叫好?

什么人在叫座?

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

结合你的看法,谈谈如何面对这种现状。

(8分)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名片名信片

阻击阻击手

B、青色青一色

墙角挖墙角

C、绿茵绿茵场

化妆化妆品

D、品味高品味

检查检查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穆斯林妇女是否应当在公共场合穿遮面长袍,最近成了欧洲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场讨论也波及到阿拉伯世界。

B.在近日下发的强化成本监审的通知中,国家发改委要求,抓紧制订各垄断行业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定价成本构成和审核标准。

C.教育部发言人说,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它所要选拔的是综合能力最强的那些人接受高等教育。

D.世界原油价格下调了,据中国海关周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0月原油进口与去年同期比较,同比下降3.8%。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重庆的打黑风暴中,继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落马后,相继有多名官员也因涉黑被查出而落马,重庆市政府坚决打击黑恶势力的举动大快人心。

B.紫砂壶的制作非常枯燥,在蒋蓉大师的严格要求下,周可明心余力绌,潜心学习紫砂制壶技艺,终于学有所成。

C.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她恳请学校领导让母亲住在校园里,而校方对她的这一不情之请,却以种种理由加以搪塞。

D.该公司已经连续两个月盈亏持平,最晚明年二季度就可改弦更张,实现盈利,而且准备最晚在2012年前往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声。

16、某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期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为主题的期刊,请你为期刊的扉页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表达全校师生的共同心声。

要求字数相等,并用上拟人或夸张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20字。

(5分)

17、这是一幅获奖的漫画,请你以评委的名义写两点获奖理由。

(6分)

砍伐者的慈善

(1)

(2)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

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

你们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请以结茧·破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2010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

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2、C(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

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3、A(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

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无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

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义思想。

4、A(B.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C.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D.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5、D(是实施新法;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

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6、B(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

7、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2)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译文: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

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

卫鞅说:

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

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陈规而称王统一了天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了国。

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

孝公说:

讲得好。

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

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

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上层的人在违犯它。

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

因顾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

施行了新法令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走在路

上不会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

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

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

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

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

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

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

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

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

有德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