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031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docx

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鉴赏】

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诗人岑参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

临洮,即洮洲,在今甘肃临潭西,唐时与吐蕃接界。

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他即作诗留赠,向诗友公开此行的意义。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首联“闻说”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

此次虽是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曾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清冒春荣说:

“诗肠之曲,如岑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本怨赴边庭归期难必,却反言不敢道远,梦中可归。

”(《葚园诗说》卷一)清余成教也说: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云: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信乎‘语奇体峻’也。

”(《石园诗话》卷一)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

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行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

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提于旅馆之中,于是使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

一提起长安,自然使诗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学士时的得意情形,又自然的想到为朱全忠排挤,使他落魄异乡。

这难言的种种味道,一时涌上心头。

“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

正由于此,在诗人笔下,即使是摇落的秋天,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地,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几番的思考终未写成。

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这恰恰表现了诗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有这样的心绪必不能写出诗来。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真如同一重重愁阵一样,横亘胸中。

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的悲伤。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

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

于是他幸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悟出了一条真理,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想到这他不愁了,他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替,他心中暗暗地表示:

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闻一多说: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

”这首诗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

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

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

【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

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3】童巅:

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

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4分)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2分)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

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6分)

答案:

16.【参考答案】C【解析】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17.①【参考答案】B【解析】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

②【参考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参考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参考答案】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

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

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

《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诗歌解析】

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

琅然,乃玉声。

《楚辞·九歌》曰: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

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

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

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

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

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

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

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

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

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

童颠,指山无草木。

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

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

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

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

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

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

接着二句亦然。

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

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

故郑文焯曰:

“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赏析:

这是琴曲,属正宫。

苏轼词集原不载。

同时郭祥玉效作一首。

序云:

“予甥以子瞻所作《醉翁操》见寄,未以为工也。

倚其声作之。

”此后,辛弃疾作一首,始编入集中,即正式沿用为词调。

又,楼钥二首,其一和苏氏韵。

宋人所作,合五首。

双凋,九十一字。

上片十句十平韵,下片十句八平韵。

苏轼此词就是专门为琴曲《醉翁操》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而谱写的。

由于时代变迁,琴曲《醉翁操》原来是有其声而无其辞,此后乐谱失传,却变成有其辞而无其声。

现传苏轼所作词,是否得其天籁,这就只能从语言文字中加以揣摩。

这首词上片,状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

“琅然。

清圜。

谁弹。

响空山。

”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

琅然,乃玉声。

《楚辞·九歌》曰: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呜兮琳琅。

”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

“清圜”二字,有用以形容月亮的,如杜甫《舟中》诗曰:

“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园”;有用以形容荷叶的,如周邦彦《苏幕遮》词“水面清园,风荷举”;有用以形容声音的,如苏轼《一从花》词“钟鼓渐清园”。

这里用来说声音——琅然的流泉,清越圆转;而以夜月作陪衬。

谓:

在此夜月清园而又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起这一绝妙的乐曲?

“无言。

惟翁醉中知其天。

”这是上面设问的回答。

谓:

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

这一绝妙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够于醉中得之,亦能理解其天然妙趣。

于是,这就进一步表明了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

“月明风露娟娟。

人未眠。

”一句不是正面写声响,但却说出了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

谓:

在此明月之夜,“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裹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诗句),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人眠。

“荷蒉过山前。

曰有心也哉此贤。

”上二句说一般人听此曲听得入了迷,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

《论语·宪问》曰: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

’果哉,末之难矣。

”’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孔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磐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

下片描述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

“醉翁啸咏。

声和流泉。

”二句照应上片所说,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

欧阳修曾作《醉翁亭记》于滁州。

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返,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二句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怨”为平声,作名词解。

“山有时而童颠。

水有时而回川。

”二句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

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

童颠,指山无草木。

谓:

蔚然而深秀之琅琊,有时候也将失去其奇丽景象。

至于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

因此,琅琊幽谷之呜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二句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

《十洲记》载:

蓬莱山周回五千里,有圆海绕山,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往来。

唯飞仙能到其处耳。

词作用此典,意即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

但是,“此意在人问,试听徽外三两弦。

”二句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存人间,这就是琴曲《醉翁操》。

因为琴曲《醉翁操》乃鸣泉之另一知音沈遵,以琴声描摹下来的乐曲,同是鸣泉之天然和声。

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题。

从词意上看,词作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响写得如此真实可感,如果不是对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工有着真切的体验,无论如何也不能臻于此境。

而且,从格式上看,词作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

开头四句,“琅然。

清圜。

谁弹。

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

其余都是平声。

接着两句亦然。

这样的安排,恐怕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

同时,上二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上结“曰(入作去)有(上代平)心也(阳上作去)哉此贤”与下结“试听徽外三两弦”,四声相合,当也是特意安排(据盛配《词调订律》卷二十二)。

这都是琴曲韵度所留下的音乐印记。

全词节奏鲜明,韵脚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其中画面感十足,于乐曲搭配更见绝妙,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无怪乎清代陈廷焯《词则·别调集》中评价本词“清绝、高绝,不许俗人问津”。

四、山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

(1)①“湿”字,描写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赏析:

辽阔中原的沦陷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历史巨变,如地裂天崩一般震荡着整个赵宋王朝。

然而,面对惊人笳鼓、半壁江山,以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代表的大官僚地主贵族集团,依然流连于灯火楼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为了苟且偷安,他们不惜卖国求荣,俯首听命于金人;对内则煎迫百姓,构陷忠良。

社会的急剧变化,也震撼了文坛,许多作家,目睹凄惨苍凉的景象,忧虑动荡危难的局面,为拯救国家,收复中原,献策献计,也写下了不少慷慨激昂之作。

但是,“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最后,他们都只能洒下那“爱君忧国孤臣泪”而徒怀一颗“临水登山节士心”了。

张元干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这首《卜算子》写于他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

上片写景:

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

句意谓:

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句意谓:

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

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

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

歇拍二句是: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句意谓:

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

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这首词在形式上,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上下片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

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又一次展示了张元干“长于悲愤”的词风。

五、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

(1)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六、江苏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

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C级。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

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

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

“写景手法是什么?

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

(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

(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