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077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9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不要在本试题卷上答题,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考试开始前,请将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本页上方空白处;考试结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们爱祖国,巍峨的群峰在云端穿suō,jìng发的千帆荡起碧波。

我们望朝露日晞,听晨钟暮鼓,徜徉壮丽山河。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我们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要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您,我要用最美的歌儿歌唱我的祖国。

(1)下面“我爱祖国”的书法字体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穿suō_________jìng_________发徜徉____________

【答案】

(1).C

(2).梭(3).竞(4).chángyáng

【解析】

【详解】

(1)属于隶书的是“祖”,故选C。

(2)注意“竞”的书写,与“竟”区分开。

注意“徜徉”的读音。

【点睛】常用字体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

字形扁阔左舒右展,横平竖直笔画匀称,内紧外松自然茂密。

楷书的特点:

四平八稳、形体完整、疏密有致、形态均美。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草书:

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B.见到亲人的那一刻,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C.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D.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

【答案】A

【解析】

【详解】B:

“忍俊不禁”用词不当,应该为“忍不住”。

C:

前后不照应,去掉“没有”。

D:

用词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撒切尔夫人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B.从峰顶俯视黄山,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黄山,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C.“啊,可爱的小伙子!

”医师迎着他说:

“嗯,身体怎么样?

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吗?

D.克隆人与他或她的供体人是什么关系?

是亲子关系?

还是兄弟姐妹关系?

都无从知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一国两制”的书名号去掉,改为引号。

C:

“迎着他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

D:

“亲子关系”后的问号改为逗号,因为这是选择疑问句。

故选B。

4.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C:

诸葛亮出自《三国演义》。

故选C。

5.古诗文默写。

(1)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

(杜牧《山行》)

(2)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

(5)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杜甫的《望岳》中,揭示经过奋力登攀,必会达到理想境界、领略无限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

【答案】

(1).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

(2)接天莲叶无穷碧(3).(3)天涯若比邻(4).(4)皓月千里(5).浮光跃金(6).(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6)会当凌绝顶(8).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皓月”、“将”、“降”的书写。

理解型默写(5)注意抓关键词“达到理想境界、领略无限风光”。

6.学校组织“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参与其中。

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欣赏漫画《孔夫子讲学》(作者:

王春生)。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手机导致近视、“搜题”软件成为答卷神器等新闻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滥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2018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

自2018年11月1日起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这是新时代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1)“材料一”中的这幅漫画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请你简要指出该作品获奖的原因(不超过70字)。

(2)阅读材料二,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益处,请简要列出两条。

【答案】

(1)示例一:

该作品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的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既有幽默性又有讽刺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思。

示例二:

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社会通弊,借古喻今,角度独特,引思考。

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加以有机结合的漫画作品。

(2)示例:

①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②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④能够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画面的理解。

结合作品主题和寓意分析即可。

示例:

这幅漫画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子讲学的典故,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结合材料内容“手机导致近视、“搜题”软件成为答卷神器等新闻层出不穷”,“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和实际来谈即可。

阅读下面

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8.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前两句

“绝”“灭”之无,与后两句的“舟”“翁”之有,对比强烈。

C.诗歌用“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绝”“灭”“雪”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7.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等)。

8.A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中形象的理解。

通过诗中“孤”和“独”表现了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

据此理解作答。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

近景——远景。

故选A。

译文: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点睛】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

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

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

其实,这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

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

①涯:

岸边。

②欧阳公:

即欧阳修。

③构:

搭建。

④直:

当,临。

⑤洒然:

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

指皇帝;优游:

悠闲自得;无为:

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伛偻提携伛偻:

_________________

(2)泉香而酒洌洌:

___________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________________

(4)则必即丰乐以饮即:

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

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11.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12.(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9.

(1).驼背,指老年人。

(2).清。

(3).错杂的样子。

(4).就,靠近,到。

10.B

11.

(1)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12.(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等都可)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伛偻提携”翻译为“老人小孩”,“伛偻”意思是“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洌”翻译为“泉水香甜,酒水清澈”,“洌”意思是“清”。

“杂然而前陈者”翻译为“杂乱地在前面摆开的”,“杂然”意思是“杂乱的样子”。

“则必即丰乐以饮”翻译为“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即”意思是“到”。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含义。

A:

都表承接。

B:

在/比。

C:

都是用在主谓之间。

D:

都是“用”的意思。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句中“颓然”意思是“醉醺醺的样子”。

据此翻译。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句中“其”表推测,意思是“大概”,“取乐于山泉之间”正常的语序为:

于山泉之间。

据此翻译。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从甲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以看出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乙文中“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可以看出“公之乐”的所在。

据此作答。

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建了一座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来观望风景,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水雾滋生蔓延,空旷的原野无穷无尽,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那么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

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

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的快乐,我能形容。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地区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

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

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

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

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

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一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

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

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

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

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

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

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

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

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

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

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13.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

14.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5.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16.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答案】13.

(1)使用“沉睡”休眠的方法来对付冬寒(答“进入休眠状态,减少物质和能量消耗”或“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也可);

(2)形成“甲胄”——木栓层,保护它们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3)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14.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用北方的梨树和松树的针叶这两个例子,准确、鲜明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这一特点。

15.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16.D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通读文章可以搜集到耐寒植物过冬的方法有:

“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

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

据此概括作答。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

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

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一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该句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

据此理解作答。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这类试题,通常以加点词为中心小范围地在上下文寻找即可。

“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句中“这样”指的是上文提到的“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据此作答。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总体感悟和理解。

D:

这篇文章是用逻辑顺序说明的,而不是时间顺序。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活着

沙爽

①台风将至的那天下午,我原本与客栈的老板娘约定,要搭她的车去海鲜市场,但是到银滩走了一圈回来,我突然改了主意,决定先去市区逛逛。

②烈日当空,灼热的空气纠缠成一个巨大的、白光闪闪的线团,把海滩、街道、路旁的海鲜大排档、高高低低的建筑物,一股脑地裹在里面它在燃烧,闷声不响,让空气几近微呛。

我在客栈后面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瓶矿泉水,顺便打听一下去市区的公交车路线。

按照店主的指点,我斜斜穿过马路,打算去对面的站点等车。

③马路正中的绿化带里稀稀落落种了些行道树一或者说是灌木,因为这条路显然是新建的,移植来的植物还未长成气候。

接近十字路口,有一棵树倒是长得高大,而且居然还在开花。

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

嗯?

怎么可能?

我踏上石阶,捏住一枚尖尖的树叶。

那灰绿色的叶片像极了柳叶,但是既厚又硬,接近蜡质,而背面几乎是银灰的。

④竟然是,一棵夹竹桃。

⑤我停在那里仰头看它,一时间简直喘不过气。

天太热了。

在十一月,这异乡的阳光和街道恍如幻觉。

暌违多年,你怎么会在这里?

你桃红的花朵吐出我多少年前就无比熟悉的粉黛香气。

旁边枝上的那一小簇刚刚开败花瓣的边缘变成了枯褐色,但靠近花心的地方还是红的,像灰烬里包裹着一颗跳荡的心。

⑥夹竹桃,我祖母偏爱的花。

许多年里,我们家一直养着几棵。

它们似乎很容易成活,至少繁殖相当简易—在空酒瓶中注入清水,剪下筷子长的一截枝条插入瓶中,瓶口用湿泥封住。

如此静置一两个月,枝条下方会生出雪白的长根,入春便可移进花盆。

祖母和母亲常持此瓶馈赠邻里和亲友,如对方欣悦收下,她们便满面春风,谆授以养殖之法,仿佛热心得过分的送子观音。

在我看来,这种花寻常得近乎贫贱,花的香味也像一个土气村姑,为什么她们如此热衷于让它芳泽远播、香火绵延?

⑦总的来说,这种叫夹竹桃的植物喜欢活着,喜欢繁衍像被切成两段的蚯蚓,不仅不会死去,反而执意要以双倍生还一—原始的生物本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

当年我不太喜欢这花,但是也说不上讨厌;我只是觉得麻烦——活着就是一件麻烦的事。

⑧事实是,我在二十岁上罹患抑郁症而不自知。

有一天我和父亲拌了几句嘴,一转身,听见旁边的房间里,祖母低声责备我父亲:

“孩子上次差点救不回来了你不记得?

”我想,大概没有人比祖母更害怕我会死去,虽然她从来不曾问起。

⑨后来我慢慢忘了想死这件事,也许是体内的血清素和多巴胺趋于正常,如同植物茎管里流淌的隐秘汁液—造物在其中加入了何种成分,用以催生花朵或删除落叶?

为什么夹竹桃执意在身体里暗藏毒汁,仍不能阻止娇嫩的花苞被蚜虫啃啮?

这世界只呈现它的物理表象,却很少暴露它幕后的主使者。

⑩再后来祖母住的老房子拆迁,那时冬天已近,祖母问我要不要那棵夹竹桃它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

相比于这个高度,它脚下的粗陶花盆实在太小,还不知何时磕掉了半只手掌大的一块,浇水时总会有一半水淌到外面。

它看上去相当营养不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见我犹豫着没有答腔,祖母叹口气,说:

“没人要就只能扔了。

⑾其实我不喜欢这花还有一个原因:

它冬季也不落叶,必须移入室内。

那么多个冬天,房间里虽然生着炉子,仍能看得见口中呵出的白气我眼见它的叶子落满厚厚的灰尘,谁能一枚一枚地擦洗它们?

这些积灰的叶子开始自暴自弃,先是变得枯干,然后卷翘起来,但是仍然并不肯脱落,就那样用千百只枯干的指头戳住你,让你知道,有这样一种活着祖母盼望她回迁的新居可以铺上地暖,脚踩在上面,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人老了,骨头深处蚀开深广的空洞,怕冷,怕风,怕前后左右的沟坎和凄清。

但那片回迁楼整整建了六年,内中的曲折千回百转,之后又因资金缺欠,迟迟不能交付使用。

我的祖母,终是没有等来她的新居。

⑿那棵她希望可以托付给我的夹竹桃呢?

祖母故去,许多事情再也无从问起。

17.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18.请分别从夹竹桃、祖母和“我”的角度,谈谈你对文题“活着”的理解。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