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165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医学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docx

《医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docx

医学心理学

第1章绪论

一、医学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P1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P1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特征及增进医患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6.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问题,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P5

(1)随着生物因素疾病如传染病得到控制,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2)这些致死性疾病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与肥胖、运动不足和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则是上述各种行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3)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加剧,这些都对人类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4)通过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了解。

许多实验和临床证据也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5)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医生在解决其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

四、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

P7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

如果只重视被分开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或将各个器官和系统割裂开来看待,忽视它们之间的整体联系,都是不恰当的,有害的,容易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被动局面。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心理行为活动通过心身中介机制影响生理功能,同样生理活动也影响个体心理功能。

因此,在对待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应同时注意心身之间相互影响。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对人的心身健康产生剧烈影响。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人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个体的内环境的变化可随时作出一些主动的适应性调整,以保持自身的健康水平。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多考选择题)

一、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P14

二、感觉的特征;P15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2、感觉的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4、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感受性的补偿是指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之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觉性大大提高的现象;感受性的发展是指人的感受性在生活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是可以大大提高和发展的,特别是通过实践活动和某些特殊训练,可以提高到常人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6、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

不同的感觉。

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P16

四、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P16

五、按记忆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P17

1、瞬时记忆:

(信息在整体感觉系统存留时间仅有0.25~2秒钟,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短时记忆:

(是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信息在头脑中存留5秒钟~2分钟,信息存储量有限,一般为7±2个记忆单位)

3、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深入加工在头脑中长期贮存的记忆。

六、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P18

七、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P19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八、注意:

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九、注意的分类:

P21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十、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P22

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区别:

(1)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所以情绪的概念可以用于动物和人,而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集中表达感情的体验和感受,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2)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3)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到情境的影响小。

(4)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冲动性小。

十一、情绪的功能:

P22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工具;

2、激发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成为人际交往的手段;

十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P24

1、心境:

(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

(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是指个体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个体觉察到环境的威胁或挑战而产生的适应或应对反应。

十三、意志的品质:

P28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4、自制性:

十四、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P28

十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32

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

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

1、生理的需要:

(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意义。

其中以饥饿和渴的需要为主。

生理的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的需要均会被推到次要的地位)

2、安全的需要:

(包括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受威胁、免于孤独、免受别人的侵犯)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的需要就是参加一定的组织,依附于某个团体等,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和给予他人爱的需求)

4、尊重的需要:

(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前三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尊重的需要才会充分地发展起来。

包括自身尊重和他人尊重两个方面。

包括渴望实力,获得成就,独立和自由以及渴望名誉或声望,希望受到他人尊重,受人赏识两个部分。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在四个层次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的潜能和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多数人而言,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人们追求奋斗的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十六、动机冲突的形式P33

1、双驱冲突2、双避冲突3、驱避冲突4、双重驱避式冲突

第三章心身发展与心理健康(多考选择题)

一、发展的基本观点:

P44

1、发展是毕生的

2、发展是多维和多向的

3、发展是获得(成长)与丧失(衰退)的结合

二、心理健康:

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P45

(1)智力正常;

(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

四、婴儿期心理健康P47(选择题)

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2.增进母爱3.保证充足的睡眠4.促进运动与智力的发展

五、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48(选择题)

1.神经系统逐渐完善;

2.语言进一步发展;

3.感知觉迅速发展;

4.意志行为也有进一步发展;

5.个性初步形成,自我意识逐渐发展;

认知特点:

自我中心;万物有灵论;符号功能

六、顺利渡过围绝经期P53

(更年期是一个人从成熟走向衰老的过渡时期,女性一般为45~50岁,或绝经后2~3年,男性一般为50~60岁。

在围绝经期,个体的第二性征将逐步退化,生殖器官慢慢萎缩,与性激素代谢相关的其他组织也随之退化。

由于在这个期间的个体心理比较脆弱和不稳定,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器质性疾病,因此要应更加注意心理卫生和保健工作。

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说明围绝经期的到来是符合人生客观规律的过程,处于围绝经期的个体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这种生理的变化,消除顾虑,减少思想负担,避免不必要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

第二,避免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有利于减轻或消除不舒适的感觉。

对于躯体的不适感,及时就诊,做到无病放心有病早治和及时调理,及早预防器质性疾病的产生。

注意心理卫生保健,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扩大交往,坚持体育锻炼。

第五章心理评估(多考选择题)

一、心理评估: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P76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P76

1.观察法2.会谈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

三、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P80

(一)施测条件

(二)主试者因素

(三)受试者因素:

应试动机;测验焦虑;生理状态;

(四)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

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一个测量工具能测量出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

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四、智力水平的分级(选择题)P84

天才IQ值;145~160极超常IQ值:

130~145超常IQ值:

115~130

平常IQ值:

85~115边界IQ值:

70~85

轻度智力低下IQ值:

55~70中度智力低下IQ值;40~55

重度智力低下IQ值:

25~40极重度智力低下IQ值:

<25

中国国内测验的智商分布表

非常优秀≥140优秀120~139中上110~119中等90~109中下80~89边缘状态70~79

智力缺陷≤69智力缺陷又可分为愚鲁(IQ为50~69)、痴愚(IQ为25~49)和白痴(IQ为25以下)三个等级

五、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选择题,测试什么内容)P85

言语量表:

1、知识(I):

(由一些常识所组成,测量知识及兴趣范围和长时记忆;)

2、领悟(C):

(有一些社会价值、社会习俗和法规理由的问题所组成,测量社会适应和道德判断能力)

3、算术(A):

(心算。

测量数的概念,数的操作能力,注意集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3、相似性(S):

(找出两物(名称)的共同性,测量抽象和概括能力)

5、背数(D):

(分顺背和倒背两式。

即听到一读数后立即照样背出来(顺背)和听到读数后,按原来数字顺序的相反顺序背出来(倒背)。

测量短时记忆和注意力。

6、词汇(V):

(给一些词下定义,测量词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操作量表:

7、数字符号(DS):

(9个数字,每个数字下面有一个规定的符号。

要求按此规定填一些数字下面所缺的符号。

测量手眼协调,注意集中和操作速度。

8、填图(PC):

(一系列图片,每图缺一个不可少的部件,要求说明所缺部件的名称和指出所缺部位。

测量视觉辨别力,对构成物体要素的认知能力,以及扫视后迅速抓住缺点的能力。

9、积木图案(BD):

(用红白两色的立方体复制图案。

测量空间知觉、视觉分析综合能力。

10、图片排列(PA):

(调整无秩序的图片成有意义的系列。

测量逻辑联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11、拼物(OA):

(将一物的碎片复原。

测量想象力、抓住线索的能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六、明尼芬达多项人格调查表P87

1、效度量表

(1)Q:

(被试不能回答的题目数,如超过30个题目以上,测验结果不可靠。

(2)掩饰L:

(测量被试者对该调查的态度。

高分反映防御、掩饰、天真、思想单纯等。

(3)效度F:

(测量任意回答倾向。

高分表示任意回答、病或确系偏执。

(4)校正分K:

(测量过分防御或不现实倾向。

高分表示被试对测验持防卫效度。

2、临床量表

(1)疑病量表(Hs):

(测量被试疑病倾向及对身体健康的不正常关心。

(2)抑郁量表(D):

(测量情绪低落、焦虑问题)

(3)癔症量表(Hy):

(测量被试对心身症状的关注和敏感,自我中心等特点。

(4精神病态性偏倚量表(Pd):

(测量被试的社会行为偏离特点)

(5)男子气或女子气量表(Mf):

(测量男子女性化、女子男性化倾向。

(6)妄想量表(Pa):

(测量被试是否具有病理性思维)

(7)精神衰弱量表(Pt):

(测量精神衰弱、强迫、恐怖或焦虑等神经症特点。

(8)精神分裂症量表(Sc):

(测量思维异常和行为古怪等精神分裂症的一些临床特点。

(9)躁狂症量表(Ma):

(测量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夸大、易激惹等轻躁狂症的特点。

(10)社会内向量表(Si):

(测量社会化倾向)

七、自评量表

1、90项症状自评量表P92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测量10个心理症状因子: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质,以及附加因子

筛选阳性:

总分:

90分~450分大于160

总均分:

在1~5级之间,大于2

阳性项目数:

单项分大于等于2的项目数大于43项

阴性项目数:

单项分等于1的项目数,低于47项

阳性项目均分:

总分-阴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超过2

因子分:

得分/项目数。

大于2

10个因子的含义:

躯体化:

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舒适感

强迫:

主观反映强迫症状

人际敏感:

主要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

抑郁:

主要反映抑郁症状

焦虑:

主要反映焦虑症状

敌意:

主要反映敌对表现

恐怖:

主要反映恐怖症状

偏执:

主要反映猜疑和关系妄想等精神症状

精神病性:

主要反映幻听、被控制感等精神分裂症症状

附加项:

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情况

2、抑郁自评量表(分界值)(分界值为53分,53~62----轻度抑郁,63~72----中度抑,72以上---重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分界值)(分界值为50分,50~59----轻度焦虑,60~69----中度焦,69以上---重度焦虑)

第七章心身疾病的概述(重点)

一、心身疾病:

狭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

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P122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P123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分类(选择题,以下哪些属于/不属于XX心身疾病):

P124

1.心血管系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Raynauddisease)等。

2.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等。

3.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4.皮肤系统:

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

5.肌肉骨骼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

6.泌尿系统:

夜尿症、神经性尿频等

7.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艾迪生病

8.神经系统:

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

9.生殖系统:

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减退、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等

10.外科:

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肠粘连症等。

11.儿科:

遗尿症、夜惊、口吃等

12.眼科:

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13.耳鼻喉科:

梅尼埃病、咽部异物感等

14.口腔科:

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15.恶性肿瘤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P127

诊断原则: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治疗原则:

诊断程序:

躯体诊断:

诊断方法和原则与诊断学相同

心理诊断:

(1)病史采集

(2)体格检查(3)心理行为检查

(4)综合分析

治疗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2.消除心理学病因3.消除生物学症状

心身同治原则

预防原则:

心身同时;从早做起;健全人格;矫正行为;消除刺激;积极疏导

五、原发性高血压P128

(1)心理社会因素:

1·慢性应激:

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

2.人格特征:

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

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

3.婚姻状态:

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

4.不良行为因素:

 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5.童年应激6.负性情绪7.精神障碍

(2)高血压的健康行为教育和辅助治疗

1.松弛训练 

2.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

3.运动疗法 (耐力性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

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止粥样斑块形成。

4.改变生活习惯(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是降压的有效措施。

5.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

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P130

(1)心理社会因素:

1、A型行为模式:

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容易发生无端敌意,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恼怒、激动、发怒和不耐烦为AIAI反应。

(B型行为:

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特异人格特点

2、生活事件

3、冠心病与负性情绪

4、不良的健康行为(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等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2)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干预

1.教育患者 (认识疾病、减少焦虑。

2.危险行为的矫正(矫正A型行为中愤怒和敌意为主的“AIAI”反应)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变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4.焦虑抑郁的治疗(针对性的药物和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等多种方法)

七、糖尿病P131

(1)心理社会因素

1、应激生活事件

2、负性情绪和精神障碍

3、个性特征(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有受虐狂的某些特征。

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

(2)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

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改变生活方式

3.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物治疗

八、哮喘P133

(1)心理社会因素

1、亲子关系(特异性)

2、应激性生活事件

3、负性情绪

(2)心理干预

对哮喘儿童应给予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避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加外部活动,帮助患儿成长。

促进患者行为方式的改变,如加强锻炼非常重要。

九、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病P134

(1)心理社会因素

1.人格特征(人格偏移在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认为:

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不好交往,行动上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

2.生活事件和心理应激(情绪变化能引起胃液分泌及运动功能异常,情绪因素是发病原因之一。

一般病人经历生活事件比较多。

(2)心理干预:

对患者的积极关注和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十、经期前期情绪障碍P135

主要症状:

显著的抑郁、无望和自责,显著的焦虑、紧张,显著的情绪不稳定,显著的烦恼、易激惹和人际冲突增加等,次要症状为兴趣下降、注意集中困难、精力缺乏、食欲和睡眠改变、躯体不适等

心理社会因素以情绪反应为中介,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进而影响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状态,导致失平衡而致病。

十、在患恶性肿瘤后,患者可能出现以下问题需要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或职业治疗师的共同治疗P136

1、诊断恶性肿瘤后对患者的应激反应

2、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症状

3、人际关系矛盾

4、酒和药物滥用

5、躯体症状如疼痛、乏力、日常功能障碍、淋巴水肿导致的痛苦

6、特殊治疗导致的痛苦

第八章异常心理概述

一、异常心理:

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P137

二、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P138

(1)内省经验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生物学的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三、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P141(躯体紧张、心理精神紧张)

临床表现:

(1)惊恐发作即急性焦虑,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突然出现强烈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同时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这种,如胸痛、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等。

有的表现过度换气、头晕、多汗、步态不稳、颤抖、手足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2)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这种担心与现实很不相称。

自主神经失调的症状经常存在,表现为心悸、出汗、胸闷、呼吸急促、口干、便秘、腹泻、尿急、尿频,周身肌肉酸麻胀痛、头和呼吸有紧压感等;甚至出现阳痿、早泄、月经失调。

运动性不安主要表现为搓手顿足、来回走动、坐立不安、手指震颤、全身肉跳等

四、躯体形式障碍:

是一类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P142

五、疑病症:

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疑虑。

P142

疑病症的特点:

病人及时有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和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优势观念。

P142

六、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