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05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将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任务。

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摘自《XX百科•探月工程》)

材料二:

中国因成为第一个将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而进一步赢得自豪感和威望。

通过取得的经验、开展的试验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将惠及全人类。

探月行动可以测试新方法和新材料。

月球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像钛和铀这样的稀土元素。

探月行动的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意味着中国无法独自开展工作。

嫦娥四号的合作伙伴包括德国、荷兰、沙特和瑞典。

中国人可以自豪,不过所有人都将受益。

(摘编自香港《南华早报》,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1月3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外媒。

这是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

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称,“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国家只有中国。

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美国《天文学》杂志指出,“这次登陆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就,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关于未开发的月球区域的新数据库。

同时,这项任务将收集独特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的太阳系,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

”英国《独立报》也认为,“这次任务将是对月球遥远的另一面的开拓性观察。

  英国《卫报》称,“此次任务的目的是详细测量月球的地形和矿物成分。

鉴于着陆地——艾特肯盆地被认为形成于月球历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号可能会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线索。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与能力高级分析师马尔科姆·

戴维斯看来,“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

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摘编自《中国正开辟太空新时代》,人民网2019年01月7日)

材料四:

近年来,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创新模式大量涌现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显著。

(摘编自《全球太空探索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前瞻网2019年01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

B.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将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C.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月面勘测任务,并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D.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趋显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已经发射的“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有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属于无人月球探测阶段。

B.由材料四图表可知,2012年至2017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由3022亿美元增长至3835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率26.9%。

C.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为中国赢得自豪感和威望,可中国探月行动仍受成本和专业知识的影响无法独自开展工作。

D.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6.四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嫦娥四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

请结合材料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

“你朝爷爷砍吧!

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

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

“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

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

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

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

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

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

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

而他却不肯。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

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

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

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

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

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

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

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

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

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

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⑦秋白不朽。

7.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

”为标题,既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B.同样是死,瞿秋白与李逵的区别是:

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C.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

D.作者将灵动的笔触、畅晓的行文、哲理的思索与瞿秋白悲剧意义有机结合,赋予了文章不同寻常的厚度和分量。

8.“秋白不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

9.作者撰文缅怀瞿秋白,在文中将其与项羽进行比照,试探究二者之异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

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

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

谟谏曰:

“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

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

”有诏改洪州别驾。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

”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

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

俄为起居舍人,帝敕谟曰:

“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

“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

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

”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

“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

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必有诲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

”乃止,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

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

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

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

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建言:

“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且泣下,帝为感动。

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

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

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

卒,年六十六,贈司徒。

(节选《新唐书·

魏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

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

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

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C.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

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D.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

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5分)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

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上阙前三句,从视听的角度,写出早春合肥城里的“巷陌凄凉”的情景,着一“空”字,让原本衣衫单薄的诗人更觉内心凄恻。

B.“正岑寂”两句,承上启下,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

寒食将至,柳色可怜,使诗人内心有暂时的慰藉。

C.“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写出恐春成秋的伤感。

“自碧”两字,以景语作结,蕴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叹。

D.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从合肥之柳到江南之柳,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写出切入骨髓的体验。

15.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

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中先写“民生各有所乐兮”,然后以“”来与之对比,表达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追求;

接着,“”又以反问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心志的坚定。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

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的变化。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

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翻天覆地丝丝入扣酣畅淋漓别具一格

B.翻天覆地有条不紊淋漓尽致独辟蹊径

C.前所未有丝丝入扣淋漓尽致独辟蹊径

D.前所未有有条不紊酣畅淋漓别具一格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B.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不当。

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

(校团委通知)

(2)我社向广大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

有疑问请质询我社。

(文学社征稿启事)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

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

(招领启事)

(5)本人爱好文学,曾获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怜。

(自荐信)

序号

错误之处

修改为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兴民之业,以民为本是伟大复兴的康庄道。

材料:

里程碑 

生力军 

宣言书

咬定青山不放松 

绝知此事要躬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

才做锋芒 

学为底蕴 

遇水架桥

继续前进 

逢山开路 

不忘初心

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 

青年才俊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要塞卡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