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0721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docx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1

  、名词解释

  1、《诗三百》:

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论述题

  1、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

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

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

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

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

比,即比喻或比拟。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

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

《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

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2

  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⑴交交:

鸟鸣声。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

”黄鸟:

即黄雀。

  ⑵棘:

酸枣树。

一种落叶乔木。

枝上多剌,果小味酸。

棘之言“急”,双关语。

  ⑶从:

从死,即殉葬。

穆公:

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⑷子车:

复姓。

奄息:

人名。

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zhēn)虎同此。

  ⑸特:

杰出的人材。

  ⑹“临其穴”二句:

郑笺:

“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

  ⑺彼苍者天:

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⑻良人:

好人。

  ⑼人百其身:

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⑽桑:

桑树。

桑之言“丧”,双关语。

  ⑾防:

抵当。

郑笺:

“防,犹当也。

言此一人当百夫。

  ⑿楚:

荆树。

楚之言“痛楚”。

亦为双关。

  译文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

是谁殉葬从穆公?

子车奄息命运乖。

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

是谁殉葬伴穆公?

子车仲行遭祸灾。

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

是谁殉葬陪穆公?

子车针虎遭残害。

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

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

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鉴赏

  《左传·文公六年》载:

“秦伯任好卒(卒于公元前621年,即周襄王三十一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

《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

“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

《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

  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此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

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

“惴惴其栗”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

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

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

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

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

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针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

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

《墨子·节葬》篇即云: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

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3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交交:

鸟的叫声。

  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

卒于周襄公三十一年(公无前621年),死时以177人殉葬。

  子车奄息:

人名。

子车为姓,奄息为名。

  惴惴:

恐惧的样子。

  鍼虎:

人名。

  【赏析】:

  《黄鸟》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

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

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

诗的写实性很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4

  先秦:

佚名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译文】

  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

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愁又焦躁。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

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思真凄切。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

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块垒消。

  【注释】

  草虫:

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

  喓(yāo)喓:

虫鸣声。

  趯(tì)趯:

昆虫跳跃之状。

阜(fù)螽(zhōng):

即蚱蜢,一种蝗虫。

  忡(chōng)忡:

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

  亦:

如,若。

既:

已经。

止:

之、他,一说语助词。

  觏(gòu):

遇见。

  降(xiáng):

悦服,平静。

  陟(zhì):

升;登。

登山盖托以望君子。

  蕨:

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

  惙(chuò)惙:

忧,愁苦的样子。

  说(yuè):

通“悦”,高兴。

  薇:

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

  夷:

平,此指心情平静。

  【赏析】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歌,和《周南·卷耳》一样,也有想象的意境。

全诗三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写思妇秋天怀人的情景,第二、三章分别叙写来年春天、夏天怀人的情景。

全诗表现了跨度很长的相思苦。

  首章将思妇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这是她耳闻目睹的,说是赋亦无不可。

画面之内如此,画面之外可以猜想,她此时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大自然所呈露的无不是秋天的氛围。

“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此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以下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诸如自己孤处的凄凉、强烈的思念,竟不着一字,而却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将会是如何的情景。

诗云,“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

”见,说的是会面;觏,《易》曰:

“男女觏精,万物化生。

”故郑笺谓“既觏”是已婚的意思,可见“觏”当指男女情事而言。

降,下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

古人质直,即使是女诗人也不作掩饰。

这里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

运用以虚衬实,较之直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

方玉润说:

“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

”(《诗经原始》)所谓“透过一层法”,指的就是虚实相衬法。

  第二、三章虽是重叠,与第一章相比,不仅转换了时空,拓宽了内容,情感也有发展。

登高才能望远,诗人“陟彼南山”,为的是赡望“君子”。

然而从山颠望去,所见最显眼的就是蕨和薇的嫩苗,诗人无聊之极,随手无心采着。

采蕨、采薇暗示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

  《国风·秦风·黄鸟》教学课件5

  简单运用:

  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

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

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产生两种情况:

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

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

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诗经》用韵的一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圭臬。

  4.语言很有特色。

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

“窈窕”、“参差”、“关关”。

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综合运用:

(综合简述题)

  一、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

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①直接叙事的如:

《七月》。

②直接刻画描写如:

《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

“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

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很有特色。

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二、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

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

  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又如:

《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

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