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100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别经纬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校园平面图,知道一般定向法和指向标定向法,并学会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2.通过复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学会在经纬网地图上利用经纬线辨别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3.通过判读以极地纬中心的地图,学会在极地经纬网地图判别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并能辨别这种地图上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制作、校园平面图、普通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升入一个新学校,学校的位置如何;环境怎样?

如何向新朋友介绍自己的母校?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绘制一幅平面图;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绘制校园平面图。

听老师讲述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际,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

目标

利用地理助学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

学习新知

指导学生阅读校园鸟瞰图、小明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以及图2-1-1校园平面图,并比较这三幅图的不同之处。

阅读校园鸟瞰图、小明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以及图2-1-1校园平面图,完成三个读图题。

分小组阅读校园鸟瞰图、小明绘制的校园平面图以及图2-1-1校园平面图的不同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读图发现不同点并找出地图的基本要素

(配合课件展示)

先找出三幅图的不同点,然后在归纳地图基本要素:

地图上的比例尺

地图上的方向(指向标)

图例和注记

明确地图的三要素

展示生活中的常见地图:

中国地图。

图中显示比例尺和图例、注记。

引出方向

地图上的方向(板书)

一般定向法

指向标定方向

经纬网定方向

定方向的方法

 

(一)一般定向法:

(课件展示)

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了解此种定向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八个方向,然后让学生填写。

巩固练习:

出示2-1-3图,以此练习一般定向法。

(二)指向标定向法

(课件展示)

方法介绍:

1、在指向标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A

B

 

2、将指向标平移动B处,并采用文字标出四个基本方向

3、然后判断处A在B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

出示2-1-4图,让学生判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

(三)经纬网定向法

方法介绍:

1、先判断出是南北极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180°

A

45°

90°

135°

45°

 

135°

90°

2、在B点沿着经纬线方向标出B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判断出A在B的东南方向

4、在极点如何辨别方向?

巩固练习:

出示2-1-5图,先让学生在A、B、C三点上标注四个方向,后判断三点的相对方向。

阅读教材P27,第二、三自然段。

读中国地图

根据教材的提示方法在黑板上标出八个方向。

 

根据学习方法判断图中A、B、C三点的相对位置。

 

听教师介绍指向标定方向。

 

利用所学方法判断2-1-4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

 

观察A、B点的相对方向看老师是如何确定方向的。

 

利用学习经纬线判断方向方法判断。

2-1-5图上的A、B、C三点的相对方向。

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

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

先学后练,讲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

扩展延伸与生活接轨

刚才我们学习了地图辨别方向,生活中如何辨别方向,先让学生各自根据生活经历发言教师在总结梳理。

各自根据生活经历说出自己是如何辨别方向

走进生活中学习地理

知识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地图上的方向:

一般定向法——直接判定

指向标法——平移法

经纬线法——根据经纬线方向判断

阅读教材,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

【当堂检测】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正确的是()

A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先找指向标,然后定方向

C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之分

D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肯定会有东西之分

2、一位建筑师想建造一座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的房子,只能建在()

A北极点B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

C南极点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

3、在A点(0°,20°W)正西方向的是()

A0°,30°EB90°S,30°E

C0°,40°WD10°N,0°

4、某台风某日移动方向如下表,请判断这次台风移动方向()

时间

7时

11时

19时

24时

经纬度

20°N

118°E

20.5°N

115°E

21.5°N

114°E

22°N

113°E

A向东南B向东北C向西南D向西北

5、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甲、乙、丙三幅图中,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原则确定方向的是图。

(2)甲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向,乙图中A村位于B

村的方向,丙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经纬网定向法又是重难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以导学案为依据,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平面图为切入点,以小组互帮互助为主题,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效果。

导入切合实际,各知识点过渡自然。

同事注意各知识点过渡,让学生自然而然梳理成章。

做到了知识点由浅入深的逻辑性和现实生活运用性。

本节课,教师设计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运用、提升、迁移、内化来步步深入突破重难点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做到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学生学习效果较理想。

初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所以在学习两极地区图中判别两点相对方位的时候,个别学生感到有难度。

个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方位感,给教学带来困难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商务星球版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

3.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1、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具准备】

等高线模型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陆地、海洋、高山、深谷景观图片》,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地球上有峰峦叠嶂、延绵起伏、挺拔俊美的群山;有气势坦荡的高原;有沃野千里、一望无际的平原;有微微隆起、俊俏秀美的丘陵;更有一个个资源丰富的聚宝盆。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一目了然呢?

(学生回答)本节课就让我们师生共同探讨,去揭开地形图的神秘面纱。

板书: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

 

欣赏图片思考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优美的图片并充满激情的导语,可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整个课堂洋溢着盎然的生机,弥漫着动人的芬芳,让本来枯燥的地理课也可以变成求知的天堂。

 

明确原理夯实基础

 

【多媒体演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提出问题: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讲解

强调】海拔(绝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观察与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2图2-2-2,完成下列要求:

1、完成课本P32“活动”。

比较五种基本地形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的差异:

学生回答: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1.1500米。

 

2.500米。

 

3.1000米.

理解并识记:

海拔、

 相对高度。

【学以致用】: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 ,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

“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 ”指的是什么高度?

(海拔高度)。

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4000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

(相对高度)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读懂图,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教师提示学生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

然后延伸与实际相联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珠穆朗玛峰的两个高度值,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的能力。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举例

山地

较高(>500米)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喜马拉雅山

高原

较高(>500米)

坦荡,起伏不大

青藏高原

平原

很低(<200米)

平坦广阔

东北高原

丘陵

较低(<500米)

相对高度不大,坡度和缓

江南丘陵

盆地

无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承转】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他们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

【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板书:

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

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

“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山峰:

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的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山脊:

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

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陡崖:

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完成课本P34“活动”。

 

1、观察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2、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

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的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3、(讨论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系稀疏,坡度缓。

 

观看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部分的名称位置已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理解等深线的定义。

 

【完成课本P34“活动”。

 

理解识记:

山峰:

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的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山脊:

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

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得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陡崖:

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课件演示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自己发现,让学生总结,多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追问

与探索

【指导阅读】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

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部分,海拔多少?

用什么颜色?

表示什么地形

看图:

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xx~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思考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

思考了解: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xx~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

阅读P35“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阅读了解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

梳理与小结

【当堂达标】

一、填空题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 __距离,称为__  ,单位是__。

2.把各个地点的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 __。

3.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__;等高线稀疏,表示__。

二、选择题。

1.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该地是(  )

A.坡陡地区B.山谷C.陡崖D.缓坡地区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湖面约低于海平面4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约是(  )

A.8444米B.9244米C.8044米D.8844米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地点的相对高度总是低于绝对高度B.以海平面为起点的高度即海拔

C.地图上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D.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不一定相等

4.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峻的地形是(  )

A.山地B.高原C.平原D.盆地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有一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我们可以判定它为(  )

A.山谷B.山脊C.盆地D.山顶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内低外高的闭合曲线表示的是(  )

A.山顶B.盆地C.平原D.山谷

7.下列关于丘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B.按一定的走向有规律的分布

C.海拔高,相对高度低D.有起伏,但坡度和缓

三、综合题读图判定各字母代表的山地部位:

 

A______ B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垂直 海拔 米 2.海拔 海拔 等高线 3.坡度较陡 坡度较缓 

二、选择题

1.D 2.B 3.B 4.B 5.B 6.B 7.D 

三、综合题

山顶 鞍部  山谷 山脊 缓坡  陡坡

【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节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本人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山地模型)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转到平面,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使教学变得既形像又生动,较好的化解教材中的教学难点。

学生只有积极动脑去讨论、探究、交流合作才能较好的完成学习内容。

但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培养这样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一段时间,继续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