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445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docx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三章12节温度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和练习题

知识点一:

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摄氏温度

(1)单位:

温度常用单位为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2)规定: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沸水的温度定位100℃,他们之间分为100等份,每1等份为1℃。

3.常考的温度估测:

人体正常温度时37℃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洗澡水的温度为40℃左右。

例1.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A.27℃B.32℃C.36℃D.30℃

例2.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dmB.普通中学生走路的速度约为5km/h

C.酒精灯点燃后外焰温度约为95℃D.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40℃

知识点二:

温度计

(一)温度计

1.温度计:

测量温度的工具

2.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测量范围:

-20-110℃,分度值时1℃。

4.使用方法(测量液体温度)

(1)估:

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范围。

(2)选:

根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3)看:

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4)放:

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底或壁。

(5)读:

待示数稳定后,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实现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2)体温计

1.测量范围:

35-42℃,分度值为0.1℃。

2.使用方法:

(测量人体体温)使用前需要拿着温度计用力向下挨甩,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

3.结构的特殊性:

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弯管,水银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内,这样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它表示的仍是人体的温度。

例1.水银体温计的制作原理是(  )

A.固体热胀冷缩B.液体热胀冷缩

C.气体热胀冷缩D.双金属片的热膨胀程度不同

例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测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为方便读数,总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靠近眼睛,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3.体温计的测量精度可达到0.1℃,这是因为(  )

A.体温计的玻璃泡的容积大且直管内径很细

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只有35℃到42℃

C.体温计的玻璃泡附近有一段弯曲的细管

D.体温计比较短

例4.测量液体的温度,图中正确的是(  )

例5.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②取出温度计③选取适当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B.④⑤③②①C.④③⑤①②D.③④①②⑤

 

知识点三:

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1)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

2.熔化

(1)熔化

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举例:

冰雪消融,超市利用冰融化吸热使离职和海虾保鲜。

(2)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

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

如:

冰、食盐、海波、明矾和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

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

如:

松香、玻璃、沥青、蜡等。

(3)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4)熔化规律:

晶体熔化规律:

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非晶体熔化规律:

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5)晶体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且不断吸收热量。

3.凝固

(1)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举例:

冬天路面结冰,冬天地窖里放水结冰时窖藏的蔬菜不被冻坏。

(2)凝固点:

物质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3)凝固规律:

液体在凝固成晶体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液体在凝固成非晶体时,不断(4)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5)晶体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且不断放出热量。

 

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例1.荔枝成熟期较集中,又极不耐贮运。

将冰块和荔枝一起放在泡沫箱中能起保鲜作用,这可能应用了(  )

A.冰熔化吸热B.冰凝固吸热C.冰熔化放热D.冰凝固放热

例2.古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中的“冰”的形成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液化B.汽化C.凝固D.凝华

例3.图中四个图象,能正确描述非晶体凝固的是(  )

例4.如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

A.A、B两物质都可能是晶体

B.在第5.5分钟时,A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B开始熔化的温度是80℃

D.物质B一定没有熔化

例5.如图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物质在ab段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B.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C.甲物质的凝固点是480C

D.乙物质在8min后处在液态

 

学生自测

1.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

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3℃,在沸水中的示数为93℃.若一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60℃,则用这支温度计测得该烧杯中水的温度是(  )

A.48℃B.51℃C.54℃D.57℃

2.某同学进行“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分别如图中A、B、C、D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3.两只内径不同、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看到(  )

A.两只温度计水银柱上升的高度相同,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上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C.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上升得较高,示数较大

D.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上升得较低,两只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4.下列各种自然现象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冰雪消融B.白雾茫茫C.霜打枝头D.滴水成冰

5.数九寒天,人们用湿手去摸户外的铁块,发现手和铁块“粘”到了一起,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B.汽化C.凝华D.凝固

6.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一定熔点的一组是(  )

A.冰、铁、铝B.蜡、铝、玻璃

C.蜡、玻璃、沥青D.冰、铁、沥青

 

复习要点

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定位0℃,的温度定为100℃,他们之间分为等份,每1等份为。

3.使用温度及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和;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或,待示数,读数时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实现要与液柱的液面。

4.物质从的过程叫做熔化,从的过程叫做凝固,熔化(选填“吸”或“放”,下同)热,凝固热。

5.晶体(选填“有”或“无”)固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6.在做“探究海波的融化过程的实验”时,使用水浴加热是为了,海波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融化的过程中,海波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课后作业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D.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的示数为7℃

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如图所示的伽利略温度计是世界上第一个温度计,用它测量温度时,液柱从A上升到B,由此可以判断此时的温度(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无法判断

4.2018年冬季,因天气干燥,流感病毒肆虐,发烧是常见症状之一。

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B.37.5℃C.38.0℃D.38.5℃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诗句中的“泪”蕴含的物理现象是(  )

A.升华B.凝华C.熔化D.汽化

6.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描述的情境中都涉及物态变化过程,属于凝固的是(  )

A.初春正午,湖面坚冰悄然变薄

B.夏末清晨,池塘荷叶上晶莹“露珠”

C.深秋日出,枫叶上“白霜”覆盖

D.雪后初晴,屋檐下的剔透冰柱

7.对海波加热在温度达到48℃时,其状态是(  )

A.一定是液体B.一定是固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min甲比乙吸热多

B.4~8min甲不吸热

C.0~8min甲和乙内能不断增加

D.0~8min甲和乙温度不断升高

9.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选填“甲”或“乙”)物质是晶体,第20分钟时该物质是态。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B.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同的

C.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

11.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在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需要按照(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

(2)由图乙可知,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

(3)B点的内能(填“大于”、“等于”或“小于”)C点的内能。

(4)当加热至第8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