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522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教学设计之一

《世说新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

一课时

导入: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

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

,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

《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

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

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尝:

曾经

下:

旁边

例句: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待我思之思:

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别:

另外(别情别名别有天地)

乃叹曰叹:

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绢:

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

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

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

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

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

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

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

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

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

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

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

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

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

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

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

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杨修

谓修曰:

“解不”答曰:

“解”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

“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曰:

“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

(微笑,淡然,茫然?

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

(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

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

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

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

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

呀(打一成语)

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

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

1)唇齿相依2)幼儿园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复何疑

2.教学设计之二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

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

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

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ì)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⑴ “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

   ⑵ “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⑶ “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⑷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

  1、A(窃:

偷偷地、悄悄地)

  2、⑴ 王冕

    ⑵ 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⑶ 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⑷ 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

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二: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

“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⑵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⑷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

  ⑴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⑵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⑶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⑷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⑴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⑵ 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⑶ 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

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⑶ 撒盐空中差可拟。

   ⑷ 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 敝人  ② 卑职  ③ 陛下  ④ 令尊  ⑤ 寡人

    ⑥ 足下  ⑦ 令郎  ⑧ 老朽  ⑨ 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

  1、期:

约定。

去:

离开;过去的。

顾:

回头看。

引:

拉;放开。

舍:

放弃;牺牲。

信:

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⑴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⑵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⑶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

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

我们相信:

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

    王子猷(yóu)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活动与探究】

  1、说话训练:

   ⑴飘扬的雪花像什么?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一段话来描述它。

   ⑵以“诚信”为话题,仿照下面的表述,学说一句话。

(任选一例)

   ①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

   附答案:

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

   ②诚信使人们彼此信任。

   附答案:

诚信使人们彼此认同共渡难关;诚信使全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

   ③ 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

诚信是一篇童话,纯真有趣,意味悠远;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

   ④诚信是什么?

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汁水滋润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奏出的交响曲。

   附答案:

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

   附答案:

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

  2、关于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诚信是做人之本,为让同学们在人生重要的中学阶段,过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价值,故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回顾过去,谈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3、课外阅读,搜集一些古往今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诚信”而建树伟业的人的资料,然后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诚信史”为书名,整理成一本阅读笔记。

  4、开放探究:

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刨地种菜。

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这看得跟砖瓦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抛掉了。

两人又曾经坐在一条席子上念书,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念书,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

管宁把坐着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遂焚之。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

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不敢开口。

阮光禄后来听到了,叹一口气说:

“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就把车子烧掉了。

〖参考答案〗

  “管宁割席”通过两个小故事曲折地写出了管宁高洁的品格和华歆贪恋富贵的可鄙。

在阮裕焚车故事里,突出了阮裕的性格:

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欠缺。

 

3.教学反思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反思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决定以此为例子,启迪孩子们去发现孩子文言文的奥秘,从而培养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首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预习除外共五个环节:

(预习,读准字音,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

)课堂首先以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