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643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河南省周口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精校Word版

周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上)期末调研考试

生物

1.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吸收的P元素可用于合成磷脂、腺苷和核苷酸

B.若细胞中的某化合物含有S元素,则该化合物是蛋白质

C.某些固醇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参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D.神经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磷脂、ATP和核酸组成元素均为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有的含有S、P,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可以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详解】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化合物,不含磷元素,A错误;若细胞中的某化合物含有S元素,则该化合物可能是氨基酸,也可能是多肽或蛋白质,B错误;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性激素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C正确;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肝糖原和肌糖原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D错误。

故选C。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质中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能维持细胞形态

B.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都与核仁密切相关

C.核膜上的核孔有利于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D.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场所只有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中存在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它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有核糖体。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细胞质中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能维持细胞形态,A正确;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故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都与核仁密切相关,B正确;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中都存在核酸,均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可自由通过核孔

B.颤藻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C.细胞内的囊泡只能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

D.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细胞核中的部分物质如DNA不能经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生物含有有氧呼吸酶,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核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性,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核孔,如DNA聚合酶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但呼吸酶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A错误;颤藻为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B错误;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也可来自胞吞时细胞膜形成,C错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故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验证酶具有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B.酶的合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合成需要酶参与

C.CO2的固定过程中都伴随着ATP到ADP的转化

D.洋葱根尖细胞吸收Mg2+的过程中细胞中ATP的含量明显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应是不同的底物,或者是不同的酶种类,CO2的固定过程不消耗ATP。

洋葱根尖细胞吸收Mg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用同一种酶催化不同的底物,也可用不同的酶催化同一种底物,A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蛋白质和RNA的形成均需要消耗ATP(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CO2的固定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不消耗能量,C错误;洋葱根尖细胞吸收Mg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由细胞内ATP水解提供能量,但细胞内的ATP和ADP可相互转化,故不会使细胞中ATP的含量明显减少,D错误。

故选B。

5.硒元素在人体中具有预防癌变、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功能,人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发挥功能。

硒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很低,植物通过根系吸收硒元素,但食物中的硒难以达到人体所需的含量。

某研究小组通过叶面喷硒和土壤施硒两种方式向水稻施加等量的硒,一段时间后测定水稻各部位的硒相对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硒是一种微量元素,根细胞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硒

B.内质网、高尔基体可能参与人体内硒蛋白的加工、修饰过程

C.据图可知,土壤施硒比叶面喷硒对提高水稻产量更为有效

D.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均有利于收获富含硒的水稻籽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按照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可将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含量较少,称为微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含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

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根据题意“硒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很低”,可知硒是一种微量元素,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根细胞也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硒,A正确;蛋白质一般需要经过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故硒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可能由细胞内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加工、修饰,B正确;由图可知,土壤施硒比叶面喷硒时籽粒中硒的相对含量更高,说明土壤施硒比叶面喷硒对提高水稻中硒含量更为有效,但不能体现两种处理条件下的水稻产量的变化,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均有利于收获富含硒的水稻籽粒,D正确。

故选C。

6.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测量其细胞的长度为A,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后余下的细胞结构)的长度为B,并计算B/A(%)。

若将新鲜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分别置于清水、0.3g/mL的蔗糖溶液、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则B/A值的变化趋势依次为

A.增大、减小、减小B.增加、先增大减小、增大

C.基本不变、增加、先增大后减小D.略有增加、减小、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质壁分离的原因:

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体的体积减小,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

【详解】将新鲜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限制,原生质体的体积只是略有增加,即B略有增大,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故A的长度基本不变,所以该细胞置于清水中B/A略有增加,将该细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后,由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故细胞表现失水,B减小,而A基本不变,故B/A减小;将该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若初始时KNO3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开始时细胞表现失水,出现质壁分离,但由于K+、NO3—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使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表现吸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所以该过程中B/A先减小后增大,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的自由基会攻击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导致细胞衰老

B.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

C.某细胞的原癌基因中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该细胞就变成癌细胞

D.细胞衰老凋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两过程中均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细胞衰老的假说之一是自由基学说,在细胞内进行的各种氧化反应中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A正确;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B正确;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根据大量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C错误;细胞衰老凋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雄性果蝇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二倍

B.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条Y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条或2条Y染色体

C.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核DNA数目变化均不同

D.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的时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暂时加倍,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正常体细胞的二倍,A正确;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一条X和一条Y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一条Y染色体,也可能不含Y染色体,含有Y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加倍,该细胞此时含有两条Y染色体,故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1条或2条Y染色体,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而有丝分裂前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故有丝分裂前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不同,但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核DNA数目是相同的,C错误;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的时期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者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而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9.一对夫妇染色体数目正常,但丈夫含有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妻子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

已知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女儿和一个不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儿子(结构异常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正常联会、分离,不影响配子活性)。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父亲的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

B.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异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

C.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4

D.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该夫妇再生育一个只含1条结构异常染色体儿子的概率是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

该夫妇生育了一个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女儿和一个不含结构异常染色体的儿子,由于儿子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父亲,而丈夫含有2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儿子却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说明丈夫的两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父亲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应该有一条随精子传递给儿子,而父亲含有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儿子却不含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可说明父亲的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A正确;结合A项分析可知,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异常,则另一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父亲结构异常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而另一条结构异常的常染色体传给女儿的概率为1/2,则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B正确;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根据所生儿子染色体结构正常,可知父亲的Y染色体结构一定正常,则父亲的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结构异常的染色体传给子代的概率为1/2,由于只有含X染色体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组合形成女儿,故该女儿同时含2条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1/2×1/2=1/8,C错误;若父亲的X染色体结构正常,根据C项分析可知,父亲的两条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应为常染色体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所形成的精子中只含一条异常染色体的概率为1/2,由于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才能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儿子,所以该夫妇再生育一个只含1条结构异常染色体儿子的概率是1/2×1/2=1/4,D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双链DNA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双链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相连

B.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涉及氢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

C.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含有的碱基数相同

D.合成DNA的模板一定是DNA,需要解旋酶与D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DNA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

DNA分子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3、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所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其等位基因。

【详解】双链DNA分子中每条链的5'端均有一个磷酸是游离的,即只连接一个脱氧核糖,A错误;DNA复制过程中解旋时需要断裂氢键,形成子链时需要形成氢键,B正确;基因突变可能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形成的,故突变形成的等位基因中碱基的数量不一定和突变前的基因中碱基数量相等,C错误;DNA复制和逆转录都可以形成DNA,逆转录的模板是RNA,需要逆转录酶,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的生理过程包括转录和RNA复制

B.并非每个细胞都能发生中心法则的各个环节

C.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模板都不同

D.T2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RNA的复制和逆转录过程。

RNA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中。

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复制。

【详解】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原料,中心法则的内容中形成RNA的过程包括转录和RNA复制,A正确;并非每个细胞都能发生中心法则的各个环节,细胞生物一般都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分裂的细胞还能进行DNA复制,RNA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中,B正确;DNA复制的模板是DNA的两条链,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翻译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故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模板都不同,C正确;T2噬菌体为DNA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不能逆转录,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RNA复制和翻译,二者遗传信息的传递也遵循中心法则,D错误。

故选D。

12.下列关于生物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孟德尔通过实验证明了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转化因子是DNA

D.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 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没有证明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B错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赫尔希和蔡斯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可能会改变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

B.一般情况下,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结构

C.基因突变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

D.一对花斑虎生下一只白色幼虎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会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重组也可导致DNA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与倒位会导致DNA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

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引起DNA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

【详解】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的结构,但可能改变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如交叉互换,A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量的改变,一般情况下不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结构,B错误;基因突变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基因的数量,C错误;一对花斑虎生下一只白色幼虎可能是发生了性状分离,也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

14.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B.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以减小误差

C.不是所有的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都能通过产前基因诊断检测出来

D.携带致病基因不一定会患遗传病但患遗传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3、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应在患者的家系中调查。

【详解】猫叫综合征是由人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B错误;基因诊断只能检测由异常基因控制的疾病,不能检测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携带致病基因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遗传病的也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及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方法,能根据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各种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需要隔离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D.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完全不同,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才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需要形成生殖隔离,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错误;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一旦不同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则不属于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B。

16.下列有关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消化液和组织液

B.肝脏中毛细血管动脉端O2/CO2的值高于静脉端

C.肾小球发炎会增大血浆渗透压,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D.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大量乳酸,致使血浆pH显著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引发组织水肿。

【详解】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属于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错误;肝脏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氧含量丰富,静脉端的CO2含量丰富,故毛细血管动脉端O2/CO2的值高于静脉端,B正确;肾炎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引发组织水肿,C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血浆pH仍会保持相对平衡,D错误。

故选B。

17.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过低有关,下图为某些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理。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A.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