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644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 语文学科上册第 1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1单元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1、观潮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总备课数

1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

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人文理“观潮”。

a.导入。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

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

(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

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a.点拨:

句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

声音、形状)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的水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

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

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

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的,是吗?

◆对话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

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1、观潮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总备课数

2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

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

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

如:

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

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

(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

(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

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2.走月亮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总备课数

3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

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

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

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

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板书课题:

2、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

(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2.走月亮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总备课数

4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通过朗读,调动所有感官,发挥想象,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

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月光下的动人场景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深读感悟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一)感悟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

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简单写出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二)学生自读批注。

 

(三)小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班级展示。

(交流时,学生说到哪里就要让在这个地方有想法的学生补充说完) 

预设1.教师预设感悟交流点排比句:

(当孩子谈到其中一个排比句,引导孩子感知排比句的特点,找出其它排比句,并试着用排比句说话。

) 

⑴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勾勒出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清晰的景物,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意境。

 

师相机指导朗读:

指导孩子读出这种安静、祥和的意境,感受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⑵“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了什么?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朗读中加深感受。

  

二、拓展阅读 

读吴然的《歌溪》: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练习 

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月夜中妈妈和我共读励志故事,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春天里有我和爸爸放风筝的身影,早起的山坡有我和妈妈奔跑的足迹……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

尝试用一组排比句写下来。

 

例如:

妈妈的爱,是我上学时反复的叮嘱,是我失意时鼓励的目光,是我生病时关切的话语。

 

四、板书设计:

 

2、走月亮

看到的:

   

        听到的: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3*现代诗二首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总备课数

5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

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画,描绘一下看到的画面。

 

2、归纳:

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3、这样一幅美景之下,会有怎样的文字呢?

我们今天就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首短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3、提出问题

①如果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明确:

归鸟、夕阳、芦苇 

②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

“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四、分析诗歌 

1.问题:

鸟儿要干什么?

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确:

鸟儿归巢,倦了。

 

2.问题:

“驮”字突出了什么?

 

 明确: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渲染绮丽的想象。

 

3.问题:

“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问题:

“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明确: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问题:

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明确: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问题:

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

无比欣悦。

 

五、小结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七、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倦鸟

斜阳

头白的芦苇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3*现代诗二首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总备课数

6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罗、眠、霸、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3.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1、导入

(出示花牛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

对,就是花牛,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关于花牛的诗,它就是(生齐读课题:

花牛歌),这位诗人是(生:

徐志摩)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三、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

注意字音和节奏。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

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四、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纯真美。

 

1.接龙读诗歌。

2.这首诗写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3.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花牛呢?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

4.诗人描写了花牛在草地上的不同动作,分别是哪些?

结果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坐——压扁了剪秋罗

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5.全诗一共四小节,每节都描写了一个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四个画面。

①指名学生描述每个小节的画面。

②是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指导。

6.学生再读全诗,品析诗歌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

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诗人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配乐声中齐读全诗。

 

六、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搜集徐志摩相关的诗歌并朗读。

2.仿照《花牛歌》的句式,尝试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花牛歌

坐压扁了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走尾巴甩得滴溜溜

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4*繁星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总备课数

7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

重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

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

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媒体出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媒体出示)

在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感觉到______。

(时间) (地点)

在___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感觉到______。

(时间) (地点)

在________,_____,我看着______,感觉到_________。

(时间) (地点)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了。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媒体出示关键句)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指导朗读。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你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媒体出示)

   例:

星群密布(   )  (   )  (   )

 2、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五、拓展延伸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总备课数

8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1、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2、能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描写。

  3、把重点的部分写具体。

  4、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教学

重点

  抓住地方的特点进行介绍。

教学难点

  抓住地方的特点进行介绍。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趣

师:

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

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再看一组照片(课件播放:

这是我登上北京香山顶峰的留下的精彩一刻;这是我游北京的颐和园留下的回忆。

这是2008年去北京我最喜欢的两个地方。

)同学们在假期是否也出去旅游了呢?

是否也有自己喜欢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去过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

二、读题思考,弄清要求

(一)过渡:

同学们愿意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吗?

(想)那么,你打算怎样介绍这个地方呢?

1、你准备推荐哪个地方?

2、这个地方在哪里?

3、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看书13页举的例子,总结方法。

1、描写地方的环境(景色)。

2、描写地方的历史。

3、描写地方的生活。

4、描写地方的食物。

5、描写地方的人们。

三、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过渡:

知道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吧?

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四、布局谋篇,读写结合

  1、写作文前先有个思路,应该怎么写呢?

  2、你的这篇文章打算怎么写?

在作文草稿本上列一个提纲。

  3、交流提纲。

五、静心习作,评议草稿

  1、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2、分享草稿,

3、誊写习作。

 

 

 

四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单元

单元(章)

名称、课题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总备课数

9课时

备课内容

三维

教学

目标

结合讲评,认真修改习作。

教学

重点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教学难点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内容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语句通顺。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三、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范文】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环境幽雅,风景迷人。

  走进公园的大门,就可以看到这里绿柳成荫。

向远望去,就能看见白塔高高耸立在青山上。

再将视线向下拉,就是一个太湖,潮水碧绿。

往里走,就能见到一些古香古色的小亭子、一些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和工艺精湛的香炉。

在这里,到处都能看到柳树、松树,真可谓绿树环绕。

每天清晨,鸟儿刚刚开始鸣叫,就有一些老人在晨练。

他们或打太极拳,或练剑,或坐在树荫下休息,或在小亭里下棋。

这时来此散步,呼吸着饱含水分的清新空气,能使人精神百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里不但景致好,而且名胜古迹颇多。

有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小亭子,有色彩华丽、造型巧妙的牌坊,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小亭子就像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它们奇特的构造、金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