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7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神病学要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⑶注意各症状间的鉴别,如内脏幻觉与内感不适。

⑷分析各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5、常见的精神症状包括:

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和行为障碍、意识障碍和自知力障碍。

⑴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大小、形状、颜色、重量、气味、温、痛等。

感觉障碍的类型包括:

①感觉过敏:

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光、声、触)感受性增高,如更年期综合征。

②感觉减退:

感觉阈值增高,对强烈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觉(感觉缺失),如木僵、失聪。

③内感性不适:

体内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定位,如疑病症。

2)知觉障碍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

知觉障碍的类型包括:

①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谵妄状态。

②幻觉:

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A、按其所涉及的感官可分为:

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

幻听:

非言语性(机器轰鸣、流水、鸟叫)和言语性(评论、议论、命令、赞扬、辱骂)。

幻视:

光、色、景象、人物。

幻味:

特殊的怪味,可继发被害妄想。

幻嗅:

难闻的气味,如尸臭、焦味、浓烈的刺鼻气味

幻触:

皮肤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

内脏幻觉:

对体内某部位、器官一种异样知觉体验,如肠扭转、心脏穿孔、虫在爬。

B、按幻觉体验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假性幻觉:

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发生于主观空间。

真性幻觉:

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

真性幻觉具有感知觉的四个特点,因此患者深信不疑,甚至受幻觉的支配。

形象的生动性;

存在于客观空间;

不从属于自己;

不能随自己的意愿而加以改变。

C、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

①功能性幻觉:

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的同时,出现幻觉。

如听到关门声时,出现:

“你好”的幻觉听。

②反射性幻觉:

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出现另一感官的幻觉。

如听到关门声时,看到一个人的形象(幻视)。

3)感知综合障碍:

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①视物变形症:

感受到人或物体的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变化。

视物显大症,如看到父亲变成了巨人。

视物显小症,如看到周围的人都是小人国的人。

②空间感知觉障碍:

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车离自已很近,但感到离自己很远。

③时间感知觉障碍:

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如感到时间飞逝,似乎进入“时空隧道”;

或者感受到时间凝固了,外界事物停滞不前了。

④非真实感:

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变得不真实,如隔一层帷幔,人象木偶,房屋象纸做的,缺乏生机活力。

⑵思维障碍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实践性的特性。

思维障碍时这些特性受破坏。

思维障碍障碍的类型包括:

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A、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逻辑障碍。

①思维奔逸:

联想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滔滔不绝。

②思维迟缓:

联想抑制,速度减漫,数量减少。

③思维贫乏:

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④思维散漫:

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间缺乏联系。

⑤思维破裂:

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特点是单独语句可以正确,但句与句之间缺乏联系,因而无法理解其用意。

⑥病理性赘述:

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描述。

⑦思维中断:

思维过程突然中断。

表现说话时突然停止,片该后又重新说话,但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⑧思维被插入和强制性思维:

感到有某种思想不同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行塞入脑中的。

若体验到大量的无意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

⑨思维化声(思维鸣响、思维回响):

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内容变成了声音。

(知觉障碍还是思维障碍)

⑩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

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就尽人皆知,毫无隐私可言。

如果是通过广播扩散出去的,称为思维被广播。

⑾象征性思维:

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⑿语词新作:

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赋予特殊的含义。

⒀逻辑倒错性思维:

推理缺乏逻辑性或因果倒置,或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⒁强迫观念:

大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

可表现为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怀疑等。

B、思维内容障碍:

各种妄想。

妄想是一种病理性信念。

妄想具有以下特征:

a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

b想均涉及患者本人,总与个人利害有关;

c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d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也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妄想的分类:

①按其起源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包括妄想阵发、妄想知觉(对正常知觉“顿悟式”赋予特殊意义,如对某人的举止突然觉得是有某种意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所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令他迷惑不解,并有不祥的预兆)。

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如幻听引起的被害妄想。

②按照妄想的结构可将其分为系统性妄想和非系统性妄想

系统妄想指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的与现实生活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妄想,反之则为非系统性妄想。

常见的妄想:

①被害妄想:

坚信被人迫害。

如:

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毒害。

②关系妄想:

将与他无关的事物认为是与他有关。

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针对他的。

如别人谈话,认为是议论他;

别人吐痰认为是贬低他;

别人倒垃圾认为是说他是垃圾,要把他扫地出门。

③影响妄想:

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

电波、超声波、特殊仪器或超自然的力量。

④夸大妄想:

认为自己非凡的才智、伟大的发明、很大的权势、很高的地位、大量的财富或出生名门。

⑤罪恶妄想:

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⑥疑病妄想:

无根据地认为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虽多次反复检查排除重病可能,但患者仍坚信不移。

⑦钟情妄想:

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

⑧嫉妒妄想:

坚信配偶对已不忠,有外遇。

⑶注意障碍

注意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一定对象的过程。

注意障碍的类型包括:

①注意增强:

为主动注意增强。

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地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

有疑病妄想的患者过分注意自己身体的各种微细变化,常出现感觉过敏。

②注意涣散:

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降低。

③注意减退:

主动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

④注意转移:

主动注意不能持久,注意稳定性降低,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⑤注意狭窄:

注意范围缩小,注意于某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

⑷记忆障碍

记忆是既往事物经验的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过程。

记忆障碍的类型包括:

①记忆增强:

病态的增强,对病前不能记起或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②记忆减退:

从近事记忆发展到远事记忆。

近事如:

刚见过的人、刚吃过的饭;

远事如:

结婚日期、有几个孩子。

③遗忘:

对以往一段时间的经历部分或完全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界限性(心因性)遗忘:

对以往一段痛苦经历不能回忆,如被强暴。

④错构: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回忆。

⑤虚构:

将未曾经历过的事件认为是自己经历过的。

⑸智能障碍

智能是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是进行有理智的思考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的或综合的能力,其涵义包括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智能必须在解决某种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并因问题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能力,如表现为理解力、分析力、计算力、创造力等。

通常所讲的智能的高低,是对智能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智能的某个方面超常发展或受损并不表示智能高或低。

如“白痴学者”,在某个方面(如推算日期、记忆枯燥的文字)远远强于一般人,但其综合智力仍明显低于常人。

而神经症患表现记忆力减退,但其综合智能仍正常,因此不认为是智力减退。

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工具是韦氏(Wechsler)智力量表,以智商(IQ)表示。

IQ=心理(智力)年龄÷

实际(生理)年龄×

100

WAIS智力等级分类

智力等级IQ范围比例%备注

超高智130以上2.2

高智120~1296.7

聪明110~11916.1中智

中等90~10950.0中智

愚钝80~8916.1中智

临界70~796.7

智力缺陷69以下2.2

智能障碍的类型包括:

①精神发育迟滞:

在生长发育成熟之前(18岁),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

根据智能损害程度可分为:

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②痴呆:

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

由脑器质性病变所所致的智能损害称痴呆或真性痴呆,根据大脑病理变化的性质和所涉及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全面痴呆和部分痴呆。

由于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出现短时期的、可逆的痴呆样表现,称为假性痴呆。

痴呆又可分为:

A、全面性痴呆:

弥散性脑器质性损害,智能全面受损,并出现人格改变、定向障碍及自知力缺乏。

B、部分痴呆:

大脑局部受损,产生记忆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人格保持完整,自知力存在。

C、假性痴呆:

有以下三种形式

a刚塞综合征(Gansersyndrome):

又称心因性痴呆,特点是对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回答。

如说:

2+3=4。

把笔倒过来写字等。

但对复杂的活动反而能完成,如下棋、打牌。

b童样痴:

成人患难与共者表现为类似儿童稚气的样子,如学幼童说话的声音、自称3岁、逢人叫叔叔阿姨。

c抑郁性假性痴呆:

由于严重的抑郁导致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计算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

⑹定向力障碍:

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⑺情感障碍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

喜、恕、忧、思、悲、恐。

当情绪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就表现为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等。

但在精神医学中,情绪和情感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1)情感性质的改变

①情感高涨:

病态的喜悦,自我感受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的愉快。

②情感低落:

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

③焦虑:

缺乏相应客观因素的情况下,表现为惶惶不可终日,似有大祸临头之感。

伴有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④恐惧:

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

表现紧张害怕、四肢发抖发软。

2)情感波动性改变

①情(感)绪不稳:

情感反应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显得喜恕无常。

②情感淡漠:

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既无面部表情,又无内心体验。

③易激惹:

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

3)情感协调性改变

①情感倒错:

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相反。

②情感幼稚:

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

⑻意志障碍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与认识活动、情感受活动及行为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

①意志增强:

病态的、顽固的坚持某些行为。

②意志减弱与缺乏:

意志活动减少、动机不足。

③犹豫不决:

缺乏果断,反复考虑,难于做出选择和决定。

⑼动作与行为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

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

动作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

动作行为增加伴有思维、情感的变化。

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相一致的称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不一致的称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精神运动性抑制:

行为动作减少。

①木僵和蜡样屈曲:

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明显减少或完全抑制,严重时保持一种姿势僵住不动,称为木僵。

若蜡塑样维持不动,肢体任人摆布,即使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动,称为蜡样屈曲。

②缄默症:

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可以动作示意。

③违拗症:

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或做出相反的行为。

3)刻板动作:

机械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

4)模仿动作:

无目的地模仿他人的动作。

5)作态:

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

如扮怪相。

⑽意识障碍

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意识障碍时主要表现意识的清晰度、意识的范围、意识的内容的变化。

①嗜睡:

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

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遇刺激可醒转并能进行正常交谈,刺激过后又入睡。

②意识混浊:

意识清晰度轻度降低,反应迟钝,思维缓慢,理解困难。

能回答简单问题,生理反射存在,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吸吮等。

③昏睡:

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强刺激才引起防御反应。

④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刺激均不反应,出现病反射。

⑤朦胧状态:

意识范围缩窄,伴意识清晰度降低。

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受知觉,可进行相对复杂的行为,但除此范围以外的感知判断不正确。

可有片断幻觉、错觉、妄想。

常忽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部分或完全遗忘。

⑥谵妄状态: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片断的妄想。

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定向力障碍,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⑦梦样状态:

意识清晰度降低,同时伴有梦样体验。

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

事后可部分回忆。

⑾、自知力:

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1、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在判断是否是精神障碍时,其诊断标准必须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

⑴内涵标准

①症状或症状组合标准

②严重程度和功能损害标准

③症状或疾病的时间标准

⑵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原因或其他疾病所致。

2、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⑴ICD-10

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②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③精神分裂症

④心境障碍

⑤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⑥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⑦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⑧精神发育迟滞

⑨心理发育障碍

⑩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⑾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⑵CCMD-3:

将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

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②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③精神分裂症;

④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⑤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⑥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⑦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⑧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⑨儿童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⑩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问题。

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常见综合征

1、谵妄(急性脑病综合征):

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1)临床表现为:

意识障碍、定向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伴有感觉过敏、错觉、幻觉片段妄想、冲动行为等。

意识障碍常表现为昼轻夜重。

2)病程:

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个别可达一个月。

2、痴呆(慢性脑病综合征)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

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

3、遗忘综合征(柯萨可夫综合征)是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与虚构、定向障碍构成三联征。

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

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二、常见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阿尔茨海默病(AD):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缠结(NFT)。

1)临床表现:

AD通常起病隐匿,为持续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均病程约8~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

①轻度为疾病的早期阶段,突出的表现是近记忆障碍,患者对自己记忆问题有一定的自知力,会主动采用方法补救。

人格改变往往出现在疾病的早期,病人变得缺乏主动性,活动减少,

②中度疾病进一步发展,近记忆障碍更加严重,远事记忆也受损,可出现错构和虚构。

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和地点定向也出现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也比较突出,情绪波动不稳;

③重度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

行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退化,最终只能终日卧床。

病程呈进行性,一般经历8~10年左右,罕见自发缓解或自愈,常因褥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2、癫痫性精神障碍根据发作时段,可分为:

发作前、发作时、发作后和发作间的精神障碍。

1)发作前精神障碍

先兆:

是一种部分发作,在癫痫发作前出现,如头晕、躯体感觉异常等,通常只有数秒,很少超过一分钟。

不同部位的发作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前的先兆往往相同。

前驱症状:

发生在癫痫发作前数小时至数天,尤以儿童较多见。

表现为易激惹、紧张、失眠、坐立不安,甚至极度抑郁,症状通常随着癫痫发作而终止。

2)发作时精神障碍

①自动症:

是指发作时或发作刚结束时出现在意识混浊状态下,完成简单(重复动作如咀嚼、咂嘴等)或复杂的动作和行为。

事后患者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完全遗忘。

②神游症:

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异常行为较为复杂,表现为无目的地外出漫游,亦能从事协调的活动,如购物、简单交谈。

对周围环境有一定感知能力,亦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发作后遗忘。

③朦胧状态:

患者表现为意识障碍,伴有情感和感知觉障碍

3)发作后精神障碍:

可出现自动症、朦胧状态或产生短暂的偏执、幻觉等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4)发作间精神障碍:

人格改变,认知功能减退

三、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1、概述: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由于脑以外的躯体疾病,如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引起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精神障碍。

主要发病机制常为毒素作用、能量供应不足、神经递质改变、缺氧、酸碱平衡紊乱等。

2、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的共同特征

①精神障碍与原发躯体疾病的病情在程度上有平行关系,在时间上常有先后关系。

②躯体疾病常引起意识障碍,慢性躯体疾病常引起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

急性期、慢性期、迁延期均可叠加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及神经症症状。

③精神障碍缺少独特症状,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疾病可有类似的精神症状。

④治疗原发疾病及处理精神障碍,可使精神症状好转。

3、诊断依据

1)有躯体疾病的依据,并已有该躯体疾病可引起精神障碍的报道。

2)有证据显示精神障碍系该躯体疾病导致,如在时间上、病程上的关联。

3)精神障碍的表现不典型,难于构成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诊断。

4、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支持治疗(水电酸碱平衡、营养)

3)控制精神症状

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

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2、依赖:

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

躯体(生理)依赖:

反复用药所致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

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

3、耐受性:

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4、戒断状态(症状群):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第二节、阿片类药物

一、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一)急性酒中毒:

即普通醉酒,醉酒的严重程度与血液酒精浓度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冲动性行为、易激惹、判断力及社交功能受损,并有诸如口齿不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面色发红、呕吐等表现。

如果中毒较深.可致呼吸、心跳抑制,甚至生命危险。

{四步曲:

轻声细语、豪言壮语、胡言乱语、不言不语。

}

(二)戒断反应:

长期大量饮酒者停止或减少饮酒量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

1.单纯性戒断反应:

在停酒数小时后出现手、舌或眼睑震颤,并有恶心或呕吐、失眠、头痛、焦虑、情绪不稳和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如心跳加快、出汗、血压增高等,少数病人可有短暂性幻觉或错觉。

2.震颤谵妄:

大约在突然断酒48小时后出现震颤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分不清东西南北,不识亲人,不知时间,有大量的知觉异常。

另一重要的特征是全身肌肉粗大震颤。

3、癫痫样发作:

多在停饮后12~48小时后出现,多为大发作。

(三)记忆及智力障碍

1、柯萨可夫(Korsakoff)综合征:

酒精依赖者神经系统的特有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三大特征,病人还可能有幻觉、夜间谵妄等表现。

2、酒精性痴呆:

指在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持续性智力减退,表现为短期、长期记忆障碍,抽象思及理解判断障碍,人格改变,部分病人有皮层功能受损表现,如失语、失认、失用等。

酒精性痴呆一般不可逆。

(四)其他精神障碍

1、酒精性幻觉症:

酒依赖者突然停饮后(一般在48小时后)出现器质性幻觉,表现为生动、持续性的视听幻觉。

2、酒精性妄想症:

主要表现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的妄想状态,特别是嫉妒妄想。

3、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