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831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逍遥游.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逍遥游.docx

《逍遥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逍遥游.docx

逍遥游

《逍遥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熟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激情投入,学习庄子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其绝对自由的思想。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

学习庄子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其绝对自由的思想。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衔接

1.走近作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

“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说: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浑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自主学习

(一)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鲲() 抟()  坳()堂   蜩() 决()起而飞   抢()榆枋()  小知()  斥鴳()  数数()然    泠()然.

夭阏()恶()乎待草芥()蟪()蛄()万仞()

蓬蒿()其yì()若垂天之云  xǐ()于南冥宿chōng()粮 

2.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并释义。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通():

(2)此小大之辩。

()通():

(3)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

(4)小知不及大知。

()通():

(5)御六气之辩。

()通():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并用特定符号在原句上标注分析。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彼且奚适也?

()

(5)奚以知其然也?

()

(6)南冥者,天池也。

()

(7)彼且恶乎待哉?

()

(8)之二虫又何知!

()

4.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

(1)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博闻强志(《屈原列传》)()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②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④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⑤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3)图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

③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

(4)置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5)穷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解释虚词用法:

其:

之:

不知其几千里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广数千里()则芥为之舟()

彼其于世()而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与学鸠笑之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之二虫又何知()

化而为鸟()众人匹之()

怒而飞()汤之问棘也是已()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穷发之北()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翼若垂天之云()

水浅而舟大也()翱翔蓬蒿之间()

而后乃今将图南()此大小之辩()

决起而飞()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腾跃而上()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

而彼且奚适也()辩乎荣辱之境()

而征一国者()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夫列子御风而行()

而御六气之辩()

6、解释古今异义词

虽然众人

果然野马

小年羊角

(二)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课内探究案】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6)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7)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翻译技巧总结:

 

二.问题探讨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

各笑什么?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2.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

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3.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4.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

这是怎样的境界?

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

将庄子的《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课下训练案】

一、基础巩固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北冥(míng)   尘埃(āi)    坳堂(āo)   抟扶摇而上(chuán)

B.鲲鹏(kūn)夭阏(yān)蓬蒿(hāo)学鸠(jiū)

C.晦朔(shuò)泠然(líng)宿舂粮(chōng) 决起(jué)

D.蟪蛄(huì)榆枋(fāng)蜩与学鸠(tiáo) 数数然(shu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B.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C.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D.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3.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以百岁为春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句是( )

  A.我决起而飞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7.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8.下列没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9.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辩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10.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2)六月息________________

(3)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_______________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6)宿舂粮________________

2.(共3分)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是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4.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

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

5.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

6.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   D.大王来何操?

7.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相重复?

其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第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

(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

(2)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

(3)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_____(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文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3.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三、语言积累

1、鹏之背,;怒而飞,。

2、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3、天之苍苍,?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5、小知不及大知,。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此小年也。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7、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

故曰:

至人无己,,。

【课后拓展阅读】

我眼中的庄子

    生与死,它们的意义是那么深刻,另人琢磨不透,直到遇见了他,一个重塑我灵魂的人——庄子 

  开始,我一直天真的以为,人生最大的事情,是生和死,但是“鼓盆而歌”的故事却激荡着我的内心。

 

  试问,如果你最亲近的人离你远去,你是痛苦流涕,还是放声高歌,面对妻子的离去,你万万想不到,庄子竟然敲着盆盆碗碗在一边低声吟唱,这时的庄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是喜悦吗?

还是悲伤?

当惠子问起,面对亲人的死亡,为何还这样沉着冷静,他的回答却另人难解。

他说:

“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

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

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

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

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

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

所以止住了哭泣。

”他将亲人的生死看得如此的平淡,那么他自己的生死应该更微不足道吧!

 

  庄子死时,弟子们痛哭流涕,因为庄子对他们有恩,他们却连一口薄棺都买不起,而庄子却说:

做人不能太偏心,你买棺材,蝼蚁食我,你不买棺材,我暴尸荒野,乌鸦老鹰食我,你为什么非要让蝼蚁食我,不让乌鸦老鹰食我,那样岂不是太偏心了。

 

  连生死都看得如此平淡,那么对于庄子而言,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功名,财富,还是地位,不,庄子视此为粪土,但是他自己的人格与精神却另人敬佩不已。

 

  超越了生死,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

此时的我,再也不把生死看得那么重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灵魂,而庄子,才是我灵魂的工程师,才是值得我一辈子追求与学习的人。

 

《逍遥游》答案

【课前预习案】

二、2.

(1)反——返

(2)辩——辨(3)有——又反——返(4)知——智(5)辩——变

3.

(1)介宾短语后置句

(2)(6)判断句(3)(4)(5)(7)(8)宾语前置句

4.(1)①志向②记述.记载③记住④标记.做标记

(2)①名称.名字②命名.起名③声名④说出.指出⑤名义

(3)①图谋②谋划.筹划③图画

(4)①放上.安放②放弃.放下

(5)①尽.止②走到头

5、其:

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代词,代“”鲲“译做“它/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代词,代“水”,译做“它”/代词,代“鱼”,译做“它”/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

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

/表顺承/表因果“因而”/表并列/表顺承/表顺承/表修饰。

/表并列/通假字,通“耐”/表转折/表修饰/表递进“并且”

之:

主谓间取/主谓间取/主谓间取/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水”/代词,代“鹏”/代词,代“鹏”/动词,“到”“往”/指示代词,“此”“这”/代词,代“彭祖”/主谓间取/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的”/“的”/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代词,代“宋荣子”/结构助词,“的”。

【课内探究案】

二.问题探讨

1.三个笑,第一个在第四节:

“蜩与学鸠笑之曰:

……”第二个在第六节:

“斥鴳笑之曰:

……”第三个在第七节:

“宋荣子犹然笑之……”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反对、反驳。

2.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

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

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

笑!

本文也可以说是:

庄子“笑”万物!

3.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4.应是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并非外在的表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5.艺术特色:

⑴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⑵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

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课下训练案】

一、1.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

2.C(A.徒—徙;B.复—覆;D.辨—辩。

3.B(A.古义:

真正的颜色。

今义:

纯正的颜色。

C.古义:

不求名声;今义:

没有名声。

D.古义:

四季;今义:

春天和秋天。

4.C5.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6、AD 7、B 8、B 9、D10、CE

二、课内阅读

(一)1.

(1)奋发 

(2)气息,这里指风 (3)粘,着地 (4)阻塞 (5)投,落下 (6)捣掉谷壳

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二)1、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2、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长 ④身高)

  3、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4、①E②D③A,④A⑤B

  5、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 ④依照

  6、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7、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辨”。

(三)1.

(1)显才能 

(2)使……到来 (3)界限 (4)拼命追求2.A 3.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