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836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x

宁波效实中学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宁波效实中学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一、基础知识语言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每8、9、10每题各4分,共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沏茶/休威相关舷梯/改弦更张绚烂/徇私舞弊

B.奢靡/望风披靡霎时/煞费苦心应届/应有尽有

C.肱骨/觥筹交错蛮横/大发横财绯闻/蜚短流长

D.虔诚/潜移默化轴承/压轴大戏樯橹/妃嫔媵嫱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信笺两全齐美一应俱全吉人自有天象

B.晦涩精兵简政棉里藏针事实用于雄辩

C.荟萃苇编三绝剑拔弩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D.装帧平心而论披沙拣金众人拾柴火焰高

3.依将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由于经济增长,去年调资滞后影响等因素,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16.2%。

②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上海碰撞,新旧事物相互,缔造出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

③停车是“速度为零的交通”,停车难影响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将降低城市运行效率与效益,进而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活力,制约城市发展。

A.排除交融不仅/而且

B.剔除交织不仅/而且

C.排除交织由于/还

D.剔除交融由于/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青少年处于心性未定的年龄,向往英雄,在参差不齐的影片的影响下,很容易冒险蛮干,冲动行事。

(良莠不齐)

B.常言道“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使我们的厂子扭亏为盈。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倘若没有我的手下将士和你们大家的出力,我李自成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孤掌难鸣。

(一个巴掌拍不响)

D.虽然苹果公司没有透露向大陆市场推出新3G版Iphone的计划,但苹果公司对亚洲市场并没有忽视。

如果有合适的运营商合作,Iphone进入大陆指日可待。

(倚马可待)

5.下列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山寨”一词既然有了全新的解释和丰富的内涵,就不能有任何的“匪气”,不能成为当作无视知识产权、制假贩假的挡箭牌。

B.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表现个人品味。

C.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民营企业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十分严重,在改革开放30年中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民营企业能挺过这一关吗?

D.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有的国家一味采用利己损人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

B.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

C.“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作者是北宋的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并称为“三苏”,皆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B.《阿房宫赋》作者杜牧,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

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

C.词始于隋唐,盛于宋。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D.雨果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词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中华文明最灿烂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①除了思想成果外,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和劳动生产率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②中国是一个缺少思想的国度,五千年文明史只出了十位真正的思想家,但春秋战国时期就占了八位。

③那时虽然四分五裂,战争是最经常的政治生活,但却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④可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取得了多大的进展。

⑤在异常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下,中华文明在短短的五百年内取得的文明成果比两千二百年极权专制社会文明成果的总和还要多。

⑥战国末期时作物收获量高达播种量的几十倍,生产力比欧洲高出十倍以上。

9.请为下面一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再用简洁的话语写出漫画的寓意。

①标题:

②寓意:

10.请为下面这则报道写一则70字以内的评论,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是非分明,见解独到。

某报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年级新生报到有惊喜,学校给所有独自来报到的新生发放“红包”——100元现金或者同等价值的手机充值卡。

日前,中青政学工部透露,经初步统计,约有1/10的新生将能获得此奖金。

这是高校首次物质奖励独自到校报到的学生。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9分)。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

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

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

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

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

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

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

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

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

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

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

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

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

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

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

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

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

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

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

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

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1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19分)

提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听珍宝。

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

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

“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

”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

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

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

”舅舅说。

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

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

”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

”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

”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

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

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

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

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

你说是吗,玛丽?

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

“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

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

”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

”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

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

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

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

“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

“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

”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

”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

”我简短地回答道。

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

“琴呢?

”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

“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

“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

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

”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4.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

请具体说明。

(4分)

15.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4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6.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5分)

17.小说第一段说:

“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3题。

(每小题3分,共18分)

嗟乎!

大阉之乱,晋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余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蹈死不顾顾吾念之

B.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故令人持璧归

D.故余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亦以明死生之大不能容于远近

A.B.

凌万顷之茫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都乎

则尽其天年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C.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下列句中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夫晋,何厌之有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⑤缇骑按剑而前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抶而仆之⑧素善留侯张良

⑨不能容于远近⑩安能屈豪杰之流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⑨/⑦⑩

B.①②⑤/④⑧/③⑨/⑥⑦⑩

C.①④⑤/②/③⑥⑨/⑦⑩/⑧

D.①②/④⑤/③⑥⑨/⑦⑩/⑧

22.对这两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嗟乎”引出了对“大阉之乱”时期“缙绅”的行为和“五人”义举的感慨。

B.“矫绍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等表明了在奸臣专权之下险恶的社会形势。

C.作者对“高爵显位”种种丑态的描述,字里行间表现了辛辣讽刺和莫大鄙视。

D.两段文字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五位义士与蓼洲周公、缙绅等作了鲜明对比。

23.翻译句子。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二)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24、25题。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晏子曰:

“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

而崇左右之笑。

则国亦无望已。

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

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

”公曰:

“善。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24.用斜线(/)给第一段句子断句。

(5分)

2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傲细民之忧。

而崇左右之笑。

则国亦无望已(2分)

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3分)

四、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共14分)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6.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4分)

27.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

28.句句默写(每题1分,共6分)

①,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

②盘盘焉,囷囷焉,峰房水涡,。

③,渚清沙白鸟飞回。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⑥,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

1.C

2.D

3.A

4.B.参差不齐: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良莠不齐:

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孤掌难鸣:

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矛盾和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

B项两个成语是齐心协力。

倚马可待:

文思敏捷,写文章速度快;指日可待:

指不就将来就可以实现。

5.D.A,“成为当作”赘余。

B不构成因果关系C杂糅。

6.A

7.B

8.③⑤②①⑥④

9.①六个和尚抬水喝

②批评人浮于事的社会现象

10.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奖励只是一个鼓励政策,钱少但是意义大。

希望能给报到新生带来正而面的提示,让他们从入学开始就树立自立精神,锻炼自己的能力。

示例二:

自己报到很正常的,何需奖励,这样的奖励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们迷失方向,不懂得什么叫做“应该的”。

二、现代文阅读

11.B

12.A

13.B

14.①舅舅决定忍痛卖琴。

②父亲去卖琴。

③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我”。

④母亲舍不得卖琴。

⑤我去卖琴(本题4分,答对4点即得满分)

15.

(1)困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

(2分,答对每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

(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而回避”也对)(2分,答对每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6.主要性格特点:

能体贴理解他人。

(答“善解人意”、“成熟懂事”也可)(2分)

作用:

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

(3分)

17.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卖琴:

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

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

(本题6分,需多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18.B

19.B

20.D

21.C

22.D

23.

(1)但是五个人出生在平民之间,向来不曾听闻《诗》《书》的教诲,(却)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也是什么原因呢?

24.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

26.见参考译文

景公的宠物狗死了,景公下令给狗做棺材,还给狗进行了祭祀。

晏子进谏说不能这样,景公说:

“这小把戏,只是给大家开个玩笑罢了。

”晏子说:

“大王这样就不对了!

收了很高的赋税不用于民,挥霍钱财只为左右一笑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

现在孤儿老人挨冻受饿,而死狗有祭祀,不体恤鳏夫寡妇,死狗却有棺材,行为做法都像这样,百姓知道了,必怨恨您啊,诸侯知道了,必轻视我国。

百姓积聚怨恨,而诸侯心中分量变轻,而你把这当成小把戏,你好好想想吧。

”景公说:

“对啊”。

立即让厨师把狗做成菜,宴会百官。

四、诗歌鉴赏

26.[解析]

(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

(2)“心境”的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土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现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

27.王诗写的是悲哀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为敌国”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分)

28.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