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057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2讲 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docx

第32讲第八章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二新版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是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开放系统

(4)城市是依赖性很强,独创性很差的生态系统

(5)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第三节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与目的

一、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即人类活动密集的城市。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探讨城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控制的生态学机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中去,探讨城市环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对策。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

包括:

1)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

2)研究城市生态学要素或环境要素的特点;

3)研究城市物质代谢与能量流动过程与城市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

4)研究城市除人以外的生命有机体的状况,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5)从区域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6)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

2.研究城市居民生存的环境质量。

包括:

1)衡量城市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指标;

2)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途径以及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态责任。

3.将生态学的知识应用于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包括:

1)按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城市综合研究,探讨城市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本质;

2)按照生态学的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有关规范、文件;

3)开展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城市生态学研究目的是为城市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出对策,努力促进城乡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城市环境问题

大纲要求

8.2城乡环境问题

8.2.1熟悉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影响城乡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8.2.2了解城乡主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与解决途径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与环境构成要素

一、环境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环境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其含义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是地球人类生存条件或要素的总和。

2.环境的构成要素

根据影响人群生活生产活动的因素,环境的构成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构成是:

物质、能量、自然现象。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按所包含的要索性质分为:

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

二、城市环境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1.城市环境的概念

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狭义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

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美学环境。

2.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

城市自然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基础,它为城市这一物质实体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区域,是城市赖以存在的地域条件;城市人工环境是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城市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城市这一区别于乡村及其他聚居形式的人类聚居区域在满足人类在城市中各类活动方面所提供的条件;城市的经济环境是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反映。

第二节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与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周围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等。

狭义的环境问题是指环境污染。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环境污染问题,又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的破坏、枯蝎、短缺.以及人类定居和城市发展所引起的种种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类型

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

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人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干扰和侵害,由此引起环境质量恶化,并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简史

人类出现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化过程就是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依赖自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被限制在一定范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

这个阶段人类的环境影响是局地的和区域性的。

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

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

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范围是跨区域的。

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全球性环境问题,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严重,贫困化日趋严重。

四、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将可能导致严峻的人类生存危机:

如海平面上升;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候灾害;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身体健康等。

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的危害包括:

威胁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安全;破坏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

大面积森林受到砍伐、火烧、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生态环境的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生态环境也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生存造成巨大影响;对生物物种的强度捕猎和采集等过度利用活动,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殖;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和侵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原有物种受到威胁;无控制的旅游、科考、登山、攀岩使一些尚未受到人类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将无法适应,而使一些物种灭绝。

4.淡水资源危机和海洋环境破坏

水与阳光、空气并列为生命的三大要素。

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类社会的过度消耗,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水危机包括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湿地河水生态系统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

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和酸、碱;农药;放射性物质;热污染和固体废物。

5.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湿润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消失。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6.森林破坏

森林减少的原因是,砍伐树木、开垦林地;采集薪材;大规模放牧。

森林减少的危害包括,绿洲沦为荒漠;水土大量流失;干旱缺水严重;洪涝灾害频发;温室效应加剧;物种纷纷灭绝。

7.酸雨污染

国际上将酸性强于正常雨水的降水称为酸雨。

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后抛出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酸雨的危害包括,损害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材料和金属结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间接加剧“温室效应”。

五、环境问题的成因

(1)人类自身发展膨胀;

(2)人类活动过程规模巨大;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化效应;

(4)人类影响的自然过程不可逆改变或者恢复缓慢。

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一、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以及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建筑容量等。

1.城市人口容量

城市人口容量为:

在特定的时期内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区域所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容量概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

它是在特定的空间范畴内,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其二,这一人口规模必须是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水平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其三,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不仅应满足一定人口规模的动态需求,同时还应具有相对的时间延续性。

2.城市自然环境容量

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等,尤以前二者更为重要。

(1)大气环境容量

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其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

(2)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指在满足城市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的污染物质的负荷量。

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标准有密切关系。

(3)土壤环境容量

指土壤对污染物质的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土壤环境容量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和土壤净化能力的大小,一般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两个方面。

土壤环境容量主要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和在农业上进行污水灌溉的依据。

二、城市环境影响因素

1.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

(1)地理因素

空气流动总是受下垫面的影响,即与地形、地貌、海陆位置、城镇分布等地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小范围引起空气温度、气压、风向、风速、湍流的变化,从而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间接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

2)局地气流的影响

“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大量的生产、生活燃烧放热;其二,城市建成区太部分被建筑物和道路等被硬质材料所覆盖,植物覆盖低.从而吸热多而蒸发散热少;其三,空气中经常存在大量的污染物,它们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和反射能力较强。

这些均是造成城市温度高于周围乡村的重要条件,其温差夜间更为明显,最大可达8℃。

(2)气象因素

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主要考虑风和湍流、温度层结、逆温、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等气象因素。

(3)其他因素

1)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

2)污染源的几何形态和排放方式;

3)污染源的强度和高度。

①源强的影响。

源强是指污染物的排放速率。

通常瞬时点源的源强以一次施放总量表示,连续点源以单位时间施放量表示,连续线源则以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施放量表示等。

②源高的影响。

源高对地面污染物的浓度有很大影响。

地面源污染物浓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2.影响水体环境的因素

(1)水体自净作用

水体自净作用指污染物进人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人前的状态的过程。

(2)水体稀释作用

水体稀释作用是水体发挥自净作用的重要因素。

水体的稀释作用与废水和水体的流量以及两者混合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污水进入水体后,并不能马上与全部水体混合。

影响混合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①河流流量与污水流量的比值;②废水排放口的分布形式(集中还是分散);③河流的水文条件,包括河流的流速、流量以及河水的紊流运动等。

(3)水体中氧的消耗与溶解

污水进入水体后。

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需消耗一定数量的氧。

沉积在水底的淤泥分解时.也要从水中吸取氧。

晚上光合作用停止,水生植物的呼吸也需要溶解氧。

水体的自净作用与水体中氧的含量密切相关。

(4)水中的微生物

在水中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养料的过程中,将有机物的一部分变成微生物本身的细胞,并提供合成细胞的维持生命的能量,一部分有机物则变成废物排出。

当水中溶解氧很充足时,一部分有机物就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变成水和二氧化碳以及无机盐类排出。

如果水中的氧气不足.将产生嫌气分解。

嫌气性微生物不断分解污水的有机物,提供本身合成细胞维持生命的能量,排出含有臭味的硫化氢和氨等。

因此,它受存在于水中的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如果水中存在对微生物有害的有毒物质,则微生物的活动受到阻碍,水体自净能力降低。

3.影响土壤环境的因素

影响土壤环境有土壤的性质、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的强弱、土壤污染的类型及强度、土壤酸碱性、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因素。

以下择要述之。

(1)土壤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在自然状况或相对不受直接污染情况下土壤中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

一般应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采集样品,测定化学元素含量,并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分析结果,然后取分析数据的平均值或数值范围作为背景值。

(2)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作用指土壤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按发生机理,土壤自净化可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按其组成,土壤白净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组成:

①绿色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和生物合成作用;②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区系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氮作用;③土壤中有机无机胶体及其复合体的吸收、络合和沉淀作用;④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土壤的机械阻留和气体扩散作用。

(3)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亦称“土壤反应”,是土壤酸度和土壤碱度的总称。

主要决定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通常以pH值表示。

土壤学上以pH值6.5—7.5的土壤为中性土壤,pH值6.5以下为酸性土壤,pH值7.5以上的为碱性土壤。

土壤酸碱度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状况密切相关。

三、城市环境污染

1.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城市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城市环境污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多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周体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性污染等。

以下从环境要素和污染物的形态角度,介绍城市环境污染有关问题。

(1)废气污染

废气指在矿物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垃圾和工业废物燃烧以及汽车行驶过程中排出的气体。

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种类很多,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不尽相同。

废气污染大气环境,是当前世界最普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废气污染对人体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

1)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对环境起酸化作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之一。

2)氮氧化物。

氮的氧化物的总称。

通常所称的氰氧化物主要指NO和NO2,两种成分的混合物,用NOx表示。

3)碳氧化物。

①一氧化碳。

化学式CO,是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有剧毒。

②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俗称“碳酸气”。

化学式CO,。

是无色、无臭、有酸味的气体。

4)飘尘和降尘。

①飘尘。

亦称“可吸入颗粒物”或“可吸入尘”。

指粒径小于10μm(微米)的悬浮颗粒物。

②降尘。

亦称“落尘”。

空气中直径大于10μm的固体颗粒物。

5)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空气污染现象。

大量汽车排气和少量工业废气中的氯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发生。

光化学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对人体有很大的刺激和毒害作用。

(2)废水污染

废水指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过程中排出的使用过的水。

包括从住宅、商业建筑物、公共设施和工矿企业排出的液体以及用水输送的废物与可能出现的地下水、地表水和雨水的混合物。

废水中的污染物对人体有程度不等的危害。

废水污染类型及主要特点如下:

1)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是浑浊、深色、具恶臭的水.微呈碱性,一般不含毒物。

生活污水极适宜于各种微生物的繁殖,含有大量的细菌、病原菌和寄生虫卵。

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明显具有昼夜、季节周期性变化的特点。

2)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指工矿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

是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总称。

工业废水的水量、水质随不同的工业及其生产过程而有很大的差别。

生产污水专指工矿企业生产中所排出的污染较严重、须经处理后方可排放的工业废水。

生产废水又称“清净废水”。

指工矿企业排出的比较清洁的不经处理即可排放的工业废水。

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及主要特点如下:

1)有机物质的污染。

有机污染指有机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有机化合物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类。

前者主要是生物代谢物和生物化学过程的产物,如黄曲霉素、油脂、蛋白质等;后者为合成的农药、洗涤剂、塑料等。

2)无机物质的污染。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无机物质有:

各种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酸、碱、盐类等。

3)有毒物质的污染。

当废水中含有多量的毒物如氰化物、砷、酚类.以及汞、镉和铜等重金属离子时,就会出现毒害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细菌和动植物杀死。

由于细菌被毒物杀死,就必然抑制水体的自净作用。

4)“富营养化”污染。

由于水体中氮、磷、钾、碳增多,使藻类大量繁殖.耗去水中溶解氧,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就是所谓的“富营养化”污染。

5)油类污染物。

油类污染主要为石油污染,指在石油的开采、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原油及各种石油制品进人环境而形成的污染物。

6)热污染。

热污染指人类活动危害热环境的现象。

水体热污染是煤矿、油田、电厂等大型能源转换企业排出的废水造成江河、湖泊局部水温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生态平衡。

7)含色、臭、味的废水。

色度高的废水,除影响水体外观外,如直接用于工业生产,还会使制成品产生色泽,影响产品质量。

8)病原微生物污染。

生活污水、医院污水以及生物制品、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含各种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会传播各种疾病。

(3)土壤污染

进入到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是会造成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主要通过固体废物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废水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降尘或随雨水降落到土壤中等途径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物种类多,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钝、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以及由城市污永、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土壤污染物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从而妨碍土壤正常功能。

积累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通过“土壤→植物→人(动物)”,或通过“土壤→水→人(动物)”间接被人和动物吸收,危害人和动物。

(4)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指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

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接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按来源,可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侵占土地并对环境造成多方面影响,如侵蚀土壤、破坏土壤结构、散发恶臭、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等。

1)工业有害固体废物。

指能对人们的健康或对环境造成现实或潜在危害的工业固体废物。

可分为:

有毒的、易燃的、有腐蚀性的、能传播疾病的、有较强的化学反应的。

具体有如下类型:

①有色金属渣。

指有色金属矿物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

②粉煤灰。

煤燃烧所产生的烟气中的细灰。

③电石渣。

制取乙炔过程中排出的浅灰色细粒渣。

④铬渣。

生产金属铬和铬盐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

⑤化工废渣。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

城市垃圾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有的有机物会变质腐烂,发生恶臭,招引和孳生苍蝇,繁殖老鼠;有的疾病患者用过的废弃物,乃至排泄物,如果任意堆放,病原微生物就会随着雨水渗人地下,污染地下水源;有的飘尘飞扬,污染大气,造成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

3)污泥。

污泥是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沉淀物。

按性质,可分为有机污泥和无机污泥两类,一般将有机污泥称为污混,将无机污泥称作沉渣。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妥当,仍旧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5)噪声污染

就城市噪声而言.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

1)交通噪声。

交通噪声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公害之一,机动车辆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是交通噪声中的主要类型。

2)工业噪声。

工厂的机器在运转时产生的噪声。

按其噪声源特性可分为气流噪声、机械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

建筑施工现场大量使用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时产生的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商业、娱乐、体育、游行、庆祝、宣传等活动产生的噪声。

(6)电磁辐射污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流行病学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辐射与某些疾病之间存在联系,公众对于电磁辐射可能造成的健康危脸开始高度关注。

电磁辐射已经成为一种我国城市新的污染源,并逐渐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及农村扩展。

1997年我国发布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对电磁辐射活动进行管理。

(7)光污染

光污染是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建筑物的钢化玻璃、釉面砖墙、铝合金板、磨光花岗岩、大理石和高级涂料等装饰反射的强光,会伤害人的眼睛。

长时间受光污染,还会造成人心理恐慌和生理机能失调。

光污染还会改变城市植物和动物生活节律,误导飞行的鸟类,从而对城市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8)放射性污染

随着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装置广泛应用于民用用途,放射性泄漏事故近几年时有发生.依法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生产、销售、使用、贮存、处置和射线装置的场所管理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2.城市主要污染源

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固定性和移动性两类污染源;根据排放方式可分为脉冲式及持续式污染源以及点源和面源;根据产生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控制城市污染源,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

四、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对城市中及城乡结合部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湿地、山体和森林,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

实际上是保护城市以及城郊生态系统,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一般包括城市环境宏观分析、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因素分析及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三个方面。

1.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

(1)概述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控制区域大气污染的措施。

主要措施概括起来有:

①减少或防治污染物的排放,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和低污染能源,对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节约能源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减少事故性排放,及时清理、处置废渣,减少地面粉尘。

②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③发展植物净化。

④利用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

例如,以不同地区、不同高度的大气层的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变化规律为依据,合理确定烟囱高度,使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能在大气中迅速稀释扩散。

(2)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宏观分析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宏观分析就是在制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对策时.根据城市大气污染及大气环境特征,从城市生态系统出发,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从宏观上确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的方向和重点,为具体制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1)影响城市大气质量的因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