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381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docx

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案

中国古代后期史(隋朝—清朝〈1840年以前〉)教案

第一章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提要]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统一而强盛的封建王朝。

隋、唐两代,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隋朝(公元581~618年)从建立到灭亡经历两帝,共存在三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和秦朝相似的短暂王朝。

但隋朝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隋朝历史须注意的重点:

(1)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

(2)隋朝中央集权制度集汉魏以来各种制度之大成,其官制、兵制、科举制、刑律等,对唐朝和以后的各封建王朝以极大影响。

(3)隋朝继续推行北魏均田制并大力检括户口,给予农业生产发展以有利条件。

隋代社会经济发达,财富之盈积为以往历代所罕见。

(4)统治阶级迅速腐化,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尤其是隋炀帝上台以后,滥施暴政。

(5)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爆发,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支。

隋王朝在大起义中迅速覆亡。

    唐朝(公元618~907年)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建立。

自建立到灭亡共经历二十帝、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历史一般可分为前后两期,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为唐前期,755年以后是唐后期。

此外学术界还有另外的两分、三分和四分等分期法。

    学习唐朝历史须注意的重点:

(1)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王朝的灭亡,给新建立的唐王的统治者以极深刻的教训。

为了巩固李唐政权,唐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在隋制的基础上补充、发展和完善中央集权。

(2)唐太象实行开明政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3)从唐太宗“贞观之治”,经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学术文化繁荣、国际往来频繁,达到唐朝和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富强的封建大国。

(4)在唐王朝国力达到鼎盛的时候,统治阶级也开始日益腐朽,均田制、府兵制逐渐败坏,统治机器运转失控,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深化。

755年,爆发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5)唐后期,北方社会经济残破,经济重心南移,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

政治上宦官专权,官僚党争,藩镇割据发展。

(6)唐朝末年,阶级矛盾步步激化,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黄巢领导的起义军虽然最后失败,唐王朝也已名存实亡。

907年,唐朝被朱全忠所灭。

一、隋朝的建立和政治经济制度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王朝线索∶    请学生回答对隋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

    国号、年号、谥号、帝系、时间、疆域    参考书    参见下发书目,介绍《隋书》    外戚杨坚建隋、隋灭陈:

北周政权内部矛盾的迅速激化。

580年外戚杨坚逐步夺取政权。

    关(陕西关中)陇(甘肃西部)贵族集团和杨坚家族。

郑译、刘防假造诏书。

杨坚掌握军政实权。

    杨坚执政后的措施。

杨坚登基称帝。

隋文帝。

    隋文帝统一全国的步骤。

    陈朝统治者的腐败。

《玉树后庭花》。

    588年隋灭陈。

景阳宫枯井。

自西晋末年(316年)以来分裂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国又归统一。

    隋朝的统一的历史必然。

    2、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省六部制:

中央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作为最高政权机关。

内史名称由来。

隋中央另两省。

制令、审议、执行的机构分工。

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

六部。

三省六部制度之意义。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和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隋文帝罢天下诸郡。

州县二级制。

    建立科举制度:

废除九品中正制。

以德才为标准分科举人。

隋炀帝进一步开科取士,设立进士科。

中国科举制度开始。

科举制出现的意义。

    颁布《开皇律》:

《开皇律》的制定。

刑律与前朝的比较。

    分析隋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    3、稳定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措施的内容,成效。

隋朝统治者重新控制大量劳动人口。

租调制:

均田制下隋代农民必须承担的封建义务。

租调力役。

成丁年龄的提高。

    开凿大运河:

广通渠。

通济渠。

邗沟。

永济渠。

江南河。

大运河开凿的政治目的。

客观作用。

    经济的繁荣:

人口数的激增。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隋代物资储积的空前富裕。

    经济繁荣的深层分析

二、隋炀帝暴政与隋末农民大起义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学界争议文帝与炀帝矛盾的积累的分析与介绍    隋文帝后期潜伏着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富民穷。

    杨广个人素质:

太子杨勇的立废。

仁寿宫事变。

    杨广军政措施、大兴土木、巡游无度、用兵高丽    隋炀帝急功好利,在短时期里驱使耗费的人力、物力大大超过了社会生产力所能承受的限度。

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已基本停止。

隋王朝濒临崩溃。

    2、大起义    王薄起义:

《无向辽东浪死歌》。

起义的燎原之势。

    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杨玄感起兵。

    翟让、李密的瓦岗军    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    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    3、隋朝的灭亡    江都兵变。

太原留守李渊晋阳起兵。

三、唐朝的建立和唐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唐王朝线索∶    请学生回答对唐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补充教材:

国号、帝系、庙号、年号、时间、疆域、分期    参考书    参见下发书目,介绍新旧《唐书》、《资治通鉴》    1、唐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李渊晋阳起义唐朝建立:

李渊与关陇贵族集团的关系。

李渊在晋阳起兵中的作用。

起兵后的政策。

长安建唐。

    李唐统一全国:

扫平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

李世民杰出军事才能。

    瓦岗军的瓦解。

    虎牢之役。

窦建德、刘黑闼的失败。

    江淮起义军的失败。

各地割据势力次第被唐扫平。

    隋末起义的历史意义

    2、唐太宗的开明统治    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与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嫡子三人之争。

李世民先发制人。

“玄武门之变”分析。

    “贞观之治”:

贞观时期的政治特点。

时代背景。

李世民的政治素质。

开明的封建政治。

    “贞观之治”的评价与讨论

    3、武则天的统治    唐高宗“永徽”政治在官制、经济、法律、国防上的建树。

    武氏掌握政权:

武则天生平。

由“才人”经尼姑到昭仪到皇后。

对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残酷打击。

“二圣”。

“临朝称制”。

“革唐命”。

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实际当政四十多年的分析。

机遇、权谋、老辣的政治才干和唐时妇女的社会地位。

    逐年老重臣和重用酷吏:

恐怖政策,大兴告密之风。

重用酷吏,大杀大臣和唐宗室。

    修《姓氏录》、开创殿试制度:

武则天以各种方式从地主阶级各阶层中提拔一大批人。

改唐太宗《氏族志》为《姓氏录》,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中皇帝主持考试的“殿试”制度,新兴官僚和武姓势力成了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中小地主参政的规模更大。

    武则天的评价:

治世成功。

黑暗面必须否定。

传位问题上的困境。

    4、唐玄宗“开元之治”    开元时期李隆基的励精图治。

唐王朝的鼎盛。

    5、强化封建统治的政治措施    三省六部的黄金时期: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沿袭隋制并有所发展。

三省的作用更充分。

唐代宰相制度新变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的出现。

宰相队伍的扩大和政事堂的建立。

    监察机关御史台,五监九寺。

    州、县与诸道制:

唐太宗时十道与唐玄宗时十五道。

    府兵制度:

唐代府兵十六卫。

内府与折冲府。

兵农合一。

卫士与兵募。

    《唐律》:

律、令、格、式。

《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科举制度:

常举和制举。

明经与进士。

    6、唐前期的经济制度    均田制和租庸调:

均田制实行的最有效的时期。

“输庸代役”在隋基础上的制度化。

四、唐前期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

农业生产工具的新进步。

《耒耜经》与曲辕犁。

水利工程。

《水部式》。

    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

天宝时耕地面积。

天宝十四年全国户数

    2、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官营和私营手工业:

官营和私营手工业。

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

富豪何明远家绫机史料。

    冶铸业和纺织业:

合铸金银法。

简单车床。

印染技术。

“蜡缬”、“夹缬”。

    瓷器与唐三彩:

邢州窑“类银”、“类雪”。

江西昌南镇“假玉器”。

“唐三彩”。

    繁华的都城长安:

世界最大的城市,与现西安城墙区域和当时欧亚其他首都城市的比较。

一百零九坊和东西两市,    里坊与市:

前期王朝体制城市的最高代表。

严格区分的宫殿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

里坊制度。

来划分。

严格时间和地域限制下的城市经济活动。

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城市功能。

五、安史之乱

    1、均田制、府兵制的破坏和天宝年间政治的败坏    土地兼并、人口增加、战争频繁导致均田制的破坏。

均田制破坏和边疆战争形势导致府兵制瓦解。

两制瓦解和军制改革的必然性。

“长从宿卫”和“长征健儿”。

    节度使势力的增长:

“节度使”之由来。

朝廷和地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天宝十节度。

    唐玄宗的腐化:

李隆基与杨玉环。

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国事。

出将入相传统的破坏和胡族军阀势力的坐大。

朝内外多个势力集团间的错综复杂矛盾。

    2.安史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军阀矛盾的爆发。

    安禄山范阳起兵:

安禄山发迹史。

安禄山与哥舒翰、杨国忠的矛盾激化。

    唐玄宗出逃四川与马嵬驿之变:

洛阳、潼关的失守。

马嵬驿禁军哗变及真相。

李亨即位。

    唐王室组织力量反击:

郭子仪、李光弼部队及回纥兵与安史叛军的战斗。

    安史内讧和叛乱的失败:

安禄山被其子杀死。

郭子仪、李光弼率军收复长安、洛阳。

邺城之战。

史思明被其子杀死。

史朝义败死,安史之乱平定。

    安史之乱的严重后果:

关中、中原地区几经浩劫,黄河流域从此失去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

    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

朝廷中宦官势力左右政治。

地方上藩镇纷起,割据形势已无法改变。

边防空虚,陇右河西走廊尽失于吐蕃。

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3.杨炎与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

两税法主要内容。

两税法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

六、唐后期统治者内部矛盾和黄巢大起义

    1.藩镇割据    河朔三镇:

安史旧将统领的“河朔三镇”。

中原及其他地的新军镇。

缘边节度使体制演化成天下藩镇林立。

藩镇的不同类型和影响。

藩镇之间的互相制约和唐王朝内外局势的平衡。

    唐中央对藩镇的斗争:

唐德宗时的诸镇反叛和泾原兵变。

唐宪宗元和年间平定淮西之役。

    2、官宦专权和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

宦官监军。

宦官担任“神策军”神策军最高指挥官左右“中尉”,宦官担任掌管朝廷机密的“内枢密使”,“四贵”。

宦官废立皇帝。

“宫市”,与“白望”。

    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势力与官僚集团的斗争。

    “二王八司马”的改革:

唐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等的改革。

“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

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关于牛李党争的不同看法。

    3、黄巢大起义    唐后期政治的黑暗。

“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之象。

    庞勋起义: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王仙芝黄巢起义:

盐贩领导的大起义。

    起义军的流动作战:

王仙芝准备接受招降。

王仙芝战死。

黄巢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

流动作战,进军岭南。

再次北上。

占领洛阳。

    大齐政权的建立:

起义军攻占长安,“大齐”政权的建立。

    起义的失败:

占领长安后黄巢的战略失误。

沙陀为唐助战。

朱温叛变。

黄巢退入河南,败退山东,狼虎谷战败自杀。

    黄巢大起义的意义和教训:

对魏晋以来门阀世族的摧毁。

关于“均平”的评价。

流动作战的利与弊。

    对唐王朝灭亡的关键一击。

七、唐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

    1、唐与突厥诸汉国的关系及对西域的控制    东西突厥及后突厥的兴衰唐与突厥的战争:

东突厥的再次强盛和唐高祖的称臣。

唐太宗灭东突厥。

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

    唐对吐谷浑、高昌、龟兹等国的征服、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

唐朝向西域扩展。

唐灭吐谷浑。

唐破高昌,安西都护府。

唐取焉耆、龟兹,控制天山南麓。

“安西四镇”。

唐灭西突厥。

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后突厥”再起与灭亡。

鄂尔浑河突厥碑文。

    2、唐与薛延陀、回纥等部族的关系    薛延陀汗国的兴亡:

薛延陀与唐、突厥的关系。

唐灭薛延陀。

燕然都护府。

    回纥汗国兴起:

回纥与铁勒各部的关系。

回纥归唐。

翰海都督府。

    “参天可汗道”:

“天可汗”与“参天可汗道”。

    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交往:

回纥与唐王朝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安史之乱中回纥助唐。

唐真正皇室公主与回纥的和亲。

“回纥”与“回鹘”。

由纯游牧到半定居生活的快速发展。

回鹘商人阶层的形成。

黠戛斯灭回鹘。

    3、唐与吐蕃的关系    吐蕃政权的建立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长安会盟碑

    4、唐与南诏的关系

    5、唐与奚、契丹、渤海国的关系

    6、唐代羁縻府州制    唐前期国力、军力的强盛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856个“羁縻府州”的设置。

羁縻府州的性质。

    7、唐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7至9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最开放的国家,博采众长,充满自信。

    国际性城市长安:

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都会。

长安人口中的外国人比例。

史籍、考古发掘的域外记载与文物。

“蕃胡”和“住蕃”。

    唐与朝鲜的交往    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度    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的交往玄奘、义净赴印度取经    与中亚国家的交往    与波斯 大食 东罗马的交往

八、隋唐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1、哲学与宗教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播和宗派的形成    道教的再度兴起    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2、文学艺术的繁荣    空前繁荣的唐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    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    传奇小说的兴起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艺术    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艺术    盛唐乐舞    3、史学的发展    官修史书制度的发展、唐初八史    刘知几和《史通》    杜佑《通典》    4、自然科学技术    僧一行与《大衍历》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雕版印刷术    5、隋唐社会生活与风俗    社会生态与环境    健康水平    习俗风气    (本章课堂讨论一次,2学时。

本章及第二章间布置论文写作一次[期中考核],约3000字,20学时。

第二章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

?

?

    [提要]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是隋唐统一王朝时代结束后进入分裂割据、多个民族政权鼎立到完成空前大统一的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有多个政权的统治者来自少数民族。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但是在更大范围内先后有辽、西夏、金等政权与之并立。

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存在时间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前代少数族政权高,它们分别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最后又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全国大统一。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从深度到广度都进一步加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以宋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经济在隋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关系有新的变化,生产力更加提高,一些领域里出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

这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又一个繁荣期。

    唐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1~979年),共72年。

学习五代十国历史须注意:

(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发展,北方诸国混战动乱,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五代十国又是转向重新统一的过渡,后周的改革为结束分裂奠定了基础。

(2)同时期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经济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3)与此同时契丹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名大辽。

辽朝(916~1125年)从耶律阿保机起共经历9帝,209年。

学习辽朝历史应注意:

(1)辽与宋曾经数次进行过大战,但澶渊之盟后双方保持了中国北方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罕见的长期和平,辽与宋是北、南朝兄弟国的关系。

(2)辽朝幅员辽阔,境内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辽朝统治者实行了“因俗而治”政策,其北南双轨制度很有特色。

(3)辽朝在经济上对东北和北方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在经济上有自己的特点。

(4)辽灭亡后,其王族又在新疆、中亚建立了西辽,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仍是汉族王朝。

宋朝,分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阶段,共320年,18帝,其中北宋9帝,南宋9帝。

学习宋朝史应注意:

(1)北宋实行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效地铲除五代割据的弊端,保持了内部统治的稳定。

其以收权分权为目的的复杂的体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个高峰,但也带来了不少弊病,造成武功不兴,对外作战屡败,政治上也暮气沉沉。

至北宋中期发生“三冗”,改革与变法也无法扭转。

(3)唐五代以来阶级关系、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到宋大致告终。

租佃关系和土地兼并使宋朝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斗争的矛头指向不平等的财产关系。

(4)内部和平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宋经济迅猛增长,人口及生产水平超过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城市进一步商业化,科技文化也十分发达。

(5)北宋末年金朝入侵,南宋与金南北对抗,虽出现抗金名将,仍苟且偏安,但经济上十分繁荣。

    西夏(1038~1227年)共立国190年,传10帝。

学习西夏历史要注意:

(1)西夏是北宋西北的劲敌,对北宋的战争规模大、时间长,对北宋国内的影响也深。

(2)西夏是党项贵族所建,但国内有与内地匹敌的发达的农业、手工业。

(3)西夏善于利用邻国矛盾,故长期割据西北。

    金朝(1115~1234年),女真贵族所建,共传10帝,120年。

学习金朝历史要注意:

(1)女真族在反抗辽朝压迫中以少胜多,迅速崛起。

(2)金朝前期曾对中原进行了野蛮破坏,但很快就完成了封建化,统治者汉化程度甚高。

金曾在进入中原后以移民实施民族压制,但客观上却促进了民族融合。

金朝统治下的北方社会经济有明显恢复发展。

‘    此段历史头绪纷杂,必须从全国范围的角度观察各王朝的盛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此外,还须注意这一时期大理、回鹘、喀喇汗朝等的发展情况。

    13世纪初,蒙古部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1271年,蒙古国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元代历史从成吉思汗起,共163年,历15帝。

自忽必烈定元朝国号起,共97年,历11帝。

学习元代史应注意: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促进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和蒙古社会的进步,蒙古的军事扩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2)元朝结束了自五代以后3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从多方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王朝,是蒙汉各族封建阶级的联合政权,它采用了汉族封建制度,也保存了许多蒙古旧制,具有民族压迫的色彩,呈现复杂和矛盾。

(4)元代经济文化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不少发展,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尤其发达,呈现出一种开放性。

(5)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元朝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赋敛苛繁、政治腐败使统治基础日见动摇。

在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冲击下,元朝被明朝推翻。

(6)这段历史中少数民族及域外的名词、典制较多,需要下功夫理解、记住。

一、五代十国割据与契丹的兴起

    1、五代更替与契丹的兴起    五代十国线索∶请学生回答对五代十国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

当时实际分裂政权的数目、民族、疆域    参考书:

参见下发书目,介绍新旧《五代史》    朱温建梁:

黄巢起义失败后最迅速的新藩镇。

903年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

904年害死昭宗立哀帝。

907年废哀帝称帝建梁。

    五代更替: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武夫的黄金时代。

惨烈战争和频频兵变。

沙陀三王朝。

骄兵悍将拥立皇帝。

北方经济的惨重破坏。

    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的渊源和历史发展。

耶律阿保机氏族推选制建契丹国。

契丹国的迅速扩张。

征服渤海国。

    石敬塘与燕云十六州: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举兵叛唐,向契丹割地称臣做儿皇帝。

耶律德光助石敬瑭建后晋。

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易手的深远影响。

946年灭后晋。

耶律德光改国号“大辽”。

“打草谷”。

中原人民的剧烈反抗。

刘知远后汉。

    周世宗改革与统一活动:

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

郭威恢复经济的措施。

柴荣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后周军队对后蜀和南唐的进攻。

柴荣北伐。

后周为以后统一奠定的基础。

    2、十国兴亡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荆南、前蜀、后蜀、北汉。

    南方战争的规模和破坏程度较北方小的原因。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圩田”的大量增加。

    3、五代文化    从五代十国开始,中国文化的重心也开始转到了南方。

二、北宋的建立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王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北宋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

国号、年号、谥号、帝系、时间、疆域、特点与地位    参考书:

参见下发书目,介绍《宋史》、《宋史纪事本末》、《东京梦华录》

    2、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北宋建立。

    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和中原江南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分析。

北宋朝统一中原和江南地区。

    3、宋初君主集权制度的加强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现象分析。

“三衙”与枢密院分掌领兵与调兵权。

    收地方精兵归中央:

“收其精兵”。

全国正规军的禁军化。

厢军、乡兵与蕃兵。

“内外相制”。

    更戍法: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分割相权:

枢府与政府对掌文武。

“二府”。

“三司”与“计相”。

    设置转运使:

路设转运使统管调运各地税收。

地方失去反叛的物质基础。

    取消支郡:

节度使成空衔。

    通判的设立:

“监州”与知州(府)之间互相制约。

    养兵政策:

古代募兵制的全盛时期。

“有叛民无叛兵,有叛兵无叛民”。

    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

“官”、“职”、“差遣”制度及分析。

    重用文臣,以文制武的政策:

枢密院长官、副官文人担任。

武将不能参掌最高军事机密。

大幅度扩展了科举制规模。

军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性下坠。

    北宋前期集权措施的重大影响。

    4、“不抑兼并”和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五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不抑兼并”成为北宋国策。

“田制不立”的影响分析。

    主客户:

主户和客户。

上户。

下户。

形势户和民户。

税户与佃农。

    分成租与定额租:

    5、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爆发和大蜀政权。

“均贫富”口号的提出。

三、北宋与辽、西夏等政权的对峙

    1、辽王朝线索:

请学生回答对契丹-辽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

契丹-辽帝系、国号、都城、疆域、特点与地位    参考书:

参见下发书目,介绍《辽史》、《契丹国志》

    2、北宋与辽的对峙    宋太祖对辽策略。

“封桩库”。

    宋太宗伐辽失败:

高梁河之战。

“雍熙北伐”。

歧沟关与陈家谷口的失败。

杨业与“杨家将”故事。

“守内虚外”政策的确立。

    辽军南下:

辽圣宗及萧太后率军南下。

澶州对峙。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条款。

双方政治上互相妥协的结果和此后长时期的和平并存。

辽宋间的榷场贸易。

    辽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因俗而治”的政策,双轨二元的北、南面官制。

地方部族制和州县制。

斡鲁朵制。

头下军州制。

“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

    五京制与“捺钵”。

以汉文化为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