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454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诵析《垓下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

1.骓(音zhuī):

毛色青白间杂的马。

逝:

行。

  2.虞:

项羽宠爱的的侍姬。

若:

你。

今译:

空有拔山的气力啊,

  空有盖世的豪气!

  时运不济呵,

  骏马再也难奔驰!

  骏马难奔呵,

  不可期!

  虞姬虞姬呵,

  我当如何安排你!

[背景简介]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

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

“先入关者王之。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

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第二步:

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

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项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为(wèi)击破沛公军”

⑵、古今异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

”“敢”,能够。

  “固不如也。

”“固”,本来。

  ⑶、通假:

  “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⑷、活用:

“军霸上”、“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从百余骑(从:

使动用法,使……从;骑:

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

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路道,音jiàn)

  ⑸、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

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

“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

将;为所:

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辞为?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2、内容分析:

⑴段意分析:

①宴前

(第一段)

开端——“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

   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确: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难容忍?

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发展——“范增劝羽”。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第二段)

继续发展——“项伯访良”。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继续发展——“张良献策”。

提问:

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

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

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

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

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

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②宴中:

(第三段)

高潮——a刘邦谢罪。

提问:

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明确:

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b项王设宴。

提问:

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地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明确:

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c范增举玦。

  这一情节反映出范增的聪明、智慧之处。

在这一几乎是唯一杀刘邦的机会面前,他能当机立断,但令人人遗憾的是,项羽置之不理。

d项庄舞剑。

提问:

“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明确:

“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

提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樊哙讲话跟刘邦讲话中心大体一致,只是各有侧重。

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互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

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

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

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

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③宴后:

(第五段)

结局——a、刘邦逃脱

.提问:

刘邦顾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

“置车骑”是什么意思?

是几个人一道走的?

为什么这样?

明确: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b、张良谢罪

提问: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明确: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

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 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

尾声——刘邦杀奸

“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⑵、简析人物形象:

①项羽:

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刚愎自用,迷信武力。

不畏强暴,不用阴谋

②刘邦:

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果断,能准确抓住政治机遇,善于言辞,见风使舵。

③张良:

 刘邦的主要谋士。

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鸿门宴”的总导演。

④范增

妄自尊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鸿门宴”的关键人物。

⑶、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①、对比手法:

项羽对范增的献计、刘邦对张良的献计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②、行动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外貌描写

附:

[板书设计1]

情节:

开端——曹无伤告密。

————宴前

 

发展——a、范增劝羽

b、项伯访良

c、张良献策

高潮——a、刘邦谢罪————宴中

b、项王设宴

c、范增举玦

d、项庄舞剑

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

结局——a、刘邦逃脱————宴后

b、张良谢罪

尾声——刘邦杀奸

[板书设计2]

人物:

项羽:

当机立断又有些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有些沽名钓誉。

刚愎自用,迷信武力。

刘邦:

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果断,能准确抓住政治机遇,善于言辞,见风使舵。

张良:

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范增:

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妄自尊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 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 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 13/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B)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辞(推辞)          (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7)沛公起如(往)厕            (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

(1)(3)(5)(7)               B、

(2)(3)(6)(8)

C、

(2)(4)(6)(7)               D、

(1)(4)(5)(8)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A )

A、 

(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 

(1)故遣将守关者         

(2)君安于项伯有故

C、 

(1)范增数目项王         

(2)瞋目视项王

D、 

(1)沛公军霸上           

(2)度我至军中 

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1)约为婚姻

(2)沛公居山东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将军战河北(6)而听细说(7)张良入谢(8)再拜献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 

(2)(5)不同,其余相同          B、 (3)(6)(7)不同,其余相同

C、 (4)相同,其余都不同             D、 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 ①距关,毋内诸候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下列诗句和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南弟子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将军威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3)谁将汉女嫁胡儿?

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将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A、

(1)项羽 

(2)刘备 (3)杨玉环   B、

(1)祖逖 

(2)刘备 (3)王昭君

C、

(1)项羽 

(2)曹操 (3)王昭君   D、

(1)祖逖 

(2)曹操 (3)杨玉环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

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人物形象的刻画应为教学重点。

可重点分析项羽这一人物。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

自命不凡的天才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

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

“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

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陈涉起义”、“楚汉相争”

教师讲解: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朗读课文。

五、对照注释,将文言知识分类归纳。

(一)通读、正音:

(二)找出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三)词类活用现象。

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

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

统治)

3、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4、范曾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

用眼示意)

5、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

取道)

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

处罚)

7、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8、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名词作状语:

连夜)

9、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

像翅膀一样)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16、不义也(名词作动词用:

合于义)

(四)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

意外的变故。

今义:

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

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

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细说,古义:

小人的谗言。

今义:

详细说来。

另外,“山东、河南、河北”也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五)一词多义(课后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因(例句出处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

陈陈相因成语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②如(例句出处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

万事如意成语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

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六)文言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孰与君少长?

“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

将;为所:

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七)名句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