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482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docx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24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

每题选出答案后,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将选项答在答题卷上指定位置。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每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辟邪/开辟新路    解数/押解   症结/症状

    B.作坊/作客他乡    囤积/粮囤   粘性/粘贴

C.着凉/十分着急    字帖/碑帖   角逐/角色

D.载体/载歌载舞    中肯/中伤   狼藉/慰藉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退休后他迷恋上了象棋,常常在街头的棋摊上为人“指点江山”,有时候也赤膊上阵杀他个风声鹤唳、天昏地暗。

B.好不容易搞到一张多明戈亚洲巡回演唱会的门票,酷爱西洋音乐的他一直盼着赶快下班好跟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满心期待,不可终日。

C.陈水扁弊案缠身,为了转移公众视线,就会时不时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挖空心思地为自己开脱罪责。

D.来自陕西的“羊倌歌王”在原生态歌手比赛中,竟然指鹿为马,把英国.澳大利亚国旗说成中国、日本国旗,引起一片哗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广州展览馆是广东省最有影响的展览馆,也是广东现代建筑中的佼佼者,它建于1969年,其造型、质量在当时是第一流的。

B.历经70余年的连锁品牌经营,许府牛杂的美味已享誉国内外。

在美味之外,它成功的秘诀还在于不断的创新推动其发展。

C.购房者逐渐意识到,不仅购买品牌房产有利于自身居住条件的提升,而且也能通过投资取得丰厚的回报。

D.对于那些无视相关规定,携带大型犬只等可能危害他人安全的宠物进入公共场所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罚吗?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

   ,   ,   。

   。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①⑤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年十三,遍通《五经》。

十五,冠而见其父,曰:

“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

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

“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

“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

母曰:

“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

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母得服之,遂愈。

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

或以问孝绪,孝绪曰:

“青溪皇家旧宅。

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

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而其见父                       冠:

戴帽子

B.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

倾败

C.以免尘累                         累:

劳累

D.欲造而不敢                       造:

拜访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云是王家所得                     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追许由于穹谷                     后于钟山听讲

D.其亲戚咸为之惧                   亲友因呼为“居士”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    )(3分)

①幼至孝,性沉静                    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百万,但孝绪一点没留。

B.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是因为他不喜欢表哥的为人。

C.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

D.阮孝绪不贪财这一性情,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上来表现的。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其室虽迩,其人甚远。

”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②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落第东归

唐罗邺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落 第

明袁崇焕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1)袁诗中“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2)这两首诗都写于科考落第之后,两位诗人的心境是否完全相同?

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⑵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

(《三峡》)

⑶                 ,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⑷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

(《己亥杂诗》)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

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

现代文学先驱洪堡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

现代教育越来越专业化,知识体系的划分日益复杂纷繁,许多学校开始变成技术人才的短期培训基地,受教育者的知、情、意或德、智、体往往很难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心性和德行培养往往被忽略。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剑桥大学斯诺爵士撰写的《两种文化》一书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导致人文教育的危机。

于是,学者们纷纷倡导“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以补充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的不足,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美德。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认为,“潜心古典学问是成为有教养的学人的唯一途经。

”经典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和知识的精华。

《文心雕龙·宗经篇》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经典确立的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遵循的常道、常理、常识和常法,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经典告诉我们生活的基本意义和人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

今天,我们教育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远离了基本的常道、常理、常法,比如诚信、公正、善良、宽容、无私、勇敢等。

从鲁迅那代人开始就把提升一个民族的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奋斗的基本目标,到今天,必须承认我们还需要继续他们的工作。

提升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文学经典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传统。

现在的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无法调整心灵的失衡、焦虑和痛苦,难以应对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困境。

在许多学生看来,只要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学好了,似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连中文系的大学生也会经常问老师:

学习《诗经》、《楚辞》有什么用?

背那么多唐诗宋词干什么?

或许,它们对于我们当下找工作确实帮不上什么忙。

可是,当我们在人生中碰到不幸、挫折时,面临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的取舍时,电脑会提供答案吗?

机器能解决问题吗?

但文化经典却会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

作家白先勇说得好:

“要说文学经典有用,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投射、一个根源。

如果中华民族没有屈原、杜甫、曹雪芹,我们这个民族将多么苍白;如果没有福克纳的小说,美国的精神文化就缺了一个大角;英国若少了莎士比亚,简直不可思议。

……文学经典的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有了文学的教育,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感情要成熟得多,看过、看通、看透《红楼梦》的人,的确要比没有看过《红楼梦》的人高出一截。

……文学教人懂得欣赏美。

如何看夕阳,如何看月亮,如何看花开花落,潮来潮往?

什么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什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人如何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大千世界。

”科学、技术只能解决“真”的问题,“美”和“善”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和伦理、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和修养。

托尔斯泰早就讲过:

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

科学只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手段,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就如金钱只是我们走向幸福的桥梁一样,人不能栖息在桥上。

忘却了经典的人往往南辕北辙,在流行歌曲、肥皂剧和各种流行文化中去寻找精神慰藉,除了得到暂时的发泄外,极易成为商业文化的俘虏。

虽然文学有制造快乐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通过快乐要教会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美;文学有宣泄人情感的功用,但伟大的作品净化我们的情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善。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观点,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培养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B.按照洪堡的观点,真正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或德、智、体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C.按照斯诺爵士的观点,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D.按照某些大学生的观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不必再为之花费时间和精力。

E.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科学技术不过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不能代替人生幸福和生活意义等目的。

13.关于文学经典的意义和作用,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经典是民族心灵的直接反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学经典能使人的情感更加健康,能正确应对各种挫折和困境。

C.文学经典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能使普通人具备诗人的眼光。

D.文学经典能解答人生的重大问题,让人懂得真善美到底是什么。

14.第二段引用了列奥·施特劳斯的话和《文心雕龙》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经典具有哪两方面的特点?

(4分)

15.根据文意,造成经典文化教育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树 王(节选)

阿城

(1)走不到好久,便望到树王①了。

树王的叶子在烈日下有些垂,但仍微微动着,将空隙间的阳光隔得闪闪烁烁。

有鸟从远处缓缓飞来,近了,箭一样射进树冠里去,找不到踪影。

不一会儿,又忽地飞出一群,前后上下地绕树盘旋,叫声似乎被阳光罩住,干干的极短促。

一亩大小的阴影使平地生风,自成世界,暑气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

(2)队长忽然迟疑着站住,支书也犹疑着,我们便超过支书和队长向大树走去。

待有些走近了,才发现巨大的树根间,坐着一个小小的人。

那人将头缓缓扬起,我心中一动:

是肖疙瘩。

(3)疙瘩并不站起来,将双肘盘在膝上,眼睛直直地望着我们,一个脸都是紧的。

李立招呼我们说:

“来吧。

”便绕开肖疙瘩,走到树王的另一侧,用眼睛上下打量了一下,扬起手中的刀。

(4)肖疙瘩忽然说话了,那声音模糊而陌生:

“学生,那里不是砍的地方。

”李立转过头来看着肖疙瘩,将刀放下,有些惊奇地问:

“那你说是哪儿呢?

”肖疙瘩仍坐着不动,只把左手微微抬起,拍一拍右臂:

“这里。

”李立不明白,探过头去看,肖疙瘩张开两支胳膊,稳稳地立起来,站好,又用右手指住胸口:

“这里也行。

”大家一下省悟过来。

(5)李立张了张嘴,没有说出什么。

静了一静,咽一下,说:

“老肖,不要开玩笑。

”肖疙瘩将右手放下:

“我晓不得开玩笑。

”李立说:

“那你说到底砍哪儿?

”肖疙瘩又将右手指着胸口:

“学生,我说过了,这里。

(6)李立有些恼了,想一想,又很平和地说:

“这棵树砍不得吗?

”肖疙瘩手不放下,静静地说:

“这里砍得。

”李立真的恼了,冲冲地说:

“这棵树就是要砍倒!

它占了这么多地方。

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

”肖疙瘩问:

“这棵树没有用吗?

”李立说:

“当然没有用。

它能干什么呢?

烧柴?

做桌椅?

盖房子?

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

”肖疙瘩说:

“我看有用。

我是粗人,说不来有什么用。

可它长成这么大,不容易。

它要是个娃儿,养它的人不能砍它。

”李立烦躁地晃晃头,说:

“谁也没来种这棵树。

这种野树太多了。

没有这种野树,我们早完成垦殖大业了。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种野树,是障碍,要砍掉,这是革命,根本不是养什么小孩!

(7)肖疙瘩不说话,仍立在树根当中,李立微笑着,招呼我们。

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提了刀,走近大树。

李立抬起刀,说:

“老肖,帮我们把这棵树王砍倒吧。

”肖疙瘩一愣,看着李立,似乎有些疑惑,随即平静下来。

(8)李立举起刀,全身拧过去,刀从肩上扬起,寒光一闪,却梦一般,没有砍下的声响。

大家眨一下眼,才发现肖疙瘩一双手早钳住李立的刀,刀离树王只有半尺。

李立挣了一下。

我心下明白,刀休想再移动半分。

(9)李立狂吼一声:

“你要干什么?

”浑身扭动起来,刀却生在肖疙瘩手上。

肖疙瘩将嘴闭住,一个脸胀得青亮青亮的,筋在腮上颤动。

大家“呀”的一声,纷纷退后,静下来。

(10)寂静中忽然有支书的说话声:

“肖疙瘩!

你疯了!

”大家回头一看,支书远远地过来,队长仍站在原地,下巴垂下来,眼睛凄凄的。

支书走近了,指一指刀:

“松开!

”李立松开刀,退后了半步。

肖疙瘩仍捏着刀,不说话,不动,立着。

支书缓缓地说:

“老肖哇,农场的事,国家的事,你管得了吗?

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②’的称呼呢?

学生们要革命,要共产主义,你拦?

(11)肖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不下来。

我们都呆了,眼睛干干地定着,想不起眨。

原来护着树根的这个矮小汉子,才是树王③!

(12)真树王呆呆地立着,一动不动,手慢慢松开,刀哐当一声落在树根上。

余音沿树升上去,正要没有,忽然如哭声一般,十数只鸟箭一样,发一阵喊,飞离大树,鸟儿斜斜地沿山势滑飞下去,静静地又升起来,翅膀纷纷抖动,散乱成一团黑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13)支书说:

“砍吧,总归是要砍,学生们有道理,不破不立,砍。

(14)李立抬起头,谁也不看,极平静地举起刀,砍下去。

16.分析第(12)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4分)

17.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第(6)段内容进行赏析。

(5分)

18.小说的题目是“树王”,文中也多次出现“树王”,请对文中标有序号的三处“树王”的不同含义进行探究。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素面朝天毕淑敏

迟子建

(1)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黑色圆口拉带布鞋,白底带着蚕丝一样细的黑纹棉布夹克,这就是毕淑敏就读鲁迅文学院时留给我的印象。

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走在大街上,你确实很难想象她就是以《昆仑殇》享誉文坛的作家毕淑敏。

她钻入菜摊儿,站在公共汽车站牌下,跻身于商场等等,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

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

我常常觉得,那些装束上很前卫,言谈举止很新潮的女性,其骨子往往却是计较、琐碎、世俗的;而装束庄重、言语谦和的知识女性,其灵魂深处才真正拥有对世俗生活的批判力量,对艺术探索的执著和标新立异。

(2)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身为医生的她,对待同学们各种身体不适的咨询总是显得那么有耐心,而且还积极地带一些药送给同学。

她总是笑微微的,雍容大度,从未听说她与谁隔阂或者给谁难堪过,可以想见她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

我曾暗自勾勒过毕淑敏的晚年形象,一个慈祥的胖老太太坐在环绕着花草的庭院里,她是坐在藤椅里的,眯缝着眼,在享受滋润的太阳。

她膝下儿孙满堂。

毕淑敏是个有福之人,因而会有这么理想的晚年。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让我们能联想到晚年的,而你一望毕淑敏,便知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人会有一个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的美好晚年。

(3)算起来,与毕淑敏在研究生班三年同窗的交往是极为有限的。

真正交往却是在毕业之后。

虽然这时也较少见面,但电话却成了联络情感、交换创作想法的好方式。

我只要去北京开会,总要和她联系一下,彼此聊天,谈身体,谈现状,谈未来,谈创作,等等等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记得一九九七年盛夏我从美国回到北京,当夜毕淑敏来看我,提起不久前有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纽约召开,邀她前往,而会期只有三天。

毕淑敏说她决定不去了,理由是刚到那里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得登机返程。

毕淑敏笑言:

“美国搁在那儿,又跑不了,以后再说吧。

”这是我印象中的毕淑敏说过的最豪迈最幽默最有寓意的话了。

把它套用她的文学观,我想也一样适合。

那便是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

(4)毕淑敏的生活经历我想很多热爱她的读者比我还要熟悉。

她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青年时代到了西藏当兵。

毕淑敏是个飒爽英姿的女兵。

然而在雪域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对女兵来讲怎么来说都是一种摧残。

然而她挺下来了,不仅挺了下来,还将这种苦难变成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使经过了净化的灵魂得以在京城无边的烟尘和喧嚣之中,流淌出那么多有关西藏、有关生与死的凄美故事。

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

毕淑敏属于后一种,她用自己的笔,使那片雪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梦想和圣地,而不是埋葬之地。

(5)毕淑敏的创作是勤奋的。

她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为我们所熟悉,最近她的长篇处女作《红处方》又引起轰动,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

我婚后在大兴安岭休闲的一段日子里,正赶上各有线台在播放《红处方》,于是每日很守时很积极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

可惜的是电视剧的《红处方》拍得不尽如人意,还是读原作的感觉更好。

这也就是很多作家在把自己喜爱的作品改编权交与影视单位后,总有些惴惴不安。

那滋味就像把爱子送人了,不知道他摊得摊不上个好人家而牵肠挂肚。

好在连最普通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

要想真正了解和判断一个作家,还是去读她的作品。

19.毕淑敏是享誉文坛的知名作家,在本文作者的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20.文章开头部分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分)

21.文中有多处议论性的语句,请选一句进行赏析(答题时说出第几段哪一句即可),并谈谈作者议论的意图。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在广州出差的班主任汪老师得知学校要组织学生打甲流疫苗,给班长晓蓉打电话说:

“晓蓉,张强请假在家,我现在跟他联系不上,你放学回家的时候顺道去他家把《预防接种知情同意书》交给他,并告诉明天上午8点带上签好的同意书到学校交给赵兰老师。

如果他不打算注射疫苗,就不用了。

”蓉蓉放学到张强家时他不在,就写了一张留言条给张强。

请你根据汪老师的电话内容,代晓蓉拟写这张留言条。

要求:

措辞得当,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

24.学校校刊开办了一个新栏目《校园作家大看台》,目的是为喜爱文学的同学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编辑为该栏目写的开头语前两句是“大看台留下校园作家的足迹,这是一个洋溢青春的园地……”请你续写两句话,把栏目开头语续写完整,字数在30字之内。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3.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10

高三

上学期期末调研

高三语

文试卷

参考答案

1.C(A项“辟bì邪/开辟pì;解xiè数/押解jiè;症zhēng结/症zhèng状;B项“作zuō坊/作zuò客;囤tún积/粮囤dùn;粘zhān连/粘zhān贴”;C项“着zháo凉/着zháo急;字帖tiè碑帖tiè;角jué逐/角jué色”三组均相同;D项中“狼藉jí/慰藉jiè”不同;“载zài体/载zài荷,中zhòng肯/中zhòng伤”相同)

2.C(A“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不是指“战斗激烈”B“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D“指鹿为马”比喻歪曲事实,颠倒是非,可改为张冠李戴。

3.A(B句式杂糅,删去“推动其发展”。

C语序不当,把“不仅”移至“有利于”前面。

D(去掉“对于”,恢复“那些……人”的主语资格,或删掉“受到”,成为无主句。

4.D(注意句子内容的衔接。

5.C牵累、连累 

6.C(A助词,所字结构/名词,处所;B介词,把/连词,来;C均为介词,在;D介词,因/动词,作)

7.D(①说他孝顺,沉静;④说他有先见;⑤说他的至孝的品格)

8.B(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并非不喜欢表哥的为人,而是因为他“度之必至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