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714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docx

八下30《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共4篇

《诗五首》教学设计与导学案

(共4篇)

《诗五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

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

一、《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三)研读赏析

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

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

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b.示例:

同上。

(四)背诵诗歌

二、《行路难》(其一)

(一)导入新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

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三)问题研讨

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为什么?

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李白的诗句更好。

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

(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

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

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竞背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教师抽查。

三、《己亥杂诗》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所熟悉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三)研读赏析

背诵诗歌,思考问题: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

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思考讨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背诵诗歌

(五)布置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设计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入。

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思考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示例:

“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

3.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以及“三吏”“三别”等,以利于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四)竞背诗歌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

2.由描写雪景的诗歌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

(三)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

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背熟。

(四)研讨赏析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

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示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

□教学设计

示例

(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

(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

2.通过赏析语言及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

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

(五)拓展延伸

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

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

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

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六)思考讨论:

1.示例:

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2.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

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

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七)背诵诗歌

三、布置作业

1.默写五首诗歌。

2.发挥合理想像,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现代文。

 

《诗五首》教学设计2

《饮酒》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

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

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

《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

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

一、导入新课:

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

“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

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

塞、行;

再画两个字。

“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

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

“济”,渡过。

“箸”,筷子。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

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

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

行路难!

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

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

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

行路难。

(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  

2、师:

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

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

“难”在何处?

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

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师:

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

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句子。

读出他的苦闷)

师: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

生3:

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

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师:

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

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

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

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

好,有眼光。

“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

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

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

从“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

我从“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

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

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

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

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

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

先扬后抑,语速?

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

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

“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

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

“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

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

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