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744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 常考知识点组合练 15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复习版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组合练15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组合练15

一、选择题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罗马原有的狭隘、繁琐的市民法所能概括的,万民法应运而生。

”材料表明万民法(  )

A.适应了外邦人增多的现状

B.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C.解决了市民法存在的弊端

D.已成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如表为1842—1845年间清政府鸦片战争赔款全部筹款来源。

据此可知,当时(  )

其中包括少量关税、盐税,无法剔去计算。

A.赔款推动政府财政结构变化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

D.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

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

由此说明当时(  )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说明()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

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A.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

”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

此规定(  )

A.有利于英属殖民地经济发展

B.使英国获得世界市场垄断地位

C.巩固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

D.直接引发英法两国间殖民战争

 

1872年湖北织布局开工生产。

1894~1898年,续设纺纱、缫丝、制麻三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亦称“纱麻丝布四局”,1902年租给粤商应昌公司经营。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B.洋务企业开始近代化转型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D.政治改良运动较为顺利

 

下图阴影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农村经济“大跃进”需要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朱子语类》载:

“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  )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

 

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

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

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

A.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

”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

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萧功秦教授认为,邓小平模式的形成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路径障碍是指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B.改革开放是试错反弹的具体表现

C.修正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调整的成果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

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

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

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

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摘编自于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制约》等

材料二 

在十八世纪英国内阁的运行已经形成如下政治制度惯例:

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内阁如果无法获得下议院的信任与支持必须辞职。

十九世纪的内阁完全与王室权威脱离了关系,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

国王将行政权力让渡给内阁,而内阁又从国王身边分离了出去,国王的权力只能在理论和法律上得以存在,实践中国王的影响力伴随着行政权力的转移而逐渐被削弱并趋于消亡。

在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上,伴随着政党政治的成熟及“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

——摘编自李秋成《十八世纪英国内阁在宪政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内阁相比英国内阁的特点,说明19世纪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

……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

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大《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并分析引起列宁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当时美国有人攻击罗斯福是“社会主义代言人”,你赞同吗?

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近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阶段。

 

答案解析

答案为:

B;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微臣”“私臣”逐渐获得实权,这与汉代“中朝”的特点相符,B项正确。

 

答案为:

B;

解析:

材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市民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万民法应运而生,由此可知万民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邦人增多的信息,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万民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内容丰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民法大全》使罗马法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D错误。

 

答案为: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内阁即各部部长,在帮助总统处理全国政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总司令,内阁各部部长负责本部工作并协助总统,不存在权限不明的情况,故C项错误;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总统掌握行政权,是政府首脑,内阁由总统任命并接受总统管理,材料中“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故D项正确。

 

答案为:

A;

解析:

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关税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财源之一,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一方面大量动用关税收入,一方面加重地丁漕赋、盐课、兵饷和商捐等的征收摊派,推动了清政府政府财政结构变化,A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赔款的来源,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答案为:

B;

解析:

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故选B项;当时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项不符合史实,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C、D两项。

 

答案为: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台湾如果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则容许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这说明“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出现,故A项正确。

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新中国1961年这个时段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而且还只是一种政治承诺,反映不出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来的,排除D项。

答案为:

B

解析:

由“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B正确;材料反映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无法体现“一边倒”,排除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为:

C

解析:

结合“196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国间对抗”指美苏对峙,“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成员国参与美苏对峙,但这不能说明B项所述,C项正确。

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独立和主权;“始终”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答案为:

C

解析: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

 

答案为:

A;

解析:

“航海条例”规定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有利于英属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A项。

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英国当时尚未成为海上霸主,当然不存在巩固,排除C项;引发了英国和荷兰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

 

答案为: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纱麻丝布四局”属于官营企业,而官营企业转租给民营企业,说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控制有所减弱,故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A项正确。

洋务企业引用西方生产技术,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排除C项。

戊戌变化是政治改良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为:

A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1957年和1953年相比,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大大减少。

结合所学,1953年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需个人购买生产资料,而到1957年时,实行农业合作社,建立集体生产方式,用于个人购买生产资料的比例大大降低,故A项正确。

工业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图中主要反映的是购买生产资料情况,并且消费观念没有革新,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故D项错误。

答案为:

D

解析:

试题分析:

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无关。

 

答案为:

D;

解析:

1960年苏联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故B项错误;畜牧业没有大力推进机械化,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为:

B;

解析:

材料说明人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需求,体现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说明可以根据人性需要进行行为调整,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C项错误。

 

答案为: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A项正确。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B项。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C项。

D项错误,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为: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可知马克思认为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排除C项。

所以选D项。

 

答案为: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径障碍”指极左思潮导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陷入到了绝境,而非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故A表述错误。

“试错反弹”指的是邓小平模式,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对毛泽东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伟大转折,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转移党的工作重心、拨乱反正的决策。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及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的标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故选项BCD表述均正确。

根据题意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一、材料阅读

答案为:

(1)特点:

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受到皇帝的控制;身份特殊。

影响: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完善了中央政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易出现内阁弄权。

(2)特点: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集体负责。

变化:

内阁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国家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内阁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完全对下议院负责。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一般来说品级很低”、“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制约皇权以及内阁专权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内阁不仅要对国王负责,亦必须对下议院负责,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内阁责任制从阁臣个人负责制发展到内阁集体负责制”、“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成为独立的行政部门,内阁不再对国王负责。

内阁作为政党角逐权力的目标,日益成为议会的附属机构,内阁完全对下议院负责”的角度归纳回答。

 

答案为:

(1)列宁的市场观:

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是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原则;要按市场规律来掌握市场;要把市场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

因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持续实施,已引起了俄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

(2)罗斯福关注的是:

贫困和失业等。

不赞同。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利益的。

(3)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举措: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可知,列宁主张国营企业一定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根据材料一“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可知,列宁主张按市场规律来掌握市场;根据材料一“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可知,列宁主张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可知,列宁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受到启发;根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可知,罗斯福关注的社会问题是贫困和失业;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不是“社会主义代言人”;“理由”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只是在不触动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自我调整与完善,并未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可知,主要使用计划经济手段,但开始承认物质利益;根据材料三“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可知,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以计划为主的同时,也承认市场的配置作用;根据材料三“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可知,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承认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根据材料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知,十八届三中全会承认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主动对外开放;第二阶段,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主动与世界接轨;第三阶段,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更高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