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3181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doc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

引读—启发—顿悟的阅读方式理解、分析文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

游:

游览褒禅山:

地名“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

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

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步步高》p60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整体感知

1、诵读: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懂文意

2、梳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1-2)游记部分,记叙了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赏景的过程

第二部分:

(3-4)议论部分,借游赏经历抒发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三部分:

(5)补叙部分,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五、文本分析:

(一)品读第1、2段

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

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1)概括第2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

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

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2略写什么?

详写什么?

运用了哪些对比?

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板书】

记叙:

山碑洞游洞

(二)品鉴第3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

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2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 其"有得"的原因是什么?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者引出古人观赏有得的目的是什么呢?

 

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 

4、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

 

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 

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 "的重要性;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 

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三)品鉴第4段

讨论如下问题: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品鉴第5段

导引: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板书】

议论:

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

仆碑:

慎思而深取

补叙:

补叙同游者

(五)探讨主旨

1、教师指出: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结合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小结:

文中之所以“悔”的原因是“随之”,其实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形成板书】

记叙:

山碑洞游洞

议论:

古人求思之深

即事明理,叙议结合

奇观常在险远

仆碑:

慎思而深取

补叙:

补叙同游者

六、问题探究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1、过渡衔接;2、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3、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

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3、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旨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有所不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诗中,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课本运用:

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素材一: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志当存高远2、尽志无悔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素材二: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凡事要深思慎取2、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

素材三:

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不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人要善假于物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

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

素材四:

盲目从众往往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敢于坚持己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作业:

1、完成《步步高》大小本

2、以本文为素材,任选角度,确定中心话题,围绕中心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第6页(本章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