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3250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docx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4702732810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分析

核心提示:

盐化工行业投资机会分析,盐化工项目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地方发展盐化工的建议

1 我国盐资源概况

  1.1 分类

  盐是NaCl(氯化钠)的俗称。

在我国,根据来源和生产方法可分为3类:

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井矿盐”。

我国井矿盐工艺以钻井水溶汲取卤水,进而真空蒸发结晶生产高品质盐为主,因此,又称真空盐。

  按照产品形式又分为固体盐和液体盐,我国以固体盐为主,液体盐主要指汲取的天然地下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矿床而得到的卤水,目前我国液体盐的比例不足10%,但国外发达国家较高,如美国达到51%。

  氯化钠除供食用外(惯称食盐),大量用作工业原料(名曰工业用盐),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表以“原盐”为总称。

  1.2 资源分布

  我国盐资源非常丰富,开采历史悠久。

基本分布状况是:

东部海盐,中部及西南部井矿盐,西北部湖盐。

  海水晒盐与国家的海岸线长度、滩涂面积及气候条件等有关,我国海盐以北方海盐区(含XX、XX、XX、XX和XX)为主。

  井矿盐矿床广泛分布在XX、XX、XX、XX、XX、XX、XX、XX、XX、XX、XX及XX等18个省区。

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查明的氯化钠储量大于100亿t的盐矿床就有十余个。

  湖盐主要分布在XX、XX、XX及XX等西北部地区,以XX盐湖最为丰富,储量在3000多亿t,生产成本较为低廉,但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盐的需求也较低,远距离运输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我国1995年探明盐矿储量3824亿t,资源量在6.2万亿t以上。

目前我国的盐总产量不足6000万t,因此,我国的盐资源可以满足制盐工业长期快速发展的需求,很多省市都有发展制盐工业以及盐化工的资源条件。

2 我国制盐工业概况

  2.1 生产情况

  近十余年,受我国盐化工及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对原盐的需求也快速增加。

2007年,我国原盐生产和消费量5920万t,居世界第1位。

从历年统计数据看,海盐产能最大,井盐次之,湖盐最低。

  东部沿海地区制盐产能约占总产能的60%。

海盐生产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的XX、XX、XX和XX四省市,四省市产量占全国海盐产量的90%以上。

湖盐主要集中在内蒙、XX和XX三省。

井矿盐主要分布在XX、XX、XX、XX、XX、XX、XX、XX、XX等省市。

近年我国原盐产量见表1。

  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

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万t/a,盐业产能的增长可以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

  2.2 存在问题

  

(1)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公路化雪、畜牧、水处理、洗浴用盐、高纯度工业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从数量、品种、质量等各方面还没有拓展和满足市场需求。

尤其是液体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折盐产量仅占井矿盐总产量的12%。

卤水化工的深加工系列产品,如钾镁肥、阻燃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2)资源利用水平低。

目前,制盐工业仍主要以单一的制盐业为主,资源利用率很低。

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莱州湾地下卤水的掠夺性开采使盐、溴比例失调,这一地区出现水位下降、浓度降低、流量减少等资源枯竭的现象;湖盐区由于单一提取盐,导致镁害严重,使湖盐资源遭到污染;矿盐区的芒硝提取率不足10%。

国外则基本做到零排放。

  (3)产业布局不合理。

50%以上的原盐运输半径超过200km。

在美国,80%以上的运输半径在150km以内,管输液体盐比例较高。

  2.3 发展思路

  近年盐业行业效益起伏较大,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发布《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1)优先考虑与两碱项目的配套建设。

制盐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5500万t提高至2010年的6500万t,年增幅控制在5%以内。

但实际预测该指标将被大大突破。

  

(2)稳定海盐生产,主要作为化工用盐,关键是要提高产品质量。

有序发展井矿盐。

井矿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相对较好,在适度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增加低耗能的液体盐的供应量。

  (3)按需发展湖盐。

湖盐区地处西部,运输条件还有待改善;但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也具有一定优势。

  2.4 消费结构

  我国盐化工用盐占73%,食用盐占16%,其它用盐占11%。

盐化工是我国制盐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盐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体现在盐化工耗盐比例过大;道路除雪等行业的消费比例过低(美国融雪耗盐达到1900万t);卤水直接消费比例过低(如美国达到51%),而我国液体盐消费比例只有10%左右,可见我国制盐工业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要是纯碱和氯碱两大行业(俗称“两碱”)。

近年来,氯酸钠和金属钠也发展较快,但这两种下游产品的盐的消耗较低,不足总消费量的1%,对全行业的供需平衡影响较小。

“两碱”的发展拉动了盐业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

 3 我国纯碱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我国纯碱供求关系

  近年来,我国纯碱产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能力约1900万t/a,产量1724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大国。

出口稳定在170万~180万t,进口稳定在10万t左右。

我国近年纯碱供需平衡情况见表2。

  3.2 我国纯碱工艺特点

  现有纯碱生产企业约50家。

其中,前10家企业的产能占55%左右,因此,我国纯碱行业的集中度较高。

  国外主要有两种生产工艺,美国主要是天然碱,欧洲等国家地区主要采用氨碱工艺。

我国除以上2种方法外,还有自己开发的联碱工艺,其中氨碱法占52%,联碱法占40%,天然碱法占8%。

  天然碱生产成本低廉,但我国资源有限,主要集中在XXXX地区,纯碱工业的发展仍靠合成碱支撑。

  氨碱和联碱两种工艺各有优势。

氨碱工艺的特点是规模较大,新建装置需要达到100万t/a以上,消耗150万t/a的盐(可以卤水为原料)和130万t/a的石灰石以及60万t/a动力煤,排出折固100万t/a的氯化钙废液约]000万m,。

因此,氨碱项目需要较好的资源供应和运输条件以及较大的环境容量,在我国比较适合于海边以及西北部地区建设。

此外,要积极开拓氯化钙的市场,使氨碱工艺也成为“双吨”联产,不但可减少废液排放,同时可提高经济效益。

  联碱工艺是我国自行开发的生产工艺,特点是经济规模30万t/a以上,必须以固体盐为原料,基本没有废液和废固排放,需要配套建设合成氨装置,1t纯碱联产1t氯化铵,因此联碱装置适合建设的地区较广,但要与有竞争力的煤化工集合;氯化铵的市场销路问题对联碱企业影响较大,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3.3 我国纯碱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耗仍有进一步降低的潜力。

我国重质纯碱的比例只有3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

我国联碱产量占45%,由于受工艺本身(母液循环)的限制以及母液精制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联碱产品的质量很难达到优等品。

我国氨碱企业的产品质量虽然高于联碱,但距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仍有差距。

特别是重质纯碱产品在粒度、白度等方面比美国天然碱仍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纯碱的盐耗、氨耗等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2)部分企业需要搬迁。

我国许多纯碱企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投产。

由于近20多年我国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很多企业周边逐渐被居住、商业区等包围。

很多企业都被迫提出搬迁的问题,从南往北,有XX耀隆、XX龙山、XXXX、XX华昌、XX四方、XX碱厂和大化集团等。

涉及生产能力接近30%。

  (3)三废排放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900万t/a的氨碱产能将产生9000万m3/a的废液和300万t/a的废渣。

沿海企业主要采取的是废清液排海,少量做氯化钙,碱渣堆积。

如此排放方式有可能受到环保政策的严厉制约。

  (4)氯化铵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

我国联碱联产氯化铵达到700万t/a。

氯化铵随我国氮肥市场价格的波动多次出现滞销,对联碱企业的稳定生产或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解决不好氯化铵的销路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联碱企业的健康发展。

  (5)企业数量过多,平均生产规模小。

我国纯碱企业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50%,平均生产规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达不到经济规模的20多家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有限。

  3.4 我国纯碱消费结构

  2007年我国纯碱消费结构如图1所示。

玻璃行业是纯碱的最大下游用户,近年来受我国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带动,平板玻璃产能增长很快,也带动了纯碱行业的快速增长。

除了玻璃行业以外,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也为纯碱消费量的增长作出了贡献,纯碱消费的增长速度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基本相符,我国纯碱消费与相关行业发展及GDP的增长的关系见表3。

 

  3.5 “十一五”纯碱工业发展战略

  

(1)总量平衡战略:

核心是实现纯碱产能的有序增加和合理布局,防止行业效益的大起大落。

  

(2)稳定出口战略:

核心是协调好和美国天然碱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冲突,稳定并逐渐增加出口量。

  (3)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实现老碱厂顺利搬迁和解决氯化铵销路,提高氨碱废物综合利用率为中心,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企业重组战略:

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碱厂之间的联合,提高单个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

  (5)技术进步战略:

实施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纯碱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

  (6)国际化发展战略:

作为世界纯碱强国的重要标志,国际化经营是重要体现之一。

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是世界上纯碱进口最多的地区。

该地区国家建设纯碱项目的积极性较高。

如果在此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同样可扩大我国纯碱工业的国际化影响。

 4 我国氯碱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产品特点

  两碱之一的烧碱生产以精制盐水为原料通过电解制得,耗电量大,属于高耗能产业。

  烧碱生产时,联产大量的氯气和氢气,氯气和氢气附加值高,不易运输,需要进一步加工成下游产品。

氯、碱、氢平衡问题是烧碱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氯加工产业链丰富,产品众多,因此,烧碱及氯加工统称为氯碱行业。

  烧碱产品一般为液体,质量分数为30%-32%。

为解决远距离运输问题,高浓度烧碱和固体碱比例逐渐增加。

  4.2 烧碱行业现状

  4.2.1 供需平衡情况

  近5年,我国烧碱产能翻了一番,2007年增长速度不减,达到22%,总能力达到1900万t/a,烧碱产量1759万t。

出口量也快速增加。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国烧碱产能及消费量已经超过纯碱,成为第一大盐化工行业。

我国烧碱历年供需情况见表4。

  4.2.2 烧碱行业特点

  我国目前共有近约200家氯碱企业,国内烧碱年产量超过20万t以上的企业有20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

因此,烧碱行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

  近几年,国内烧碱市场表现出“离子膜好于隔膜,高浓度好于低浓度”的形势,由于离子膜烧碱相对于隔膜碱的质量较好,在质量成为竞争力的市场背景下,离子膜烧碱销售优势显然。

目前,我国离子膜法烧碱生产能力占烧碱总生产能力的40%左右,新建装置多采用离子膜法工艺,预计到2010年我国离子膜烧碱的生产能力将达到50%以上。

由于自身的特性,液体烧碱产品销售半径不可能太大,高浓度碱在运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4.2.3 烧碱消费结构

  烧碱下游用户相对比较分散,化工原料、造纸、纺织为最大的三个下游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烧碱的产销平衡。

  2006年烧碱下游消费结构如图2所示。

  4.3 氯产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3.1 行业简介

  目前我国拥有氯产品200余种,主要品种70多个。

无机氯产品主要有液氯、盐酸、氯化钡、氯磺酸、漂粉精、次氯酸钠、三氯化铁、三氯化铝等10余个品种;有机氯产品以PVC(聚氯乙烯)为主,其他主导产品还有环氧化合物(环氧氯丙烷、环氧丙烷)、光气系列产品(TDI(甲苯二异氰酸酯)、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甲烷氯化物、含氯中间体(氯苯和硝基氯苯、氯乙酸、氯化苄、氯乙酰氯、氯化亚砜)等;另外还有20余种农药产品。

  耗氯产品除PVC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可以配套建设大规模的生产装置外,其他氯下游产品多属于精细化工产品,单套装置规模有限,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也是我国的氯碱行业的薄弱环节。

  4.3.2 PVC行业发展分析

  “十五”期间,我国PVC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9.7%,消费量年均增速12.0%。

进口量从6年前曾占国内消费量的50%逐年降低,出口量大幅度增长。

对PVC需求的快速增长是刺激我国氯碱行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2006年我国PVC能力跃居世界第一位,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t/a。

我国近年PVC的供需情况见表5。

  PVC的生产方法,根据原料不同主要有两种:

电石法和乙烯氧氯化法。

由于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国内的乙烯法PVC企业的生产成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我国煤炭和石灰石资源丰富,价格低,使得电石法PVC的成本优势得以突出表现,故新增产能大部分为电石法。

我国目前PVC生产总量中,电石法占70%,乙烯氧氯化法15%,以进口VCM(氯乙烯)和EDC(二氯乙烷)单体为原料的占15%。

  目前,我国PVC产品比较单一,应重点做好差别化、高档化工作。

如PCB(印制板)基材、用于电子电气、医疗器械等领域的高档PVC合金产品等。

  4.3.3 其他有机氯产品概况

  氯气是氯碱行业的主导产品,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轻纺、医药、化工、建材、电子、机械、造纸等行业。

氯气及其衍生物是氯碱企业的获利源泉。

因此,各氯碱企业都尽最大限度加长氯产品的加工链,争取利润最大化。

  2007年国内氯产品生产耗氯约1500万t,产品结构以PVC、盐酸和商品液氯为主。

其它大宗氯产品发展情况为:

  

(1)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受原料丙烯来源和环保限制,国内生产增长相对较慢,而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市场前景良好;

  

(2)甲烷氯化物产能增长过快,在建、拟建项目较多,今后几年国内市场将可能出现较为激烈的竞争局面,需配套有机氟、有机硅等下游高附加值项目,形成一体化生产,方具有竞争力;

  (3)TDI、MDI、聚碳酸酯等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国内严重产不足需,今后几年这些氯产品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4)氯化亚砜、CPE(氯化聚乙烯)、氯代异氰尿酸等国内已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生产规模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今后发展重点是拓展应用领域,开拓国际市场;

  (5)氯乙酸、氯苯等国内产能很大,但多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水平较低、能耗和物耗高、污染严重,需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整合。

  4.4 氯碱行业存在的问题

  

(1)规模偏小,不掌握核心技术。

尽管氯碱工业产能我国已居世界首位,但个体规模较小。

离子交换膜是离子膜法烧碱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我们所用的离子膜全部依赖于进口,其价格为800美元/m2,1万t离子膜法制碱装置约需离子膜300m2,更换周期平均为2.5年,增加了离子膜法烧碱的成本,而且受制于人。

  

(2)产业布局与市场流通存在矛盾。

近几年,我国氯碱行业产能增长很快,新增的氯碱产能主要集中在西部,但我国氯碱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东部。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原盐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国家近几年推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西部氯碱工业的发展。

西部涌现出一批以电石法PVC为核心的氯碱企业,发展迅速。

通过实现煤、电、盐、化一体化产品链,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其PVC和烧碱成本在国内处于最低水平,利用低成本占领市场。

但西部运输和物流成本较高,特别是大量的液体烧碱产品的市场出路存在一定的问题。

  (3)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烧碱的市场容量制约了氯气的供应,同时制约了PVC的发展。

近两年由于PVC需求增长较快,对氯的需求持续加大,带动烧碱产量增加,使得烧碱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同时氯碱失衡的现象也会更加严峻。

近几年新建的氯碱企业基本都以PVC作为氯加工产品,其他有机氯产品、高档产品、专用产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小,开发力度不够。

5 盐化工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5.1 产能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两碱属于基本化工原料,其生产和消费受经济总体运行的影响很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CDP平均将达到9%以上,过去5年,我国纯碱消费增长率10%,烧碱消费增长率达到19%,PVC消费增长率达到12%。

  从整体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依然运行良好,经济的快速成长阶段远未结束,国民经济将在宏观调控中继续较快前行。

  今后5年,在国家有关宏观经济调控、能源价格上调、环保措施加强和人民币升值等政策影响下,两碱的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回落,但纯碱和烧碱的消费增长率保持在年均7%-8%是可能的,5年间纯碱和烧碱需求将新增1000万t左右,PVC树脂的需求将新增500万t左右。

  1000万t的两碱产能需要1300万-1400万t的原盐供应。

因此,我国的制盐工业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5.2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机会

  2007年,纯碱年产量低于20万t的企业仍有20多家,合计产能有350万t/a。

烧碱年产量低于10万t的企业有近百家,合计产能有300万t/a左右。

规模偏小的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三废治理水平不高。

  目前仍采用落后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低下的传统企业,如不能尽快通过技改、创新、改制等手段降本增效、化劣势为优势,将有被淘汰的危险。

  今后5年,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此方面,以纯碱和烧碱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仍有进一步的产能增长空间。

  5.3 部分企业搬迁——易地重建的机会

  纯碱、烧碱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化工行业,许多老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被居民区包围,目前需要进行搬迁的纯碱企业有十多家,涉及到的烧碱企业数十家,合计产能400万t/a左右。

  老企业的搬迁并非原样搬迁,通常是新建大型装置,投产后淘汰原来老的生产装置,相当于异地重建。

  异地重建通常伴随着技术改造、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结构调整,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4 国际化经营战略,建设世界盐化工强国

  我国两碱工业技术成熟,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技术支撑条件。

而随着国内产能的快速扩X,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口逐渐增加。

  我国两碱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一带。

南亚一带经济发展很快,对两碱以及PVC等氯产品的需求增长很快,有较大的市场缺口,自身也具备发展盐化工的资源条件。

  因此,我国两碱大型企业或投资商可以考虑到国外投资建厂,实现国际化经营,这也是我国盐化工行业由行业大国走向行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6 盐化工项目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6.1 供求关系变化的不确定性

  鉴于国内市场的巨大,以及我国发展盐化工行业所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近两年国内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盐化工热潮。

目前在建设的大型纯碱项目有,XX天然碱三期100万t/a工程.XX德令哈二期90万t/a工程,XX玻璃海天100万t/a新建工程、平煤集团20万t/a、双环40万t/a及海化40万t/a等,合计产能达到400万t/a,另有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项目产能100万-200万t/a。

我国氯碱行业平均规模小,企业数量多,在建项目难以准确统计,估计在建装置规模达到200万t/a以上,规划规模超过300万t/a。

  如果以上项目都能按期实施,我国盐化工行业在“十五”末期可能会形成供大于求的过剩局面,这在过去10年中也曾出现过。

  6.2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6.2.1 氯碱行业准入条件

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氯碱行业准入条件要求:

  

(1)新建氯碱生产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有较好的环保、运输条件,并符合本地区氯碱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除搬迁企业外,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

  (3)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制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制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t/d及以上。

  6.2.2 纯碱指导意见

  发改办工业[2006139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纯碱工业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的指导意见:

  

(1)对没有自备盐场、不能实现原盐自给的扩建及新建纯碱项目停止核准和备案;

  

(2)对中部和东部地区采用氨碱法工艺、未能全面实现碱渣综合利用的扩建、新建纯碱项目停止核准和备案;

  (3)对现有装置没有全面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设计指标的企业扩建、新建纯碱项目不予核准和备案。

  6.2.3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需要坚决完成;

  

(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

  

(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与此目标相配套,我国的环保、节能、减排、差别电价、出口退税调整、加工贸易调整等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执行力度也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来得更猛烈。

传统的盐化工生产格局正面临新的形势和冲击,传统企业如不能尽快通过技改、创新、改制等手段降本增效、化劣势为优势,将有被淘汰的危险。

 7 地方发展盐化工的建议

  7.1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我国对盐化工产品需求的继续稳定增长,全国各地巨大的招商和投资热情演绎着目前及今后几年的市场行情,而我国东西部鲜明的市场和资源分布冲突以及我国对高耗能的化工项目日趋严厉的环评政策和土地审批政策也使对新一轮的投资决策更加艰难。

  根据国家相关的项目备案以及审批程序,大型的盐化工项目必须首先符合本地区行业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此,规划先行成为项目决策和立项建设的先决条件。

  我国东西部资源和市场的分布冲突也使得我国相关产业政策不得不区别对待,产品和工艺方案的确定成为项目决策的核心和难点。

  我国总体盐资源分布广,储量丰富,规划建设的制盐能力较大,因此,应该谨慎看待地区拥有的盐资源优势。

  7.2 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链

  “两碱”联合是有效发展模式之一。

以XX海化为例,使用电石法聚氯乙烯产生的难以治理的电石渣全部用于氨碱的生产,可以解决PVC树脂行业的电石渣废料利用的难题,同时减少了纯碱石灰石的消耗和相关能耗及三废。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已有的大型氨碱企业与将要搬迁的氯碱企业的结合。

  氯碱产业应体现先进的产业链特色,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之一是氯碱、TDI/MDI和PVC的结合,氯气优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l(盐酸)再用于PVC,采用此模式的企业有XX万华和XX氯碱等;二是氯碱、TDI/MDI和廉价甘油制环氧氯丙烷的结合,氯气优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I再和甘油合成环氧氯丙烷。

如此实现了氯的二次利用,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可显著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竞争力。

  7.3 发展精细氯加工产品的产业链

  目前国内没有原料氯配套的氯加工生产装置很多,由于原料需要在市场采购,不仅在原料运输中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近年来液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氯产品的竞争性和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