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3273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次修改论文.docx

第二次修改论文

女性主义理论下爱密利亚的形象

摘要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她的一生虽然创作不是很多,但都是份量十足的,她二十三开始创作,以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一举成名后,她又相继出版《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等作品,创作日趋成熟。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其最优秀的代表作,小说的女主人公爱密利亚是一个具有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在相貌、穿着打扮、还是性格特征,都有着突出的男性化特征,在工作能力上也具备男性一样的才能和体力,具有反抗男权社会的特殊意义。

虽然她像男人一样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事业上的成功,但终究因性别身份的矛盾导致她对男权社会的抗争的不彻底,与所处时代社会不相融合,在与男权社会抗争的结局注定是失败的承受者。

关键词:

女性主义;爱密利亚;双性同体;男权社会;抗争

Aimiliyastruggleofunderthefeministtheories

Abstract:

CarsonMcCullers(1917-1967)isimportant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inthe20thcenturymodernsouthernwomanwriter,herlife,althoughthecreationisnotlarge,buttheyarefullofweightof,she23beganwriting,tonoveltheheartisalonelyhunter"fame,shepublishedinsuccessionthememberofthewedding,thegoldeneyeimage"ofthesadcafesong"work,creationisbecomingmoreandmoremature.Thesadcafesong"isthemost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work,thenovel'sheroineAimiliyaisanandrogynouswiththeimageofwomen,Inbothappearanceanddress,an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allhaveoutstandingmasculinefeatures,ontheabilitytoworkwithmen'stalentsandenergy,hasthespecialsignificanceagainstthepatriarchalsociety.althoughshelikeamanhasmadeeconomicindependence,careersuccess,butultimatelybecauseofthegenderidentityofcontradictionleadtoherstruggleagainstthepatriarchalsocietyisnotcomplete,andtheeraofsocialintegration,intheendingwiththepatriarchalsocietystruggleisdoomedisthefailureofbear.

Keywords:

Feminism;Aimiliya;doublebody;patriarchalsociety;struggle

目录

引言1

文献综述1

研究方法3

讨论与分析3

一、《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主要内容3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爱米莉亚的形象判定4

(一)爱密利亚的性别判定………………………………………………………………………………………………………4

(二)爱密利亚的双性同体特征……………………………………………………………………………………………….4

三.双形同体的爱密利亚的抗争……5

(一)爱密利亚抗争的对象:

男权社会,男性规定的女性标准、传统的婚姻制度………………....5

(二)爱密利亚抗争的原因……………………………………………………………………………………………………….6

(三)爱密利亚抗争的结局……………………………………………………………………………………………………….7

(四)爱密利亚抗争失败的原因……………………………………………………………………………………………….8

(五)爱米莉亚抗争失败的意义……………………………………………………………………………………………….9

四、结语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曾经赵毅衡先生说过:

“麦卡勒斯作品不多,三个长篇,三个短篇,但份量却不清,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她是唯一可与福克纳并称的南方作家,这恐怕是过奖,但她的文学成就的确有一些独到之处”。

[3]《伤心咖啡馆之歌》它以独到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和令人回味无穷的主题而著称于世,讲述了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一间咖啡馆的兴衰史和一段畸形的三角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以主人公爱密利亚的爱情来构造全文,形成了两条爱情线索,一条是她与马文的婚姻,一条是她与李蒙表哥的恋爱。

然而罗锅李蒙后来喜欢上了从监狱出来的马文,并帮助马文一起将决斗胜利的爱密利亚打倒在地,随后他们摧毁了咖啡馆,拿走了爱密利亚的钱财,捣毁了爱密利亚的酿酒厂并逃走了,从此爱密利亚把自己封闭在楼房上,成了疯女人。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爱米莉亚是一个被”男性化'了的女人,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深受男权社会的压迫,但她却不甘愿成为男权社会中“第二性”,努力为争取女性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而机智勇敢的与男权社会抗争。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爱密利亚的双性同体人格特征以及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对象,抗争程度,抗争的原因以及抗争的结局等方面的问题,探讨她抗争的意义与不足,最后得出女性要想争取自由与独立需要具备的条件。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较早对麦卡勒斯作品进行研究的就是奥利弗伊文思,其著作是《卡森•麦卡勒斯:

她的生命与作品》。

与此同时,有部分学者从“新批评”视角对他的小说进行了研究,如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合著的文本分析教材用书《理解小说》里,列举了麦卡勒斯的《旅居者》为文本分析对象。

在“新批评”文本细读式的研究方法中,麦卡勒斯的作品研究视角有了更深层次的开拓,例如:

南方风格,艺术手法的怪诞等等。

但“新批评"本身所具有的的局限性把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文化、作家与阅读者等关系割裂开来,致使对麦卡勒斯作品的研究趋向于保守。

国外对麦卡勒斯的研究还有以女性批评为主这一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更多的是重视作者的女性身份,往往关注作品里面的性别倾向、同性恋、双性同体人格等。

同其他研究方向相似,这类研究仍局限于“精神隔绝”、“孤独”。

除此之外,运用酷儿理论对其作品的解读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例如肯沙福特的《同性爱与人际关系:

从雷斯槟的角度解读卡森麦卡勒斯》[1]其他方向的研究,有关于作品中成长问题的分析,还有将作品放入南方文化背景下研究的,例如南方人的生存困境,另外也有学者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相似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研究跨种族问题,例如莱利斯A菲德勒《畸形人:

隐秘自我的神话和意象》。

国外对麦卡勒斯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小说的创作的主题,如孤独、成长。

1957年,麦卡勒斯说道,“我想,我的中心主题是精神隔绝主题。

当然,我总是感到孤独”。

[1]在《创作笔录:

开花的梦》中她提出:

“精神上的隔离,是我大部分创作的基本主题”。

[2]对麦卡勒斯的研究就集中在主题里的精神隔绝,孤独,爱之孤独与爱之无能,问题成长问题,女性身份性别问题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卡森•麦卡勒斯的研究相对于外国而言,稍微有点晚,和美国作家比,例如福克纳、爱丽丝沃克等,研究麦卡勒斯的也相对较少,目前也未有特定的研究专著,对麦卡勒斯作品的研究主要见于各种各样的美国文学史和美国小说史的研究中,例如:

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

我们通过整理材料发现,在中国读麦卡勒斯的第一个人是钱钟书,翻译他的作品的第一个人是李文俊。

他翻译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发表在1978年《外国文艺》创刊号,并被列为第一篇。

其他的四部主要作品由上海三联书店翻译出版。

和国外差不多,国内对麦卡勒斯的研究也比较倾向于主题研究,比如“孤独”、“精神隔绝”。

最早研究麦克勒斯的有李文俊的《爱与理解的呼唤》和赵毅衡的《孤独者的悲歌》。

之后有如林斌《寓言身体与时间一没有指针的钟解析》、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施玲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生死都寂寞爱恨皆孤独一一卡森麦卡勒斯小说孤独主题研究》中分析了麦卡勒斯小说孤独的主题,她认为麦卡勒斯的五部小说中无论黑人白人,强壮青年还是残疾人,独居老人或者少女,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失落感和寂寞感,麦卡勒斯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孤独之众”,在这群孤独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忍受着孤独之痛并且难以告别孤独,亲情、爱情对于孤独来说都是毫无效果,最后,她深层次探究了孤独的原因;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刘文娟在其硕士论文《寻找“上帝”的精神流浪者一一论麦卡勒斯创作中的三大主题》中,以创作背景为基础,探究麦卡勒斯作品中的三大主题:

人类的恐惧、精神的隔绝、怪诞的人生。

湖南大学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刘媛媛在硕士学位论文《麦卡勒斯两部小说中两个青春少女追求自由问题研究》里面,研究了少女成长的主题。

国内对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的人物研究和国外差不多,此类型的研究重视作者的女性作家身份,关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双性同体、畸零人等,如:

钟秀在《文学教育》2013年第6期关于《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的畸零人形象分析》,论文中对麦卡勒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定的人物特征即畸零人形象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两类即身体畸零和心智畸零;西安交通大学就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徐林燕,在其《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性别边缘者”》,她把小说中的“性别边缘者”分为假小子、同性者、易装者,并对这些形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这方面的研究扩宽了麦卡勒斯小说的研究视野,同时对小说主题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并深化。

此类研究更集中于对麦卡勒斯单部长、中篇小说进行研究,不少学者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分析《金色眼睛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更有部分学者将单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同其他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在创作风格研究上,学者通过对麦卡勒斯小说对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研究,认为麦卡勒斯小说倾向于哥特式风格,在中国,类似的论文并不少见,如:

山东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石红的硕士论文《卡森麦卡勒斯与美国哥特式小说传统》中,将麦卡勒斯的小说创作风格放置于美国哥特小说传统的基础上,认为麦卡勒斯的小说与南方哥特小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作品因受到南方哥特小说传统影响因而形成自身带有浓厚哥特式特征的写作风格,认为小说中的哥特风格主要体现在主题和情节,此外,在主题的集中性、人物塑造等方面有着自身创新的成分。

然而,此类研究将麦卡勒斯的作品置于南方文学传统之下,视野狭隘受限,不利于对其创作风格的开放性研究。

亦有学者,将麦卡勒斯的南方情结与创作风格相融合,通过对其创作风格的研究看麦卡勒斯与美国南方文学的关系。

此类研究亦没有使麦卡勒斯的创作风格研究突破南方文学传统背景的限制。

总之,麦卡勒斯的小说在中国的影响逐步加深,中国学者对他的小说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的研究学者除了上面两位国内著名学者外还有北京大学英语系的林斌,还有更多的硕士学位论文选取麦卡勒斯为研究对象,大部分集中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总的来说,在麦卡勒斯的研究中孤独主题研究与人物的变态心理研究是对其研究的主流趋势,随着后现代理论的不断发展,学界视野越来越开阔,尤其关注政治、性别、地理文化对麦卡勒斯创作的影响,拓宽了对麦卡勒斯作品阐释的方向。

在此篇论文中,我将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入手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集中分析麦卡勒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共有的“限定”与“逃离的现象,之所以没有选择《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因为在这部小说处于麦卡勒斯创作后期,风格和写作方向都与其他作品有着很大区别。

此外,这部小说有鲜明的女性形象。

从表面上看女性并不存在限定与逃离的现象,主要以探索美国南方小镇中宗教的无能,人类生命终极意义为主,实际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无时无刻不受到个人或他者的限定,同时有着人性异化的特征,以及各种各样的逃离与反抗方式。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文本细读法、文献研究法、文学批评法。

(1)、细读文本,读原著及其研究类文献有了整体的把握;

(2)、使用文献法,通过查阅并分析文献获取相关研究资料,论证此命题;(3)、利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借助文学批评和性别批评,论证本文的探究价值。

讨论与分析

一、《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主要内容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在塑造畸形人物最成功的一次,这个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超乎常人可以接受的极端人物。

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南方小镇,镇上有个体型结实、高大的女性——爱米莉亚,性格外貌都极像男性,在新婚之夜把新郎马文打了不敢上床,之后又赶出家门。

因为爱而变好的马文又恢复了往日的坏人形象,坏事做尽进入了监狱。

后来爱米莉亚遇到了前来攀亲的李蒙表哥,她的母性意识开始萌发,随后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了丑陋、残疾的李蒙。

爱情使爱米莉亚变得温柔、善良,甚至为了讨李蒙的欢心,开启了镇上第一家咖啡馆,李蒙成了爱米莉亚的主宰。

然而,当马文从监狱里出来以后,并来找爱米莉亚报复,而李蒙却迷恋上了他,马文利用李蒙对自己的迷恋和爱米莉亚对李蒙的爱慕,在咖啡馆里肆无忌惮,最后住进了爱米莉亚的家中,并通过李蒙获得了最后与爱米莉亚决斗的胜利。

两人捣毁了咖啡馆并离开了。

此后,爱米莉亚因爱人的背叛遭受了打击并把自己锁在封闭的房子里,成了“疯女人”,这座荒诞的小镇变得更加沉闷了。

在这个怪诞的故事中,麦克里斯塑造了爱米莉亚这个典型的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爱米莉亚的形象判定

(一)爱密利亚的性别判定

根据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观点,我们大约可以将人的性别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生理性别,体貌性别,社会性别。

其中社会性别是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主要概念,生理性别则由人的生命体中的生物因素决定,爱密利亚毫无疑问可以被判定为女性。

体貌性别是通过观察生殖器官和进入青春期以后第二性征的发育程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判断男女性别的直接依据。

然而,体貌和生理的特征会出现错乱,例如爱密利亚,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由父亲把她抚养长大,所以她的言行举止都具有男性的特点。

她从小就成为了父亲的帮手。

母亲的不在和特别的成长历程使得她很难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以至于她在当医生给小镇上的人看病时遇到妇女病就会害羞,束手无策。

爱米莉亚的生理与外貌的错乱显示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存在着非统一性,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下男女两性各自所拥有的独特的气质,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是社会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女性气质”是一种文化结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标准规范,一旦有女性与此规范背道而驰,就说她是不合理的存在。

爱密利亚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不合常理的存在。

西方的父权制社会靠宣传专门为女性气质而制定的标准规范来迫使妇女心甘情愿地回归家庭的繁杂琐碎和悲哀之中。

从小镇居民对爱密利亚小姐的态度中我们则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社会为女性所设定的标准。

然而爱密利亚小姐对这套标准却是不屑一顾,她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经济独立,不依附任何人生活,在小镇上也算是具有社会地位的成功人士,但是她的成功没有得到认可,她的行为举止被小镇上的人认为是怪异,坏的根据。

其实爱密利亚的“怪”是男权社会对她的否决和焦虑,她的存在对于那种男权色彩浓烈的南方小镇而言是一种挑战。

(二)爱密利亚的双性同体特征

“双性同体”也称之为雌雄一体,又希腊词根男(andro)和女(gyn)组合构成,代表的是一种神话思维,作为表达神的二位一体的原始公式。

在生物学上指生理结构上的雌雄混合体,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人”;在心理学上指同时具有男性人格心理和女性人格心理的个体,也就是性格特点上彪悍和柔弱,果断与细腻兼具;在文学中指作家想要表达的一种完美精神境界,即两性融合。

“双性同体是二十世纪的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个概念,在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而言,它是一种价值观,代表着一种超越性别对立,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优秀的素质的人,也被用来表达对两性平等的追求”。

[1]

英国女性主义文学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式把双性同体这个概念引进女权批评领域,她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指出: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宰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一种是女性因素;在男人头脑里,是男性因素压倒了女性因素;在女人头脑里,是女性因素压倒了男性因素。

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

[4]伍尔夫从男女平等的观念出发,探究了处于男权制文化下的性别以及女性存在的特殊性,揭示了男权制社会中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现状,并在自己的文学中对男权制社会进行了批评和解构。

她的双性同体观念的提出对于消除父权中心,争取两性独立人格的形成,实现男女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具有指导意义。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密利亚身上,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她的男性特征,比如外貌上就与其他女性有着明显的不同,体格强壮,“是个黑黑的高大女人,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脸颊“苍白、辨别不清是男还是女,脸上那两只灰色的斗鸡眼挨得那么近”;[5]行为上,整天不修边幅,“工作日她总是穿着雨靴和工裤”[5]偶尔会穿一条红色的裙子,但是在她烤火时,她“把那条红裙子后面撩得老高,以至于谁有兴趣,都可以看看她壮实的,毛茸茸的大腿”[5];心理上对女性喜欢的东西都排斥,这从她对马文的送给她的礼物的态度可以看出,马文给她买了糖果,指甲油,手镯,戒指,她因肚子饿而把糖果吃了,而另外三件她毫无兴趣;做医生方面,她对很多症状都能应对,唯独对“妇女病,爱密利亚就束手无策了”,还会羞愧“简直像个张口结舌、无地自容的大孩子”[5];经济上,爱密利亚完全是靠自己的双手成为了小镇上最富裕的人;生活中,她非常独立,亲人做香肠、糖浆,做木匠活,给人治病。

她特有的男性气质使得她在镇上的权威地位高高在上,以至于她在马文决斗时小镇上几乎每一个人都下注爱密利亚会赢。

在爱密利亚和马文的十天婚姻中,她的男性气质尤为突出,“爱密利亚小姐只要她男人来到她手够得到的地方,只要看到她喝醉,二话不说就揍”[5],就算马文把他的所有财产都转让给她,也没有能摆脱最后被赶家门的结局。

但是,她也有女性气质,在遇到李蒙表哥后她的女性气质渐渐显露出来。

她为了讨李蒙的欢心,把经营多年的杂货铺改成了咖啡馆,只要李蒙一不高兴,她就慌了神。

在爱情里她完全失去了男性的强悍。

三.双形同体的爱密利亚的抗争

(一)爱米莉亚反抗的对象:

男权社会,男性规定的女性标准,传统的婚姻制度

父权社会或是父权制等词语都是在学术定义上重叠,表达方式交互使用,是指男子在家庭、社会中的支配性特权。

父权制正式提出最早是在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中激进女性主义的理论成果。

父权制的意思就是一个社会是由男人主宰的,认同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观念,女性就是需要被压迫的。

女权主义者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观察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女性都是受到压迫的,都是受到歧视的对象,都是男人眼中的”他者".激进女性主义者揭示了“家庭中普遍存在者对女性压迫的父权制,主张抛弃婚姻和家庭,质疑爱情”。

[6]

女性从进入男权社会之始就一直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就像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作品《第二性》里说道:

“世界整体而言是男性的;正是男性塑造了它,支配了它,今天仍然在统治它。

”[7]在这样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里,被视为“男性化”的爱密利亚,她的女性气质受到来自父权社会的不公平指责和诋毁。

而男性之所以这样指责和诋毁,是因为他们想以这样的行为来维持自己在父权社会的地位。

他们总是希望女性做出的自我评价低于男性,在经济上依赖于男性。

在他们眼里,女人就像他们手里的泥土一般,有男权社会来任意捏造女性的形象。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爱密利亚看上去是个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女人,有着酷似男性的外表,几乎不和他人交往,特别是不与女性交往,对她而言,“人的唯一用途就是从他们身上榨取钱财。

”[5]在作品中她身材高大、意志坚强、举止怪异、性格孤僻。

在小镇居民的眼里,总是一脸冰霜,让人不敢接近,一般情况下,她的表情都是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给予人不可侵犯的感觉。

她“又黑又高,骨骼和肌肉都像男人,她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梳,那张太阳晒黑的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狂的神情”[5]。

经常穿工装裤和长筒雨靴。

她的长相和打扮都明显缺乏女性魅力。

“沃利塔斯基在其《女性的画像:

文学中的丑女传统——从童话和民间故事到17世纪戏剧》里,一针见血地说出:

‘纵观文学发展过程中,丑女形象作为个体,没有对男权社会造成威胁,她没有诱惑男性的美貌,仅此而已,她自己并没有争取和获得任何政治的或社会的权利,于是,她要么被作家用来表现对生活的一种恐惧和担心,要么被当成那些有魅力的诱惑者和那些红颜祸水的道德楷模。

’”[8]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暴露无疑,外貌丑陋的女性和拥有男性气质的女人都是令人厌恶的,他们不配拥有男性的追逐和爱慕,也不配充当妻子和母亲。

这种以人性背道而驰的论断,与社会公平和男女平等的观念分道扬镳。

爱米莉亚通过男性化的形象和性格,给了以男性为主导的观念和男女二元对立性别观当头一棒和嘲讽。

乍眼一看,她好像是为了抗争父权社会存在,但是她的外貌,身材,打扮和性格与南方淑女形象差之甚远,根本不符合男性心中温婉可爱的女性形象。

显然,她的存在也是抗衡男性制定的女性标准和南方淑女形象。

爱密利亚的性别和她的性格特征在南方这个父权制的社会环境中显然是针锋相对的,她拒绝成为依附于传统的婚姻制度里的男性。

父权社会的婚姻制度强迫爱密利亚变成依附于男人的女性,也就是所谓的“他者”,在东西方传统的婚姻制度里,女性从来都被看作是男性的依附品。

西方传统的文化中要求女性需要基督教的教徒服从基督那般服从于她们的丈夫。

爱密利亚与马文结婚后,小镇上的居民们都“指望这场婚姻可以让爱密利亚脾气和顺一些,最终成为一个靠得住的妇人”[5]。

由此可见,就是这些父权社会的婚姻制度规定一直扼杀了女性成为主体存在的愿望。

女性要想摆脱依附男性的生存状态,就必须主动反抗支配她们的男权社会。

充满了抗争精神的爱密利亚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她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接受传统婚姻制度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

麦卡勒斯用了不多的笔墨去描述了她和马文十天的婚姻,马文是一个十足的坏蛋,爱上爱密利亚后他开始改变自己,两年的坚持如愿娶到了爱密利亚,但他们的婚姻是马文一厢情愿的,她对马文毫无爱慕之心,他们“古怪的婚姻”终究以马文被赶出家门而结束。

爱密利亚从来都不接受也不适应自己被认为是社会中的“他者”身份,虽然处在男女等级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中,她也没有放过“反抗”的机会,从她与马文的相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她的反抗精神,爱密利亚用她的“男性气质”来抗争父权社会文化中对女性形象和气质的规范,她对社会对女性的规范没有一丝敬意,对传统的婚姻制度她也是不屑一顾。

爱密利亚没有将自己禁足于房内,成为一个天使,而是勇敢投身于强大的男权社会去抵抗、去奋斗,为自己在男权社会里争取一席之地生存。

她的形象和举止完全颠覆了男人心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她事业的成功、经济的独立给南方腐朽的男权文化严重一击。

(二)爱密利亚抗争的原因

导致爱密利亚的抗争的原因有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当然也有个人的。

首先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都已经发展得比较好了,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发展速度较快。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开启了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法案,使得英美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她们极度可望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所以她们效仿男人,穿男性的衣服,抽烟,喝酒,进入男性的活动区域,希望做到和男人一样。

爱密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模仿男性的女人。

其次是男权社会的压迫本质。

当李蒙表哥在爱密利亚家待了几天都没有露面时,小镇上便开始了流言飞语。

镇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