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3311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docx

03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评析

1.某芳香烃A,分子式C9H12。

在光照下用Br2溴化A得到两种一溴衍生物(B1和B2),产率约为1︰1。

在铁催化下用Br2溴化A也得到两种一溴衍生物(C1和C2);C1和C2在铁催化下继续溴化则总共得到4种二溴衍生物(D1、D2、D3、D4)。

(13分)

(1)写出A的结构简式。

(5分)

(2)写出B1、B2、C1、C2、D1、D2、D3、D4的结构简式。

(8分)

【评析】

A是“芳香烃”,至少要有一个苯环。

按分子式C9H12,已不可能有比苯环更高级的芳香环,例如萘的分子式是C10H8,已超过9个碳。

因而,C9H12是有烃基侧链的苯的衍生物是无疑的了。

问题是:

侧链有几个?

侧链的组成?

粗想起来,以下所有结构似乎都是可能的:

但分析试题提供的信息之一——光照下得到2种一溴衍生物,不必细想,就可以立即排除掉上列的2和7,因为2、7无疑只能得到一种一溴衍生物。

3也可排除,因为当溴取代三个甲基中的一个氢就可得到3种一溴衍生物,超过2种。

如果选手以为7的一溴衍生物不止一种,就说明没有一溴代只发生在侧链的-碳上的基本知识。

这个基本知识比中学有机化学深,被命题人假设为完全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达到的最低限度的高一级的有机化学知识。

究竟有多少参赛学生可以达到这个最低限度的高一级的有机化学知识?

这需要作统计。

如果统计的结果,超过85%的学生达不到这个高一级的有机化学知识,说明命题人过高地估计参赛选手的知识水平了,学生解答该题其余部分也就困难了。

1式也可以得到2种一溴代衍生物,但1-溴代甲基-2,3-二甲基苯的产率跟2-溴代甲基-1,3-二甲基苯的产率不会相等,不符合2种一溴衍生物的产率相等的信息。

于是只剩下4、5、6三种可能性。

然后再分析另一个信息——芳香环上的氢被溴取代得到2种一溴衍生物。

这又需要选手有芳香环上的氢被取代的定位知识——烃基是一种邻对位定向基团。

选手有这个超过中学化学知识的高一级的化学知识吗?

命题人又一次面临对选手的化学知识的估计的考验。

命题人认为这个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自然延伸,应该不成问题。

例如,甲苯的硝化,中学化学教科书上是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是不是问过:

为什么不得到间位的硝基甲苯?

当然,似乎应当有更进一步的知识:

邻位和对位取代的几率是否相等?

不过,此题事实上没有这个知识也还过得去,因为4、5两种烷基苯的一溴代衍生物不止2种,于是,就可以认定只有6是A了。

而且,用一溴衍生物再溴化得到二溴衍生物的信息来验证,只有A形成的B1和B2继续溴化可总共得到4种二溴衍生物: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参加化学竞赛是必须有课外活动对课堂知识作适当补充为基础的,只靠按中学化学大纲进行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在竞赛中取得优胜的。

然而,在课外活动里补充的化学知识只限于中学化学的自然生长点,不需要大量补充大学化学来达到大学化学本科低年级的知识水平。

我们既不应该要求竞赛的知识储备跟中学化学完全相同,也不应该过度地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大学化学知识。

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如何把握这个“度”,需要参加竞赛辅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现在有2种完全相反的倾向,一种是要求化学竞赛完全在中学化学大纲的知识水平上开展,另一种是要求竞赛在尽量高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开展。

我们的想法是,尽量努力往中学化学水平上靠,但是决不可能只按中学化学水平进行竞赛,原因是我国的中学化学知识水平(指作为升学预备教育的化学课程的知识水平)比起国际中学化学教育达到的水平实在过低,从“面向世界”的角度着眼,只在中学化学知识基础上展开化学竞赛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

我们的努力是发展在我们心目中的“国际中学化学的知识水平”上的高智力型的化学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2.100.0g无水氢氧化钾溶于100.0g水。

在T温度下电解该溶液,电流强度I=6.00安培,电解时间10.00小时。

电解结束温度重新调至T,分离析出的KOH·2H2O固体后,测得剩余溶液的总质量为164.8g。

已知不同温度下每100g溶液中无水氢氧化钾的质量为:

温度/oC

0

10

20

30

KOH/g

49.2

50.8

52.8

55.8

求温度T,给出计算过程,最后计算结果只要求两位有效数字。

(15分)

注:

法拉第常数F=9.65X104C/mol,相对原子质量:

K39.1O16.0H1.01

【评析】

(1)过去我们总觉得我国中学生比国际中学生平均计算能力高,另一方面,我们又主张不要在中学化学里过多搞计算,以失去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中学化学课程自身的功能,如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上的思考,带有创造性发展魅力的化学符号体系,从观察到实验而后进行逻辑推理与丰富想象结合的思考,等等,因而多年赛题没有计算题。

然而考察近年我国国际竞赛选手的计算能力,发现竟有明显下降趋势,他们常因“低级错误”而丢分——如代错了数,不会列算式,不懂得计算前先找出最佳路线,不懂得有效数字的意义,写数字时发生笔误,甚至不会用计算器,等等——因而决定在今年初赛里适当地增加一些化学计算。

(2)本题涉及的计算的第一部分属于中学化学水平中难度最大的计算之一——带结晶水的溶解度计算,而这个溶解度计算又是与中学物理学中的电量计算结合的,更增加了试题的综合程度。

可能有些选手一开始会感到无从下手。

解题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电解过程哪种物质被分解了?

选手应当得出水被电解的结论。

这被认为是中学化学的知识。

那么,有多少水被分解了呢?

这需要会计算总共消耗了多少电量。

这属于中学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法拉第常数在中学化学里不要求):

10.00小时6.00安培总共提供电量Q=It=216×103C相当于2.24mol电子每电解1mol水需电子2个,故有1.12mol水,即20.1g水被电解。

(3)从剩余溶液的总质量(200g-164.8g)知,有35.2g物质离开溶液,其中有20.1g水被电解,由此可得出结晶的KOH·2H2O的质量为15.1g结晶的KOH的质量为(15.1g/92.10g/mol)·M(KOH)=9.2g结晶水的质量为(15.1g/92.10g/mol)×2M(H2O)=5.9g剩余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浓度为m(KOH)/[m(H2O)+m(KOH)]=55.1%(多保留1位有效数字)。

(4)试题的最终要求是计算电解槽的温度。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每100g溶液里有55.1gKOH,利用试题给出的数据(表),得知T应在20~30oC之间。

这是不是就是答案呢?

应该说,能够得到这个温度范围就可以给分。

但本题问的是温度而不是温度范围,因此只有求出温度才完全符合要求。

求算的方法是:

设此期间溶解度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则

T=[273+20+(55.1-52.8)/(55.8-52.8)×10]K=301K(答:

28oC)

估计许多选手不会达到这个要求。

因为这种计算的基础是设在10℃的范围内溶解度与温度上呈线性关系。

这种设想是与本题最后答案要求的有效数字位数有关的。

这就要求学生懂得有效数字的物理意义。

如果学生对本题最后一句话“最后计算结果只要求两位有效数字”根本不领会,就不可能作这种设想。

这是命题人力求在竞赛中体现的命题思想——体现科学方法。

既然溶解度数据有三位有效数字而计算结果又只需要2位有效数字,就允许采用一种不造成超过有效数字精度范围的近似计算方法。

这是很基本的科学原则。

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种素质训练。

素质不是空话,是要具体落实的。

有的人认为这种要求太高。

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科学课程目标的两种不同观念。

不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乃至科学态度、意识和品质的课程只能是就事论事的知识积累性教学,不是素质教育。

3.迄今已合成的最重元素是112号,它是用

高能原子轰击

的靶子,使锌核与铅核熔合而得。

科学家通过该放射性元素的一系列衰变的产物确定了它的存在,总共只检出一个原子。

该原子每次衰变都放出一个高能粒子,最后得到比较稳定的第100号元素镄的含153个中子的同位素。

(7分)

(1)112号是第几周期第几族元素?

(2)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

(3)你认为它的最高氧化态至少可以达到多少?

(4)写出合成112元素的反应式(注反应式中的核素要用诸如

H、

等带上下标的符号来表示,112号元素符号未定,可用M表示)。

【评析】

(1)这个试题的头三个问题相信所有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选手都能够答得上来,近乎送分,显然是命题人让参赛人轻松一下,尽管要作最简单的算术,并在脑中浮现出一张周期表。

(2)这道试题的难点在第4问。

学生必须首先懂得α粒子是质量数为4的氦核。

这属于中学物理知识。

这体现了命题人的又一命题思想——中学物理学基本知识始终是化学竞赛必需的基础。

思维流畅而敏捷的学生一眼就可发现,衰变的最终产物的质量数是奇数,而两个原子核融合后的质量数是偶数,核电荷又呈加和关系,因此,必定在融合时放出一个中子。

这样,作简单的减法,就可以得出112号元素的质量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从112到100释放12个质子,故共计发生6次衰变,放出6个α粒子,即放出12个中子,而题面信息说镄有153个中子,故M的中子数应为153+12=165,质量数为165+112=277:

4.100.00mLSO32-和S2O32-的溶液与80.00mL浓度为0.0500mol/L的K2CrO4的碱性溶液恰好反应,反应只有一种含硫产物和一种含铬产物,反应产物混合物经盐酸酸化后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为0.9336g。

相对原子质量:

S32.06Cr51.996O15.999Ba137.34

(1)写出原始溶液与铬酸钾溶液反应得到的含硫产物和含铬产物的化学式。

(2)计算原始溶液中SO32-和S2O32-的浓度。

(10分)

【评析】

(1)这是一道有化学计算的元素化学与定量分析化学结合的试题。

试题提问(得分点)很少,但内涵不少,这或许是命题人的有意设计——以纲带目,突出重点。

为降低主反应的知识难度,题面指出反应物中只有一种含硫产物和一种含铬产物。

解题的第一个关键是搞清楚它们是什么。

产物之一是SO42-应不成问题,如果有的解题人不知道SO32-在碱性溶液里会不会被CrO42-离子氧化,这不要紧,后半题在盐酸溶液里生成钡盐沉淀,就会否定产物是亚硫酸根的思考(中学化学知识告诉我们亚硫酸钡溶于盐酸)。

另一个反应产物选手很可能写错。

因为选手可能不顾碱性溶液的信息而写成Cr3+离子。

根据答案,这是一定不能得分的。

这被认为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适当延伸,因为中学化学里讨论了铝却没有推广到铬。

至于Cr(III)在碱性的具体形态,试题要求比较低,写哪一个都可以:

Cr(OH)4-或KCr(OH)4或Cr(OH)63-或K3Cr(OH)6或Cr(OH)3,而且写什么都不会影响第二问的应答结果,这是试题设计上的精巧之处。

(2)此题的计算属高考常见的二元一次联立方程。

第一个方程不难得出:

产物里的硫的来源有两个,设物质的量:

n(SO32-)=x和n(S2O32-)=y,硫酸钡里的硫的摩尔数是这两种反应物里硫的摩尔数的加和,所以等于x+2yx+2y=0.9336g/233.3g/mol

为得出另一个数学方程,一般解法是先写出配平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也可以直接比较硫和铬反应前后的氧化态。

后一思路更简洁,更值得推荐。

由于有两种可能的解法,因而试题没有对写配平方程式判分。

按写方程式的思路(这是费时的,但作为试题评析,是更直观的;为降低配平反应方程式的困难,我们选Cr(OH)3为铬的产物,写铬的其他产物也一样得出系数关系):

3SO32-+2CrO42-+5H2O=3SO42-+2Cr(OH)3+4OH-

3摩尔SO32-与2摩尔CrO42-相当,若不发生第二个反应,3︰2=x︰铬的摩尔数

铬的摩尔数=2x/3

3S2O32-+8CrO42-+17H2O=6SO42-+8Cr(OH)3+10OH-

3摩尔S2O32-与8摩尔CrO42-相当若不发生第一个反应,同理得8y/3=铬的摩尔数两个反应都发生,故有:

2/3x+8/3y=80.00mL×0.0500mol/L

将2个数学方程联立,即可得解:

x=2.0×10-3mol;y=1.0×10-3mol(4分)

(3)原始溶液的浓度:

c(SO32-)=2.0×10-2mol/L;c(S2O32-)=1.0×10-2mol/L(4分)。

这像是送分,但经验告诉我们,粗心大意的应试人经常会忘记这一步,因而要重罚,以示警钟。

这4分既好拿又不好拿,不能跟上面的劳动量比,它们没有可比性,因为后者是心理测试分,前者是运算技能分。

(4)本题的数据是理想的,若用实测数据,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国际竞赛就常取后者,本试题的命题人可能是有意降低试题难度而采用了理想数据,是否恰当,值得讨论,若用了实测数据我国学生会不会利用,又值得试验。

5.钨酸钠Na2WO4和金属钨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得到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深色的、有导电性的固体,化学式NaxWO3,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这种固体的立方晶胞的边长a=3.80×10-10m,用比重瓶法测得它的密度为d=7.36g/cm3。

已知相对原子质量:

W183.85,Na22.99,O16.00,阿伏加德罗常数L=6.022×1023mol-1。

求这种固体的组成中的x值(2位有效数字),给出计算过程。

(12分)

【评析】

(1)阿伏加德罗数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几乎出现在历届高考题中。

阿伏加德罗数是如何测得的呢?

测定已知确切化学组成和晶系的纯净晶体的密度是获得阿伏加德罗数的实验方法之一。

关系式是:

dVL=ZM,其中d是密度,V是一个晶胞的体积,L是阿伏加德罗数(因奥地利人劳施密特Loschmidt第一个测定了阿伏加德罗数,国际上习惯用劳施密特的第一个字母L作为阿伏加德罗数的符号),如果一个晶胞里的原子数相当于化学式表达的原子数(Z=1),该乘积就等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M了。

如果Z不等于1,乘积dVL当然等于ZM。

在这一实验方法中,d,V,M都是测定值,都会影响阿伏加德罗数的准确性。

本题是这个重要实验方法的逆运算,而且也是一种获得化学组成的常规实验方法。

(2)试题告诉我们NaxWO3(即钨青铜;试题可能有意不给出名称)属于立方晶系,晶胞边长a=3.80×10-10m,这等于就告诉我们晶胞体积Vcell=a3=5.49×10-29m3。

试题也给了密度d和阿伏加德罗数L,因而可以得到:

dVL=7.36×103kg/m3×5.49×10-29m3×6.022×1023mol-1=243g/mol

然而试题并没有告诉我们Z=?

,也没有告诉我们NaxWO3中的x=?

这就要进行假设。

这是解题的关键。

命题人认为这体现一种科学方法。

试题明确要求计算过程,也就是考察学生能否领悟而且表述出这个科学方法(而且对这一点给了全题1半的分值)。

首先,试题告诉我们钨青铜是钨酸钠用钨还原的产物,这就告诉我们x一定大于零,小于2。

若先假设为1,又假设Z=1,则得:

ZM'=M(W)+3M(O)+M(Na)=254.84g/mol

ZM'与dVL对比,说明Z=1的假设是正确的,因x的取值不会造成成倍的差别。

于是就可以用dVL=M(NaxWO3)的关系式求出x,得到x=(243-183.9-48.0)/22.99=0.48(若作连续运算也可能得到0.49,试题要求2位有效数字,得到0.48或者0.49都是正确答案)。

6.化合物C是生命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人工合成方法是:

(1)在催化剂存在下甲醇与氨气反应得到A。

(2)在催化剂存在下乙烯跟氧气反应得到B。

(3)在水存在下A和B反应得到C。

C的脱水产物的结构如下:

写出C的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C要用结构式表示。

(10分)

【评析】

(1)这个试题涉及的物质C是胆碱(choline)。

胆碱是一种重要的代谢物质,也是生物膜物质——磷脂的分子结构中的重要组元。

试题有意作了模糊处理,没有给出C的名称,而且对它的合成方法也作了模糊处理——(i)在Al2O3催化作用下令氨气与甲醇反应得到一甲基胺、二甲基胺和三甲基胺三种产物,其中三甲基胺是合成胆碱的中间物(A)。

(ii)在银催化下乙烯跟氧气反应得到环氧乙烷(B)。

试题有意地只给出合成A和B的反应,既没有写反应条件,也没有说A和B是什么。

这是为解题设置障碍,也是为避免有的选手曾经学到过这些知识而被再认,以体现以考核能力为主不以考核知识为主的竞赛原则。

试题接着指出,在水存在下A和B反应得到胆碱C,却没有给出胆碱的结构。

到了最后,试题给出胆碱的脱水产物——神经碱(neurin)——的结构:

(2)这就要求学生根据神经碱的结构进行倒推——(i)神经碱加水得到什么?

水分子当然是加到双键的两端。

如果按照C=C双键的加成规则,-OH应该加到中间的碳原子上,但这里进行的是逆向推理,并不是真的进行神经碱与水的加成反应,因此,学生应该假设羟基有两种可能的位置——在端位碳上或中间的碳上;(ii)然后进行思考,所得到的假设的C分子的结构里从哪里切开可以得到A、B和水三种物质?

这是考里逆合成原理的简单例子。

显然羟基在端位的结构才是正确的;(iii)再联系A和B的合成反应,确证A和B的结构,思考图式如下:

应该指出的是,如果参赛者将羟基挂在中间的碳原子上,也应当是正确答案,只是相对应的是乙烯氧化应得到乙醛。

乙醛的羰基加成便会得到这后一种结构。

因为参赛选手并不知道胆碱的结构式。

可惜,此题的答案忽略了这一点,这是命题人的失误。

我们为这些选手没有得分感到惋惜。

命题人的这一失误源于删去了乙烯氧化的催化剂,这原本是想减少背诵化学反应。

答案相反却为知道胆碱结构式的选手占了便宜。

(3)可见这道试题的科学方法才是考察点,命题人设想合成A和B的反应是学生生疏的,尽管是有机工业生产实际,却不是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这充分体现了命题人的思想——不考察学生是否有合成A、B和C的反应的知识,竞赛的基础不是背诵已经学过的反应,而是考核学生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用有限的知识理解信息的能力。

7.三种等摩尔气态脂肪烷烃在室温(25℃)和常压下的体积为2升,完全燃烧需氧气11升;若将该气态脂肪烃混合物冷至5℃,体积减少到原体积的0.933倍。

试写出这三种脂肪烃的结构式,给出推理过程。

注:

已知该混合物没有环烃,又已知含5个或更多碳原子的烷烃在5℃时为液态。

(12分)

【评析】

(1)解题的第一步是写出用直链烷烃通式来表示的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nH2n+2+(1.5n+0.5)O2=nCO2+(n+1)H2O

写出通式的依据自然是试题告诉我们——这三种气态烷烃中没有环烷。

(2)再根据三种烷烃是等摩尔的信息,就可以列出一组三个一元一次方程:

n1

n2

n3

1

2

7

1

3

6

1

4

5

2

3

5

2

4

4

3

3

4

2/3L(1.5n1+0.5)=(n1+1/3)L

2/3L(1.5n2+0.5)=(n2+1/3)L

2/3L(1.5n3+0.5)=(n3+1/3)L

因而:

n1+n2+n3+1=11;n1+n2+n3=10(n平均值0.33)

(3)第三步是用尝试法:

如右表所示,只有2,4,4是可能的答案(据试题提供的注释性信息,表中前4个组合均有高于4碳的烷而不可能,又因丙烷没有异构体,3,3,4组合不可能)。

用其他方法(如n平均值等)得分相同(但试题答案要求必须写推理过程)。

故:

三种烷是CH3CH3、CH3CH2CH2CH3、CH3CH(CH3)CH3

(4)此题中的数据0.933用于验证三种烷在5℃下都是气体,因V278/V298=278/298=0.933(注:

试题的答案要求必须有这种验算或者类似的推理,否则此要点不得分)

(5)因而这个试题的主要考核点是学生的推理能力,包括利用通式和数学方法的能力。

8.锇的名称源自拉丁文,原义“气味”,这是由于锇的粉末会被空气氧化为有恶臭的OsO4(代号A,熔点40℃,沸点130℃)。

A溶于强碱转化为深红色的[OsO4(OH)2]2–离子(代号B),向含B的水溶液通入氨,生成C,溶液的颜色转为淡黄色。

C十分稳定。

C是A的等电子体,其中锇的氧化态仍为+8。

红外图谱可以检出分子中某些化学键的振动吸收。

红外谱图显示C有一个四氧化锇所没有的吸收。

C的含钾化合物是黄色的晶体,与高锰酸钾类质同晶。

(8分)

(1)给出C的化学式。

(2)给出A、B、C最可能的立体结构。

【评析】

(1)这是一道谜语式试题。

解谜的关键是充分理解和综合利用信息。

思考线索可以用如下图解表述:

(2)这类谜语式试题,从哪一条线索开始思索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是一开始思索就要形成自己的逻辑顺序,而且不宜朝三暮四随意改动,以免陷入一团乱麻,当然,在思索过程中应当注意左右逢源。

因而,谜语式试题最能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逻辑性、广阔性、应变性、灵活性、流畅性、精确性和深刻性,等等。

下面是其中一条思索路线:

C是OsO4(OH)2与NH3反应的产物告诉我们C中应该有N;C是OsO4的等电子体而C中Os的氧化态仍等于+8告诉我们,若用N代替O,每进行一次代替将使C增加一个负电荷(因N是第5族的有5个价电子而O是第6族的有6个价电子;等电子概念在竞赛大纲上有要求);KC是KMnO4的类质同晶可确认C是-1价离子——因此,可确定C中只有一个N,它的化学式应该是OsO3N-;这个结构与C中有一个OsO4没有的化学键是吻合的。

(3)谜语式信息题的谜底经常出乎意料,而用已有模式来套常常反而得不出谜底,这道试题也不例外。

这就考察了解题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江泽民同志如何发展另外,解这类试题最不能忘记的一点是所有的信息都应当吻合。

这考察解题人的思维严密性和全面性。

解题人很可能一开始以为C可能含NH3(作为Os的配体,这是一种已知的模式),但是,C的含钾化合物与高锰酸钾类质同晶,C只检出一个OsO4所没有的化学键等都告诉我们,设想C中含NH3是错误的,应该被否定。

既然是假定,就既有正确的可能,又有错误的可能,及时并勇于修正错误是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质。

9.1932年捷克人Landa等人从南摩拉维亚油田的石油分馏物中发现一种烷(代号A),次年借X-射线技术证实了其结构,竟是由一个叫Lukes的人早就预言过的。

后来A被大量合成,并发现它的胺类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抗震颤的药物活性,开发为常用药。

下图给出三种已经合成的由2,3,4个A为基本结构单元“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搭”成的较复杂笼状烷。

(13分)

(1)请根据这些图形画出A的结构,并给出A的分子式。

(2)图中B、C、D三种分子是否与A属于一个同系列中的4个同系物?

为什么?

(3)如果在D上继续增加一“块”A“模块”,得到E,给出E的分子式。

E有无异构体?

若有,给出异构体的数目,并用100字左右说明你得出结论的理由,也可以通过作图来说明。

【评析】

(1)这是一道看图识字式的考察选手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的试题。

试题说B、C、D是用A搭积木式搭成的笼状烷,就应该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A为母体共用椅式六元环形成的,因此就能推出A的结构式,并由此得到A的分子式。

(3分)C10H16(2分)

(2)A、B、C、D在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征,在组成上总是相差一个(-C4H4)级差,可以用一个通式来表示:

C4n+6H4n+12,n=1,2,3,4……,符合同系列的定义,因此它们是一个同系列(3分)。

在这里,存在如何理解同系列概念的问题。

中学化学教科书上是在讲甲烷、乙烷、丙烷……时给出同系列的定义的。

有的人以为同系列的级差必须像直链烷烃那样是CH2。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

最简单的例子是苯、萘、蒽,它们也可以写出一个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