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365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文档格式.docx

问题:

我公司现在做所得税汇算的招待费扣除这块内容,收入是8998503.28元,会计招待费为58321元,根据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收入*60%算出来得44992.52元具实扣除的,再用44992.52*40%得17997调增一下。

那么我用58321-44992.52=13328.48元,再用17997+13328.48=31325.48元作为招待费的调增数,请问这样的算法对吗?

解答:

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先按照实际招待费金额*60%,再按照收入*5‰,两者比较,以比较小的数据为税前扣除数,以实际的招待费金额减去可以扣除的金额为招待费的调增数。

 

3、餐费不可视同于业务招待费

很多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很高,按照过去的旧规定,一般不会出现业务招待费超支,需要纳税调整的情形。

但是根据新规定,企业发生业务招待费支出需要做纳税调整。

  在实际理解“业务招待费”的时候,企业普遍的误解是:

把餐费和业务招待费画上等号,导致企业多缴所得税。

  其实餐费与业务招待费不是一回事!

  ⑴业务招待费除了用于接待的餐费,还包括向客户赠送的礼品、安排客户进行各项旅游活动等。

  ⑵餐费的用途有很多,不一定都是用于业务招待:

  ①企业到年底常常会安排一次全体员工大聚餐,这是一种福利活动,发生的餐费应当列入福利费用;

  ②企业员工到外面出差,出差途中发生的餐费,例如在机场的餐厅吃昂贵的快餐,这些餐费都应该列入差旅费;

  ③企业的经理人到某个安静的山庄召开会议,中午安排工作餐,这些属于会议费用的一部分;

  ④公司董事会召开董事会,安排董事就餐,这些属于董事会费的一部分。

  因此,企业发生的餐费应该根据具体用途归属到不同的费用项目,而不能将餐费都作为业务招待费处理,给企业增加税负。

  为了准确划分餐费的费用项目,建议企业完善费用报销制度。

在报销餐费时,应填写餐费报销单,列明用餐目的、参加人员等相关项目,并根据提供的相关的证据,如会议通知、会议记录等,这样既可以加强内部财务监督管理,又有利于税务处理,避免不必要的纳税。

********************************************************

4、筹建期的业务招待费能否计入开办费

问:

企业在筹建时期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能否计入开办费?

待企业开始经营之时,按税法规定的比例扣除或作为开办费直接摊销?

谢谢!

  答: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6602管理费用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三、管理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1、开办费与业务招待费为“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的两个不同的费用明细,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不属于开办费范畴,发生时记入“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2、业务招待费的企业所得税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2007年第512号)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当年没有销售(营业)收入的,全额进行纳税调增。

****************************************************

5、业务招待费在新税法下的具体运用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业务洽谈、产品推销、对外联络、公关交往、会议接待、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费用,例如招待饭费、招待用烟茶、交通费等。

  一、业务招待费的列支范围

(1)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

(2)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赠送纪念品的开支。

(3)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旅游景点参观费和交通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

(4)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

  二、业务招待费的会计处理

  会计制度对业务招待费正确的会计处理应当计人“管理费用”的二级科目“业务招待费”,但这只是一般性的规定。

根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对如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按会计制度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开办费应当在开始生产经营,取得营业收入时停止归集,并应当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人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三、业务招待费税务处理的扣除基数

  在纳税申报时对于业务招待费的扣除,首先需要确定扣除的计算基数,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规定,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项扣除的计算基数为申报表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

根据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

(1),即销售(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明细表,销售(营业)收入包括:

1.主营业务收入。

(1)销售商品。

(2)提供劳务。

(3)让渡资产使用权。

(4)建造合同。

主营业务收入是扣除其他折扣以及销售退回后的净额,纳税人经营业务中发生的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其他折扣及销售退回一律以净额反映在主营业务收人中。

在不考虑视同销售收入的情况下,销售(营业)收入就是会计规定所确认的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

(1)材料销售收入。

(2)代购代销手续费收入。

(3)包装物出租收入。

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外收入以及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资产评估增值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的其他收入。

  3.视同销售收入。

视同销售收入是指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而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

主要包括:

(1)自产、委托加工产品,指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的材料和自产、委托加工产品的价值金额。

(2)处置非货币性资产收入,指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等方面,按照税收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的金额。

  因此,企业计算年度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应以上述规定的销售(营业)收入即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之和为基数计算确定。

对经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根据规定销售(营业)收入是纳税人的申报数,而不是税务机关检查后的确定数,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应在纳税调整增加额中填列,不能作为计算招待费的基数。

  四、业务招待费税务处理的扣除比例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进一步明确,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也就是说,税法采用的是“两头卡”的方式。

一方面,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只允许列支60%,是为了区分业务招待费中的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通过设计一个统一的比例,将业务招待费中的个人消费部分去掉;

另一方面,最高扣除额限制为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这是用来防止有些企业为不调增40%的业务招待费,采用多找餐费发票甚至假发票冲账,造成业务招待费虚高的情况。

  那么,企业如何既能充分使用业务招待费的限额,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调整事项呢?

我们不妨设个方程式,设某企业当期销售(营业)收入为x,当期列支业务招待费为Y,按照规定,当期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金额为60%Y,同时要满足≤5‰X,由此可以推算出,在60%Y=5‰X这个点上可以同时满足企业的要求。

对上式变形后得出8.3‰×

X=Y,即如果当期列支的业务招待费等于销售(营业)收入的8.3‰这个临界点时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好上述政策。

有了这个数据,企业在预算业务招待时可以先估算当期的销售(营业)收入,然后按8.3‰的比例大致测算出合适的业务招待费预算值。

  五、业务招待费会计与税法处理的差异

  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主要有:

(1)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按会计规定可据实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中,税法规定要按一定比例扣除,形成的永久性差异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整。

(2)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计入开办费。

会计制度规定,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税法规定从开始生产、经营(包括试生产、试营业)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形成时间性差异在企业所得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整。

(3)业务招待费的计税基数会计与税法不同,会计上允许扣除的基数是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补贴收入、视同销售收入、营业外收入。

对纳税人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或从股份企业分回的股息等,不作为招待费税前扣除的基数。

6、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规定及应用

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规定及应用

  关于业务招待费的范围

在业务招待费的范围上,不论是财务会计制度还是新旧税法都未给予准确的界定。

在税务执法实践中,通常将业务招待费的支付范围界定为餐饮、香烟、水、食品、正常的娱乐活动等产生的费用支出。

税法规定,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挤入会议费。

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在业务招待费用核算中要按规定的科目进行归集,如果不按规定而将属于业务招待费性质的支出隐藏在其他科目,不允许税前扣除。

关于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比例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旧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业务招待费所得税前列支有不同的规定。

内资企业业务招待费实行按销售净额的大小确定一定的比例限额扣除。

国税发[2000]84号文件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

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

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全年销售(营业)收入的3‰。

而对外资企业,则分成两大类,按销货净额(工业制造业、种植养殖业、商业等)、业务收入总额(建筑安装、运输、金融、保险、服务等行业)的大小确定一定的比例限额扣除。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企业发生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交际应酬费,应当有确实的记录或者单据,分别在下列限度内准予作为费用列支:

全年销货净额在1500万元以下的,不得超过销货净额的5‰;

全年销货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销货净额的3‰。

全年业务收入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不得超过业务收入总额的10‰;

全年业务收入总额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业务收入总额的5‰。

关于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基数

考虑到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之间难以区分,为加强管理,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也就是说,企业至少要自己承担4成的业务招待费。

这是新税法作出的一项重要变化。

旧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按销售(营业)收入净额以1500万元为界限,确定不同的扣除比例;

外资企业则分别以销售收入净额1500万元、业务收入总额500万元为界限确定不同比例的列支标准。

对于收入的确定,《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明确,生产、经营收入,是指纳税人从事主营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商品(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服务收入、营运收入、工程价款结算收入、工业性作业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进一步明确,自2006年7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试行)》规定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扣除的计算基数均为申报表主表销售(营业)收入。

销售(营业)收入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根据税收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视同销售收入三部分组成。

主营业务收入是扣除其他折扣以及销售退回后的净额,纳税人经营业务中发生的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其他折扣及销售退回,一律以净额反映在主营业务收入。

文件同时规定,其他收入包括按照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外收入,以及在资本公积金中反映的债务重组收益、接受捐赠资产、资产评估增值及根据税收规定应在当期确认的其他收入。

对经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根据规定,销售(营业)收入是纳税人的申报数,而不是税务机关检查后的确定数,税务机关查增的收入应在纳税调整增加额中填列,不能作为计算招待费的基数。

举例:

某企业(内资)2006年度取得主营业务收入21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300万元,本年度在管理费中共列支业务招待费30万元。

根据旧税法规定,可在所得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1500×

5‰+(2400-1500)×

3‰=10.2(万元),超过列支标准19.8万元(30-10.2)的部分,不得扣除,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新税法规定,可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30×

60%=18(万元),但最高扣除限额=2400×

5‰=12(万元),故只能扣除业务招待费12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8万元(30-12)。

新税法比旧税法多扣除1.8万元(12-10.2)。

如果是外资企业,且为工业企业,可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同上例。

如果是服务企业,根据旧税法规定,可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500×

10‰+(2400-500)×

5‰=14.5(万元),超过列支标准15.5万元(30-14.5)的部分,不得扣除,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新税法比旧税法少扣除2.5万元(14.5-12)。

7、如何理解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的规定

新企业所得税税法规定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0.5%”是指发生额的60%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0.5%,还是指发生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0.5%?

  税法是指发生额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0.5%,但两个条件都要考虑。

  举例说明对业务招待费如何扣除的理解:

  1、假设销售收入为20000万元,如果当年的业务招待费为80万元,

  20000×

5‰=100,80×

60%=48,100>

48,则在税前扣除48万元。

  2、如果当年的业务招待费为200万元:

5‰=100,200×

60%=120,100<

120,则只能在税前扣除100万元。

8、企业财务如何巧妙控制业务招待费

1、财务与销售之见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销售人员需要开支,财务人员需要控制开支。

至于开支的合理性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销售人员招待客人同时需要给服务人员小费,请问当小费没有发票的时候是否给予报销。

从财务的角度讲没有发票是不能报销的,但是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因此,财务要从财务的角度帮助解决此问题。

  2、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销售人员的费用不仅仅是招待费用,还包括必要的交际应酬费用,没有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销售人员的销售工作是很艰难的。

  3、应当根据销售目标进行费用预算,将费用预算纳入企业的财务预算之中。

当企业高层决策者同意这个预算后,就按照这个预算的费用标准执行。

如何控制呢?

就是不能寅吃卯粮,督促销售人员做好费用开支平衡。

  4、特殊费用如何处理,如果超额完成销售任务所发生的超额费用,应与总经理协商积极予以报销。

9、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礼品如何做账

司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中支出的礼品,根据原《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是视同销售处理的,但根据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用于交际应酬的费用是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那么是根据新条例的规定进项税转出还是视同销售?

如果是进项税转出是否就不再视同销售?

如果视同销售适用什么税率?

是否可以像销售旧固定资产那样给一个优惠税率?

  第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

“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对此的解释为:

”条例第十条第

(一)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可见,新条例下,将企业的交际应酬消费支出界定为个人消费,因此要做进项税转出处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因此对企业赠送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礼品就视同销售处理,计征增值税。

  第三种观点认为: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即用于个人消费的货物若是企业自产或委托加工的,应当做视同销售处理,而企业外购的不应视同销售货物。

因此,公司业务招待费中列支的外购礼品,在购进时,应以含税价全额计入管理费用即可。

既不视同销售,礼品的进项购进时计入了成本中,也不存在进项税转出的问题。

即公司业务招待费中列支的外购礼品无须考虑增值税的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

根据上述规定企业赠送礼品应做进项税转出处理,同时还要做视同销售处理。

  赞同第四种观点理由。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

(一)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同时,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业务招待费中的礼品,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购进时,货物属于用于交际应酬的,按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送给客户或个人时,又符合视同销售情形。

这就是说购入的礼品,在赠送给客户或个人时,应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现行增值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