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网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758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萤火虫网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萤火虫网络.docx

《萤火虫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萤火虫网络.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萤火虫网络.docx

萤火虫网络

 

目录

 

(一)“三自”“三性”原则………………………………..

(2)

(二)摘要及引言…………………………………………….(3)

(三)研究路线、分工及计划……………………………….(4)

(四)问卷调查分析………………………………………...(5-7)

(五)资料收集,访问专家………………………………...(7-8)

(六)实地调查萤火虫情况…………………………………(9-11)

(七)实地调查后的分析和疑问……………………………(12)

(八)捕捉并饲养萤火虫……………………………………(13-14)

(九)温度对萤火虫的影响实验……………………….…....(15-16)

(一十)湿度对萤火虫的影响实验……………………………(16-17)

(一十一)光照对萤火虫的影响实验…………………………….(17-18)

(一十二)水土条件对萤火虫的影响实验………………………..(19-20)

(一十三)对实验情况的分析…………………………………….(20-21)

(一十四)社区复育萤火虫计划…………………………………(21-22)

(一十五)提出区域性城市复育萤火虫模式……………………(23)

(一十六)结论及建议……………………………………………(24)

 

“三自”原则

一、自主选题

本论文由本人李诺和我的同学张倩瑜、张乐凡共同选题。

选题来源于我们身边发现的萤火虫。

二、自主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自行计划、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结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问老师,和老师一起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三、自主撰写

我们三人根据科学论文的格式,自己撰写论文。

老师对我们撰写过程中出现的用词不当等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三性”原则

一、科学性:

本论文采用了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实验证明、假设模型等方法。

经历了“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方案——收集分析资料——实验证明——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创新性:

本文首次提出了区域性城市复育萤火虫的模式,经过了中山图书馆“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查询,证明了本文为首次提出城市复育萤火虫的研究性论文。

三、实用性:

本文根据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了湿度为50-70%、温度为20-30℃、晚上光照度少于30lux、清洁的水土的条件下生活最适合。

根据实验结果首次提出了区域性城市复育萤火虫的模式,为一些像广州一样的大城市复育萤火虫,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模式。

重觅都市“萤”光

——对广州地区萤火虫生存情况的研究

摘要:

萤火虫是一种环境指示生物,只能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

2008年4月发现我家附近的公园有萤火虫的踪影,广州真的出现萤火虫吗?

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实验、研究。

我们发现并捕获了黑翅萤、金边窗萤,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广州部分区域的环境改变。

在实验中,我们知道萤火虫需要在湿度为50-70%、温度为20-30℃、晚上光照度少于30lux、水土适宜的条件下才能生存。

根据调查实验的结果,我们首次提出了一种区域性城市复育萤火虫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萤火虫在城市里安家乐业,让更多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能重现萤火虫。

关键词:

萤火虫环境环境指示昆虫城市复育模式

引言

我家住在桂花岗的雕塑公园旁,每个周末,我都会和爸妈一起到公园里玩。

四月的一个晚上,我们在雕塑公园的草丛中竟然看到了点点的荧光。

爸爸妈妈惊喜地告诉我,这些荧光是萤火虫发出的!

爸妈说想不到几十年没见到的萤火虫,竟然在家旁边的公园里看到了!

我回到学校和同学交流了一下,一些同学还说他家的社区花园里就有萤火虫。

萤火虫真的回到我们身边了吗?

随着广州不断的发展,随着高楼大夏的突起,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原来生活在广州的生物也渐渐消失在我们身边。

今年的夏天,我们忽然发现在身边的公园里,社区的花园里竟然出现了久违的萤火虫。

是广州的城市空气质量变好啦?

是广州的环境变化啦?

萤火虫回到我们可爱的广州吗?

为此老师带领着我们展开了对身边的萤火虫的研究

研究的科学方法:

1、问卷调查

2、资料收集

3、实地调查,活体标本采集

4、实验室内实验

 

研究路线:

 

研究活动实施安排

时间

活动内容

参与者

2008年10-11月

在全校1千多户学生家庭派发问卷,调查广州社区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李诺、张倩瑜负责设计问卷,张乐凡负责统计问卷

2009年2月

通过网络、杂志、期刊访问专家等途径了解有关萤火虫的资料

李诺、张倩瑜、张乐凡均参与

2009年5-7月

实地调查,采集标本

李诺、张倩瑜、张乐凡均参与

2009年8-9月

从温度、湿度、光照、水土质量等方面对萤火虫的适应性进行实验

李诺、张倩瑜负责实验,张乐负责记录

2009年12月

提出区域性城市复育萤火虫模式

李诺、张倩瑜负责

1.研究过程和方法

1.1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广州社区内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1.2通过网络、杂志、期刊等途径收集有关萤火虫的资料。

1.3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择广州市内8个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并采集少量标本。

1.4访问专家,对广州的萤火虫行辨别分类

1.5从温度、湿度、光照、水土质量等方面对萤火虫的适应性进行实验

1.6提出区域性城市复育萤火虫模式

 

2.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2.1调查社区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情况

广州是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不断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原来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物们都渐渐离我们而去。

我们周边生活的地方环境怎样呢,是否还有一些小生物陪伴在我们的左右呢?

为了了解这些情况,我们准备向全校同学进行调查。

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64份。

调查结果如下:

参与问卷调查人员情况分析

参与调查的家庭:

864户调查时间:

2008年10--11月(表1)

城区

问卷数

住宅类型

高层楼宇(社区)

平房

城中村

越秀区

324

168

84

72

海珠区

241

180

59

2

白云区

126

96

30

0

天河区

127

87

2

38

荔湾区

46

15

0

31

调查结果分析表(表2)

问题

结果

分析

1、在你居住的社区中有花园或者绿化带吗?

在864户家庭里,有646户家庭的社区中是有花园的,占了总数的75%。

说明广州市民的绿化环境情况有所提高。

2、你觉得你所居住的小区的居住人口多少?

居住小区的人口多与少是居住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有71%的受访者觉得居住的小区的人口比较多。

3、你觉得你所居住的小区花园的自然环境如何?

 

在调查中,有49%的人觉得小区的花园自然环境是还可以,不是很好,有23%认为很好。

4、在你的小区中有以下的生态环境吗?

现在广州的一般小区中,主要营造的环境以人工花园为主,只有很少数的小区里会有草坪和池塘。

5、在你的家居附近,你经常看见什么小动物?

以猫、狗居多,大多数的受调查者都说在社区内经常看见饲养的猫和狗,还有池塘里的鱼。

其他动物出现的几率较少。

广州市民很喜欢饲养猫和狗,所以在小区中经常看到的动物就是猫和狗。

6、在你所居住的小区里,你曾经发现过以下的动物吗?

蝴蝶是最多看到的,其次是鸟类,一些小区里有草坪的会看到草蜢和甲虫,有小池塘有机会看到青蛙。

有四个小区发现有萤火虫。

7、你和你的家人曾经在广州见过萤火虫吗?

许多的调查问卷中都提到了,在几十年前广州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萤火虫,但在发展的近几年广州已经看不到,有82人提出最近1年中曾经见过。

通过864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我们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根据整理的结果,我们了解了广州地区部分小区的居住情况、自然环境情况:

▲有75%的小区里有花园,人口密度比较大,社区环境满意程度一般。

▲社区环境的营造比较单一,主要以人工的花园为主,草坪、池塘等环境的营造还是少数。

由于环境的单一性,导致了社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缺乏。

▲有小区内发现有萤火虫,准备对这些小区进行调查。

▲广州的萤火虫发展过程从有—无----又出现。

2.2通过网络、杂志、期刊等途径收集有关于萤火虫的资料。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广州的一些地方又重新出现了萤火虫。

这些萤火虫是那些种类?

它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生活环境里?

出现有萤火虫真的代表是环境变好吗?

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了各种途径进行了解:

通过查阅课本和询问老师

在小学的科学课本里,我们知道了动物和植物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了温度、空气质量、水分、食物、繁衍场所等条件的一个生存空间叫做栖息地。

那么萤火虫的生存也必须有他所需的栖息地。

老师还告诉我们这个萤火虫对于环境的要求是很高的。

通过网络、期刊了解萤火虫的相关资料

在网络上我们了解到,一些生物对于环境中出现的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我们把这些生物叫做环境指示生物。

萤火虫对生存环境很敏感,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所以萤火虫也是一种环境指示生物。

萤火虫是鞘翅萤火虫科,在腹部的末端有发光器。

萤火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多水的杂草丛、沟壑边及芦苇地带。

属完全变态昆虫,幼虫以软体动物如蜗牛、钉螺等的肉为食;成虫几乎不吃东西,吸食露水,少量种类捕捉小昆虫为生。

萤火虫有陆生、水生之分,但总体来说,萤火虫所生活的地方都需要有水,或潮湿的草丛,这样才利于萤火虫的繁殖。

萤火虫的种类:

陆栖萤火虫:

生活在遮蔽度高,相对湿度高的山边或林间小径,整个繁殖过程都不需要水,直接生活在陆地上。

幼虫以蝸牛、蛞蝓、蚯蚓为食。

水栖萤火虫:

喜欢生活在水生植物较多的水田、浅水河流一带。

产卵于水边的湿润泥土中。

幼虫以水中的螺贝类生物为食物。

通过网络,联系有关萤火虫专家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通过网络联系上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付新华博士。

我们通过网络上进行了对话:

付新华博士简介:

付新华是中国内地首个研究萤火虫的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院昆虫学副教授,今年31岁。

(表3)

学生

付博士

付博士,您好,我们是广州市旧部前小学的学生。

很高兴能通过网络和您沟通。

呵呵,你们好!

现在的互联网实在太方便了,在互联网上收到你们老师的来信时真的吓了我一跳。

原来是来自广州的小朋友,欢迎你们加入到关心萤火虫的行列中来。

教授,最近我们在广州发现了萤火虫。

非常的漂亮,特别是在网上的时候。

这些萤火虫是通过什么来发光的呢?

萤火虫的发光是在它的腹部的末端,哪里有一个发光器。

里面的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下的一连串的化学反应。

这种化学反应绝大部分以光能的形式展现,所以我们用手去摸发光的萤火虫时几乎感觉不到热。

我们的老师说,她都很多年没有见过萤火虫了,那么现在广州又出现了萤火虫,可以说是广州的环境变好了吗?

不能这样单纯地下定论。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环境的改变绝对和萤火虫的出现有关。

你们必须仔细的观察广州能发现萤火虫的地方,将其环境的各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我很高兴听到广州也有萤火虫的出现,毕竟现在能看到萤火虫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付教授,在之前的查阅资料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萤火虫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对于环境的一些改变很敏感。

那么到底哪些环境因素对萤火虫的影响最厉害,假如我们想在广州见到更多的萤火虫,可以怎样做?

对,萤火虫是一种环境指示的昆虫,也就是说它们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

其中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最大。

你们可以先做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还要观察一下发现萤火虫的地方的水土环境,因为水土环境的优良才能孕育出萤火虫。

想广州更多萤火虫,这个就不是单纯你们能解决的问题啦,首先要搞好环境,才会有萤火虫生存的空间。

这个是政府和社会的问题,要大家都重视,关注。

你们可以通过这次的活动,让你们身边的人都关注到这些小小的生物,其实也是让大家关注环境。

谢谢付教授,谢谢您给了我们这些宝贵的意见。

我们也很希望萤火虫真的在广州安家乐业!

有机会欢迎您来我们学校参观!

再见!

好的,有机会我一定来!

你们还有什么需要可以再联系我!

再见!

通过与付教授的网络对话,我们寻找广州萤火虫的信心与决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准备开始广州地区的“寻萤之旅”

2.3实地调查广州市萤火虫出没的地点,及生存情况

广州到底哪里有萤火虫?

主要分布在那些区域呢?

我们根据之前的问卷确定了一些地点,还根据萤火虫的一些生活习性也确定的一些可能有萤火虫的地点。

开始了我们的调查活动。

调查地点:

社区:

云山诗意、保利花园、富力桃园、珠江帝景、金碧花园、丽江花园、

保利白云山庄

公园:

越秀公园流花公园雕塑公园白云山晓港公园鹿湖公园

其他:

广州大桥南面的滨江边中大校园

调查时间:

2009年5月—7月由于萤火虫出没的时间是晚上的7点-9点,所以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傍晚5点到晚上8点这个时间段,既可考察该地点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观察到萤火虫。

考察用具:

捕虫网、昆虫盒、电筒、

考察地点生态环境的记录表(表3)

区域

地点

环境状态

生物状态

是否

发现萤火虫

社区

云山居

靠近白云山的一个楼盘,环境比较好,在社区内有个小山坡,晚上比较黑。

也有一个人工的小池塘,水体较好,池塘边是石头铺设,旁边有个草坪。

草坪的草比较高,有人定期修剪。

池塘中有人工饲养的鱼,鱼比较多,池塘边上的草坪里可以看见蜗牛和蚂蚁,植物中可以看见有虫。

白天有蝴蝶、蜜蜂。

发现

保利花园

有人工池塘,水体保护较好,无异味,但看见有少量垃圾漂浮。

由于水体多为人工设置,所以旁边均为水泥铺设。

在水池边均为花坛栽种一些常见园林植物。

居住人较多。

池塘中有人工饲养的鱼,池塘边上钉螺、蜗牛稀有。

可以看见蝴蝶和蛾类飞行。

富力桃园

社区花园里没有池塘,只有泳池,社区内绿化较好,草坪面积小。

楼盘旁边是增步河涌,河涌两旁已经是修建好的马路,河涌中间有一些长有水生植物的小滩。

河涌中肉眼看不见鱼,偶然可见垃圾漂浮。

在岸边的栏杆附件看不到蜗牛或钉螺。

珠江帝景

社区花园里没有池塘,只有泳池,绿化环境较好,种植的基本上是常见园林观赏植物。

靠近江边的大草坪上草长得比较长。

草坪上可以看见草蜢、蚯蚓、蜗牛、红蜘蛛等小生物。

发现

金碧花园

有泳池,环境优美,种植的基本上是常见园林观赏植物。

许多一楼的住户家里有人工的小池,池底铺有瓷砖。

草坪上种植的是较矮小的台湾草。

草坪上可以看见蜗牛,

丽江花园

有一个较大的人工湖,水体一般,湖边的树木较多,树下有草。

靠珠江边的河堤全部铺有石头。

湖中有人工饲养的鱼类,人工湖旁的草丛中有蜗牛和蚯蚓

保利白云山庄

有一个小山丘,山丘上植物众多,环境较好,空气清新。

晚上比较黑暗,比较安静。

有蝴蝶、蜜蜂、鸟类等较大生物,上山的小径上可以看到蜗牛、蜘蛛、青蛙等动物

发现

公园

越秀公园

植物很多,白天晚上的人也很多,灯光比较亮。

晚上部分地方较安静,但为了美观,公园在草丛中,大树下装了很多绿色的灯将公园照得很漂亮。

有蝴蝶、蜜蜂、鸟类等较大生物,上山的小径上可以看到蜗牛、蜘蛛、青蛙等动物

流花公园

湖面积较大,湖中有人工湿地,栽种了大量水生植物。

由于是人工栽种,使用塑料薄膜在湖水中栽泥,然后栽种植物。

环湖的堤岸的灯比较多,但某些地方晚上比较黑。

有蝴蝶、蜜蜂、鸟类等较大生物,湖中可以看到鱼。

发现

雕塑公园

草坪很多,有人工小湖,靠飞鹅岭的小山坡上植物较浓密,晚上比较黑,

蝴蝶蜜蜂比较多,小鸟不怕人,在草坪上闲逛。

发现

白云山

植物种类繁多,人流较多,草坪虽然多,但人也多,晚上也有人喜欢在草坪上活动。

靠北山的地方晚上灯光较少,比较黑暗,人流也较少。

有蝴蝶、蜜蜂、鸟类等生物

发现

晓港公园

湖面积较大,绿化较好,晚上有烧烤场,人流较多。

湖边均为石堤,

湖中有人工饲养的鱼,鱼比较多,池塘边上的草坪里可以看见蜗牛和蚂蚁,植物中可以看见有虫。

白天有蝴蝶、蜜蜂。

鹿湖公园

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植物种类多,除了一些人工栽种的园林树木外,其他的野生植物也较多,特别是靠湖边和山边的植物很茂盛,晚上有部分地方较黑!

有蝴蝶、蜜蜂、鸟类等较大生物,湖中生物较多。

发现

其他

滨江

由于广州市珠江河一带的整饰工程,滨江边上全是用石头,晚上无论是河堤或河堤上的树木均用灯进行照射,岸边的楼房也用灯装饰,晚上十分光亮

偶尔看见河里有鱼,询问钓鱼的老伯,说能钓到鱼。

中大校园

环境较幽静,有很多古树,植物种类较多,草坪大而多,在西区有小湖,水体优良,可以看见水里的蝌蚪和小鱼。

在小湖畔有草地。

有蝴蝶、蜜蜂、鸟类等较大生物,湖中生物较多。

发现

考察地点广州市分布图

标注:

为发现萤火虫的地方,分别有白云山、云山居、保利白云花园、流花公园、雕塑公园。

珠江新城、中大校园。

为没有发现萤火虫的地点,包括:

越秀公园、晓港公园、保利花园、金碧花园、富力桃园、丽江花园

 

 

通过这次的实地调查,我们有以下的发现和疑问:

发现:

1、在这次调查中发现萤火虫的地点中有两种分布,一是分布在区域中的水池或人工湖旁,一是在靠山或山间小道上。

根据之前的了解,这是水栖和陆栖不同类型萤火虫的生活区域。

说明广州地区的萤火虫品种比较多。

2、靠近白云山一带是这次调查中发现最多萤火虫出没的区域,无论是有人居住的楼盘还是公园均发现有萤火虫。

特备是在人口密度较多的社区,例如“云山居”、“保利白云山庄”均有发现,萤火虫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存,这是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的发现。

3、同是地处市中心的越秀公园、流花公园、雕塑公园、晓岗公园。

这四个公园的环境较好,植物种类多,但我们只是在雕塑公园和流花公园发现萤火虫,其他的两个公园则没有发现。

4、有草坪和有水体的地方萤火虫出现的几率较大。

有萤火虫出现的8个地点里都有比较高的草本植物,例如蕨类植物、生长茂密。

蝴蝶、蜗牛、蚂蚁等生物比较多。

疑问:

1、萤火虫对环境的要求很高,那些因素会影响萤火虫的生存?

根据之前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我们猜测可能和温度、环境的湿度、晚上的光照、水体质量都会有关。

2、对于环境较好的越秀公园和晓港公园都没有出现萤火虫,我们猜测是和光亮和温度有关,因为越秀公园本来环境很好,但晚上的越秀公园实在太亮了,很多地方的树丛中都有一些绿色的装饰灯,将公园各处都照的亮堂堂的。

而晓港公园晚上有烧烤场,晚上火光比较大。

3、多年未见的萤火虫竟然又出现在广州,不但公园里有,还会出现在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区里面。

这说明了广州的环境变好了吗?

今年的萤火虫季节即将过去,明年还有吗?

萤火虫真的能在广州这个大城市里生存下来吗?

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留住这些可爱的发光小精灵呢?

2.4实地捕捉萤火虫,了解萤火虫的种类

捕捉地点:

白云山、雕塑公园中大校园

捕捉时间:

09年7月晚上7—8点

捕捉装备:

长衣长裤,捕虫网,手电筒,塑料捕虫盒、佳能单反相机

捕捉方法:

由于萤火虫是夜行性昆虫,所以捕虫时间安排在网上7点后,广州的7月7点后还有一点光亮。

在之前发现有萤火虫的地方先驻点,等待萤火虫的出现,观察周围的环境,防止捕捉时出现安全事故。

天黑后约半个小时,开始出现荧光,先进行观察,然后用捕虫网捕捉。

捕虫盒内事先放入少量的草,盒底部放置少量湿润棉花

捕捉数量:

为了保护广州的萤火虫,所以这次捕捉只是在20只,多余的萤火虫放回大自然。

 

 

 

 

通过了捕捉,我们将所捉回来的萤火虫进行拍照,然后通过网络发给付新华教授辨认,终于确定了两种萤火虫的种类分别是:

黑翅萤:

鞘翅目,萤科黑翅萤。

是一种常见的萤火虫。

前胸背板、橙黃色,翅鞘黑色,触角为丝状狀,成虫是夜行性。

金边窗萤:

鞘翅目,萤科金边窗萤。

翅鞘黑色,外缘有细微的黄色边。

雄虫的腹部尾端有两节发光器,雌虫只有一节。

丝状触角,看上去有些倒三角的形状。

 

2.5捕获的萤火虫饲养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可爱的发光小精灵,我们将捕捉回来的萤火虫人工饲养,准备下一步的实验。

饲养方法:

用一个塑料瓶,瓶底放置小杯,杯内放置湿润棉花,瓶内每天定时放置新鲜采集的青草(没施放农药)瓶子上面用湿布封口,定时向布喷少量的水。

饲养时间:

09年8月3---8月23日

饲养地点:

学校科学室

饲养条件:

室内温度平均为28-30℃,湿度为40%-60%

观察结果:

进行饲养的萤火虫是成虫,成虫不吃其他食物,只吃露水,因此在饲养瓶中的萤火虫也不进食喜欢爬在植物上或爬到沾有水的棉花上和瓶口处的湿布上。

晚上萤火虫置于黑暗处半小时后开始发光,它不是一直发光的,而是闪烁发光,闪烁没有规律。

死亡之前会发光很长的时间。

雌雄的区别:

萤火虫发光的原因:

腹部有两条发光带的是雄性,体内含有一些含磷的化学物质,在发光酶的

只有1条发光带的是雌性作用下发光,几乎是冷光,感觉不到热。

 

 

 

2.6各种因素对萤火虫的影响

2.6.1温度对萤火虫的影响

备注:

由于实验需要大量的萤火虫,所以通过网络在湖北的萤火虫人工饲养基地进行购买,用汽车运输到广州,每只的价钱为5元

实验材料:

密闭的饲养瓶子(内有植物),恒温箱(借助华师的生物实验室)

黑翅萤火虫5只

实验方法:

温度分别定在15℃20℃25℃30℃35℃(湿度不变约60%)。

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放置30分钟,1小时、6小时后拿出来肉眼观察

实验时间:

2009年9-10月

温度对萤火虫的影响记录表

时间

温度

30分钟

1小时

6小时

死亡率

开始室温为28℃

萤火虫活跃程度一般,爬在瓶壁或者植物上,用手轻轻拍打瓶子时快速爬动一下,然后又停下来。

由于是白天,没有发光现象。

15℃

取出时静止于瓶中,多数虫子躲藏于树叶下。

轻轻拍打瓶子,没有太大反应,攀爬在瓶壁上的被拍落。

放置于室温下约15分钟后拍打有2只萤火虫开始有轻微活动。

1小时后基本恢复活动。

静止不动,有4只尾部开始发光,拍打后仍没反应,发光继续。

放置于室温下1小时发现2只死亡,死亡的萤火虫尾部发光。

全部静止,部分尾部发光。

拍打无反应,放置于室温下1小时后证实全部死亡。

5只全部死亡

20℃

静止不动,拍打后有4只有运动,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拍打运动,活动正常

有3只发光,拍打后又有多只发光,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发光消失,活动正常

拿动时看见有爬动现象,有1只发光,拍打后有运动,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发光消失,活动正常

5只全部正常

25℃

有爬动现象,有2只发光,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拍打运动,活动正常,不再发光

静止不动,3只发光。

拍打后有4只运动,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发光消失,活动正常

静止不动。

拍打没反应,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再拍打,开始恢复活动。

5只全部正常

30℃

静止不动,3只发光,拍打没反应,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拍打运动,活动缓慢。

静止不动,拍打没反应,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拍打运动,活动缓慢。

静止不动。

拍打没反应,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再拍打,仍然没有反应。

1小时后开始活动。

5只全部正常

35℃

静止不都,有发光。

拍打后有1只爬动。

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拍打运动,活动缓慢。

静止不动,拍打没反应,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拍打运动,活动缓慢。

静止不动,有发光。

拍打没反应,放置于室温下15分钟后再拍打,开始活动,2只死亡

3只正常,2只死亡

从以上实验记录表中看到,适宜萤火虫生活的温度为20℃--30℃之间,在这个温度下的萤火虫比较活跃。

在实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