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842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阶段特征:

(1)侵略:

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导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反抗:

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各方力量不断寻求救国图强的方法与道路的过程。

第1课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史

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根本原因: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扩大海外殖民地,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借口(直接原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

侵略者:

英国

开始的标志: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状况

政治: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经济: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新的经济形式(如洋务企业)。

思想:

出现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学习西方的思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育:

创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

社会生活:

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衣食住行)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人民抗争史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列强侵略史

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原因:

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

主凶:

英法联军帮凶:

美俄两国

侵略者罪行:

火烧圆明园

趁火打劫者: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趁火打劫者罪行:

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瑷珲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抗争史

时间:

1851-1864年

经过: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重要战役:

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华尔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第3课收复新疆中国人民抗争史

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

根据左宗棠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左宗棠是民族英雄。

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武则天设北庭都护

清朝:

①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

②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③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痛击阿古柏侵略军。

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列强侵略史

时间:

1894—1895年(甲午----干支纪年)

起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了侵华战争。

侵略者:

日本

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黄海大东沟战役、辽东半岛、威海卫战役

爱国将领:

邓世昌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邓世昌黄海激战中国人民抗争史

1894年9月,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东沟战役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日本军舰,最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邓世昌是民族英雄。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侵略史

时间:

1900年

直接原因:

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侵略者: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抗争史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6月义和团在廊坊与侵略军激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纵横联系

四次战争中,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反抗,但中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1.当时中国是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与英国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对抗。

2.清政府腐朽无能、投降妥协。

3.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工业文明。

中日甲午战争:

《南京条约》

(1)主要内容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赔款

赔款2100万元,加重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关税自主权

(2)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关条约》

(1)主要内容

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增开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开设工厂”:

体现了西方资本输出的特征,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11国)

(1)主要内容

赔款

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2)影响: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

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

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可以概括为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阶段特征: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鸦片战争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中国近代化:

经济工业化:

洋务运动(起步)

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

解读历史:

一、不同阶级、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1、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成《四洲志》初稿。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终于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编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地主阶级洋务派

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朝统治。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派

✓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他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认识到,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革。

在其译著《天演论》中,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化理论,呼吁救亡图存,自强保种。

他的思想既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又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反对专制(维护清王朝)、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资产阶级革命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激进派

提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4)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

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回到江苏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他的爱国精神和勇气值得钦佩,被后人称为“状元实业家”。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探索名称(时间)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戊戌变法1898年

辛亥革命1911年

新文化运动1915年

代表人物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政治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指导思想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主要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筹建海军

兴办新式学堂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从学习西方技术(器物)(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探究中西方近代化的异同:

感悟历史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启示?

1)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洋务运动

①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

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

③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④主张(口号):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1)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远东第一大船厂)

左宗棠

(2)后期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求富)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汉阳铁厂

张之洞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⑥结果: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⑦评价:

地位(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作用:

1、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积累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⑧失败原因: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①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重;洋务运动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③目的:

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④揭开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⑤改革的主要内容

类别

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方面

开学堂培养人才,翻译书传思想,创报刊开言论(京师大学堂)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⑥戊戌变法的影响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特点:

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作用:

1、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3、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训: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①背景:

国际: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国内: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

孙中山等

③主张:

以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同盟会性质: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机关刊物:

《民报》

⑤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⑥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⑦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历史功绩: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生活上也有很大影响:

改变了以前的一些陋习,如,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废止女子缠足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文明。

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实行民主共和的方案在当时中国也是行不通的。

新文化运动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两大口号:

“民主、科学”(四提倡、四反对)

发展:

李大钊等人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作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创立:

孔子(春秋)

发展:

孟子、荀子(战国)

挫折:

“焚书坑儒”(秦朝)

主流、正统: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正统地位动摇:

新文化运动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爱国运动

1、时间1919年5月4日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3、经过

 

中心

主力军

斗争方式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罢课

第二阶段

上海

工人

罢工

4、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结果:

*初步胜利------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三个卖国贼职务

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意义(性质、历史地位):

①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五四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成立时间:

1921年7月

成立的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代表:

国内: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国际:

马林

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成立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4.新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5.新的代表利益——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第11课北伐战争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表现:

1.成立黄埔军校

2.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阶段

时间

关系

相关史实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合作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十年对峙

1927-1937

对抗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九一八事变,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

1937-1945

合作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的召开,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

1946-1949

对抗

(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启示:

合(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

时间:

1926年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总司令:

蒋介石

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北伐名将:

叶挺(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北伐的胜利进军:

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

国民革命的结果:

因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而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垮台的时间为1949年4月23日。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中苏革命道路的选择及启示

苏俄:

城市中心论

中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工农革命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过程

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1934年——1936年)

 

遵义会议

1时间:

1935年1月。

2内容:

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

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或革命的乐观主义);团结友好,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综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

1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根本原因;

2国内不断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起了关键性作用;

4国民党亲英美派的态度,蒋介石自身利益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阶段

时间

关系

相关史实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合作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十年对峙

1927-1937

对抗

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会师,九一八事变,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

1937-1945

合作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的召开,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

1946-1949

对抗

(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对南京大屠杀应有的认识:

(1)应有的认识:

对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不容忘记;对日本人来说,这段历史不容否认和篡改。

(2)现实意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知识结构: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单元综述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重庆谈判

1.原因:

(1)蒋介石:

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全国人民。

(2)中国共产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代表: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周恩来;国民党——蒋介石、张治中。

3.结果:

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会谈纪要”)。

解放战争的过程: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的过程(1946-1949)

阶段

时间

事件

影响

战略

1946.6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内战爆发的标志,国民党全面进攻

防御

1947年春天

国民党:

中共中央:

国民党进入重点进攻

战略

1947.6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反攻

战略

1948—1949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决战

胜利

1949.4

渡江战役、攻占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