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4279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x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地点:

观测点一:

南京市区幕府山北坡至长江南岸。

时间:

2007年4月14日星期六上午9:

00~10:

30。

天气:

多云转阴。

记录人:

宁彤

观测人员:

地理与海洋学院05级学生

指导老师:

杨达源,任黎秀

观测内容:

幕府山南北纵向面及长江南岸。

具体内容:

幕府山长江南岸岩层、断层及八卦洲长江航道变迁问题。

1.

燕子矶(幕府山北)的岩石为奥陶纪、震旦纪到寒武纪白云岩,岩层向南倾斜。

山脊有一东北~西南方向的断层,破碎层岩石为断层角砾岩。

山的顶部有玄武岩的堆积。

断层角砾岩岩性不纯,其中的碳酸盐岩发育喀斯特,可见足球至圆桌大小的坑洼,可以推断此处的喀斯特是由于长江水的长期侵蚀造成的,说明以前长江水曾至少达到此高度。

今天的河漫滩位置是断层后移的位置,河漫滩主要由粉砂岩和淤泥构成,临江一侧修筑了堤坝以防止洪水入侵,将来拟建成滨江大道。

2.关于长江沿岸地面抬升的学说的讨论。

如图,长江的南岸可以分为四层阶状层。

T4为阶地,现在高度约为100米,为砾石层(河流的标志),可知曾经为河漫滩;T3为新第三纪早期的阶地,岩石同为砾石层,并且在此层中可以找到单籽豆化石,曾经为河漫滩;T2非阶地,因为上层覆盖有风成黄土。

T1属于高漫滩。

所以由此,有人提出长江沿岸的地面在过去的时期里间歇性的抬升。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另外的一些证据与此学说相悖的地方。

如今长江燕子矶河段的河水深度为20米。

而当年南京大桥建设时,由于桥墩必须建立在基岩而不是砾石层上才能保证桥梁的稳固,在沉箱的过程中,一直到90米的深度才触到基岩,这就说明长江水曾经侵入到地下90米的深度。

而如果“地面间歇性抬升”的假说成立的话,即地层在抬升,而长江水面则基本保持不变(不然就不会有四级的河漫滩),在这种情况下,长江水应该和今天一样,切入地下20米左右的位置,另外,考虑到冰期海平面的下降导致的大河河口的强烈深切,长江的终极侵蚀基准面也只能达到40多米的深度,所以说由地下70多米的砾石淤积可知,燕子矶地区地壳是在沉降而非上升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石头主要为沙卵石,而只有山地大河才有沙卵石沉积,说明南京地区曾经为山地丘陵区,后由沉降运动形成今天的地貌。

3.长江八卦洲两侧主航道的变迁。

上个世纪40年代,由八卦洲隔开的南北两条长江的分支,其中北支为当时的主航道,平时的水流量较大。

大洪水时,河水对南北支的北岸侵蚀都很剧烈,但是由于北支的分沙量更大,所以其南岸泥沙堆积严重。

最终使得南支的分水分沙量大于50%,成为主航道。

北支由于水流变缓,其北岸也逐渐淤积。

观测点二:

三汊河口

时间:

2007年4月14日上午10:

30至11:

30分

天气:

阴有小雨

人员同上。

内容:

三汊河位于秦淮河的入江(长江)口,在河边修筑了新的人工堤坝,长约100米,在入江处建造了三汊河水闸。

以防长江水倒灌。

秦淮河的变迁:

第一阶段:

史书记载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径金陵邑,下令在今方山、石跪山一带切岭,导古秦淮河入江,其作用主要为居民的生活和运输用水。

这就说明,那时的秦淮河已经在九华山一带淤积。

现代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鸡鸣寺处发现了20米的泥沙淤积,这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证明大约在7000年前此处已经淤死。

秦淮河由此改道南移,沿雨花台一带入江。

第二阶段:

护城河:

明代朱元璋将城西和城南的外秦淮河作为护城河。

这是秦淮河的入江口在今天的南边,主要位于汉中门附近。

为了抗洪防洪,明代在河畔修筑了堤防。

这时的长江入海口由扬州镇江移至上海,这就使得南京长江段的水位变低,泥沙大量淤积,秦淮河的入江口由于泥沙淤积,形成了夹江。

第三阶段:

城中河,随着城区的扩大,城东的护城河逐渐移入城内,秦淮河逐渐变为南京的城中河,用作泄洪和排污之处。

未治理前,护城河的水质为常年5类,严重污染,水位约6.5米。

今天的秦淮河概况: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全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

北源句容河和南源溧水河于江宁县西北村会合,过东山镇、上方门入南京市区。

至通济门外歧分为二:

一由东水关入城,经城南夫子庙,出西水关,为内秦淮;一由通济门绕行城外,为外秦淮。

内、外秦淮在西水关外合流,循石头城北流,在三汊河汇入长江。

在东山和武定门闸之间为人工开凿的秦淮新河。

秦淮河的治理:

A.污染状况:

由于秦淮河上游来自茅山、东庐山的水量减少,使得秦淮河的水量和流量都大大减少,自净能力降低。

城市的不断变迁,使得南京市内的各个水域彼此独立,水流不能互通。

秦淮河成为南京的城中河之后,城市产生的大量污水排入河中,雨水冲刷城市地面的雨污水也进入河中。

而且城市的热岛效应导致河水的蒸发速度加快,也加剧了污染。

B.治理方法:

a减少秦淮河上游的用水量,补给秦淮河。

城市的引水线路主要有每天从秦淮新河引入40~50万吨水进入秦淮河,在三汊口入江以及每天从上元门泵入5吨长江水,经玄武湖,入夫子庙内秦淮河,后经外秦淮入长江。

b减少城市污水进入秦淮河,对城市污水进行统一的管道输运,进入污水处理厂。

c引长江水冲洗秦淮河.加大秦淮河流量和流速.加大秦淮河的自净能力。

d秦淮河两边12.6米高的堤岸,整治河堤的环境。

并将堤防进一步改造成为河边风景带。

e全面治理,将南京城市内的各处水系统一进行治理,最终才能取得根本的效果。

存在问题:

水闸的高度当年的设计是假设长江洪水位不超过12.6米的高度。

一旦有新的高水位出现,将无能为力。

观测地点三:

武定门节水闸。

时间:

2007年4月14日下午2:

00~2:

30分。

天气:

阴有小雨。

地点内容:

武定门位于城南,此处修建了防洪节制闸,防止汛期上游洪水流入南京市区,但是这样导致了秦淮河的自然水补给被切断。

而由于秦淮河如今已经不流经玄武湖,所以玄武湖也失去了调节功能:

长期南京水系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城内水系错综复杂;城市的发展,使得河水承受的污染更加多样,更加严重。

在此基础认识上,南京对其治理采用了以下引长江水换水措施:

北面玄武湖边的自来水厂引入长江水直接冲刷玄武湖,再由玄武湖引入秦淮河内河和外河,由三汊口流入长江。

建造秦淮新河,通过调节水闸造成水面差,使长江水进入秦淮河后,再由南线经秦淮外河再流回长江。

实地的现象:

河水仍然较为混浊,而且散发微臭,水质并不太好。

个人思考:

秦淮河的治理中,我觉得仅仅靠长江水的不断冲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样使得秦淮河对长江水的依赖过重,不能形成自己的自净循环模式。

另外在现有的治理中,都是按照长江水位保持不变的假设建立的,这就不能保证以后的效果如何,因为河水是复杂多变的。

 

小结:

本次的实习主要了解了南京的水系变迁和地质抬升沉降的有关知识,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并且从实地明白了水系变迁,循环的复杂性,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二

时间:

2007年4月21日

天气:

记录人员:

宁彤

观测人员:

05级地理与海洋学院学生

指导老师:

杨达源,任黎秀

观测点一:

扬州平山茶园

地点:

瘦西湖大明寺附近

有关内容:

平山茶园脚下原是古河岸线,同时也在古海岸线附近,长江在此(广陵城)入海。

这里的蜀岗地区的下覆地层的为沙砾层,也有岩石,为长江堆积而成。

下蜀土的分布很广,为风漫形成的,如镇江的下蜀黄土不含沙粒,表明为风力堆积形成。

所以说不能由一个地区下蜀土的高度确定古河水的高度。

在路边可以见到一条岔道,是古代长江的入海口,后来长江向下游(上海方向)延伸时,此处的水位增高,泥沙淤积增多,古岸线被覆盖,如今仅剩这条岔道。

扬州有名的瘦西湖也是长江口的延伸形成的。

同样的,长江古河道的淤积,使得多段河道的两头被泥沙封死,从而形成了许多小湖,瘦西湖即为其中之一。

附:

方山的形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多方山,这是由于在地质历史上,此处原为低山区,高度约为500~1000米,长江的作用在此堆积形成了厚厚的沙砾层,类似于今天的三峡地区。

后来此处有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火山熔流(玄武岩)流出,阻塞了河道,河流改道,河道被熔岩覆盖后,又暴露在地表,受到外力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侵蚀作用后,原来两岸的山

地被逐渐剥蚀,仅剩今天的紫金山,钟山等地,海拔仅为几百米。

相比而言,玄武岩不容易受到剥蚀,仅仅是在顶部形成了一部分沙砾平台。

这样,被玄武岩覆盖地方反而高出地面,形成了一座座方山。

值得注意的是:

南京的沙砾层上可见玄武岩,而仪征的沙卵石层上却找不到,这说明南京的沙砾层形成晚于仪征,大约形成在几千万年以前的晚第三纪时期。

 

观测地点二:

唐城遗址,天星门前

有关内容:

此处的台阶很高,站在城墙上可以将南边的景象一览无余。

此地为古代的观潮点,天星门南侧是一个喇叭口形状的海湾,为长江的入海口,类似于今天的杭州湾,每逢天文大潮,这儿就可以形成壮观的广陵潮,海水如千军万马冲入海湾,让人为之惊叹。

2000多年前,当时扬州的长江段也和现在的钱塘江一样,有着生成大潮的地理条件。

长江入海口也是喇叭口形,扬州与江对面的镇江焦山形若双阙,亦称“海门山”,江面比较狭窄。

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到此处,江的宽度和深度都向上游急骤减小,成为漏斗状,能量与水量聚集,水体急速上涨,于是形成奔腾澎湃的潮涌。

后来,由于长江挟带泥沙在入海口日益淤积,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长江入海口日渐东移,扬州的地理位置逐渐远离出海口,形成潮涌的条件越

来越弱,到了唐代,广陵潮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由于长江入海的地方水下坡度平缓,长江进入海洋时,河面变宽,河水分散,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小,所以河口的两侧形成沙嘴,河口的前方形成沙坝,这些堆积物又使得泥沙更容易堆积,使河口三角洲进一步增长。

长江自全新世以来平均每年向海洋推进40米,而靠杭州湾一段岸线由于受潮流和波浪的影响不断后退。

图像展示的是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

早期长江河口段在扬州、镇江之间时,江岸北濒扬州北面的蜀冈边缘,南临镇江附近的北固山、象山等陡崖。

现在蜀冈之下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当时还是一片烟波浩森的水面。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筑邗城,及其后西汉时吴王刘濞所建广陵城,即在扬州西北的蜀冈尾闾上。

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江泥沙增多,促使边滩淤涨和沙洲扩大,著名的瓜洲晋时即已成陆。

唐时江流主泓又南徙,造成南坍北涨,长江北面的岸线已向南伸展到沿今仪征运河至汊河镇(扬子桥)、施家桥向东达小江一带。

唐中叶位于江心的瓜洲已与北岸扬子桥相连。

瓜洲并岸的结果,长江岸线一下就向南推进了十余公里,使原来阔二十余公里的江面骤然缩小了一半。

清朝,瓜洲城全部沦于大江。

在瓜洲坍岸的同时,镇江以西的江岸却迅速淤涨,由征润、青沙、定业、蒲业等沙洲逐渐扩大合并而成的征润洲,1840年前后与南岸相连。

此后,征润洲一面向北淤涨,一面向东推移,已呈现与焦山连接的趋向,如今的镇江港,已经成为一被征润洲包围的死水港。

观测点三:

扬州港

概述:

我们的观测点为扬州港的四号泊位,2005年10月投入使用,年吞吐量为20~30万箱,预计到2008年可以达到40箱。

此处江水深度为10~12米,可以停泊3~5万吨的海轮,海轮可以由上海直到此处。

码头长度约300米,此处也靠近京杭运河,可承运苏北的货物,再转出。

长江岸线的变迁:

长江岸线的变迁在此处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镇江港的衰落和扬州港的兴起。

上个世纪20~30年,长江的主流线位于镇江一侧而非扬州一侧。

镇江一侧是此处的长江凹岸。

同时,镇江港的背面是山地,所以那时的镇江港是长江上的天然良港。

镇江、扬州也是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城市,由京杭运河运来的货物经过京口(今镇江东南)运向南边的无锡、苏州。

但是,河道河床的变化是时刻进行而且不稳定的。

1931年大水,镇江左岸弧顶由瓜州冲刷下移,后来又经过1954和1969年的两次大水后,顶冲的位置到达沙头河口附近。

与此同时,在镇江的征润洲,每年淤积长江泥沙的二十分之一。

这样,征润洲逐渐淤积下移。

最终,扬州和镇江段的长江完成了凹凸岸变换的过程。

这时的镇江港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的命运。

在此之后,由于河流的泥沙总是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所以镇江的泥沙越来越厚,而扬州的一侧却在不断的冲刷。

最终,长江的主流线转移到了扬州一侧,镇江则成了一个死水港。

原镇江港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被迫迁到下游的大港。

如今的扬州港,河底的松散沙层很厚,约40~50米,为了保障码头的安全和正常,扬州港建造钉坝,并且将砾石运送到码头边减弱江水对码头的冲刷。

不过钉坝虽然可以将河流主线引至离河岸较远的地方,减弱钉坝附近的河道冲刷,但是实际上却将河流的冲刷点转移到了钉坝的下游方向,砾石可以减弱对河岸的冲刷,却对河道中央的冲刷无能为力。

另外,三峡大坝修建后,对长江中游的泥沙冲刷作用加剧,大量的泥沙会在九江以下的江段沉积。

所以说,扬州港的护港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附:

关于长江大桥“阻碍”万吨轮运输的讨论:

有人提出,南京的长江大桥阻碍了万吨轮直接沿长江向上游航行,因此要求拆除长江大桥。

但是,拆除了南京长江大桥就可以保证万吨轮的航行吗?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长江在南京以下河段的水深大于10.5米,而在南京以上的河段仅仅大于4.5米。

4.5米是确保4000吨轮船正常航行的水深。

就是说,即使拆除了大桥,万吨海轮也不可能一路驶到中游。

三峡大坝建成后,自三峡至九江段的河水冲刷河床加剧,据估计,河床冲刷平均增加了1~2米,这些泥沙都在长江下游段堆积,使得水深降低,这也是万吨轮运输时不得不考虑得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交通部规划时,南京的长江二桥是按照大桥的标准进行的,即使拆除了长江大桥,在下半年长江水位较高时,轮船也无法从二桥通过。

所以说像拆除大桥这样的大工程,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在做决定才行。

小结:

对宁镇扬地区的地貌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白了蜀岗,方山的形成机理。

对扬州港和镇江港的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大河的河道变换初步规律。

总结

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学习到了有关南京的地质结构、水文环境、气候特点等有关知识,并且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联系应用到了实际之中。

1.南京的地质地貌特点:

南京为一低山多丘陵地区。

有因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方山,也有风化侵蚀形成的紫金山,因为地质历史上这里是大河流经的山地,后又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加之后来的风、水剥蚀作用。

所以形成了今天南京的多元地貌。

从地质上升与沉降来说,南京地区是缓慢沉降的。

2.南京的气候特征:

南京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

但是南京的地区性气候特征明显,为三大火炉之一。

南京主城区的北面为长江,直至秦岭,无山地丘陵,为一片平原;东北方向为紫金山和玄武湖;南面为低山丘陵地带。

冬季,西北方向的寒流越过长江后,被南边的低山丘陵所阻,滞留与城区钟,故冬季较冷。

夏季,暖湿气流由东南方向进入城区,而玄武湖位于与市区平行风向方向,长江则位于市区的下风向,所以都没有起到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使得南京夏季较热。

3.南京的水环境特点:

南京的水系经历长期的持续变换后,今天达部分的水域已经相互独立,并且有很多失去了自然水的补给,从而引发了水华,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南京市由此采取了引水工程,建闸节制,开凿新河等一系列手段来进行治理,如今,南京水环境治理上仍然是成效与问题并存。

4.南京生态系统:

南京土壤为铁铝土,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多处有上覆黄土形成的下蜀土岗地。

虽然南京降水较多,但是南方的典型的喜湿高大植物却不太适合在这儿生长,而是以较低的乔木和灌木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