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4398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专练

题组一 速率—时间图像

1.(2018·南京高二质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2SO2(g)+O2(g)2SO3(g)(正反应放热),如图是某次实验的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推断在t1时刻突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A.催化剂失效B.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C.降低体系温度D.增大容器的体积

答案 C

解析 从图像可以看出:

改变条件后,反应速率与原平衡速率出现断点且低于原平衡反应速率,说明改变的条件可能是降低温度或减压。

从改变条件后的v′正与v′逆的大小关系,可得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降低温度,该平衡正向移动,必有v′正>v′逆,故选C。

2.向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H2和I2,发生反应H2(g)+I2(g)2HI(g)ΔH<0,当达平衡后,t0时若保持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而改变某一反应条件,使平衡移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密度增大

C.H2转化率增大,HI平衡浓度减小

D.t0时改变的条件为减小体积或升高体系温度

答案 A

解析 条件改变后,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是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改变的条件应为升高温度,A项正确。

题组二 时间—浓度(物质的量)图像

3.(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已知X(g)和Y(g)可以相互转化:

2X(g)Y(g) ΔH<0。

现将一定量X(g)和Y(g)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则说明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

B.a、b、c、d四个点表示的反应体系中,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只有b点

C.25~30min内用X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是0.08mol·L-1·min-1

D.反应进行至2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加Y的浓度

答案 D

解析 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所以当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可以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根据图像可知,只有b点表示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只有b点表示反应处于平衡状态,B项正确;25~30min内X的浓度变化量是0.4mol·L-1,所以用X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是

=0.08mol·L-1·min-1,C项正确;反应进行至25min时,X物质的浓度增大,D项不正确。

4.(2018·济南高二质检)已知反应X(g)+Y(g)nZ(g) ΔH>0,将X和Y以一定比例混合通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改变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方程式中n=1

B.1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升高温度

C.10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大压强

D.前5min后,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X)=0.08mol·L-1·min-1

答案 B

解析 A项,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进行到5min时,X、Y和Z的浓度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X的浓度减少了0.4mol·L-1,Z的浓度增加了0.4mol·L-1,根据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n=1;B项,10min时,X、Y、Z的浓度瞬间增大,因此改变的条件一定不是温度;D项,前5min内,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X)=0.4mol·L-1÷

5min=0.08mol·L-1·min-1。

题组三 时间—转化率(含量)图像

5.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

2NO(g)+2CO(g)N2(g)+2CO2(g) ΔH=-373.2kJ·mol-1。

如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过程中NO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若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照曲线b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温度B.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氩气

C.加催化剂D.增大反应物中NO的浓度

答案 D

解析 由热化学方程式知,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α(NO)增大,但由图像知,b先达到平衡,故温度b>a,且升温α(NO)减小,二者矛盾,故A项不正确;B项和C项平衡不移动,α(NO)不变,与图像不符,故B、C项不正确;增大NO的浓度,v增大,且平衡正向移动,但α(NO)降低,与图像相符,故D项正确。

6.可逆反应:

aA(g)+bB(s)cC(g)+dD(g),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过程中某物质在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T10B.T1>T2 ΔH<0

C.p1

答案 C

解析 先拐先平,数值大,T1

题组四 恒温(恒压)线图像

7.反应mX(g)nY(g)+pZ(g) ΔH,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体系中物质Y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m<n+p

C.B、C两点化学平衡常数:

KB>KC

D.A、C两点的反应速率v(A)<v(C)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温度升高,Y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m<n+p;对吸热反应来说,温度升高,K增大,KB<KC;A、C两点温度相同,C点压强大,则C点的速率大于A点。

考点 化学平衡图像

题点 恒温(恒压)线图像

8.由某可逆反应绘出图像如图所示,纵坐标为生成物在平衡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下列对该反应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中可能含有气体

B.生成物中一定有气体

C.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正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由图示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生成物的含量增加,即升高温度,平衡右移,所以正反应一定为吸热反应;压强增大,生成物的含量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逆向为体积缩小方向,可以确定生成物中一定有气体。

题组五 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图像

9.(2018·北京海淀期末)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由乙烯水化法生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2H4(g)+H2O(g)C2H5OH(g),下图为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起始n(C2H4)∶n(H2O)=1∶1]。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Y对应的乙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B.X、Y、Z对应的反应速率:

v(X)>v(Y)>v(Z)

C.X、Y、Z对应的平衡常数数值:

KX

D.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均可提高乙烯的平衡转化率

答案 A

解析 据图可知,Y点对应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为20%,起始n(C2H4)∶n(H2O)=1∶1,设C2H4和H2O的起始物质的量均为1mol,根据“三段式”计算:

C2H4(g)+H2O(g)C2H5OH(g)

起始/mol110

转化/mol0.20.20.2

平衡/mol0.80.80.2

则平衡时乙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故A正确;结合图像可得:

p1

v(X)

KX>KY>KZ,故C错误;因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压强越大,乙烯的平衡转化率越大,又因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乙烯的平衡转化率降低,故D错误。

10.(2018·厦门期末)一定条件下合成乙烯的反应为:

6H2(g)+2CO2(g)CH2===CH2(g)+4H2O(g)。

已知温度对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的正反应速率v正大于N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

B.若投料比n(H2)∶n(CO2)=4∶1,则图中M点乙烯的体积分数为5.88%

C.250℃时,催化剂对CO2平衡转化率的影响最大

D.当温度高于250℃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导致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

答案 B

解析 A项,化学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M点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M点的正反应速率v正有可能小于N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故A错误;B项,设起始投料n(H2)为4mol,则n(CO2)为1mol,M点平衡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50%,列“三段式”得:

6H2(g)+2CO2(g)CH2===CH2(g)+4H2O(g)

起始/mol4100

转化/mol1.50.50.251

平衡/mol2.50.50.251

所以乙烯的体积分数为

×100%≈5.88%,故B正确;C项,催化剂不影响平衡转化率,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C错误;D项,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与平衡移动没有关系,故D错误。

11.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CH4与CO2,使其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mol·L-1,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CO2(g)+CH4(g)2CO(g)+2H2(g)。

测得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ΔH________(填“<”“>”或“=”)0。

(2)压强p1、p2、p3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压强为p2时,b点处v正________(填“<”“>”或“=”)v逆。

(3)a点时CH4的转化率为________。

(4)为探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根据相关实验数据,粗略地绘制出了两条速率—浓度关系曲线:

v正~c(CH4)和v逆~c(CO),如图2。

①与曲线v正~c(CH4)相对应的是图中曲线________(填“甲”或“乙”)。

②降低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v正、v逆相应的平衡点分别为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2)p3>p2>p1 > (3)80%(4)①乙 ②B、F

解析 

(1)由图1可知,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CH4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右移,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ΔH>0。

(2)经三条等压线作一条垂线,会有三个交点,如图:

交点分别为m、n、p;由p点→n点→m点,甲烷的体积分数依次增大,根据反应体系特征,说明体系压强逐渐增大,则p1<p2<p3。

b点→a点需要使CH4的体积分数减小,才能建立平衡,故反应正向进行,v正>v逆。

(4)由于反应开始只加入了反应物,结合平衡建立的过程可知,甲曲线为v逆~c(CO),乙曲线为v正~c(CH4),降温后平衡逆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要减小,而c(CH4)要增大,c(CO)要减小,综合考虑,只有B、F符合题意。

考点 化学平衡图像

题点 化学平衡图像的综合

12.反应aA(g)+bB(g)

cC(g) 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

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Ⅰ(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______。

(3)B的平衡转化率αⅠ(B)、αⅡ(B)、αⅢ(B)中最小的是________,其值是________。

(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向________移动,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

T2________(填“<”“>”或“=”)T3,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3∶2 

(2)vⅠ(A)>vⅡ(A)>vⅢ(A)

(3)αⅢ(B) 19% (4)右 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了C

(5)> 因为Ⅱ→Ⅲ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降温才能使平衡正向移动

解析 

(1)Ⅰ阶段,20min内,Δc(A)=2.00mol·L-1-1.00mol·L-1=1.00mol·L-1,Δc(B)=

6.00mol·L-1-3.00mol·L-1=3.00mol·L-1,Δc(C)=2.00mol·L-1,则a∶b∶c=Δc(A)∶Δc(B)∶Δc(C)=1∶3∶2。

(2)vⅠ(A)=

=0.05mol·L-1·min-1,

vⅡ(A)=

≈0.025mol·L-1·min-1,

vⅢ(A)=

=0.012mol·L-1·min-1,

则vⅠ(A)>vⅡ(A)>vⅢ(A)。

(3)αⅠ(B)=

×100%=50%,

αⅡ(B)=

×100%=38%,

αⅢ(B)=

×100%≈19%,

故αⅢ(B)最小。

(4)由图示可知,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瞬间A、B的浓度不变,进而又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

由物质C的浓度变化可知,导致平衡正向移动的措施是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了产物C。

(5)由图示可知,Ⅱ→Ⅲ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Ⅱ→Ⅲ是降温过程,即T2>T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