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4435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指以商品市场为主体,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有机统一体,即以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类型市场的总和。

2.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或者说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时,就称为市场失灵。

第二章

1.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相应的经济竟是变化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管理过程。

即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管理。

第三章

1.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是指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按照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管理手段期望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的理想状态。

第四章:

1.经济发展战略:

是对较长时期内经济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步骤的总体部署。

2.战略目标:

是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3.战略阶段:

是战略的时间部署,是一定战略时期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部署。

4.战略布局:

是资源配置的空间部署,或者说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战略布署,它是经济布局和社会布局两方面的统一。

5.宏观经济计划:

是对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经济总体的计划。

它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制定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

6.计划指标:

是计划内容、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和数量表现,反映计划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规模、速度、结构、效益和效率等总体性特征和状况。

第五章:

1.国民经济总量: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总规模或总水平,是国民经济总体运动状态在数量上的高度综合表现。

2.工农业总产值: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工农业产品的价值总和。

3.社会总产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量。

4.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在一事实上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5.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常住居民在一事实上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6.国民生产净值:

一个国家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净值。

7.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的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所取得的全部收入。

8.社会总供给:

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部门所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9.社会总需求:

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对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购买力.

10.社会总供求平衡: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所提供的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供应总量及构成与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总量及构成之间的平衡。

11.社会总供求失衡:

社会总供求失衡是社会供求问题及结构的不平衡超过一定限度,导致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行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

第六章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按一指标测算的经济产出总量的增加。

它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在量上的扩张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经济增长是社会总供给增加的基本来源。

2.经济增长速度:

又称经济增长率,是指社会产品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比率,它是计划期与基本相比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量与基期总量相比所得出的比值。

3.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伴随着经济数量的增长,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劣程度。

4.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

外延型经济增长增加生产投入要素的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5.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

内涵型经济增长又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通过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6.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

数量型经济增长是指以追求产品的数量或产值的大小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

7.效益型经济增长方式:

效益型经济增长主要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

8.适度经济增长率:

适度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适度经济增长率就是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快速的经济增长率。

9.经济效益:

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关系,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与劳动消费及劳动占用的比值。

第七章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

2.产业结构优化:

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现代化两部分内容。

3.产业结构合理化:

是指产业结构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状态,其实质是产业间的协调及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4.产业结构现代化:

是指是指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平向高度水准不断演进的趋势及过程,是产业结构的质变。

5.产业政策:

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规划产业发展目标,干预和诱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而制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6.产业结构政策:

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而提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产业的构成、产业的比例、产业的相互关系及产业的发展序列及保证产业合理化的一种政策措施。

7.产业组织政策: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动规律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使供给总量适应需求总量要求的所有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

8.产业技术政策:

指导主要产业技术的发展的政策。

它包括一定时期内国家推行的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形成的政策等。

9.产业布局政策:

从产业空间位置角度来保证产业结构目标实现的政策。

其目的是要使各地区产业发展符合宏观总体结构效益并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

它包括地区优势产业选择政策、地区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政策及反对区域垄断、封锁的政策等。

第八章

1.投资:

投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收益或社会效益而将一定数量的资源或要素投入某种对象或事业的活动。

2.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将资金直接投入项目并形成固定资产和实物资产而进行的投资。

3.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是投资主体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形式所进行的投资。

4.投资规模:

是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为形成资产而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量,包括用于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资金或劳动量和一次性铺底流动资金的投入量。

5.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是社会投资问题中各类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6.投资来源结构:

即各种投资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

7.投资现生产结构:

是指不同的再生产方式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

8.投资效益:

是指投资活动所取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它可以投资耗费和投资产出的对比关系来反映,

9.投资主体结构:

指各种投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10.投资部门结构:

指各部门投资的相互作用及其数量比例。

11.投资国民经济效益:

是指投资总量或者每一个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有效增长、结构优化的贡献。

第九章

1.消费:

凡是消费消费资料以实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过程就是生活消费。

2.消费规模:

消费规模是指社会全体成员及社会集团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总量,它着重从总体上反映一定时期全社会的消费状况。

3.消费水平:

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每个成员平均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如人均消费额、人均消费粮食数量、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

4.消费效果:

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消费支出与达到消费目的的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

5.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类生产资料和劳务在消费总体中所占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6.消费市场:

是消费品实现的主要场所。

判断分析(判断对错并进行分析,每小题5分,4题共20分)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凯恩斯。

2.(×)十四大

3.(√)将经济学理论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学派是重农学派。

4.(×)没有美国。

5.(√)莱茵模式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和法国等。

第二章

1.(×)短期任务。

2.(×)中期任务。

3.(×)调控总需求。

4.(×)调控总供给。

第三章

1.(×)短期任务是维持经济的稳定、保持重大比例关系的平衡协调。

2.(×)长期任务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

1.(×)战略思想是经济发展战略灵魂。

2.(×)出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3.(×)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4.(×)传统的发展战略。

5.(×)长期计划的内容。

6.(×)短期计划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1.(×)不一样,MPS不算非物质生产部门。

2.(×)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3.(×)国民创造的经济总量。

4.(×)国土范围的经济总量。

5.(×)只有当这种失衡比较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时。

第六章

1.(×)不总是一致的。

2.(×)即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生产物质消耗总额的比值。

第七章

1.(×)增量调整的方式。

2.(×)存量调整方式。

3.(×)先导产业不一定是主导产业。

第八章

1.(√)

2.(×)新增固定资产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

3.(×)劳动和资源占用越多,投资效益越差。

第九章

1.(×)不一定。

2.(×)不一定。

3.(×)发展资料。

4.(×)都下降。

5.(√)随着经济增长,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食品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简答题(每小题6分,5小题共30分)

第一章

1.简述市场有效性的表现。

⑴信息传递;⑵利益刺激和竞争激励;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⑷促进技术进步;⑸促进效率提高。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和非对称信息。

第二章

1.简述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⑴市场机制的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的波动。

⑵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商品生产者个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

⑶市场机制调节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

⑷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克服不完全竞争的问题。

⑸市场机制难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2.简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

⑴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

⑵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第三章

1.简述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

⑴经济增长目标。

⑵结构优化目标。

⑶总量平衡目标。

⑷宏观经济效益目标。

⑸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提高的目标。

2.简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

⑴适度的经济增长率

⑵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

⑶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⑷国际收支平衡。

⑸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⑹充分就业。

⑺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3.简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选择包括哪些方面

⑴重点目标的选择

⑵目标方向的选择

⑶目标度量的选择

第四章

1.简述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

⑴全局性;⑵长远性;⑶概括性;⑷稳定性;⑸多学科性

2.简述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⑴战略指导思想;⑵战略目标;⑶战略重点;⑷战略布局;⑸战略阶段;⑹战略对策

3.简述作为战略重点部门和领域的特点。

⑴属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⑵在国民经济中既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

⑶国民经济中存在潜在优势的部门。

⑷具有扩散效应的部门。

⑸新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部门等。

4.简述按照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方式划分的战略类型。

⑴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战略

⑵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⑶出口替代型发展战略

5.简述按照部门与地区的发展顺序划分的战略类型。

⑴不平衡发展战略;⑵不平衡发展战略;⑶梯度发展战略

6.简述宏观经济计划的特点。

⑴宏观性;⑵战略性;⑶政策性

第五章

1.影响社会总供给形成的因素。

⑴生产与非生产部门的发展规模与水平;

⑵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

⑶对外经济联系的程度。

2.影响社会总需求形成的因素。

⑴货币供应量的多少;

⑵财政收支的状况;

⑶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

3.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判别标准。

⑴供求差率;⑵价格总指数;⑶货币供给系数

4.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类型。

⑴需求过旺型;

⑵需求不足型;

⑶供需结构失衡型。

第六章

1.简述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估标准。

⑴有效性;⑵稳定性;⑶协调性;⑷分享性;⑸创新性;⑹持续性。

2.简述经济增长率决策的原则。

⑴要正确处理速度同结构、比例、效益、生产目的之间的关系。

⑵要在需要与可能平衡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增长速度。

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波动的关系。

⑷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3.简述制定经济增长率的方法。

⑴经验分析法;⑵目标推算法;⑶系数推算法;⑷因素分析法;⑸数学模型法。

4.简述考核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列出5个即可)。

⑴社会劳动生产率;⑵社会生产物质消耗率;⑶社会投资效益;⑷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⑸资金利税率;⑹流动资金占有用率;⑺固定资金产出率;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⑼未完工程资金占用率。

第七章

1.简述产业结构宏观管理的意义。

⑴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保证;

⑵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⑶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4.简述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

⑴社会需求结构;⑵资源供给结构;⑶国际经济关系;⑷科学技术进步。

5.简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⑴各产业相互适应,协调发展,不存在突出的结构型矛盾,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⑵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各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协调的比例关系;

⑶有利于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扩散和渗透到各产业和产业间,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

⑷能获得较高的结构效益。

也能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6.简述产业结构现代化的标准。

⑴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成长的客观趋势,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增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较高;

⑵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稳定发展,与经济水平相适应;

⑶产业结构的变化能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使经济和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达到最高的水准;

⑷产业结构的变化能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

7.简述产业政策的内容。

⑴产业结构政策;⑵产业组织政策;⑶产业技术政策;⑷产业布局政策。

8.简述产业政策的特点。

⑴预见性;⑵连贯性;⑶诱导性;⑷开放性。

9.简述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

⑴高收入弹性;⑵高生产率上升率;⑶高关联效果。

第八章

1.简述投资的特点。

⑴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和连锁效应;

⑵投资具有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⑶投资具有周期性;

⑷投资具有风险性。

2.简述投资的作用。

⑴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⑵投资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手段;

⑶投资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证;

⑷投资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

⑸投资可以促进科技进步。

3.简述投资宏观管理的内容。

⑴规范投资主体;

⑵控制投资规模;

⑶调整投资结构;

⑷提高投资效益。

⑸监督投资落实。

4.简述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

⑴国民经济发展对新增生产性固定资产需要;

⑵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

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新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需要;

⑷在建工程投资规模;

⑸为投资可能提供的人力、物力。

5.简述适度投资规模的标准。

⑴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保持平衡;

⑵实际投资率大体等于合理投资率;

⑶实际建设周期等于合理建设周期。

6.简述合理投资结构的标准。

⑴投资结构要与生产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

⑵投资结构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⑶投资结构要有利于充分社会经济资源;

⑷投资结构要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

7.简述影响投资效益的因素。

⑴投资规模的大小;

⑵投资结构合理与否;

⑶技术政策的选择;

⑷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九章

1.简述消费宏观管理的原则。

⑴不损害消费者的主权利益;

⑵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⑶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

⑷收益成本的原则。

2.简述消费水平的衡量标志。

⑴实物指标;

⑵价值量指标;

⑶劳务指标;

⑷环境指标;

⑸自由时间的增加。

3.简述消费规模的衡量标志。

⑴消费总额;

⑵社会消费品购买力;

⑶社会商品零售额

4.简述影响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因素。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

⑵投资和消费的比例;

⑶居民收入水平和储蓄率;

⑷消费品价格和劳务价格的变动。

⑸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

5.简述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⑴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结构合理化;

⑵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⑶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6.简述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

⑴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发展水平;

⑵居民收入;

⑶消费品的价格;

⑷人口问题及构成;

⑸国家的消费政策。

7.简述消费市场的特点。

⑴交易对象看。

受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制约;

⑵从交易规模和方式看,消费市场购买人物众多,交易次数频繁,交易渠道多;

⑶交易商品作用看,是连接生产和生活消费的纽带,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保证;

⑷市场动态,供求关系复杂,矛盾较多。

论述题(每小题15分,2题共30分)

第一章

1.试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⑴关于研究的问题。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价格、供求变化和资源自由流动,来组织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市场机制:

看不见的手,契约自由、自我负责。

计划经济通过国家掌握资源,并通过国家计划,来组织社会的生产、交换等一切活动同,计划机制、看得见的手。

国家负责。

⑵产权结构。

市场经济由各个独立的企业分别掌握资源和资产,企业与企业的界限边界十分清楚。

计划经济由国家集体统一掌握资源和财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和边界十分模糊

⑶动力结构。

市场经济经济利益和物质刺激,计划经济行政权利和精神鼓励。

⑷决策结构。

市场经济一切由企业自主决定。

计划经济一切生产经营决策都由国家集中作出,向企业发布指令,然后由企业去贯彻落实,结果由国家负责。

⑸信息结构。

市场经济信息主要由市场横向传播和接收,企业自由筛选和采纳。

计划经济主要由政府从下而上收集信息,从上而下发布指令性信息。

2.试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⑵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⑷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⑹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⑺社会保障制度。

⑻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⑼法律体系已经基本确立。

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二章

1.试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⑴宏观经济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⑵宏观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⑶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和宏观经济管理。

2.试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

⑴努力追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

①努力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量的平衡。

②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基本平衡。

③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⑵努力追求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①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②国民经济做到可持续发展。

③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章

1.试述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内容。

⑴经济制度维护

制定规划、政策;宏观调控;统筹协调;监督服务。

⑵经济发展

培育、引导和调控市场;部署和组织重点建设;组织和对外经济活动。

⑶经济安全

管理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发展社会事业、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组织社会保障。

第四章

1.试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⑴国情是基础。

自然资源条件、人口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⑵经济规律的要求。

保证战略目标的科学性。

⑶国际环境条件。

国际政治、经济及其发展水平。

2.试述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区别。

⑴发展的工作重心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

⑵经济发展战略不倾斜的不平衡发展为平衡发展战略。

⑶发展从经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社会公平优先、兼顾经济效率。

⑷生产模式从资源粗放、以制造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低耗节能的、以自主开发为中心的生产模式。

第五章

1.试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MPS的区别。

⑴计算范围不同。

SNA的核算范围包括国民经济活动的所有行业,其核心指标是GNP和GDP;MPS的核算范围则仅包括马克思所讲的五大“物资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其核心指标主要是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⑵思想基础不同。

MPS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的理论。

而SNA所依据的是萨伊的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

⑶指标体系不同。

SNA的核算范围包括国民经济活动的所有行业,其核心指标是GNP和GDP;MPS的核算范围则仅包括马克思所讲的五大“物资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其核心指标主要是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⑷结构形式不同。

SNA复式记账,采用的是会计帐户、结算帐单和矩阵表的结构形式。

而MPS采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形式。

第六章

1.试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生产要素;生产效率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资源和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生产关系因素和上层建筑因素)。

2.试述宏观经济增长率调控的内容。

⑴调控经济增长幅度

目的在于使经济运行处于适度增长状态,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带来的衰退。

对经济增长幅度的调控,还要注意控制幅度的变动趋势。

过高的波动性增长由于得不到要素均衡增长的支持,后果必然是经济的收缩和下滑,而在资源约束下,往往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形成并加剧资源配置上的族和浪费。

从结构上看,过高的波动增长导致价格信号扭曲,制造虚假需要,从而使投资需求不合理现象趋于严重,进而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剧。

⑵调控经济增长质量

除了适度经济增长率之外,要看经济增长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送的需要,是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使劳动消耗量和占用量降低。

可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产消费水平、新增单位国内生产总会消耗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劳动投入增加分别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进行分析。

3.对经济增长率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⑴纠正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产值的片面观点,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目标。

⑵加强总量管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

⑶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增长。

⑷完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