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020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docx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

第一讲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

1.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的成因有哪些方面?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是:

(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个方面。

一方面,任何宏观决策都必须以决策者掌握充分的信息为前提,但在实际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决策者往往难以掌握全部信息,这种信息缺口必然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体制等方面原因,会形成一些非真实信息,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

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

实际上,宏观政策的形成及其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均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但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指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后者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种政策时滞的存在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

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如当经济衰退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增加有效需求,抑制衰退,而微观经济主体对利润的预期不乐观,即不符合其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时,其理性反映必然是减少投资和消费,如果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如此,则必然会加剧经济衰退。

2.论述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即是将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及有关主体的行为规范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高效、有序进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正确的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并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时,要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意见,集思广益。

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是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书第20—25页)

4.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

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传导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体制不健全和利率非市场化等原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2.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有时又是不可缺少的。

如现在的计划主要是指导性计划,中央银行取消贷款规模控制等。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的运用只会减少,不会取消。

尤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时,还有必要运用行政手段。

而且有些问题直接与地方政府有关,这时只能运用行政手段,如整顿土地市场、公用事业价格和服务价格调整等。

3.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

如供求结构、需求内部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

4.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

5.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

表现为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的调整幅度减小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第二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一)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1、税收作为政策手段的特点

(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2、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3、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

(1)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4、现行税收制度对税收作用的制约

(1)增值税的制约。

我国现行增值税为生产型增值税(其税基是商品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投入的中间性商品价值后的余额),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利于增加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价值当作新价值进行征税,由此造成重复征税,必然抑制投资。

②不利于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因其增值额大,消耗的原材料少,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不予扣税的固定资产价值、不属于增值税扣除范围的专利权和专利技术转让费所占比重大,因而税负较高。

③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出口产品原则上实行零税率,但我国目前没有实行完全的出口退税,且存在重复征税。

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其税基是销售收入减除用于生产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和同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全部价值后的余额)。

税率一般在20%左右。

这样我国出口产品被外国征收较高的税,而进口产品则被征收较低的税,不仅不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不利于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竞争。

(2)个人所得税的制约。

表现在:

①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

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

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②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

③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

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

(3)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三)公债(国债)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

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公债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中的作用:

1、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3、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

(四)财政投资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

它是政府

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

(五)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

它是财政支出的形式之一。

上述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

1、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如个人所得税、社会救济、各种福利等。

2、需要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如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公债

2.如何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1、税收作为政策手段的特点

(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2、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3、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

(1)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4、现行税收制度对税收作用的制约

(1)增值税的制约。

我国现行增值税为生产型增值税(其税基是商品销售收入减除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投入的中间性商品价值后的余额),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利于增加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价值当作新价值进行征税,由此造成重复征税,必然抑制投资。

②不利于科技进步。

高新技术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因其增值额大,消耗的原材料少,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不予扣税的固定资产价值、不属于增值税扣除范围的专利权和专利技术转让费所占比重大,因而税负较高。

③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出口产品原则上实行零税率,但我国目前没有实行完全的出口退税,且存在重复征税。

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其税基是销售收入减除用于生产的中间性产品的价值和同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全部价值后的余额)。

税率一般在20%左右。

这样我国出口产品被

外国征收较高的税,而进口产品则被征收较低的税,不仅不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不利于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竞争。

(2)个人所得税的制约。

表现在:

①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

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②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

③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

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

(3)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

3.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

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

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

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三)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4.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和特点

积极财政政策的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路新”。

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立足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二是“导向明”。

就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活市场、统内外、利长远。

三是“力度大”。

今年全国财政赤字9500亿元,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四是“工具多”。

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

第三讲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类型与功能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政策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放松银根,扩张信用,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快速和较大幅度地增长。

因此,其功能在于刺激需求增加。

2.紧缩性货币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抽紧银根,收缩通货。

其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

3.均衡性货币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

按照国内(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和减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关系。

2.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手段。

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具有以下特点:

(1)威力巨大,中央银行不宜频繁变动。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

2.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合格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折扣率。

再贴现以票据为融资工具,风险较小,因此,再贴现率一般低于同期再贷款利率。

再贴现率具有以下特点:

(1)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利率,它与市场利率不同,不随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完全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政策来决定。

(2)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贷款利率。

(申请贴现的票据多为

1—3个月,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

(3)再贴现率是一种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随它升降而升降。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中央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大致决定整个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量。

(从50年代起,美国联邦储备银行90%的货币吞吐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

(2)主动——相对于再贴现率

(3)微调——相对于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依赖于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其调节作用会越来越大。

3.如何认识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局限性第一,货币政策受政策制定者认识能力的限制。

第二,受金融经济现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第三,货币政策本身是总量、短期、需求政策,如果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结构、长期和供给问题,货币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4.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

二是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

如大量外汇储备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

2006年10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美元。

三是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重较高,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繁重。

从1998年至2005年,政府替关闭清算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埋单”,总共花了人民币5万亿元。

四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制定及松紧度的确定通常依赖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判断,因为货币增速等于GDP增速加通货膨胀率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更准确地说,货币增速等于名义GDP增长减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根据这一关系式,给定GDP增速和通货膨胀目标值后,货币增速的确定取决于对流通速度变化的判断。

稳定的流通速度便于制定数量型货币政策。

相反,流通速度的大幅波动将使货币当局难以把握合适的货币供应。

我国过去多年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2003年下降8.1%。

政府在制定2004年货币政策时将广义货币增长率确定在17%,因为当时判断货

币流通速度将大幅下降。

然而,2004年货币流通速度突然一反常态,反降为升,提高了1.6%。

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金的体外循环和负利率条件下消费趋旺和住房购买欲望的增强。

五是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

所谓体外循环,是指大量资金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循环。

通常,那些没有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资金借贷活动,被称为民间借贷(或称地下信贷、非正规金融等)。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于2004年初完成了一项专题研究,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定量研究地下信贷问题。

调查测算结果显示,2003年全国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0亿元—8300亿元之间。

全国20个被调查省、区、市的地下信贷规模平均指数为28.7,这意味着从全国被调查省份的总体情况看,地下信贷的业务规模相当于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比重近三成(28.7%)。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证券报》2005年09月30日)认为,近年来,我国资金“体外循环”的情况严重。

地下信贷作为整个金融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使之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之外,则央行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就要打折扣甚至失效。

第四讲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管理

1.什么是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管理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生产成果,在一定的分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

收入分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控和组织,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

在既定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制度下,收入分配政策是收入分配管理的主要手段。

2.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指标有哪些?

1.洛伦兹曲线。

如图所示,以纵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的收入份额累计值,以横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的人口份额累计值。

若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则得到一条夹角为45度的绝对平均线,若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则得到一条夹角为0度的绝对不平均线。

一般的洛伦兹曲线是如图所示的曲线。

2.基尼系数。

是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平均线和绝对不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的比值,基尼系数=A/A+B。

3.五等分法。

即将居民按收入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或人数与20%最低收入家庭或人数收入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

4.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库兹涅茨195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也相应增加,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不平等也达到最大,然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反而下降。

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原因

现状:

总体差距情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是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并存。

从基尼系数来看,由于不同计算的统计口径不同,计算的基尼系数也不尽相同,目前公认的数字是0.46。

从五分法来看,20%最高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群体平均收入的33倍。

东西地区收入差距:

2004年,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和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之比为1:

0.7。

以农民收入为例,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417元、2999元和2300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47倍和1.92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6:

1,1985年缩小为1.72:

1,1985年以后差距逐步拉大,2005年二者之比是3.22:

1,如果把隐性因素考虑进去,实际收入差距比为5-6:

1。

更为严重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差距较大,如2000年二者比为3.5:

1,2003年二者比为2.09:

1。

2004年以后下降,2004年为1.13:

1,2005年为1.55:

1。

行业收入差距:

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这一比例已增至4.88倍。

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要加以调控。

不同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

目前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者家庭财产占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10%最低收入者

家庭财产占全部财产的比重只有1%。

到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财产基尼系数超过了0.5。

同时,农民最高和最低收入组收入之比高达6.9:

1,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751。

原因:

一是初始条件不同:

在地区收入差距方面,早在清朝时期,沿海城市就已成为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时,东部就比中西部发达。

东部具有较完备的交通、通讯和工业基础设施。

东部地区人们的开放意识远早于西部地区,思想观念开放、教育水平高。

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长的海岸线,开展对外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海外华人纷纷在家乡投资,外资的绝大部分投在东部地区。

所有这些都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居民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

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旧中国的城乡关系,实际上也是官民关系和阶级关系,其中,农民是主要的被剥削和被掠夺的对象。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了偏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征收农业税,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从农业中为工业化提取资本积累。

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城乡收入差别的初始原因。

在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由于个人的家庭基础、先天禀赋条件、后天受教育程度等不同,造成个人的收入差距。

二是体制外收入膨胀

体制外收入包括单位创收、个人合法的“制度外”收入、非法收入等。

在这些体制外收入中,有些是合理、合法的,但很大部分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三是体制、制度和政策原因

首先,缺乏监督与控制的行政体制,是导致腐败收入的根源。

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还有许多体制不完善、许多制度没有健全起来,导致许多体制和制度缺陷和漏洞。

二是许多监督和控制制度只是体制内的监督,起不到监督的应有作用。

三是行政体制和制度的透明度低,普通老百姓缺少参与监督的真正渠道,使外部监督力度较弱。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导致垄断行业进而垄断收入存在的主要原因。

目前政府也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法律和政策,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