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4787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docx

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三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1、城邦基本特征: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

梭伦改革时间: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

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

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

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

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

公元前5世纪

3、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

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

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必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

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

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特点是: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

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

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枢密院是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行政机构

枢密院――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

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

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

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

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

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

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

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_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

1995年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

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

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

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

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_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

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

政治纲领:

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

中国近代历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_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

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

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

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_第一枪的是:

南昌起义;

32、_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

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

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

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

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冤案是:

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

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

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

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

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

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_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

1972年;

第三课考点

56、1985年,_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

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

海洋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

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

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

成文法和习惯法;

65:

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

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

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

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

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

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

“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

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

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1789年;

80、法国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

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

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

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

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

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

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_人物是:

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

《共产党宣言》;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

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

1914年;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_的是:

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_的是: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

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

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

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

1955年底;

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10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

雅尔塔体系;

102、冷战内容包括:

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10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

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104、欧共体包括: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

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

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

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课考点

10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

1989年;

10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

1991年;

10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

“八一九”事件;

111、欧洲联盟建立于:

1993年底;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是:

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包括了欧洲、日本、中国、俄罗斯;

高考做题技巧

一、选择题:

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

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

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

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

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

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

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

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

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

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