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4838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1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pdf

1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2、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

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

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

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4、时间单位:

国际单位:

秒S其他单位:

分min小时h5、换算关系:

1min=60s1h=60min=3600s6、测量工具:

秒表。

停表7、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

(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9、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

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

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

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

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

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

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4)“滚轮”法:

用一个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用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即为总长度,汽车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道理制成的。

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2、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

一看:

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

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3、参照物定义: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研究对象本身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1、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vStS-路程-米m千米kmt-时间-秒s小时h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3、公式的变形:

SVttSV4、单位换算:

1m/s=3.6km/h5、物理意义:

汽车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汽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

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7、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8、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

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9、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

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我们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0、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特点:

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3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得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

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

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

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内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

回声测距(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五、声音的特性包括:

音调、响度、音色;也就是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的高低跟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响度跟发声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跟距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

人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人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

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

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依据。

注意:

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声包括人听见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次声等。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3、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4、超声波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超声波具体应用有:

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5、次声波的特点:

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4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

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

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

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粉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超声波雷达(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做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同频率的另一音叉振动发声)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

1、温度: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

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0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C;然后把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0C。

(3)摄氏温度的读法:

如“50C”读作“5摄氏度”;“20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温度计的构成:

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中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5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或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用途:

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测量范围:

350C420C;分度值为0.10C;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

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

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480C),开始熔化;(3)BC物体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480C,物体刚好熔化完毕;(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6)DE段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480C),开始凝固;(8)EF段为固、液共存态,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480C;(10)FH段为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

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6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意:

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得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干得快);(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晾衣服时要把衣服摊开晾,为了地上的积水快点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晾衣服要晾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

(a)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

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

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4、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如:

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5、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

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

樟脑球变小;严冬,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遇0以下的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5、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八、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7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是吸热过程,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是放热过程。

即当物质按照固、液、气的顺序,由固态向气态转变时会从外界吸收热量;由气态向固态转变时,会向外界放出热量。

第四章光现象一、光源: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二、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

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

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

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

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3、光线:

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三、光速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c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c/34、光年:

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注: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故100米赛跑,计时员应该看发令枪冒烟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计时)。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

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

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成角,入射角i为90,反射角r为90)(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镜8面旋转,反射光旋转2)(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

答:

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

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6、两种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

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

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

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五、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

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

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

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六、凸面镜和凹面镜9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的灯碗)七、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

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规律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空气中的角比其他介质中的角大。

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6、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

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在岸上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色散;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4、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10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紫外线:

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荧光作用;(验钞)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十二、简单的光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

常见的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

影子的形成、激光准直、日食和月食等;我们能够看见不能发光的物体大都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和水面倒影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主要有:

池水变浅、筷子变折、有经验的渔民捕鱼时插鱼的下方及海市蜃楼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

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

近视镜片;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

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2、光心:

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薄,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

2、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凸透镜另一侧焦点处;经凹透镜折射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11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得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六、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两侧。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fu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两侧。

八、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0uf),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同侧。

注:

要让物体成的虚像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器材:

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注意事项:

“三心共线”: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u=f不成像0uf正立、放大的虚像vf放大镜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